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政治有广义狭义之分,政治法以狭义政治关系为调整对象.政治法是调整人们在参与、组织和争夺国家权力的活动中形成的社会关系的法律规范体系;也可以说,政治法是调整人们在确立国家重要制度和决定国家重大事情的过程中形成的社会关系的法律规范体系.政治法是一个包含宪法典、宪法性法律以及其它政治法律,而与行政法、经济法、刑事法、民商法等并列的法律部门.宪法典属于政治法部门,宪法典是民主国家政治法的核心,宪法共是近现代民主国家以及标榜民主的国家的政治法.把宪法典纳入政治法部门无损宪法的根本法、最高法地位.  相似文献   

2.
一个国家的宪法发展既浓缩着这个国家民主政治的发展史,又浓缩着它法制建设的历史。从1949年到2009年,六十年来中国宪法伴随着新中国的成长一路走来,从宪法文本到宪法精神都经过一系列的嬗变,宪法的重心从政治结构到法律结构,宪法从实用工具主义到理性内部建构,宪法典的规范结构也趋于完善,逐步走向成熟,如今真正形成一种宪法文化和法治精神,那就是宪法和法律的尊严高于一切,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一切组织和机构都要在宪法和法律的范围内活动。  相似文献   

3.
中国现时代处于一个“非常时期” ,即有别于日常政治的宪法政治时期。因此 ,政治国家的问题是我国宪法的理论基础 ,目前法学界倡言的法治主义属于一种市民社会的规则之治 ,但如何把法律人的法律上升为政治家的法律 ,或者说如何处理民法与政治法的关系 ,是当前我们国家宪法政治所要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 ,而对此 ,欧洲大陆国家的公法理论和英美传统的阿克曼的宪法政治学说 ,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可资借鉴的新视角  相似文献   

4.
宪法并不代表宪政,宪政的内容一方面是严格地限制政府的权力,另一方面就是严格地保障公民的权利.从实质宪政到程序宪政,关键在于"程序",即如何去实现上述两个功能.长久以来,我们一直强调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是法律的法律,强调宪法的政治纲领性,从而有意无意地漠视其法律性.宪法是政治宣言还是具有可操作性的法律文本?很显然,宪法首先是作为一部法律而存在的,她具有普通法律的共同特性,而法律的生命在于被运用,法律制定出来就是要被实施的、被执行的,否则就是"虚置"的法律,是被当作神物供起来.程序宪政首先应当解决的是建立完善的违宪审查制度.  相似文献   

5.
宪法惯例作为一种特殊的政治法律现象,在各国宪政实践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不成文宪法国家,宪法惯例是宪法的组成部分,是一个国家宪政的精神所在,是制定成文法律的基础和依据。而在成文宪法国家,宪法惯例补充、完善、引导着宪法的发展。中国学者封此专门研究并不多,政治学界及宪法学界尚未封相关问题产生共识,封宪法惯例的涵义以及价值等基本问题进行分析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198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以下简称1982年宪法)颁行以来的30年,不仅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卓越成就的30年,而且是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不断向前发展的30年。无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形成,还是国家和社会各方面法治化水平的提高,我国现行宪法都功不可没。然而,如果我们从现代政治某种程度上就是宪法政治的角度来看,就会发现,  相似文献   

7.
“法律监督机关”是我国宪法对人民检察院的性质定位。1979年《人民检察院组织法》首次将“法律监督机关”法定化,立法内涵为注重法律监督下重建法制权威,是在中国检察理论和实践中形成的机关,侧重刑事诉讼监督和打击犯罪。1982年宪法使“法律监督机关”成为了宪法规范上的国家机关,基于宪法职能和诉讼制度改革而侧重于加强诉讼监督,并在监察体制改革下进行了自我更新,成为与监察委相互配合行使法律监督职能的机关。“法律监督机关”内涵演进的内在机理是人大体制下权力分工模式的必然要求,落实宪法规定的法律监督职能的重要选择,以及参与宪制层面政治体制改革的要求。“法律监督机关”概念内涵具有延展性,会随着立法修订和制度变迁衍生出新的内涵和解释,不断凸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检察理论的特性。  相似文献   

8.
2005年1月14日,由中国法学会、法制日报、中国青年报联合主办的首届中国青年法学家论坛在京举行,10名当选的第四届全国十大杰出青年法学家为论坛献上了精彩的发言,现将论坛发言内容摘要如下,以飨读者。周叶中教授:宪法与公民生活宪法是公民生活的规范。有人把宪法理解为政治法,把宪法规定看成是可有可无的法律。中西方对宪法规定的理解是不一样的,我们对宪法理解是狭义,西方对宪法规定理解是广义,亚里斯多德认为宪法是规定公民生活的行为规范。目前我们对宪法规定的理解限于政治层面,国家方面。从政治层面理解宪法有一定道理,但这种方法,对…  相似文献   

9.
作为宪法的核心原理和宪法学的一个永恒论题,依宪治国本质上就是依据一种建构或确认国家组织和权力、保障公民权利和自由的宪法而展开国家的治理.其目的就是通过宪法的实施,把宪法从政法性文本转换为社会性事实,使宪法在应然性和实然性的双重维度上得以调整政治关系并规制政治过程.与此同时,依宪治国也是法治国家的本质特征.法律的统治表现为良善的法律获得普遍的遵守与服从.而宪法作为根本大法,居于一个国家的实证法律体系结构中的核心地位,是其他所有法律规范的效力渊源和规范性依据.  相似文献   

10.
宪法的用途与误用--如何看待物权法中的宪法问题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张千帆 《法学》2006,(3):33-38
1982年宪法包含了不同性质的条款。其中许多条款在法律上具有确定的意义,因而是可以实施的;有些条款则只是表达了一种政治理想或政策取向,在法律实践中不具备可操作性。在宪法的适用和讨论过程中,我们必须认真对待宪法,将宪法作为一部实实在在的法律,仅限于适用那些在法律上可以实施的条款。我们尤其要避免将宪法作为政治攻击的工具,否则就将误用宪法并阻碍社会与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11.
习近平法治思想对我国宪法制度的切实运行、宪法理念的深入人心、宪法文化的亘古长青有着十分深远的意义.习近平法治思想强调坚持党的集中统一领导作为一项制度、一种精神和一种历史叙事与宪法制度紧密地契合在一起,党的领导制度、国家制度和法律制度成为了相辅相成、相互统一的体系.我国宪法制度与西方宪政制度有着本质区别,充分体现了鲜明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特征.2018年我国宪法修订及时回应了世界格局重大变化和我国改革发展的客观需求,以宪法实施推动国内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发展新格局,这也是习近平法治思想中体现的重要内容.习近平法治思想还明确了新时代我国宪法实施的三大方略,即政治方略、法律方略和意识方略,并对宪法实施的具体路径进行了指引.  相似文献   

12.
宪法作为一个国家最根本的政治宣言、法律誓言,承担着人权保障书的责任。宪法不应是奢侈的政治装饰品,在期待法治、憧憬宪政的今天,宪法的实现可谓我们共同的政治、法律理想。如何让理想成为现实,如何实现宪法成为法学学者们热衷探讨的问题,同时这一问题也激发了研究者的想象力。宪法适用不是宪法实现的必然途径,但却是其后盾和最终保证。如何适用宪法,很多论者想起了专司法律的司法机关,于是宪法司法化成为学界的流行话语。  相似文献   

13.
张翔 《中外法学》2013,(5):916-936
法学的核心工作是为法律人解释法律和处理案件提供规则指引的法教义学。中国宪法学尽管有其特殊性,但只要取向于实现宪法政治,就不能脱离此基本进路。宪法是"政治法",但其高度政治性并不妨碍宪法学的"教义化"。并且,宪法学的教义化并不会取消政治,而是会为政治系统保留功能空间,宪法学术也可借此避免沦为政治的工具。尽管中国缺乏运行良好的违宪审查制度,对现行宪法的教义学操作也存在若干正当性和技术性困难,但如果我们面对中国法治发展的真实问题,在既有的成文宪法之下,将各种利益纷争和意识形态对立限定于规范的场域,将各种价值争议技术化为规范性争议,完全可以实现宪法调和利益冲突、建构社会共识的功能。中国宪法学应该确立此种法教义学的基本进路。  相似文献   

14.
截至今年3月,我国生效的法律已达231部,现存有效的行政法规600多件,地方性法规7000多件.以宪法为统帅,以宪法相关法、民法商法等多个法律部门的法律为主干,由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等多个层次的法律规范构成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已经形成,国家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的各个方面实现了有法可依.  相似文献   

15.
阿克曼在区分宪法政治和常态政治的前提下,通过分析美国宪法史上的重要事件,根据二元民主的宪法理论指出:美国宪法政治时期的宪法变革经历了发出宪法改革的信号、提出宪法改革方案、决定宪法改革命运的程序、宪法改革方案的批准和宪法改革成果的巩固五个阶段。阿克曼关于宪法变革的历史学与社会学观点,不仅消解了法律形式主义和法律现实主义的对立,他还进一步以此为基础提出了"人民主权动议"和"活宪法"的宪法修正理论。阿克曼的宪法变革理论虽具现实性,但却有着不确定性的缺陷。因此,阿克曼所要解决的,恰恰是理性与经验之对立所造成的不确定性这一法律理论的永恒主题。  相似文献   

16.
本书是一部体现美国法律教育基本模式的宪法学经典教科书,为美国新闻出版署策划主办、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翻译出版的大型法律图书翻译项目“美国法律文库”的系列出版书目之一。本书以美国宪法近215年里的发展、变革为线索,通过对浩瀚的宪法史料的研究,不仅分析了联邦最高法院体现在宪法案例中的宪法解释,而且阐述了相关的非司法机构的宪法观点,探讨了宪法推理的实践与政治和社会生活的密切联系,  相似文献   

17.
戴西的宪法理论在中国颇有影响,其著作常被奉为“宪法经典”,但并不等于这部著作成为了应变万事的“真理”。本文从三个方面剖析了戴西的宪法理论中缺乏司法违宪审查的根源,即议会主权原则确立了法律的不可审查地位,形式化的法治原则绝断了追问法律是否正当的可能性,将宪法惯例故意释为宪法道德误导了对司法审查的认识。戴西宪法理论的这些特征与其法律实证主义的理论背景不可分,他通过对立政治与法律,使宪法与政治道德无涉。但是,戴西的宪法理论并不是无懈可击,本文在上述三方面的基础之上进一步揭示了其理论的“缺陷”,而这些“缺陷”为建立司法违宪审查制度给予了充分的提示。  相似文献   

18.
现行的一九八二年宪法是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宪法,它继承和发展了一九五四年宪法的基本原则,吸收了我国法律典藉的精华,参考借鉴了国内外制宪经验与立法技术,总结了我国社会主义发展的正反两方面历史经验,宪法条款结合我国国情特点,真正体现和保障着我们国家政治上的安定,经济上的繁荣,人民的幸福和国运昌盛。应当说,这部宪法称得上是迄今以来我国宪法性文件中最完备、最好的一部了。一部好宪法应当保持较长时期的稳定性,甚至可以永久固  相似文献   

19.
论我国宪法解释的特征与作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宪法解释被认为是当代宪法理论和司法审查理论的核心.宪法解释具有不同于普通法律解释的政治性质、制度性质与规范特征,决定着其具有规范性、被动性、中立性和适应性.  相似文献   

20.
宪法在普通的法律适用中通过“依宪释法”的方式得以实施,是法律适用的应有之义、宪法至上的内在要求.这种法律适用中的宪法实施,与我国现行体制并不相悖,具有合法性,而且在实践中已有相关探索,在当下中国完全具有可行性.当务之急是积极主动地走进“依宪释法”这扇宪法实施之门,在广泛的法律适用实践中全面适用宪法,把全面贯彻实施宪法提高到一个新水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