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9 毫秒
1.
彭学诗在1990年第15期《党校科研信息》上载文说,建国后毛泽东曾提出“大过渡”与“小过渡”这两种不同的理论观点。1953年8月,毛泽东在审阅周恩来在同年夏季全国财经工作会议上的结论时明确提出:“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这是一个过渡时期。”这就是毛泽东在建国初期提出的“小过渡”理论。这  相似文献   

2.
1937年 3月刘少奇《关于过去白区工作给中央的一封信》是有关“实事求是”问题的重要之作 ,具有开创性意义。在“实事求是”的问题上 ,刘少奇和毛泽东各有其独特贡献。如果说 ,毛泽东是中共领导层中较早使用“思想路线”、“工作方法”等概念的人 ,那么 ,刘少奇则是先于毛泽东而较早使用“思想方法”、“工作作风”等概念的人。如果说 ,毛泽东是最先对“实事求是”进行全新解释的人 ,那么 ,刘少奇则是先毛泽东而使用“实事求是”这一概念的人。如果说 ,毛泽东最初对“实事求是”概念的使用 ,基本沿用古义 ,那么 ,刘少奇则一开始就是从哲学高度、思想方法角度来使用这一概念的。  相似文献   

3.
《反对本本主义》是毛泽东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的重要著作。1930年5月.毛泽东在江西寻乌调查后,起草了《调查工作》一文。毛泽东在文章中指出,“中国革命斗争的胜利要靠中国同志了解中国情况”,提出了“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调查就是解决问题”等观点。第一次明确提出了马克思主义必须同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的实事求是的思想原则。同年6月上旬,毛泽东带着初稿来到上杭,交由闽西特委翻印出版。可是,在第五次反“围剿”中,《调查工作》小册子意外散失。  相似文献   

4.
《湘潮》1991,(11)
1938年10月,徐海东在延安出席党的六届六中全会。会议休息时,毛泽东和大家一块在院中散步闲谈,毛泽东说:“中国有三部小说:《三国》、《水浒》、《红楼梦》,不看完这三本书,不算中国人。海东同志?你可看过这三本书?”海东老实回答:“没看过《红楼梦》。“毛泽东笑着说:“那算是半个中国人!”这是一句玩笑  相似文献   

5.
群众观点最让大多数中国人难以忘怀的一幕是,在1949年开国大典时,毛泽东站在天安门城楼上高呼:“人民万岁!”毛泽东重视民生,强调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他说:必须“关心群众生活,注意工作方法”;他说:“真正的铜墙铁壁是什么?是群众,是千百万真心实意地拥护革命的群众。”后来,尽管犯下了“大跃进”和“文革”等错误,但没有人怀疑毛泽东要尽快改变人民生活、将中国迅速带入富强之境的真诚。对腐败的毫不留情毛泽东对腐败深恶痛绝,对执政党向腐化蜕变保  相似文献   

6.
毛泽东名考     
《湘潮》1985,(3)
毛泽东,字润之,这是众所周知的。毛泽东还有一些名,或用以言志,或寄托希望。咏芝、子任是毛泽东一九一○年入东山小学和在东山小学读书时用的号和别号。灵芝,是很珍贵的植物,“咏芝”,托出了毛泽东讴歌、向往美好的心灵。子任,取自“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反映了他以天下为己任的胸怀。一九二三年在湖南工作时,毛泽东还用过毛石山这一化名。在延安时,  相似文献   

7.
自从中共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以来,毛泽东研究呈现日趋拓展和深化之势。建构中国“毛泽东学”的问题于80年代被人提出并做了一些工作,90年代,这个问题又一次被郑重提出,并引起了极大的反响。在1992年11月初召开的全国中青年毛泽东思想研讨会上,来自全国各地的40余位学者,对毛泽东学的建构问题做了进一步的探讨。与会代表认为“在毛泽东的故乡,毛泽东思想的发源地,创立完整的‘毛泽东学’学科体系,是中国学者义不容辞的职责”。然而,令人遗憾的是,这一问题虽已郑重提出,但直接探讨毛泽东学学科建构问题的科研成果尚十分罕见。这一方面证明研究这一课题之不易,另一方面恐怕还与有些人对这一学科能否建立存有疑虑,即“毛泽东学何以可能”的问题尚需求证。国内的毛泽东研究,一般属于中共党史学科的研究范围,哲学和各门人文  相似文献   

8.
1939年7月20日,延安中国女子大学在毛泽东的倡导下成立,成为中国共产党建立的专门培养妇女干部的女子大学,这一举措体现了毛泽东“没有一批能干而专职的妇女工作干部,要开展妇女运动是不可能的”妇女解放思想,也是党培养干部的一个创举,对当今妇女工作仍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9.
1960年5月8日、9日和10日,《人民日报》和国内各大报都在第一版以半版篇幅刊载新华社关于毛泽东主席在郑州接见外国朋友的报道和照片。新闻稿是熊向晖起草的,毛主席作了3处修改。其中,第一段原文是,“他们热情地称赞中国人民在毛泽东主席领导下取得的伟大成就”。主席因掉了“在毛泽东主席领导下”几个字。加上“在自己的工作中”;还圈掉了“伟大”两个字,把这句话改成“他们热情地称赞中国人民在自己的工作中所取得的成就”。主席改完后,将稿子交给熊向晖,并问你有什么意见?熊说,后两处,主席改得非常好,只是对第一处的修改不理…  相似文献   

10.
1956年9月,毛泽东对南斯拉夫共产主义者联盟代表团说,他在见到斯大林之前,从感情上讲他对斯大林就不怎么样。这是为什么?除了斯大林个人性格因素外,主要是因为斯大林在中国革命问题上犯过错误。这不仅仅是指王明问题,抗战胜利后,斯大林在中国革命问题上做的一些事情仍然使毛泽东感到不满。1945年8月,斯大林发来一封电报,毛泽东说斯大林“不让我们革命”;1949年1月,斯大林发来另一封电报,毛泽东说斯大林想搞“南北朝”1945年8月20日,苏联红军驻延安情报组给毛泽东转来一封密电,落款用的是“俄共(布)中央委员会”的名义。当然,谁都知道它出自…  相似文献   

11.
<正>毛泽东“是从近代以来中国历史发展的时势中产生的伟大人物”,他革命战争实践中形成的军事思想以及所蕴含的哲学思维,是毛泽东对中国革命规律的探索,这个“寻道”过程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先进理论完美结合的典范。一、毛泽东立志为救国救民、“改造中国与世界”而“寻道”毛泽东出生在一个传统的农民家庭,他的祖上20代、近500年都是生活在“十户人家九户穷”的韶山冲。他从小受到祖辈“农耕”思想的影响,深受中华传统文化熏陶,对土地和人民有着深厚的感情,这是他的哲学思维之“根”。  相似文献   

12.
毛泽东合作化高潮中的防“左”及其未能贯彻下去的原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56年的农村合作化高潮,是毛泽东发动和指导的。在高潮兴起时,毛泽东一方面为自己的创造——农村合作化高潮而高兴,另一方面他也警惕着“左”倾偏向的出现,他在大力反右的同时,在一些场合也提出了防“左”纠“左”的问题。但是十分遗憾的是,毛泽东的防“左”和纠“左”并没有在实际工作中得到贯彻。这是为什么呢?  相似文献   

13.
孟洪 《党史纵横》2007,(2):23-25
1949年10月1日这天,毛泽东在天安门城楼之上,向全世界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举国欢庆,华夏沸腾。这是一个中国人都会铭记的重要时刻,尤其是对一个人,似乎更加难忘,这个人就是毛泽东的“老对手”——蒋介石。此时此刻,他在哪里,在做什么?这位曾经在中国历史舞台上扮演过重要“角色”的人物,是如何度过这刻骨铭心的一天的?  相似文献   

14.
《理论与当代》2004,(1):40-40
熊启珍在2003年12月2日的《光明日报》上撰文指出:毛泽东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奠基人。第一,他提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命题。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一命题的提出,是毛泽东探索适合中国革命道路实践的产物。1938年9月召开了中共六届六中全会,毛泽东在《论新阶段》报告中,第一次明确提出了“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任务。  相似文献   

15.
不少人认为“中国人从此站立起来了”这句名言是毛泽东同志在开国大典上宣告的。其实,1949年10月2日《人民日报》第一版报道开国大典的盛况,全文刊登毛主席宣读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的公告中没有“中国人从此站立起来了”这句话,可见这句话不是在开国大典上说的。开国大典是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闭幕后的第二天举行的。而毛泽东同志在中  相似文献   

16.
提起毛泽东的名字,总使人联想到一泻万里、奔腾不息的长江、黄河。这是因为只有长江、黄河的气势才能哺育出毛泽东这样惊世的伟人;这还因为毛泽东的思想、功德像长江、黄河一样万古流芳;这也因为毛泽东的名、诗、身、心都与长江、黄河结有不解之缘。 名系江河 毛泽东一生用过许多名、号。小时乳名“石三伢子”,青少年求学时期取号“子任”,1929年在中央苏区工作时用过化名“杨引之”,1947年转战陕北时化名“李得胜”,此外,毛泽东还曾  相似文献   

17.
1949年3月新中国建立前夕,党的七届二中全会在西柏坡召开。毛泽东同志在会上告诫全党同志:“中国的革命是伟大的,但革命以后的路程更长,工作更伟大,更艰苦。这一点现在就必须向党内讲明白,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毛泽东同志“两个务必”的告诫,旨在加强  相似文献   

18.
<正>毛泽东在《为人民服务》中曾讲共产党和共产党所领导的革命队伍,“是彻底地为人民的利益工作的”。毛泽东的一生就是“彻底地为人民的利益工作”的一生。毛泽东的书法作品中写得最多的两个字是“人民”。毛泽东缔造的新中国叫“中华人民共和国”,其政府称“人民政府”,其军队称“人民解放军”,其法院称“人民法院”,其检察院称“人民检察院”,其广播电台称“人民广播电台”,  相似文献   

19.
<正>土地革命斗争时期的1930年是毛泽东开展农村调查最为密集之年,全年共开展11次调查,均收录于《毛泽东农村调查文集》,这一年也可称为“毛泽东农村调查年”。1930年是土地革命形势发展最为迅猛的一年,尤其是下半年,毛泽东领导了一系列重大事件:成立红一军团、北上攻打南昌、成立红一方面军、第二次攻打长沙、第九次攻打吉安、召开系列会议抵制“立三路线”、部署第一次反“围剿”等。且因工作劳累,毛泽东在10月间“身体比较差,休息很少,经常咳嗽”。如此紧张的斗争间隙却带病密集开展调查一定有十分明确的目的。  相似文献   

20.
青年毛泽东“改造中国与世界”的伟大抱负韩泰华“改造中国与世界”,这是毛泽东在青年时代就逐步形成并不断明确的伟大抱负。在20世纪初,当青年毛泽东登上政治历史舞台的时候,正值我们的国家和民族处于岌岌可危的存亡之际。当时还在湖南读书的青年毛泽东,面对中国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