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 毫秒
1.
母亲节母亲独自在病房过 昨日周末,正逢母亲节,南岸区现代女子医院的护士们特地给住院的母亲们送去了康乃馨。等了一上午,也没等到儿子到来,看着病床前的红色康乃馨,62岁的陈梅神情落寞:“唉,我这个当妈的,还不如一条狗。”  相似文献   

2.
孩子是人,不是东西。但是,人一高兴或生气时,也总爱叫他们“东西”,这称呼里边蕴籍着爱不够和恨铁不成钢的意思。我们所有做父亲做母亲的,提起孩子这个话题,无不感慨万千,这是人的感情世界一部最丰章的乐章!因为孩子,是每对父母亲生活中十分重要的部分,关心他们;培养他们,教育他们,是责任,是义务,也是人性。使他们长大后做个对国家有用的人,是所有父母的心愿。“可怜天下父母心”。为了这一心愿,我们的父母亲们演出了一幕幕令人感动的悲喜剧。一位年轻的母亲,在飞机失事时自己受重伤,却把年幼的孩子紧紧抱在怀中。在医院…  相似文献   

3.
文化与资讯     
《民主与法制》2014,(13):42-43
[孩子在香港街头小便大陆夫妻与港人发生激烈冲突]因为着急,孩子街头小便,有港人拍照,遭孩子父亲抢走相机和记忆卡。孩子父母和拍照香港青年发生冲突,母亲反复强调:“洗手间排队,孩子着急我怎么办?”警察到场调查后,父亲无条件释放,母亲涉嫌袭击被捕,准保释,5月中需到香港警局报到。此事引起网友热烈讨论。  相似文献   

4.
1995年11月18日下午3时,桂港母亲之爱孤儿院理事会会长加利、香港“母亲的抉择”理事会主席马华、香港荣荣集团董事长林金川、美国HOLT国际儿童服务中心创始人之一──HOLT夫人、现任主席金大卫以及香港扶轮社、香港港岛狮子会、香港明星足球会等来自美国、香港近百名嘉宾聚集在南宁市佛子岭的桂港母亲之爱孤儿院,参加该院开业典礼,并纷纷捐款出资逾百万元,这时,出席庆典的国家民政部社会事务司李舒珊司长,中国收养中心负责人张小青女士,广西壮族自治区副主席奉恒高,区政协副主席钟家佐、侯德彭,慈善总会名誉会长韦纯束以及区…  相似文献   

5.
熊春艳 《当代广西》2008,(24):43-43
“我一个人笑,一个人哭,一个人玩耍,一个人享受孤独……”这是一个留守儿童在作文中写到的话。留守儿童,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的父母外出工作,用勤奋和智慧获取家庭收入,为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做出贡献,但他们却留在家里,与自己的父亲或者母亲其中一人,又或者与上辈亲人,甚至父母亲的其他亲戚、朋友一起生活。这些孩子与父母相伴的时间少之又少。亲情、关爱,是留守儿童最渴望的美好情感。在自治区成立50周年之际,有一群人把爱心带给留守儿童,让他们在“爱心父母”的帮助下,感受广西50年来发展的新景象,感受到社会大众对他们的关心。  相似文献   

6.
痴迷,造就了同学眼中的“美女公关策划师” 1968年7月,我出生在上海市一个普通的教授家庭。父亲是湖南长沙人,母亲则是一个地地道道的上海人。那时,父亲在湖南长沙的一家医院工作,母亲是上海一家科研院校的教授,所以自我记事的那天起,父母就长期分居,全家人一年也难得聚上几次。  相似文献   

7.
李凡 《人大论坛》2010,(2):58-58
2月2日至3日,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肖永安、唐世礼、林明达、傅传耀、陈华祥,省人大常委会秘书长周忠良分别走访慰问了张玉环、王朝文等省人大常委会离退休老干部和已故老干部的遗孀。在老干部家中或医院,慰问组向他们送去诚挚的问候,并祝他们新春快乐、身体健康。同时认真听取他们对人大工作的意见和建议,并希望他们一如既往地关心、帮助和支持省人大常委会的工作,为推进我省民主法制建设多作贡献。  相似文献   

8.
今年暑假的一天,我一人站在阳台上,望着雾濛濛的太阳发愣。阳光不强,温度却很高。这就是家乡的太阳,你寻不见它,它却把你“晒”得晕头转向。电话咋响。接起来,是我母亲的声音,有点急促:“今天是6月6日。你把柜子里的衣服拿出来晒晒。” “6月6日,晒衣服”,这句从小就听我祖母每年念道一次的话,现在从我母亲嘴里说出,似乎牵带出许多忘却了的恬静与怅惘。从前住家门前,有空旷的院子。6月6日,家家户户就在院里的树上,牵上绳子,或支起竹  相似文献   

9.
今年5月,我应云南省黄埔军校同学会之邀,赴昆明开会,来宾多数是海外各地的知名人士,有台湾、澳门、泰国、美国、巴西、甚至北欧的挪威等地区,也算是盛会了。其中有两位是台湾凤山军校毕业的同学,一位是巴西的杨新熙,二十五期,另一位是美国华盛顿的王仲权,二十八期。我问他们:“我有一位同期同学,想必你们都认识,名叫林培植。”王仲权叫道:“当然认识了,他是我们的连长。”此后,他们为我介绍别的朋友时,便说:“这是香港的张扩强会长,是我们的连长。”其实我并未当过他们的连长,但王、杨二位认为我既然是二十二期毕业,和林培植是同期,也就是他…  相似文献   

10.
不尽慈母恩     
俗话说“不养儿不知父母恩”。如今已为人父的我。心理特别想念母亲、敬佩母亲、感激母亲。因为在我的心里.认为母亲是世界上最伟大、最坚强的人、  相似文献   

11.
1661年,郑成功进军台湾,驱逐荷兰殖民者,收复台湾,使台湾回到祖国的怀抱。其子郑经继位,自立为“国”,多次拒绝清廷招抚。郑经死后,子郑克继承其父衣钵,坚持与清廷分庭抗礼。1683年,施琅奉旨收复台湾,使台湾又回到祖国怀抱,纳入大清版图,完成了祖国的统一大业;在台湾的“弃”、“留”问题上,又是施琅上疏力谏,使台湾永远成为中国领土的一部分。过去,说施琅是“海盗”、“叛将”、“汉奸”,都是不实之词,应予推翻。施琅是一位有功于国家、有功于民族的爱国将领。  相似文献   

12.
谷峻杰  赵晚星 《人权》2007,(1):38-42
一、走进“法律孤儿”的内心世界太阳村现有120多名“村民”,他们都是1岁至18岁的孩子,因为他们的父母或者都在服刑,或者一方在服刑,而其他亲人也抛弃了他们,孩子成了有父母的“孤儿”。每个孩子的背后都有一段常人难以想象的特殊经历。  相似文献   

13.
康熙帝对施琅的认识有一个过程,他对施琅所作的两种截然不同的评价是先后提出的即施琅是“粗鲁武夫,未尝学问,度量偏浅,恃功骄纵”的看法形成于前;施琅“才略夙优”、“有谋”“善断”的看法形成于后。而此后二种看法并存。文章阐述了康熙帝先后对施琅作出两种不同评价的原因。  相似文献   

14.
<正>我出生在长春的一个远郊县,是地地道道的农家女,父母都是残疾人。母亲身高不足1米4,生我和妹妹时都是难产,是乡亲们用草筐把我母亲抬到了医院。看到父母的情况,医院减免了所有费用。我和妹妹能够活下来并长大成人,靠的是党和政府的关怀,以及乡亲们的帮助。从小父母就教育我,做人要知恩图报,长大后你要能帮谁一把就帮一把。1989年,我当上了居委会主任。那个年代,居委会主任都是由退休在  相似文献   

15.
距奥运会开幕已不到一个月,中国的各大城市包括香港都沉浸在奥运气氛中。在回归中国11年后,香港正在发现回归“祖国母亲”所感受到的骄傲。香港认同中国的人创纪录1997年七一以后.香港大部分民众的民族身分认同问题并非随着香港回归中国的现实而立刻“回归”。香港人有自己的“集体记忆”.强调的是“香港人”自身独有的文化认同。  相似文献   

16.
郭敬波  王延晓 《人权》2005,(4):44-45
据中国法院网报道,家住河南省浚县屯子镇的王小美(化名)今年11岁,弟弟王小明(化名)今年10岁,一个姐姐已出嫁。3年前,其父亲王达死于一次交通事故,母亲段某抛下两个孩子重新嫁人。大姐将弟、妹接到自己家生活。但他们的母亲不但对孩子的生活不管不问,还多次将属于他们责任田里的粮食收走。无奈,一对年幼姐弟将不尽监护义务的亲娘告上法庭,请求让她“下岗”,让其大姐担当监护人。浚县人民法院经审理认为,作为监护人,段某未履行自己的义务,遂支持了姐弟俩的请求。未成年人也有财产权在我国,一些父母把把子女看作是自己的“私有财产”。产生这一…  相似文献   

17.
补习孝心     
在一次偶然机会中,我见到一幅这样的漫画:一个人高马大的儿子,将年迈的母亲踢出家门,还大骂母亲是老不死的。他父亲从老远的地方跑来要教训这个不孝子,谁知这位可怜的老母亲却挺身而出:“有我在,我看谁敢!”那个不孝子在母亲身后洋洋得意,他父亲呆若木鸡。表面上,这幅漫画有些夸张,可事实往往如此。父母在年轻时,为了儿女,花费着巨大的精力和心血,乃至自己的青春。他们看到儿女消瘦的脸庞,会心疼得落泪;几日不见儿女,就牵肠挂肚,见了儿女,又嘘寒问暖,尽管儿女常显出不耐烦的神情;儿女遇到什么不顺心的事向他们倾拆,他们会不厌其烦地帮助儿女…  相似文献   

18.
这是一家临时充当法庭的影剧院。她忧郁地蹲伏在后台,心里充满了痛苦,在恐惧中她正等待开庭。 “会判我死刑,还是无期徒刑?”她想。“父亲、母亲会来吗?邻居会不会对他们冷眼相看,会不会在背后说三道四,指指点点?兄弟姐妹在单位大概也抬不起头来,父母养育了我二十一年,可我又是怎样报答他们的,又给了他们些什么?给他们的只是痛苦和眼泪  相似文献   

19.
母亲放心了     
仲夏的一天,我从祖国的北京,来到香港.我和居住在台湾的母亲相约在那里见面. 我本来也生在台湾.当我六岁的时候,父亲为了谋求职业,和母亲一起带着我来到大陆.抗日战争胜利以后,我到共产党领导下的解放区参加了工作,第二年,父母又迁回台湾.我已是五十五岁的人,可是我和母亲分离却已有三十七年了. 一九八○年初,我头一次得到了在台湾的亲人的消息:父亲已经过世,母亲仍健在,五个妹妹均已成家;还有一个弟弟是母亲到台湾后生的.七十多岁的老母知道我还活在世上,自然也是喜出望外. 但母亲总担心我在大陆穷困,难以度日.老人家通过亲戚带来的头一个口信便是:“实在不好过的话,就想办法出来吧!”母亲  相似文献   

20.
西京 《人权》2003,(5):42-45
1986年,王明成申请医院为母亲实施了中国首例“安乐死”;公安机关将他和执行“安乐死”的医生逮捕;6年后,最高人民法院宣告他们无罪。 2003年,王明成癌魔缠身,病入膏肓,要求医院为自己实施“安乐死”,未能如愿。最终在病痛的折磨中遗憾地走完了他的一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