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和互联网的普及,青少年的心理行为发展已经深深地打上了互联网的烙印。紧密结合青少年的认知特点,利用网络及其相关功能进行心理素质培养,提高其心理健康水平,已成为心理健康教育不可忽视的内容。加强青少年网络心理健康教育是全面贯彻"以人为本"的育人理念,巩固广大青少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目标取向,促进其健康成长的重要保证。  相似文献   

2.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师范模式以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和心理健康教育能力为目标,以人格培养、职业教育、闲暇教育、心理健康教育能力培养为基本内容,以多渠道全方位渗透为基本策略,综合应用宣传教育法、渗透教育法、心理咨询与辅导法、自我教育法、环境教育法,以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体系为运转机制,将心理健康教育与素质教育有机结合起来,促进学生素质全面提高。  相似文献   

3.
通过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高校创业教育的可行性进行分析,探究了二者在教育目标、教育内容、教育方式等方面的有机融合.同时,通过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高校创业教育的机理研究,力求从理论认同、情感认同、行为认同三个层面实现对大学生创业精神的培养和创业行为的指导,从保障、协同、评价三个维度研究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高校创业教育的有效机制.  相似文献   

4.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师范模式以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和心理健康教育能力为目标,以人格培养、职业教育、闲暇教育、心理健康教育能力培养为基本内容,以多渠道全方位渗透为基本策略,综合应用宣传教育法、渗透教育法、心理咨询与辅导法、自我教育法、环境教育法,以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体系为运转机制,将心理健康教育与素质教育有机结合起来,促进学生素质全面提高.  相似文献   

5.
对于职业院校的学生而言,心理健康是指具有认识、适应社会的基本能力和符合社会大众认同的心态,在此基础上的言行举止可以被社会公众所接受。德,是思想品德的简称,是道德和品质的综合反映,体现了行为的规范性和品质的高尚性。才,包括才的内涵、才的成立和才的舒展。心理健康与德、才有内在联系,职业院校要结合职业教育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对学生开展针对性的心理健康教育,为职业院校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素质和技术技能素质提供可靠的心理基础和支撑。  相似文献   

6.
通过对公安院校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的分析,可以看出公安院校学生的心理问题具有鲜明特点,这就要求公安院校应采取针对性的措施,实施有特色的心理健康教育,帮助学生提高心理健康水平,促进身心和谐发展,培养出合格的人民警察,将来才能承担起国家、社会、人民赋予的重任。  相似文献   

7.
自我接纳是自我意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个体心理健康的核心因素之一。近年来的研究表明,贫困大学生的总体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其自我接纳总分及自我接纳、自我评价因子得分显著低于非贫困生。自我接纳已成为影响贫困大学生应对方式的内部心理因素。本文从自我接纳的角度入手,采用团体咨询的形式,对贫困大学生进行心理干预,以探究提高贫困大学生自我接纳水平的新途径、新方法。  相似文献   

8.
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对劳动者评价标准的素质取向和趋势,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在教学中应加强对学生的职业认同培育,找准职业价值认同培育的着力点,以职业发展状况教育为着力点进行国情教育;以职业理想的树立为着力点进行理想教育;以职业价值观培育为着力点进行社会价值观培育;以职业道德的树立为着力点进行道德素质培育;以职业纪律教育为着力点进行法制和纪律教育。帮助学生树立基本的职业意识、科学的职业理想、正确的职业价值观、良好的职业道德修养和职业行为规范,从而增强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相似文献   

9.
怒江、德宏州的民族中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总体上认知不全,但情感认同度相对认知认同度高,行为认同却喜忧参半;是学生自身的认识局限以及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的不完善制约着认同度提升。提升认同度,核心在于变更陈腐观念,关键在于切实提高学校教育的实效,基础是强化家庭正面引导,优化认同环境是保障。  相似文献   

10.
关于企业行为文化规范体系建设的几点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为企业行为文化最重要内容的行为规范,在现代企业的发展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企业行为文化规范包括企业行为规范和企业员工行为规范,也可以划分为精神理念、行为守则、管理制度、岗位职责四种类型。在行为规范体系建设过程中,既要突出企业行为文化的特色,又要体现出企业的核心价值观,对企业和员工既要有约束力,还要能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原则。  相似文献   

11.
针对高校在学生创业教育中过多从“术”的角度强化创业技能而忽视从立德树人之“道”层面加强价值理念引导的问题,深入分析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高校创业教育的必要性,梳理其现实价值,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高校创业教育的路径和方法,以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高校创业教育中对大学生实现“理论认同、情感认同和行为认同”.  相似文献   

12.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在政府广泛的宣传和教育下,社会群众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形成了普遍的认识,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义有了一定的认同。在市场经济背景下,人们迫于生产和生活的压力,对思想文化的学习和认同有一个较为漫长的过程,甚至为其他的社会思想所影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社会中虽然初步普及,但总体上认识了解不够深入,认同和践行度低。为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群众中的认同和教育,需要丰富价值观的宣传教育方法方式、以利益机制为基点、以促进社会公平公正为核心、以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为切入点,在价值观认同的基础上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知行合一。  相似文献   

13.
社会优先意识是青年群体积极承担社会责任、实现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统一的重要前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核,对个体价值取向和行为具有规范和引导作用。为探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青年群体社会优先意识选择中的引导作用,通过对两次大型社会调查数据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青年群体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国家层面的认同有助于提高青年群体的社会优先意识,对个人层面的认同对青年群体社会优先意识的影响从不显著变为显著,这说明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日益得到青年群体的认同并促进了青年群体社会优先意识的不断提高。  相似文献   

14.
高职高专院校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工作有其自身的特殊性,需要根据青年学生的个性特征和思想水平差异选择有针对性的教育手段和教育内容,以引导的教育方式,充分尊重学生自主参与的内在诉求,使学生对教育的内容保持愉悦和接纳的状态,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另外,高职高专院校需运用灵活的载体,把握人才培养目标的本质特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日常的管理、文化、活动、环境之中,注重发挥第二课堂作用,侧重文化育人,达到潜移默化、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效果。  相似文献   

15.
社会优先意识是青年群体积极承担社会责任、实现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统一的重要前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核,对个体价值取向和行为具有规范和引导作用.为探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青年群体社会优先意识选择中的引导作用,通过对两次大型社会调查数据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青年群体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国家层面的认同有助于提高青年群体的社会优先意识,对个人层面的认同对青年群体社会优先意识的影响从不显著变为显著,这说明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日益得到青年群体的认同并促进了青年群体社会优先意识的不断提高.  相似文献   

16.
与所有理论发展的脉络一样,执政党认同的主要功能、层次结构、建构逻辑等基础理论是这项理论研究的起点。执政党认同主要具有持续巩固执政合法性、助力提高执政有效性、不断增强政治稳定性等功能。执政党认同分为利益认同、制度认同和价值认同三个层次。利益认同是执政党认同的起点,制度认同是执政党认同的关键,价值认同是执政党认同的核心。执政党认同的建构逻辑包括认知、情感、评价和行为四个阶段。为提高执政党认同水平,需要从执政党认同的建构逻辑出发,通过加强宣传以增强执政党认同,调查认同倾向以了解执政党认同程度,依据民众评价调整决策以提高执政党认同水平,并最终根据实际行为判断执政党认同层次。  相似文献   

17.
心理素质在人才素质中具有核心和关键的作用。心理健康有两层含义:一是指没有心理疾病;二是指具有积极发展的心理状态。当代青少年出现的一些行为偏差大都是由于心理问题而引发的。为此,学校教育要在教学实践中注重对学生的养成教育,开展心理健康教育。通过一系列的心理教育内容,有意识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心理承受能力,使当代青少年真正成为新世纪的接班人。  相似文献   

18.
共同体变迁过程中农村青年的思想冲突与调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传统农村共同体正经历着现代化的转型,现代"社会"正冲击与消解着传统共同体。这一过程导致了农村青年在认同、信任和接纳这三个核心价值层面出现了变化、矛盾与冲突。他们向往城市却认同农村,人际交往圈子在扩大信任圈子却在缩小,对新成员的接纳与选择并存。在冲突中,他们表现出了强烈的共同体需求,并自发外移共同体以满足归属感,维持共同体以满足安全感,返回共同体以寻找确定性。新农村建设除了要继续发挥它的经济功能与政治功能外,还应该强调它的社会功能,将"新农村"建设成为既保留传统共同体核心价值,又能有效与现代"社会"接轨的"新型农村社会生活共同体",以调适农民在现代化转型中的冲突与不适。  相似文献   

19.
心理育人是高校提升思想政治工作质量的"十大育人体系"之一。心理育人即育人心理,它所体现的是积极心理学理念。心理育人立足于育人、服从并服务于育人,面向的是全体学生,关注的是学生潜能的开发和个性的全面发展。心理育人发生作用的机制是培养形成正确的认知、积极的情感、坚强的意志以及健全的人格。实施心理育人,必须完善工作机制、健全师资队伍,并构建相应的制度作保障。可以通过开设系列心理健康教育讲座以让学生"知"、组织系列团体心理辅导活动以让学生"悟"、设置系列心理困境以让学生"行"等具体措施和路径实施心理育人。心理育人不同于思政育人,心理健康教育不等于思想政治教育,在实施心理育人的过程中,必须防止心理健康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化。  相似文献   

20.
学界对习惯的界定有两个落脚点,即“行为模式”和“行为规范”;,对“习惯法”也存在“社会认同”与“国家认可”这两种进路的界定。着眼于“行为模式”所界定的“习惯”实为“惯例”;着眼于“行为规范”所界定的“习惯”与“社会认同”进路界定的习惯法是同一的,可称为“习惯”。而国家通过司法吸收习惯,就形成以判例形式存在的习惯规范,可称为“习惯法”;而国家通过立法以指引性规范赋予习惯以法律效力,即“准用习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