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自后现代性哲学产生以后,作为“理论载体”的“宏大叙事”的合法性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强烈质疑,而现实生活世界之中,社会的和谐又离不开人们对“宏大叙事”的认同,即达成“价值共识”.从逻辑角度看,“宏大叙事”的合法性是在“价值共识”的基础上形成的.从现实生活世界角度看,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的合法性在于,该“宏大叙事”能够体现表征“时代精神”的“价值共识”.无论是从时代发展的视角,还是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旨和内容等方面论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理论前提”都堪称具有现时代精神的“价值共识”及“宏大叙事”.  相似文献   

2.
LifeofPi中所探讨的哲学命题内涵之宏大,实非两三个小时的影片所能囊括。李安所做的,是用美轮美奂的视觉效果,优美的配乐,以及他那一如既往、不温不火的叙事方式,引导观众对人生进行一番思考和自省。  相似文献   

3.
韩雅丽  赵福生 《学理论》2013,(12):30-31
主要对詹姆逊与利奥塔就后现代问题的差异做了理论探讨。利奥塔开启了哲学界关于后现代问题争论的理论之门,提出后现代即元叙事合法性的质疑,并且对大叙事与总体性持一种拒斥的态度。詹姆逊不认同利奥塔的观点,坚持必须把后现代主义置于历史语境范围内进行阶段性划分的叙事框架,强调马克思主义的总体性理论框架是后现代主义得以理论化的基础。通过与利奥塔的分歧,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詹姆逊对元叙事和总体性观念的积极肯定。  相似文献   

4.
蒋雪莲 《理论导刊》2020,(9):118-122
叙事是人类表达认知和传递经验的一种基本方式,以共同的记忆和情感以及喜闻乐见的形式,引导人们对特定价值观念的认同与内化。叙事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结合,具有了重要的方法论意义。日常世界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叙事借助象征符号、情感表达和文化传承,能够有效地引导价值认同、调节情感记忆、凝聚社会共识,对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教育必不可少。探究思想政治教育叙事的种类、方式和发展,实现宏大叙事与微小叙事相统一、旗帜引领与多样叙事相统一、继承发展与活力创新相统一,可以促使思想政治教育叙事更加合理,进而使思想政治教育更加有效。  相似文献   

5.
与传统的美国小说相比,美国后现代小说消解了传统的小说叙事模式和叙事结构,否定了小说话语的表意功能,追求语言的差异化和多样化,其随意性和矛盾性常常充斥整个文本.力图展现美国后现代小说话语的特点,从而为我们更好地理解这一时期的美国小说提供一个切入点.  相似文献   

6.
张慧双 《理论导刊》2024,(1):116-121
图像叙事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型赋能方式。图像叙事推动思想政治教育全方位、全结构、全系统的图像化创变,使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方法、过程呈现出崭新的生长样态。“封闭性”文字文本到“开放性”图像文本的迁移,驱动思想政治教育内容革新;“游离式身心对立”到“沉浸式具身参与”体验方式的转换,促进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创新;“大水漫灌”到“精准滴灌”锚定“靶向”的调适,推进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优化。然而在实践中,以图像叙事赋能思想政治教育仍面临主体困境、价值困境和技术困境。为此,应规范图像叙事行为,提升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图像素养;整合图像叙事资源,强化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引领力;加强图像叙事监管,营造思想政治教育良好生态环境。  相似文献   

7.
朱雯 《理论导刊》2014,(4):45-48
后现代主义以多元化、解除正典、反工具理性为其基本主张,以解构现代主义宏大叙事为其存在目的。公共利益作为现代公共行政的元叙事,首先受到后现代主义的质疑和批判。但公共利益并未因此堕入虚无,而是突破了现代主义的桎梏,走向自我重塑,建构了自身在后现代视阈的解释,即后现代包容性的公共利益。同时,后现代主义通过建构原子化个人、公共能量场概念,引入话语理论,运用部分人对话的话语形式,为后现代公共利益的聚合提供了可能和途径。  相似文献   

8.
林芳 《理论导刊》2015,(2):31-34
后现代主义文化思潮言人人殊且扑朔迷离,但西方后现代文化思潮发展过程中价值叙事其实潜藏着细微的变迁,梳理这一隐秘的思想变迁,对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构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当前的核心价值体系教育既要重视叙事与价值的关联,同时也不可忽视整体性叙事维度。将价值共识与话语权的创新路径融入现实世界与共同体生活,是后现代文化思潮价值诉求转向带给我们的最深刻启示。  相似文献   

9.
马勇 《理论视野》2009,(6):47-51
1919年五四爱国运动究竟是怎样爆发的,多年来的研究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主流意见是从爱国主义的“宏大叙事”上来概括北大师生的动机,认为巴黎和会不断传来的外交失败导致了北大师生的不满。这些主流看法当然有道理。不过,我们还可以从许多比较世俗的视角来观察这场具有中国历史转折意义的重大事件。  相似文献   

10.
在人类悠久的政治生活中,政治记忆始终是最为重要的权力源泉之一,而政治仪式作为一种展示、重塑、解释政治记忆的实践活动,在形塑政治记忆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仪式场景作为政治仪式与地域空间的复合体以及一种宏大叙事空间,依叙事空间与时间、人物、事件及传播媒介的关系可将其划分为地志式场景(记忆之场)、氛围式场景与话题式场景,它通过客观的物质表象与重复性操演行为唤起、重构、固化、刻写政治记忆,对政治记忆的建构具有重要的功能价值。基于仪式场景建构政治记忆的空间逻辑,采用“拼贴”重构、仪式增设、媒介传播等优化、丰富仪式场景的方式,是建构政治记忆的重要路径。  相似文献   

11.
现 在 ,一些基层党组织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 ,常有“三炮”现象 ,即“批评自己放空炮” ;“批评同级放哑炮” ;“批评上级放礼炮”。此种现象很值得一议。“批评自己放空炮” ,就是自我批评说大话 ,说空话。讲问题是“通用问题” ,摆表现是“共有表现”。比如 :“理论联系实际还有差距”、“世界观改造还不够刻苦”。再比如 ,“廉政的标准还不够高 ,下基层有接受超标准招待的现象”、“对不正之风抵制得还不够认真 ,也有为老领导老同事打过电话、递过条子的现象” ,等等。这等自我检查 ,往往是“你有我有全都有” ,作批评再多 ,也只能是形同…  相似文献   

12.
历史虚无主义图像叙事是网络技术赋权下的虚无主义新范式。从出场逻辑看,源于虚无主义的历史动态演进;从表现形态看,呈现“以偏概全”的碎片化图像叙事、“博人眼球”的娱乐化图像叙事、“夹带私货”的主观化图像叙事的表现形态。为遏制历史虚无主义图像叙事蔓延,须以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为指导,增强图像叙事的科学性和严谨性;以主流意识形态为引领,建构图像叙事的大众文化图本;以法治化手段为保障,建立健全图像叙事的法律法规。  相似文献   

13.
后现代主义小说是在西方文学写实主义和现代主义面临衰竭的境况下发展起来的,其以全新的思路及另类的视角,为西方文学的发展注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在后现代主义文学中,《法国中尉的女人》作为代表之作,其凭借通俗易懂的语言、英雄好汉的故事构思、高度的反传统意识及独特的叙事手法获得读者的青睐及学术界的普遍赞誉。在后现代主义文学中一个最为突出的特征即是不确定性,这个特征在约翰·福尔斯的《法国中尉的女人》中也得以很好体现。文中对后现代主义文学进行了解读,并进一步对《法国中尉的女人》中后现代文论不确定性的体现进行了具体的阐述。  相似文献   

14.
"现代性"以"元叙事"为其特征,后现代性是对元叙事的颠覆."客观化假定"和"决定论假定"是现代性的两个最基本的哲学原理,黑格尔哲学的叙事是现代性的典型叙事.尼采以一种既"野蛮"又"学术"的方式,通过对真理信念和禁欲理想的谱系考察,拨去了长久以来笼罩在现代思想上的神圣光圈.海德格尔通过对西方形而上学的内在摧毁,将尼采审美理想实现的契机成功地从神话学领域转移至哲学领域.这一切表明,尼采、海德格尔及其后继者力图建构的,是一种新形态的形而上学.由这种形而上学支撑的社会思潮,就叫作后现代主义.  相似文献   

15.
凯瑟琳·曼斯菲尔德是20世纪初在英美文坛才华出众且享誉盛誉的一位女作家。英国作家的身份赋予了她英国文学的优良传统,如字斟句酌,语言细腻准确、故事节奏紧凑等。同时作为20世纪初的女作家,她的短篇小说显示出独特的风格。在题材、语言形式、尤其是叙事方式上都大胆创新。凯瑟琳?曼斯菲尔德一贯以其在叙事方式上的创新为评论界所称道。《已故上校的女儿们》作为曼斯菲尔德短篇小说的经典之作,是其文风已经基本形成之后创作的作品。尤其是从叙事风格来看,已经可以称得上曼斯菲尔德叙事策略的代表之作。本文选择《已故上校的女儿们》作为分析文本,通过从叙事视角和叙事语言两个方面对其进行分析来揭示凯瑟琳?曼斯菲尔德精湛的叙事策略,以此呈现曼斯菲尔德的现代小说叙事风格。  相似文献   

16.
史诗性可以概括一些长篇小说的特点。十七年间的一些长篇小说作家以左翼史观为指导,利用文本讲述、演绎单一的"中共"史,为"当下"服务。文本一般以英雄主义、乐观主义为基调,有重大的时代主题,宏大的结构、叙事模式,对"时事"、时代英雄的抒怀,符合时代的共名,文本整体上呈现有恢弘的气魄。  相似文献   

17.
叙事话语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表达方式。运用叙事话语推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既凸显出百年来我们党构建意识形态话语体系的应然之要,也彰显出我们党讲好中国故事的实然之举。叙事并非一种简单的现象描述,而是意识形态意义的话语呈现。新时代新征程,全面系统地梳理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叙事话语的理论逻辑、历史逻辑和现实逻辑,对传播主流意识形态和创新思想政治教育方式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8.
自媒体与后现代联姻创造出全新的文化情境与文化行为,使传统的意识形态工作面临新挑战。这突出体现在:大众以平等姿态进入信息生产,话语权力的分散对主流意识形态的统一性与权威性提出了挑战;网状信息传播结构促进了意见的分享与聚集,"差异"作为价值标准被广泛肯定,意识形态的普遍性原则受到冲击;信息内容趋于平面化,形象叙事、微叙事、娱乐叙事乃至虚假叙事掀起了文化消费的狂欢,人们与理性的意义世界相疏远,对意识形态的宏大叙事产生抵触;自媒体塑造出碎片化的受众,他们的流动性、交往性和开放性使意识形态工作的对象面临巨大的不确定性,也使社会风险明显加大。  相似文献   

19.
图像化叙事是历史虚无主义在当前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背景下,应变而变生成的新变种,极具社会危害性。要彻底揭露历史虚无主义图像化叙事的虚伪与荒谬,可从出场图谋、话语操控、目标设定以及本性展露这四个维度进行分析与批判。这一叙事在出场图谋上借“百年变局”之机还“颠覆主流”之魂,在话语操控上以“涓滴细灌”之功实现“温水煮蛙”之效,在目标设定上从“直指靶心”攻击党和国家转向“外围打圈”诱导信仰劣变,在本性展露上在“多元中立”幌子下包裹着“意义迷失”的主观唯心论。只有深刻把握其四个维度特征,方可认清历史虚无主义图像化叙事的实质与危害,有针对性地遏制其蔓延渗透,维护国家意识形态安全。  相似文献   

20.
长期以来,西方国家借助“文明与野蛮”二元叙事为其现实政治服务。这种政治话语起源于西方文化的两大痼疾:一是普世性与排他性结合导致的等级性文明观,二是价值理性与工具理性背离导致的“精神分裂症”。在殖民主义时期,“文明与野蛮”叙事主要由基督教宗教认同、白人种族主义及西方制订的国际法理论构成,并成为欧洲殖民扩张的理论依据。在后殖民时期,这种“文明与野蛮”叙事的标准则日益从具象到抽象,更多借助将西方制度和价值观视为“现代性”“人权高于主权”等更抽象的标准,并服务于新帝国主义扩张。从结果看,这种文明标准通过制造“文明与野蛮”的二元对立叙事,人为将世界分为两个彼此隔绝、相互对立的世界。此外,“文明与野蛮”叙事还塑造出“反文明的文明观”,并由此导致整个世界日趋“野蛮化”,形成等级性世界秩序。“人类命运共同体”为“新文明观”的产生提供了可资借鉴的思想资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