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安通 《当代贵州》2020,(18):30-30
17岁学习竹编技艺,22岁创立公司,24岁成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26岁获"中国竹编高级工艺美术师"称号,27岁当选全国人大代表……13年来,杨昌芹用自己不懈的奋斗书写了别样精彩的"竹"梦青春。2007年,杨昌芹作为印江民族职业学校的10名学生代表之一,到赤水学习竹编工艺,师从赤水竹编非遗传承人陈文兰。  相似文献   

2.
正1月13日,由文化和旅游部非遗司指导,光明日报、光明网主办的2018"中国非遗年度人物"推选结果在京揭晓,贵州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赤水竹编市级代表性传承人杨昌芹入选。发展是最好的传承杨昌芹,一个出生在贵州印江的苗族姑娘,在学习竹编前,背篓和簸箕,是她对竹编的唯一印象。初中毕业后,杨昌芹因家庭贫寒辍学外出打工,一年后,她重返学校。杨昌芹和竹编结缘于2007年,那一年,她作为学校的10名学生代表之一,到赤水学习竹编工艺。学习期结束后,杨昌芹并未返程,而是选择留下来,跟随  相似文献   

3.
正走进赤水市大同镇民族村,街边一栋三层楼房,外立面由一片片竹子装饰而成,门上方写着"极竹堂·赤水竹编非遗体验中心",这里就是杨昌芹的竹编公司。"小时候妈妈织毛衣、做鞋子、制作少数民族服装,我看两遍就会了。"杨昌芹说,她从小就很喜欢手工技艺。初中毕业后,因贫辍学,后来自己攒钱继续读书。2007年毕业实习时,17岁的杨昌芹和一些同学被选派到全国十大竹乡之一的赤水市,向贵州竹编工艺创始人、贵州省竹  相似文献   

4.
《先锋》2023,(4):51-52
<正>成都平原自古盛产翠竹,竹文化更是蜀风雅韵的精髓。在“竹编之乡”崇州市道明镇,千百年来,人们依竹而居,以竹为器,“山上清泉山下流,家家户户编花篼”的民间小令流传至今。2014年,道明竹编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名单。成都立足独特的自然人文禀赋,促进现代都市与大美乡村融合发展、历史文化与开放时尚交相辉映。3年后,一座以竹编为特色的竹艺村应运而生。“90后”杨隆梅是最年轻的道明竹编传承人,依托竹艺村建设,在这里成立了自己的竹编工作室,为古老的竹编注入了新生力量。  相似文献   

5.
大美四川,物产丰厚,文化悠长。年画、竹编、蜀绣、川剧……各式各样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犹如天上灿烂的繁星向世人闪耀着异彩的光芒,吸引着全世界的目光。2013年的春天,由四川省人民对外友好协会等单位举办的"2013年友好之春"活动吸引了来自20多个国家在川工作和生活的100多位外国领事官员、商会负责人、专家学者、友好人士。参观神奇精美的竹编,欣赏精彩的传统乐器表演,品尝风味小吃,感受灯舞巡游……一系列民俗体验活动让他们乐在其中。来自美国的知名策展人保罗被各式各样的竹乐  相似文献   

6.
<正>竹影摇曳,翠绿欲滴。青神,境内有11万亩竹林,尤以单竹、慈竹闻名。儿童骑着竹马,老人拄着竹杖;青年吹着竹笛,姑娘提着竹篮;大叔挑着竹筐,大妈用着竹具……所到之处真可谓竹尽其用。"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难怪苏轼有此喟叹。"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据《蚕丛氏的故乡》记载,早在5000多年前的新石器时代,青神的先民便开始用竹编簸箕养蚕、编竹器用于生活。据史料记载,到了唐文宗太和年间(827年-835年),荣县人张武率百余家用竹编篓填石修建青神历史上最早的水利工程——鸿化堰,凿山开渠、引水灌溉农田。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眉山市把发展"一村一品"作为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培育特色拳头产品、发展现代农业的重要手段,着力完善发展机制,拓展发展空间,推进"一村一品"向纵深发展.全市建成"一村一品"专业村395个,建成"中国枇杷之乡"、"中国椪柑之乡"、"中国脐橙之乡"、"中国优质稻米之乡"、"中国泡菜之乡"、"中国藤椒之乡"、"中国竹编艺术之乡"等7个"特色之乡".走出了一条区域化布局、规模化发展、标准化生产、产业化经营、社会化服务的现代农业发展道路,实现了从"一村一品"到"特色之乡"的跨越.乡"的跨越.  相似文献   

8.
正关于读书的重要性,我想在这里不用列举,因为那些经久不衰的名言便是明证。而关于读书产生的影响,我想每个人都有一段或许是关于精神提升、或许是关于人生际遇改变的故事。1963年春,父亲因公伤医治无效与世长辞。时年我才8岁,无依无靠,为了生存不得已乞讨过日。没有着落的生活,"读书"、"文化"、"知识"对我来说是如此遥不可及,但内心却未曾放弃对知识的渴求,对读书的渴望,尤其是驻足学校时,隔窗听到教室内琅琅的读书声,既羡慕又嫉妒。正如鲁迅所说,"倘能生存,我当然仍要学习。"随着年龄的增长,加上求生的本能,我很快学会了草编、竹编、藤编等谋生手艺,梦寐以求的读书生活也开始渐渐明朗。  相似文献   

9.
正"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通常以保护为主,中央财政也设有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项资金。但更多基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需要靠发展才能传承,希望国家设立一项非遗的发展专项资金。"3月7日下午,十三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贵州团小组会议现场,全国人大代表,赤水市牵手竹艺发展有限公司负责人、省级非遗"赤水竹编"传承人杨昌芹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0.
正"世间万般色彩,人们独爱‘贵州绿’。"全国两会期间,全国人大代表杨昌芹、文正友、周绍军,全国政协委员余留芬等人士自豪地分享自己的"爱物":竹编水杯、苹果园、石阡苔茶、"人民小酒"。它们都有着同一种底色——"贵州绿"。草木蔓发,春山可望。此时此刻,贵州红枫湖畔暗香扑鼻,螺丝壳山上采茶正忙,海雀林海松涛阵阵,赤水竹海绿波荡漾,从乌蒙大地到苗  相似文献   

11.
开篇的话     
<正>写在新年的文字总是带着喜庆和温暖。辞旧迎新时回望2014,我们将目光投向四川农村,看看生活在这里的群众。年初时,南江县红山村的王家华拧开水龙头,清澈的自来水"哗啦啦"地溅到了他合不拢嘴的脸上。年中时,农民工陈生焕决定自己创业,学到竹编手艺的他正向着新事业追赶。年底时,搬进新家的农村低保户唐朝坤重新燃起生活的希望……一年来,四川农村群众的生活发生了太多改变。  相似文献   

12.
20多年前,党史学界曾就毛泽东是否一度执行过"立三路线"问题展开过一次专门的讨论.田园所提出的"毛泽东同志一度执行过立三路线"之说可称为当年讨论中的一个主导观点.本文通过对这一观点的相关分析认为:"毛泽东同志是否一度执行过立三路线"?其实应改述为"毛泽东同志是否一度执行过‘争取湘鄂赣数省首先胜利'方针".改述后的问题可以说清,而未改述的问题则难以说清.并且认为欲证明毛泽东是否执行过"争取(夺取)湘鄂赣数省首先胜利"方针,宜先证明红一军团及红一方面军是否执行过这一方针.在具体论证中应对行为问题与态度问题做明确区分,不可将二者混为一谈.  相似文献   

13.
吃早面,格格伴。"格格"不是佳人,而是一道蒸菜,是川东人早餐必点之菜,热情大方的川东人在品尝热气腾腾的"羊肉格格"中开始一天的忙碌生活。"格格",是当地人对蒸笼的一种称谓,它不同于普通蒸笼,它是用山中兰竹编制而成的一种圆形小蒸具,直径大概在10cm左右。蒸具虽小,但是利用它做出的美食可不胜枚数,有羊肉格格、肥肠格格、排骨格格等,在川东人的饮食文化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相传"格格"起源于三国时期,和家喻户晓的"刘皇叔"还有一定关联。当年刘皇叔大起蜀中之兵远征东吴,为其弟关羽  相似文献   

14.
章梦晗 《廉政瞭望》2023,(24):10-10
前几日,记者在眉山市青神县纪委监委办公楼看到,办公室外的白墙上,各种廉洁文化内容都是以竹子造型为基础进行的延伸设计,白墙绿竹,清新简约。“青神是竹编艺术之乡,因竹扬名。我们以其为灵感,推出以‘竹廉’为主线的廉洁文化建设。”青神县纪委监委宣传部工作人员说。在这里,每个楼层一个廉洁文化主题,全部围绕“竹”这个有着丰富意蕴的象征物,并且廉洁文化内容与传统文化、本地三苏文化和新时代廉洁精神相融合。不仅如此,在每层楼的楼梯间,还挂有“梅兰竹菊”四君子主题的竹编画,让人眼前一亮。  相似文献   

15.
五卅运动中加入中国共产党 黄逸峰,原名黄承镜,江苏东台人.参加革命后,曾用过"黄世雄"、"张文彩"、"林敏"等化名,用过笔名"黄澄静","黄逸峰"这个名字,是他在1930年报考暹罗华侨新民学校招收教员时取的,一直沿用下来,没有变过.  相似文献   

16.
霞飞 《党史纵览》2006,(1):44-49
江青与陈伯达相识较早,并且在一起工作过."文化大革命"初期二人也合作过,但在"文化大革命"进行期间,二人却有了矛盾.后来,二人之间的明争暗斗达到了非常激烈的程度.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相似文献   

17.
20多年前,党史学界曾就"毛泽东是否执行过立三路线"展开过一次专门讨论."红一军团执行过‘争取湘鄂赣数省首先胜利'方针",这一命题的设定及论证,则是笔者对多年前那次讨论综合思考的一个结果.本文分为论证思路与具体论证两个部分.在具体论证中,对多年前讨论中的几个观点作了必要分析.本文的主要论点有:"红一军团执行过‘争取湘鄂赣数省首先胜利'方针"是一个具有特称判断性质的命题(特称命题);判断红一军团的行动性质,应以当时上海中央的有关要求为准;红一军团"长汀出兵"、"进军南昌"、"二打长沙"等行动具有"执行"性质.  相似文献   

18.
陈思 《党史纵横》2021,(5):30-32
延安整风这样的大规模整风运动,在此前中国共产党历史上没有过,在世界各国共产党历史上也没有过.这是毛泽东在无产阶级政党建设史上的伟大创举. 毛泽东下定决心开展整风运动 中国共产党成立后,带领广大人民英勇奋战,不怕牺牲,推动了中国革命的进程.但是党在革命过程中也犯过右的和"左"的错误,给党和人民的革命事业造成了重大损失.亲...  相似文献   

19.
在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上,"左"和右的错误都曾经出现过,并造成了严重损失.毛泽东在总结历史经验教训的过程中,曾经对"左"争右的问题做过详细论述,深入分析了"左"右倾错误的特征、表现及危害,揭示了"左"右倾错误产生的根源,并与这两种错误倾向进行了坚决的斗争.重温毛泽东关于于"左"与右的论述,对于正确认识和及时纠正"左"右倾错误具有长远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0.
"超前",曾经是非常"前卫"的流行语言.什么"超前奔小康"、"超前实现现代化"等等鼓舞人心的语言,在许多红头文件和领导讲话中频频出现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