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郭军 《法学杂志》2005,(4):90-92
集体合同制度是随着市场经济制度的建立而建立的.集体合同制度开始并不是一项法律制度,而是劳资斗争的现实产物,是理性化的产物.集体合同是劳资双方平等协商的结果,不是死板固化的书面文件,在集体合同协商阶段,双方所协商所争执的是具体劳动标准是否合理的问题而不是合法的问题,集体合同作为法律制度不是简单地找企业要钱的手段.  相似文献   

2.
中国集体协商:从纵向一体化到调和式干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何锦前 《法治研究》2012,(10):51-58
集体协商作为解决劳资冲突、达致产业和平的社会发明,在中国各级政府主导下迅速发展。但实质意义的协商并未普遍实现。究其原因,政府干预过度的纵向一体化协商模式难逃其咎。鉴于此,以协商自治为前提,在劳动基准法等多项制度性约束条件下,充分考量成本和效益,是政府干预应有的制度逻辑。政府立场在回归“中立权力”的基础上,应统合劳资利益,采取调和式干预策略。  相似文献   

3.
税收的本质是人民与国家间的“契约”,而契约所蕴涵的平等、协商等理念正是我国当代税务行政中的稀缺品质。平等理念拓展了长期局限于纳税人间的传统平等观,将平等延伸至税务机关,重视实质平等。协商理念蕴涵双向交流与沟通之意,体现了对行政相对人意志表达的尊重倾向,也将为单一的权力行政手段增添活力与弹性。平等、协商理念对于提升纳税人主体地位、增进税收公平、改善征纳关系、实现高效行政都颇具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4.
经济性裁员是劳动合同解除的一项特殊制度.除了原因的特殊性外,其结果具有解雇的大量性,直接影响着国家和地区劳动关系的安定程度.我国<劳动合同法>在原法律的基础上,对裁员做了进一步的完善.台湾地区"大量解雇保护法"秉承解雇保护思想,在解雇条件、法律程序、劳资协商对话、行政和司法监督和审查等方面形成了独特的法律体系,具有"解雇条件和程序法定,劳资协商自治、政府监控"的大量解雇法律特色,值得大陆参考.  相似文献   

5.
德国立法者历经一个世纪,将个体自治下“资方单独制定”的劳动规则打造为集体自治下“劳资共同制定”的企业职能部门协议。与德国法相同,我国劳动规章制度的立法沿革亦呈现了由个体自治向集体自治发展的轨迹。现阶段,《劳动合同法》第4 条虽将规章制度定位为个体自治层面调整劳动条件的制度,但“平等协商确定”又体现出规章制度向集体自治层面调整机制发展的可能。此“模棱两可”的立法引发了“资方单决”还是“劳资共决”的无尽纷争。为此,我国立法者将来应借鉴德国成熟的立法经验,在严格区分个体自治和集体自治这两种劳动条件调整机制的基础上,选定集体自治立法模式,围绕制定程序、调整内容和法律效力,对规章制度进行严格缜密的制度设计,方能使其在集体自治层面切实平衡劳资利益,既可便于资方借助劳方集体同意取代个别同意来统一制定变更劳动条件,也可确保劳方通过集体自治重建平等地位来有效防御资方单独制定规章制度的侵害。  相似文献   

6.
雇员生物识别信息具有敏感性、专属可辨识性、滥用危害性大、需弱势保护等特征,对雇员生物识别信息保护是保护雇员劳动权的应有之义,具有保护雇员人格、财产、就业平等的价值.雇员生物识别信息保护面临风险,包括合理期待与劳资协商的矛盾,雇员生物识别信息收集滥用,域外出现雇员生物识别信息损害认定差别化.通过比较法研究,雇员生物识别信息规范缺乏特殊性,专门立法缺乏具体适用的可操作性,雇主行为的规制法律供给不足,法律责任的严格性有待提升.本文基于共同体时代的权利义务冲突与主体性视角,建构雇员生物识别信息保护的制度规范和治理机制.雇员生物识别信息保护需要明确遵循知情同意、告知、协商保密、最小必要的指导原则,完善立法方式和标准立法化,引入劳动监察的行政监管治理机制.  相似文献   

7.
集体劳动关系的法律目标及规范重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集体劳动关系是以个别劳动关系为基础,以团结权为保障,以集体谈判和缔结集体合同为核心的社会关系。集体谈判权是集体劳动关系的价值中枢。我国法律对集体劳动关系的调整目标应是促进集体协商,平衡劳资利益;完善劳资纠纷处理机制,和谐劳资关系。实现此目标,应完善劳资双方主体人格、规范集体协商和集体合同、完善集体劳动争议的法律程序等方面,使我国集体劳动关系全面进入法治轨道。  相似文献   

8.
上期答案     
《解决劳动争议的途径有哪些?》在我国,劳动争议现行的解决处理方式主要有:协商、调解、仲裁和诉讼。1、协商是指争议双方自愿平等的协商解决争议,这一争议的解决方式充分体现了对当事人双方主体意志的尊重。  相似文献   

9.
曹燕 《政法论丛》2007,28(3):48-54
劳动政策是政府干预劳动关系、协调劳资利益的基本手段。在我国经济体制改革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以建立劳动关系市场化运行机制为目标的劳动政策体系,其宗旨是建立以劳资个体协商为核心的劳动关系运行机制。在此基础上我国逐步确立了以劳动合同制度为核心的劳动法体系,希望将劳动关系的运行风险通过合同机制化解在劳动关系内部,以减轻政府的负担。但是劳动合同制度与我国劳动政策目标之间却存在着功能冲突,使得我国劳动政策的实施缺乏制度保障。  相似文献   

10.
各地     
《中国审判》2011,(2):4-4
广东高院:在全国率先完成司法巡查 经过27个月,近日,广东省高级人民法院在全国高院中率先完成一轮司法巡查工作。重庆将全面推行“工资集体协商制”:为缩小不断扩大的工资收入差距,重庆市日前决定将住3年左右的时间内,在设有工会组织的企业中全面推行"政府主导、法律完备、劳资共决、合作双赢"的工资集体协商制度,同时加快区域性、行业性工资集体协商。湖南试水募捐立法填补空白;上海、重庆开征房产税;  相似文献   

11.
本文就离婚后共有房屋的分割做了简要的分析,文中指出离婚后房屋分割原则上是按双方协商来解决,协商不成的以平等分割为基础兼顾未成年子女利益和追究有过错方的责任来分割房屋。  相似文献   

12.
刑事赔偿中的协商程序汤流国家赔偿法上的协商程序,是指赔偿义务机关与赔偿请求人在平等的基础上,根据法律规定就其赔偿争议,互相谅解,一方或双方互相让步,达成协议的活动,它是解决赔偿争议的一种方式。关于刑事赔偿中的协商程序,目前我国国家赔偿法尚无明确具体的...  相似文献   

13.
刘泊宁 《法学》2022,(2):133-148
认罪认罚从宽制度确立了具有中国特色的量刑协商模式。协商性司法模式的确立,使刑事诉讼的重心由审判阶段向审查起诉阶段前移,与对抗模式下的庭审实质化相对应,控辩协商实质化亦成为协商性司法模式的基本要求。然而,控辩平等协商作为协商性司法的核心和量刑合意形成的关键环节,却未受到立法、实务层面的应有重视,相应配套之程序性规则体系与保障措施的缺失,使得控辩协商的实施效果不尽如人意,控辩双方诉讼实力不平衡导致控辩协商实质性缺位成为司法实践中的突出问题。程序正义是刑事诉讼的灵魂。为增强控辩合意过程和协商结果的公正性,应探索控辩协商之规范模型,从控辩双方的主体地位、决策能力两个层面考量,探讨建立规范、具体、系统的控辩协商程序之基本方向和完善法律规范层面对控辩协商规制不足的路径。  相似文献   

14.
吴远富 《河北法学》2011,29(8):179-183
自1995至2008年14年里,越南工人罢工呈现逐年持续增加的趋势,这14年也是越南大力引进外资和经济高速成长的时期。罢工主要原因是工资待遇过低。各次罢工都不由工会发动和领导,属于自发性。罢工也不符合法定程序,具有非法性。越共政府开始注重通过建立劳资协商机制和增强工会代表性来建设和谐、稳定和进步的劳动关系,工会法修改注重强化工会的实际权力。  相似文献   

15.
企业与劳动者处于管理与被管理的不平等地位,企业通过不合理的规章制度而严重损害劳动者合法权益的事实大量存在.本文指出为了合理调整劳资利益关系,劳动部门及司法机关应对企业规章制度的合理性进行必要的审查.  相似文献   

16.
20世纪最后20年,一种新型的民主理论——协商民主在西方政治学界开始兴起、发展,并成为人们讨论研究聚集的焦点。作为一种可能的新型民主,面临着许多挑战,何以成为可能或者说能否成为可能成为人们争论的焦点,这一问题值得我们认真思考。基于此,从一种自由、平等、理性分析的视角来看,协商民主能够化解自由与秩序的矛盾,维护社会的平等和正义,能够在公开的理性下实现政治的合法性,解决现有民主制度的困境与挑战,是确实能够实现的政治理想。  相似文献   

17.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规范工资集体协商和签订工资集体协议(以下简称工资协议)的行为,保障劳动关系双方的合法权益,促进劳动关系的和谐稳定,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和国家有关规定,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企业依法开展工资集体协商,签订工资协议,适用本办法。 第三条 本办法所称工资集体协商,是指职工代表与企业代表依法就企业内部工资分配制度、工资分配形式、工资收入水平等事项进行平等协商,在协商一致的基础上签订工资协议的行为。  相似文献   

18.
刑事和解是发生在加害人与被害人之间、解决刑事纠纷的协商制度。刑事和解发生在加害人与被害人之间,排除了公权力的直接干预,只要不损害公共利益,双方当事人可以在自愿、平等的条件下充分协商,达成双方都满意的结果.因此,刑事和解既实现了法律公正和民主的价值目标,又节省了司法资源、降低了诉讼成本,实现法律效益的最大化。  相似文献   

19.
论协商民主在行政决策机制中的引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国现行“公众参与、专家论证、政府决定”的行政决策机制由于“公众参与”之规定停留于一般要求,造成公众在机制中的“结构——过程”两阶段中角色断裂,进而使机制所追求的民主正当性目标落空。而强调公众参与的广泛与平等、重视理性与真诚协商、注重偏好转向的协商民主有助于修复行政决策中公众参与可能遗漏的民主性,美国行政决策中的协商民主在实践层面上验证了此种功能取向。由是,在我国行政决策机制中引入协商民主可成为一种增强决策过程民主性的选择性方案,更为重要的是,我国政治协商制度为此种引入提供了政治与制度基础。而协商民主要在行政决策中获得稳定性并持续发展,必需借助法律媒介使其制度化。  相似文献   

20.
《人民调解》2011,(10):11-12
人民调解委员会受理民间纠纷的方式及应注意的问题人民调解是指人民调解委员会通过说服、疏导等方法,促使当事人在平等协商基础上自愿达成调解协议,解决民间纠纷的活动。这决定了人民调解委员会在受理民间纠纷的方式上有别于行政程序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