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在我国的司法实践中,证人不出庭作证、证人出庭作证难是长期困扰司法界的难题,这不利于司法公正的实现.因此,为解决证人出庭作证问题,我们在强调证人必须出庭作证的同时,还应当采取有效的措施加强对证人的保护.本文从三方面分析证人出庭率低的原因,并针对这种司法现象,提出构建我国证人作证的强制出庭规则,证人作证的经济补偿制度以及证人保护制度.  相似文献   

2.
叶杨 《政法学刊》2013,30(3):116-120
我国新修改的刑事诉讼法在证人作证制度上日臻完善,使我国刑诉法证人作证制度体系更趋科学,意义深远.但其多方面的具体制度尚有进步空间.立足于我国司法实践,在我国证人作证制度方面对证人作证的保护、(强制)证人出庭作证制度、作证豁免制度以及证人拒绝出庭时书面证言的效力问题进行探讨,并基于人权保护原则和衡平原则提出若干建议.  相似文献   

3.
修改后的刑事诉讼法对证人在何种情况要出庭做出了规定,并对证人不履行出庭义务规定了强制出庭制度,同时还规定了证人强制出庭作证的豁免。另外还对证人出庭的后续保障即证人作证补偿及证人保护进行了规定。但对证人不出庭或者出庭不作证没有进行规定。  相似文献   

4.
罗海敏 《证据科学》2012,20(3):330-340
证人出庭作证是保障被告人对质权、保证刑事案件审判质量的客观需要。我国大陆地区长期存在证人出庭难、出挺少的问题,完善证人出庭作证制度也是此次刑诉法再修改的重点内容之一。台湾地区在确定应出庭证人范围、强制证人出庭作证、证人保护与作证补偿、证人拒绝作证等方面的可行性做法,可以为大陆地区进一步完善证人出庭作证制度提供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5.
当前,我国证人出庭率低是影响刑事庭审方式改革的关键性问题。近年来,学术界对刑事证人不出庭问题进行了系统研究。但在研究方法上并没有摆脱对策式法学的藩篱。本文主要是从研究证人作证的各种对策入手,通过反思、层层质疑的方式,透彻地剖析证人不出庭作证的深层原因。同时指出对于证人作证制度,不仅应当从发现事实真实的关注转向对程序正义的追寻,而且需要从被告人的权利保护即宪法的高度进行认识。为了真正解决中国的证人作证问题,笔者还着重分析证人作证与刑事诉讼制度之间的关系,提出建立证人作证制度应当具备的各种基础性制度。  相似文献   

6.
我国刑事审判中证人出庭率低已经成为制约我国司法改革的一个重要问题。鉴于此,学术界和实务界都纷纷献计臻于解决,引入隐蔽作证制度也为其中之重要因素。隐蔽作证制度是国际公认的对证人保护的一种重要措施,在我国现行法中没有规定,是许多法学家认同的诉讼改革的一种尝试,对于解决我国证人出庭率低有积极的改善作用。  相似文献   

7.
修改后的刑事诉讼法规定,刑事证人有出庭作证的义务,符合一定情形的证人必须被强制出庭。但证人如何出庭、出庭证人证言与书面证人证言如何采信,如何落实证人保护、作证补贴等问题亟需找到答案。相对"究问式"刑事诉讼模式,证人出庭势必打破原有诉讼平衡。适应证人出庭制度之变,寻求新的诉讼平衡,需要司法理念及诉讼模式的转变与嬗变。  相似文献   

8.
证人出庭作证是我国刑事诉讼领域的一个热门话题,它已成为目前理论界与实务界探讨的重点。证人不出庭作证已经成了司空见惯的现象,在证人出庭难的众多抱怨声中,学界开出了许多药方,建立强制证人作证制度、经济补偿制度、人身保护制度,以及规范对不出庭证人的惩戒措施,等等。笔者认为,证人的人身安全保护才是这些药方中的核心。此问题没有解决,谈证人的出庭作证则为时过早。在此,我们仅讨论对证人及其近亲属的人身安全保护,不涉及经济补偿和程序保障,虽然从广义上而言,这些内容也是证人安全保护制度的一部分。一、证人作证的现状及原因在美国…  相似文献   

9.
刑事证人的证言对于查明案件事实具有不可替代性。然而,在司法实践中证人作证的现状不容乐观,证人履行作证义务的积极性、主动性不强,出庭率低。究其原因主要在于证人权利保障得不到落实,现有法律对于证人权利体系的构建不完善,可操作性差。要解决当前证人作证所面临的困境,必须充分重视证人权利的保障,加强对证人及其近亲属人身安全的保护是证人权利保障,完善对证人保护的可操作性,确立包括污点证人的作证豁免权制度、证人作证的经济补偿制度、证人免证特权制度等内容,以形成全面的证人权利保障体系。  相似文献   

10.
证人出庭作证难及其解决思路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证人出庭难问题的解决,需要在刑事诉讼制度上解决相关的保障问题,完善证人保护机制以及证人作证的补偿机制,并深入分析证人不作证的心理原因和社会文化根源。从理念、文化、制度、规则、保障和惩戒等各方面综合考虑,才能解决证人出庭作证问题。  相似文献   

11.
免证特权是相对于一般证人必须出庭作证的义务而言的,是证人作证原则的例外。我国很多学者提出应当借鉴、移植西方刑事诉讼中的证人免证特权制度,以解决我国刑事诉讼中的证人出庭难问题。本文通过对证人免证特权制度目前在我国建立该制度的现实可行性进行分析,提出在我国构建有限度的证人免证特权制度。  相似文献   

12.
证人出庭作证都是现代诉讼的必然要求。但是,目前证人出于个人安危考虑而不愿作证却是实践中一个无奈的事实。要改变证人不愿作证、不敢出庭的现状,一个重要的措施就是完善我国的证人保护制度,为证人提供切实全面的保护。  相似文献   

13.
证人出庭作证都是现代诉讼的必然要求。但是,目前证人出于个人安危考虑而不愿作证却是实践中一个无奈的事实。要改变证人不愿作证、不敢出庭的现状,一个重要的措施就是完善我国的证人保护制度,为证人提供切实全面的保护。  相似文献   

14.
国外证人保护制度探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前在我国的刑事诉讼中,证人作证率、出庭率已经达到国际最低水平。法律规定的不健全,对证人保护不力是其中的一个重要原因。本文通过对国外证人保护制度进行研究,从中吸取国外先进的立法经验,力图对构建我国的证人保护制度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15.
王永杰 《犯罪研究》2011,(2):31-37,57
英美法系国家证人保护制度比大陆法系国家证人保护制度完善,范围较广,在证人具体保护方式和条件方面两大法系国家也存在区别。我国法律对证人的保护规定较少,并存在诸多问题。只有证人或者其特定关系人的人身安全受到实际危害或有造成实际危害的危险时,才有必要对其或特定关系人采取特殊保护措施。建立证人保护专门机构,有利于防止部门间相互推诿,也有利于对证人保护进行统一管理、调度,增强对证人保护力度。对于出庭证人的保护措施,应当包含作证前的预防性措施、作证后的事后保护性措施及对证人亲属的保护措施等。  相似文献   

16.
黄萍 《法制与社会》2013,(26):41-42
长期以来,对于我国的刑事司法实践造成困扰的一个痼疾就是证人受到各种原因的影响而不愿意出庭,这就导致有着比较低的出庭率。由于在之前,司法机关与相关的人员针对证人出庭往往也仅仅只是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去做到争取,可是根据司法部门公布的相关数据显示,从全国范围来看,法院在进行的一审刑事案件的审判过程当中,只有不到一成的证人出庭,而在二审审判当中只有不到5%的证人出庭率。本文针对新修改的刑事诉讼法,把证人出庭当成作证制度所需要重点解决的问题,此次所做的修改,有着1/9的条文涉及到证人制度,如今我国高度重视刑事诉讼当中的证人出庭制度,可是,本次所做的修改对于证人出庭制度并没有做到完全完善,在之前过于笼统的的诉讼法对于证人保护的条款背景下,执行起来显得有着诸多不便,本文则对于证人出庭制度来对于我国证人出庭的利弊进行论述。  相似文献   

17.
在我国刑事司法实践中,证人出庭率低的现象普遍存在,致使很多案件无法当庭质证,不仅妨碍了直接言词原则的贯彻实施,而且大大降低了诉讼效率,严重者甚至可能导致冤假错案。其原因是,立法规定不明确,证人保护制度、证人补偿制度不健全。对此,我国应当尽快完善证人作证制度。证人保护及对证人的经济补偿制度。  相似文献   

18.
证人不愿作证、证言难收集以及证人出庭率低已成为影响我国司法活动效率提高、有效惩治犯罪行为的重要因素,怎样才能激发证人作证的积极性、保证证人出庭率已成为我们的司法难题。本文将从证人、被告人、国家三个层次作一些关于我国证人保护机制的建设性构想。  相似文献   

19.
贾元 《法制与社会》2011,(11):54-54
本文基于我国民事诉讼案件中证人作证难、出庭难的问题,从证人出庭作证制度的保障政策,寻求证人出庭率低的解决措施,以及鼓励证人出庭作证的方法作出探讨,以期达到完善证人出庭制度的愿景,寻求民事诉讼案件的证人证言(证据)的真实、有效性,从而保证案件裁判的公正,维护法律的尊严。  相似文献   

20.
关于证人不出庭作证的法律思考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张旭  易继松 《现代法学》2002,24(4):82-85
在我国现实条件下 ,证人不出庭现象的大量存在有其必然性。试图以立法强化对拒不出庭的证人制裁虽有助于促使证人出庭 ,但亦不能根本解决证人不出庭问题 ,被强制出庭的证人仍然会以未看清或已遗忘等为由拒绝提供证言 ,使司法人员真假难辨无法处置。因而 ,设定必要的法律条件 ,允许证人不出庭作证和使用其庭外证言十分必要。正视证人不出庭作证现象及其存在的问题 ,合理界定证人不出庭作证的适用范围和条件 ,以及严格规范不出庭证人在法院之外提供证言的程序 ,应当成为完善我国证人作证制度的一个重要方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