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农民环境利益是分析农村和农业生态环境法律问题的理论工具。三种典型的农村环境问题对农民环境利益分别具有不同影响 ,而城市导向型的环境政策、环境与资源产权制度的缺失和信息不完全、不对称是产生农民环境利益问题的制度成因。应当引入利益—权利—救济机制 ,明晰农村环境与资源产权 ,并确立农民的程序性环境权利。  相似文献   

2.
随着越来越多的农民、尤其是年轻人进入城市,城市生活的经历使得农民的思想观念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现代社会的家庭观和老年价值观一步一步地替换着传统的家庭观和老年价值观。日益发达的市场经济条件下,商品、货币观念以及价值规律对传统的伦理道德的冲击日趋强烈,部分农村老年人的男女平等意识明显增强,开始尝试新的养老方式。这些使得传统的农村养老文化发生巨大的变迁,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农村的家庭养老文化。  相似文献   

3.
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对策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自1978年以来,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开始了大规模转移。数以千万计的农民流入城市寻求就业机会。这种现象对我国社会产生了重大影响。本文就劳动力转移进城的现状,农村劳动力进城就业的作用以及影响我国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的因素等问题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4.
纵观全国,我国经济现代化的快速发展,同时也带来了现代性、普遍性和严峻性的法治治理问题,推动社会的管理者不断追溯古今中外的社会治理之道,引导学者去深入探讨现代法治治理的症结所在。现代中国仍然是熟人社会,农村占据整个中国的大片疆土,农民还有十亿人口,他们依然与土地紧密相连,所以对农村、农民的治理尤为重要,以此借鉴封建社会中饱含儒家思想的乡贤文化,这当然对城市和市民的治理也是有益的。并且我们要与时俱进,探讨其与现代法治治理的契合点,真正找到适合我国现代法治治理的道路。  相似文献   

5.
宋小明  董晓薇 《犯罪研究》2001,(1):36-39,24
当前对我国城市治安影响最大的是流动人口犯罪,而流动人口犯罪问题说到底是进城农民犯罪问题.本文分析了在落后、封闭的农村环境下,农民所具有的特殊社会心理特征,分析了进城农民固有的心理因素,以及在城市环境中引起的心理变化与犯罪的关系.这种分析有助于人们对进城农民犯罪问题的深层次原因的认识,并为制定控制进城农民犯罪措施提供心理学和社会学依据.  相似文献   

6.
大规模的农民流动是我国社会转型期一个特有的社会现象,当前农民流动引起了整个社会结构的变化,对中国社会发展产生了广泛影响。本文主要从农村、城市和农民自身三个方面来分析当前农民流动存在的问题,并对农民流动问题提供一些政策应对和建议。  相似文献   

7.
《中国监察》2012,(17):26-27
权威论述:农业部副部长陈晓华有利于保护农民群众的合法权益农村信息的封闭性、分散性、不对称性和传播手段的落后性,严重制约农村的发展,影响了农民群众利益的维护。运城阳光农廉网将群众最为关心、关注的6方面137项1260余万条信息在网上进行公开,使农民群众不出家门就可以对各项强农惠农政策一目了然,对与自己切身利益密切相关的事项一清二楚。这种"制度+科技"的网络公开方式,为老百姓打造了一个方便快捷、科学有效的监督平台,最大限度防止了截留、挪用、挤占、  相似文献   

8.
中国农民问题的法律根源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民问题,是一个敏感而沉重的话题。作为影响中国社会与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从建国以来,它一直引起举国上下的关注。尤其是近年来,随着中国社会变革的进一步深入,农民的保护与地位的提升更加引起社会各界的关注 在我们党和国家的各种文件中,提高农民地位以及增加农民收入、解决农村发展问题、增强农业发展潜力以及缩小农村与城市的差距,等等, 直是关注的焦点。理论界对农民问题的  相似文献   

9.
新中国成立60多年来,我国农民政治参与在不同时期以不同的参与方式影响着乡镇政府治理模式的形成。当下,浙江台州乡镇治理转型的现代探索——民主协商下善治式乡镇政府的本质特征在于,乡镇政府与农民对农村社会公共生活的共同管理,它既体现了政治国家与公民社会的一种新型关系,同时也使国家与农村社会在乡镇治理中达成全面、积极和有效的合作,进而实现了官治与民治的契合共治。  相似文献   

10.
本文分析了征地中农民利益受损源于两个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城乡土地产权的二元结构导致了集体土地产权与城市国有土地产权的地位不平等,进而使农民与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无法抵抗国家对集体土地产权的土地征收行为;在土地征收过程中,我国实行"涨价归公"的补偿机制最终引发了农民与政府在分配集体土地转换为城市国有土地后增值的矛盾。  相似文献   

11.
农村公共服务体系是社会服务的一种形式,具有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目前,我国农村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与现代农业发展要求还存在一定的距离,不仅在提高农民生活水平方面严重缺位,而且影响了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吉林省在农村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方面同样存在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公益服务短缺和信息不畅等问题。因此,建立和完善吉林省农村公共服务体系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任务。  相似文献   

12.
城市环境趋向好转,农村环境不断恶化这种二元趋势的凸现,提出了我国的城乡环境不正义问题。城乡环境不正义问题的出现,不仅与我国城市中心主义环境法制有关,更与我国农民实质自由严重匮缺相联系。走向城乡环境正义,不仅要消解我国环境法制中的城市中心主义,更要实现城乡居民在政治、经济与社会权利上的平等,并对农民权利实现的保障机制作出制度安排。  相似文献   

13.
受传统社会礼治秩序的影响,我国农村的法治秩序建设举步维艰。在依法治国的现实背景下,农村社会法治秩序的建构不可忽视,同时也存在着现实障碍,要从农民法律信仰的培育、法律意识的塑造、法治与礼治的整合和法律资源的补给着手,构建符合中国农村社会现实情况的现代法治秩序。  相似文献   

14.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需要新型农民,实现农业现代化需要新型农民,巩固和发展农村经济依靠新型农民,13亿人的吃饭问题、国家的粮食安全问题也需要新型农民。因此,新型农民与农业现代化密切相关。吉林省农村新型农民在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发挥了巨大作用,但仍有一些不利因素影响新型农民队伍的发展。为此,必须提高新型农民的综合素质,以期加快吉林省新农村建设的步伐。  相似文献   

15.
阿计 《中国律师》2006,(11):27-28
城乡群众自治是我国基层民主的基本形式。尽管城市居民委员会和农村村民委员会都是写入1982年宪法的基层群众自治组织,而且村委会这一民主载体还是中国农民学习、借鉴城市居委会的产物,然而经过20多年的洗练,与轰轰烈烈的乡村民主相比,城市社区民主却始终不温不火。联想到城市居民的文化素质、参政能力等等相对而言高于乡村农民,这番“农村包围城市”的民主格局似乎更令人感到尴尬和不解。  相似文献   

16.
几十年来,中国农民对党在农村领导的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做出了特殊贡献,建立了大功。战争年代,依靠农村根据地,农村包围城市,广大农民踊跃参军参战,打败日本侵略者,消灭国民党反动派,取得了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伟大胜利,  相似文献   

17.
20世纪20~30年代是全国农民离村的重要时段.江苏省的农民离村兼具普遍性和典型性,表现出规模大、主动性强以及流向以城市非农产业为主的特点.这对近代乡村的发展造成了多元影响:资金与技术的回流反哺了乡村经济的发展,与此同时,乡村精英和精壮劳力的流失又造成了农村发展的空心化;在物质和社会影响的基础上,农民离村的冲击波已经触及到根深蒂固的传统乡土观念,促使农民在价值观念、宗族意识及思维模式等方面发生转变.  相似文献   

18.
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农村宅基地使用权流转问题浅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大量的农民涌入城市居住、工作,造成农村许多的宅基地空闲,进而造就了农村独特的宅基地隐形市场。而现有的法律又制约了宅基地的流转的发展,如何在保护农民权益的前提下,规范农村宅基地使用权的流转是我们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  相似文献   

19.
20多年来,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特别是在经济快速发展、市场化程度不断提高的过程中,城乡二元体制的壁垒逐渐被打破,城市开始吸纳农村劳动力。进城农民从最初的做小工、做保姆、摆摊点开始,逐渐进入各行各业。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答记者问时说,全国进城打工农民有1.2亿人。进城务工被称为农民的"再就业",不仅促进了城市繁荣和经济发展,成为农民增收的主要途径,而且缓解了农村人多地少的矛盾。但是,外出打工的农民大都是年轻力壮的劳动力,而在家留守的则大多是年龄大、文化少、技能差的农民,另外就是老人、小孩和体弱的妇女。"留守农民"在农村形成了一个庞大的特殊群体。由于多种原因,这个特殊群体的存在引发了许多社会问题。因此,"留守农民"是当前农村亟需关注的一个话题。  相似文献   

20.
高静 《行政与法》2008,(9):41-43
农民工是生活在城市当中的特殊群体,是城市建设的主力军.长期以 来,农民工为农村建设、城市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在社会转型时期,越来越多的农民离开乡村,离开赖以生存的土地,为提高生活质量,融入现代社会进行着不懈的努力.但是,农民工在现实生活中面临许多困难,如何帮助农民工走出困境,改变生存状况,不仅是当地政府的责任,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