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区域合作是当今世界经济和政治发展的重要标志之一。虽然由于各区域的自身特点不尽相同,合作的基础和形式也各有不同,但发展的趋势则有很大的趋同。从经济层面来说,区域合作既符合经济全球化的潮流,又适应地区国家争取“多赢”的需要;从安全层面来说,区域合作,既有助于应对非传统安全的挑战,又是地区国家追求自身安全利益的一个重要领域。由于区域合作首先是以地区国家的利益为基础的,地区国家参与区域合作也是以国家利益  相似文献   

2.
黄靖 《南风窗》2010,(22):41-42
在世界格局面临重大转变的今天,更应该清醒地认识到,坚韧不拔是发展之本,虚骄浮躁是败事之源。在提升国力的过程中,有所为,更应有所不为。坚持和平发展战略,应该是对外政策中牢牢把握的根本方向。  相似文献   

3.
国际战略问题,说白了就是一个国家在充满了复杂的利益矛盾中如何选择自己的朋友与对手的问题。既然是战略,就应该具有一定的稳定性,这和外交官纵横捭阖,从不利中争取有利的具体的外交技巧和策略不同。这个稳定性,就体现在一定时期的国际战略与一定时期的力量分布格局相联系。西方学者称之为“国际结构”。中国学者用法比较混乱,主要用“国际格局”这个词。在国际政治舞台上,起决定作用的不是一个国家的绝对力量,而是其所处的相对力量状态。为什么力量的分布对比这么重要呢?原因就在于在实力政治的国际社会现实中,战争还  相似文献   

4.
正近年来,随着国际力量对比变化及一些具有全局性、战略性影响的重大事件的不断涌现,国际体系变迁呈现出诸多新特点和新趋势。在此背景下,中国要以更具远见和更具包容性的战略思维,有效维护国家安全和着力实现国家利益。当前国际局势正在发生重大变化,国际体系处在深刻变迁之中,不论是力量格局结构,还是国际关系的性质以及全球治理规范,都在发生  相似文献   

5.
邓小平与中国和平崛起战略选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和平崛起是当前中国政府对国际社会的庄重承诺,尽管这是中国高层首次用“和平崛起”描述中国的国家战略,但是这一思想并不是当今中国为了让世人接受自己的权益之计,而是中华文明与社会制度赋予中国的特殊禀赋,在邓小平的外交思想中已经清晰地提出了对中国崛起和平属性的基本思路和要求。  相似文献   

6.
周方银 《当代世界》2016,(10):10-13
正近年来,中国周边外交奋发有为、积极进取,在外交实践和理念层面取得诸多重要成果。与此同时,中国周边外交也面临美国推进亚太再平衡战略、领土领海主权权益争议等压力和挑战。在此背景下,中国周边外交需进行系统的筹划和设计,根据形势变化进行进一步优化,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两个一百年战略目标实现,提供更有力的周边战略支撑。  相似文献   

7.
国家利益与中国的安全战略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国家安全战略是指国家调动力量与资源实现安全目标的科学与艺术。国家制定安全战略,出发点是国家利益。国家利益决定安全目标,而安全目标及可用的力量、资源决定国家可选择的手段。基于这样的逻辑,讨论中国的安全战略,首先需要讨论国家利益。  相似文献   

8.
随着世界格局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中国的前途命运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面对国际各种力量的此消彼长,中国既面临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也面临着复杂激烈的国际竞争。因此,全面理性认识和把握当前国际形势特点和趋势,对于制定正确的对外战略具有十分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当前全球发展治理处于转型的关键期。这一转型由全球发展体系权力结构的变革、新的发展挑战和新的全球发展议程共同推动,其中新兴经济体的崛起是重要原因。转型主要体现在全球发展治理的四大方面:在治理主体上,新兴经济体崛起,治理主体趋向更平等、更包容的全球发展伙伴关系;在治理手段上,贸易、投资与援助相结合的一揽子方式成为重心;在治理机制上,联合国逐渐打破经合组织发展援助委员会的垄断而发挥重要作用,一些新兴的机制建设也不断涌现,总体呈现出复合型机制的特征;在治理目标上,减贫不再是唯一目标,经济、社会与环境的协调、可持续发展成为新目标。中国是全球发展治理的重要参与者与贡献者,面对发展治理转型,新时代的中国应提升制度性话语权,并进一步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相似文献   

10.
<正>近年来,国际社会发生深刻复杂变化,国际体系中的不确定性因素增多,一些国家内部的政治稳定性下降,国家行为方式中的机会主义色彩增强,国际合作中强有力的领导者缺位。面对国际形势的新变化和新特点,中国外交战略需要进行相应的调整,以确定维护和拓展自身利益的有效空间和政策手段。  相似文献   

11.
中国建设海洋强国的战略困境与创新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海洋强国本身既是一个目标性、结果性的概念,也是一个发展性和过程性的概念。实现从建设到建成海洋强国是一个长期、系统和复杂的工程,必将遇到各种困难、面临各种挑战。中国建设海洋强国面临陆海复合地缘两难、海洋强国战略挤压、与邻国海洋争端、海洋意识欠缺、海洋力量相对薄弱等诸多战略困境。以问题和目标为导向,坚持战略目标和战略举措相统一,从意识养成、发展理念、法制完善、海军建设、海洋外交等方面进行创新是中国海洋强国建设的路径选择。  相似文献   

12.
吴琳 《国际展望》2024,(1):97-114+160-161
冷战结束后,东亚安全秩序经历了一个不断变迁的过程。从美国强化日美同盟,牢牢掌握地区安全主导权的霸权秩序;转变为美国联盟体系依然占主导地位,但同时允许东亚地区合作兼容发展的复合秩序;再到2017年以来美国联盟体系转型且不断冲击东亚地区安全合作,从而形成竞争秩序。中国是东亚安全秩序变迁的直接推动者,通过管理中美关系,推动国际权力和平转移,重建地区国家政治信任,以新经济关系促进新安全关系,以及和平解决争端,塑造地区安全的多边治理框架,中国逐渐从权力、关系和治理三个维度建构自身的地区角色和地区战略。为了防止竞争性安全秩序进一步向对抗和冲突方向演变,中国应以维护地区秩序稳定为首要目标,在保持自身战略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上,推动新安全格局的构建,并聚焦全球安全倡议的重点合作领域,拓展地区公共产品供给的方式和路径,为推动东亚地区从竞争性秩序向包容性秩序的变迁而创造条件、积蓄能量。  相似文献   

13.
21世纪的国际形势和中东地区局势发生了巨大变化,未来国际格局和中东格局将呈中美两极态势,国际博弈将主要在中美之间展开。美国的实力和影响力相对下降,在国际问题和中东问题上呈现出焦躁矛盾心态;中国的实力和影响力持续上升,在参与国际和中东事务上表现出谨慎的犹豫心态;世界其他主要国家和地区的态度复杂,总体上将在中美之间选边站队。面对中东的持续动荡、美国霸权、伊斯兰国威胁、俄罗斯重新介入中东事务等问题,中国如何介入中东事务,如何应对伊斯兰国威胁,是否需要在中东建立支轴国家,中国的中东战略如何破题,均面临诸多选择难题。中国可以通过发布具体的中国中东战略报告,向世界明确表达自身的需求和立场,提出解决中东问题的中国方案,以此实现中国的中东战略目标。  相似文献   

14.
断续线是目前南海问题争论的焦点,相关争议国和西方国家的观点逐渐合流,认为中国以历史事实为依据,根据断续线提出对南海岛礁及其附属海域的权利主张,违反了包括《联合国海洋法公约》在内的国际法,不仅标志着中国试图以硬实力为依托、改变南海现状,而且预示着中国的外交政策将日趋强硬化和过分自信,因此,必须对中国的崛起加以遏制。较之于国际社会的高度关注,中国对断续线的学界认知和外交应对颇显不足。中国应调整在南海问题上的"模糊战略",全面制定海洋战略,统筹维权与维稳两个目标,为中国的崛起提供有利的外部环境。  相似文献   

15.
正中国在南海维护国家利益的行动要把区域战略与全局战略紧密联系起来,把握好两个大局,即和平发展环境的大局和与东盟关系的大局。要破解当前的困局,中国须成为能为南海地区国家和其他利益相关国家提供航行畅通和航行安全"公共产品"的主要国家。不仅仅是自己单方面宣布和实施,未来还应该主动和积极推动建设南海合作公共产品的发展,把它作为推动中国—东盟海上合作的重要议题和内容,逐步发展共同参与的南海合作机制。  相似文献   

16.
当今全球化发展因一系列负面因素的影响而出现了严重的偏差,处于加速失衡的危险境况。治理全球化是当今世界和国际社会面临的重要任务。和谐世界的理念是中国式的全球治理观,反映了全球化的本质要求,代表了全球化的正确方向和发展趋势,对于全球化偏差与失衡的矫正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20世纪90年代以来,人类迎来了全球化进程的新高潮,不过当今全球化发展因一系列负面因素的影响而出现了严重的偏差,处于加速失衡的危险境况。治理全球化是当今世界和国际社会面临的重要任务。和谐世界理念的提出,是中国式的全球治理观,它既反映了全球化的本质要求,更代表了全球化的正确方向和发展趋势,对于全球化偏差与失衡的矫正具有重要意义。在中国参与全球化不断深入的情况下,要推动世界和平发展,从而把和谐世界的理念变为现实,探究全球化背景下中国对外战略方针便成为一个重大而迫切的课题。  相似文献   

18.
伊拉克战争虽然改变了中东的政治格局 ,助长了美国的世界霸权战略 ,使大国关系发生了新的变动 ,但是国际基本格局和发展态势并未改变。面对伊拉克战争所引发的国际局势的新变化 ,中国有必要重新审视自己的国际战略并作出新的选择  相似文献   

19.
2004年1月4-6日,第十二届南亚区域合作联盟(以下简称"南盟")会议在巴基斯坦首都伊斯兰堡举行.会议通过了旨在减少贫困、加强经济合作和社会文化发展、保护地区环境、打击恐怖主义以及加强地区在信息和通信技术方面合作的<伊斯兰堡宣言>.  相似文献   

20.
<正>近年来,美国主导的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TPP)被广泛解读为美国亚太再平衡战略的重要工具,主要用来制衡中国在亚太的影响,同时也在战略上牵制印度和俄罗斯。事实上,TPP本质上是一项互利多赢的自由贸易协定,本身并不存在排他性。同时,TPP虽是美国构建新的国际贸易体系的重要途径,但并非唯一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