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通过调查研究,总结了目前我国劳动关系出现的一些失衡状况;分析其存在的根本原因是多种所有制经济体制下,劳方对其权益的维护,资方追求利益最大化的双方的利益冲突;为消除冲突,达到劳动关系相对的和谐,提出了创建企业和谐劳动关系的一些措施。  相似文献   

2.
我国的劳动关系的调整权威来源应当放弃传统的一元论的观点和做法,而引入和推行多元论.市场经济社会的劳动关系具有强烈的三方性,且劳方、资方和政府三方主体的利益诉求是不同的.三方主体各司其职,各自发挥自身的作用、实现自身的目标是构建劳方、资方和政府的社会伙伴关系和劳动关系合作共赢的关键,所以应当确立“三方合作、劳资共赢”的企业统合模式的思想.在企业统合模式的内部,企业应当通过企业行为标准守则和劳动者参与企业民主管理两个实施机制对劳动者履行社会责任.在企业统合模式的外部,中观自治层面,应当实现劳动者参与权或者劳工三权为路径的可变模式;劳动条件的法律保护层面,可以在强制法主导保护的同时,引入软法的调整.  相似文献   

3.
德国立法者历经一个世纪,将个体自治下“资方单独制定”的劳动规则打造为集体自治下“劳资共同制定”的企业职能部门协议。与德国法相同,我国劳动规章制度的立法沿革亦呈现了由个体自治向集体自治发展的轨迹。现阶段,《劳动合同法》第4 条虽将规章制度定位为个体自治层面调整劳动条件的制度,但“平等协商确定”又体现出规章制度向集体自治层面调整机制发展的可能。此“模棱两可”的立法引发了“资方单决”还是“劳资共决”的无尽纷争。为此,我国立法者将来应借鉴德国成熟的立法经验,在严格区分个体自治和集体自治这两种劳动条件调整机制的基础上,选定集体自治立法模式,围绕制定程序、调整内容和法律效力,对规章制度进行严格缜密的制度设计,方能使其在集体自治层面切实平衡劳资利益,既可便于资方借助劳方集体同意取代个别同意来统一制定变更劳动条件,也可确保劳方通过集体自治重建平等地位来有效防御资方单独制定规章制度的侵害。  相似文献   

4.
李喜燕 《河北法学》2012,30(11):113-119
劳资利益的公平分配需要劳资双方相互制衡.劳动力的不可独立性、不可存储性、个体弱势性等特征,使其在与资方谈判中存在先天的弱势性,需要国家给予倾斜性制度保障.但当前我国存在现有制度难以保障劳动者生存需求的矛盾、劳方与资方抗衡的组织需求矛盾、集体谈判制衡性权利缺失矛盾等法律困境.因此,我国需要从劳方生存保障制度之补足、保障劳动者组织的独立性、赋予劳动者组织的制衡性权利等方面给劳方提供倾斜性制度保护,方能实现企业利益中劳资利益分配的实质公平.  相似文献   

5.
与民事权利能力始于出生、终于死亡,几乎不会受到什么特殊限制不同,自然人的劳动权利能力受到社会法上的三重限制:第一重限制,基于侧重保护劳方权益的维度,有必要设定判断自然人是否处于适宜劳动年龄的标准.劳动权利能力始于自然人达到法定最低就业年龄且接受完法定年限的义务教育.第二重限制,基于适当兼顾资方权益的维度,有必要确立评测自然人是否具有剩余劳动能力的依据.劳动权利能力终于自然人开始依法享受基本养老保险待遇或领取养老金,劳动者因病或非因工致残、或者因其他法定或约定事由致使劳动能力完全丧失的,劳动权利能力提前终止.第三重限制,基于实现社会公共利益的维度,应当制定劳资双方都必须遵循的基本劳动标准,双方的意思自治都受到外在拘束.  相似文献   

6.
声音     
"《劳动合同法》的草案一出来,劳方和资方的动静都很大。这样才让人放心了,说明新的法律触动了这两个阶层关键的利益点。如果只有一方的意见比较大,反而说明法律太偏颇了。"  相似文献   

7.
陈景敏 《法制与经济》2010,(15):77-77,85
劳资纠纷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劳方与资方利益博弈不平衡的产物,劳资矛盾的不能及时化解既可能影响地方经济的发展,也可能酿成严重的社会事件。在推进社会矛盾化解的政策语境下,本文将站在检察机关法律监督职权的角度。对检察机关办理的劳资纠纷民事行政申诉案件的特点、成因进行分析,并提出劳资纠纷检察救济的对策,以期对检察机关参与劳资矛盾的化解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8.
劳资纠纷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劳方与资方利益博弈不平衡的产物,劳资矛盾的不能及时化解既可能影响地方经济的发展,也可能酿成严重的社会事件。在推进社会矛盾化解的政策语境下,本文将站在检察机关法律监督职权的角度,对检察机关办理的劳资纠纷民事行政申诉案件的特点、成因进行分析,并提出劳资纠纷检察救济的对策,以期对检察机关参与劳资矛盾的化解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9.
劳资纠纷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劳方与资方利益博弈不平衡的产物,劳资矛盾的不能及时化解既可能影响地方经济的发展,也可能酿成严重的社会事件.在推进社会矛盾化解的政策语境下,本文将站在检察机关法律监督职权的角度,对检察机关办理的劳资纠纷民事行政申诉案件的特点、成因进行分析,并提出劳资纠纷检察救济的时策,以期对检察机关参与劳资矛盾的化解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0.
李茉 《法制与社会》2011,(35):24-25
保护农民工合法权利是解决农民工问题的重中之重。本文拟就农民工劳动权益受损的表现出发,分析农民工劳动权益受损的原因,探索其权益保护的合理路径。  相似文献   

11.
张启新 《检察风云》2008,(20):10-11
在任何市场经济国家,无论经济繁荣还是衰退时期,"劳动者"的劳动问题始终是一切社会问题的重中之重,因而以劳动问题为对象的劳动政策往往成为社会政策的代名词。劳动政策包括通过解决就业来解决劳动者的生存和收入保障的就业政策、确保劳动者权益的劳动条件和工资政策、以及为此而进行的劳资双方协调的劳资关系政策等等。随着为确  相似文献   

12.
刘佳奇 《北方法学》2017,11(5):72-80
相较一般的民事权益减损,农民因填涂造地而减损的生态环境权益表现为明显的"二元性",即受损权益性质的二元性、受损权益时空的二元性、权益减损范围的二元性、受损权益内容的二元性和责任主体的二元性。有鉴于此,填涂造地过程中农民生态环境权益减损的法律矫正,就不能局限于对私权益受损的民法矫正。但是,既有法律矫正体系却未能完全匹配填涂造地过程中农民生态环境权益减损的"二元性"特点,应从发展农村、农民社会组织,整合分散配置的行政规划权,完善既有生态环境损害补偿制度,塑造以农民表达权为核心的程序法治,建立社会化生态环境损害矫正机制等方面入手加以完善。  相似文献   

13.
朱莹 《法制与社会》2014,(4):242-244
妇女作为劳动关系中的弱势群体,一直在劳动就业中遭遇着歧视及不公平待遇等问题,特别是怀孕问题,往往成为妇女被用人单位解雇、调职、降薪的重要原因。虽然现有法律对孕期妇女劳动权益做出了相关规定,但是现实问题仍然层出不穷。本文从实际案例入手,对妇女孕期劳动权益受损的现象、法律保障现状、受损原因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相关建议和对策。  相似文献   

14.
论我国《劳动合同法》的实施困境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乐 《行政与法》2010,(5):116-118
我国《劳动合同法》的立法价值目标是实现劳动关系的和谐。但在《劳动合同法》的实施过程中,企业的抵制、规避行为,配套法规和规章制度的不健全以及地方政府、工会未能发挥应有作用导致《劳动合同法》的实施效果不容乐观。为此,要建立企业社会责任制度,促进企业自觉维护职工权益,并完善《劳动合同法》的相关配套制度,落实政府与工会在保护劳动者权益方面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5.
王歌雅 《北方法学》2011,5(6):62-72
无论在公共领域,还是在私人领域,均存在着性别排挤与平等追求的博奕。人类社会进入后工业文明之后,这种博奕集中表现为女性劳动权益保障和男性家庭责任承担的博奕。女性劳动权益保障在公共领域直接表现为企业社会责任的承担,在私人领域则直接表现为男性家庭责任的承担。企业社会责任的承担在于女性劳动权益的救济——强化男女平等精神,强化内部管理机制、强化劳动保障意识、强化社会监管体系。男性家庭责任的承担在于女性家庭权益的救济——强化社会性别意识、强化性别平等观念、强化发展资源共享。当女性劳动权益保障与男性家庭责任承担紧密共融、相互促进之时,就是男女两性的实质平等和男女两性的充分解放之时。  相似文献   

16.
家政工人劳动权益保护之劳动法调整范式的缺位,折射出现代劳动法历史使命再续和逻辑延伸之客观需求。家政工人在现代社会语境中所内射出来的诸多"人像"特征,有别于传统私法视域下的"人像"。固守形式平等的私法理念不能回应和规范家政工人这一特殊群体的内在利益诉求。践行实质平等之社会法理念下的家政工人劳动权益监察制度,是国家基于社会本位的思想,对弱势家政工人劳动权益给予倾斜性保护的重要利益干预和调控机制。家政工人劳动权益监察制度是在家政工人劳动权益受劳动法保护模式下的必设性制度。家政工人劳动权益保护监察制度与劳动监察制度在制度接轨时必须考量二者之一般性和特殊性。  相似文献   

17.
本文指出通过比较分析劳动者权益保护的国际发展趋势,劳动者权益的保护要通过立法赋予劳动者罢工权、结社自由权及集体谈判权等程序性权利与资方实现,但是劳动者不享有或无法行使这些权利与资方制衡,只有依赖于政府履行"规制者"、"监督者"、"损害控制者"、"调解与仲裁者"职能,保护外资企业劳动者权利。  相似文献   

18.
喻靖文 《法制与社会》2012,(33):164-165
针对我国目前顶岗实习大学生劳动者权益难以获得劳动法律保护的实际情况,本文从我国《宪法》、《劳动法》《劳动合同法》等法律规定以及相关法理视角分析,认为顶岗实习的大学生"学生"身份并不排斥"劳动者"身份,大学生顶岗实习关系具有劳动关系属性,将"顶岗实习"简单地视同"勤供俭学"而否认顶岗实习关系的劳动关系性质是错误的,顶岗实习大学生劳动者权益应当受法律保护。  相似文献   

19.
<劳动合同法>的制定充分考虑了我国劳动关系双方当事人的情况,针对"强资本、弱劳工"的现实,侧重于劳动者权益的维护,对弱者施以援手,使劳动者能够取得与用人单位相对平衡的地位.但是当前企业违背((劳动合同法>,侵害劳动者合法权益的情况并不少见,本文从规范用工制度,加强劳动合同的监管和加大对侵害劳动者劳动权益的单位和个人的责任追究两大方面提出了对劳动者的保护措施,以达到<劳动合同法>的立法目的,构建和谐的劳动关系.  相似文献   

20.
目前大学生校外兼职因用人单位支付工资不合理、因工受伤无法得到用人单位的工伤赔偿以及职业介绍机构的欺骗等现状致使兼职大学生的劳动权益受侵害现象严重。基于大学生劳动权益受侵害的现状和原因,以及民法在调整大学生劳动权益方面的缺陷和劳动法在保护大学生劳动权益方面的优势,应该用劳动法来切实维护大学生兼职过程中的劳动权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