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14,(11)
在公民权利实现的过程中,同时存在着诸多的矛盾与冲突的因素,如何更好地平衡它们的关系,对于权利的实现至关重要。在公民权利与国家权力的关系上,二者需要平衡,权利保护与权利限制也需要平衡,多数人的权利与少数人的权利也需要平衡。 相似文献
2.
宪政时代的国家权力与公民权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宪政时代的核心是依宪治国或宪法之治,实施宪政制度是法治的最高境界。为实施宪政制度,必须进一步对国家与社会、权力与权利以及人治与法治等问题深入思考。对这些问题的思考对具体实践的影响力不可低估。 相似文献
3.
宪法是公民权利的保障书——解读2004年宪法修正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宪法的发展历史表明,宪法是公民权利的保障书,2004年宪法修正案的内容正是这一点的生动体现。"三个代表"、政治文明写入宪法,为公民权利的发展提供了思想理论指导和政治基础;进一步明确了国家对发展非公有制经济的方针,完善了对私有财产保护的规定,为公民权利的发展提供了经济制度基础和物质前提;增加尊重和保障人权的规定,为公民权利的保障提供了一项基本原则;完善补偿制度,关于紧急状态的规定从保障公民权利的角度规范制约了政府权力。但为了保障修正案的实施,还应不断完善相关立法和宪法监督制度。 相似文献
4.
董文捷 《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07,9(6):76-77
本文从宪法的价值出发,探讨了宪法产生的本源,应该具有的内容和功能,提出了价值上的宪法应该是以保障公民权利为目的,以限制和制约国家权力的国家制度的设置和规定为核心内容,调整公民权利与国家权力相互关系的国家法治法的认识。 相似文献
5.
政府权力与公民权利的宪法秩序——反思立宪主义的一个视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三秀 《河南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4,19(3):55-59
政府权力与公民权利的关系在宪法与宪政实践中表现为一种宪法秩序,它是宪法秩序的核心内容之一.近代以来的立宪主义片面化强调了限制政府权力以保障公民权利,忽略政府权力对公民权利的积极能动性以及二者相互关系的把握,进而难以形成一种理想的宪法秩序,现代宪法规范应注重二者双向关系,形成良性互动的宪法秩序,并通过构建具体制度加以保障. 相似文献
6.
孔小宁 《贵州警官职业学院学报》2009,21(1):125-128
以宪法为核心不断发展完善的宪政是美国所作出的最成功的制度创新,是其一切发展的制度基础。要探询美国宪政成功的奥秘,必须首先分析美国党政的思想基础。总的来说,美国宪法产生的重要思想基础可以归纳为新教思想、法治思想、人民主权思想和分权政府等几大方面。多种因素共同作用形成独特的美国宪政模式。 相似文献
7.
潘静 《江苏公安专科学校学报》2011,(6):62-64
言论的概念有广义狭义之分。美国宪法条款的言论自由为广义概念,包含了"纯粹言论"和"象征性言论"。言论自由不是绝对的,是受到限制的,具有相对性。该条款在美国的司法适用中时而宽松时而收紧,均需进行个案裁量,与具体的案情以及社会现实和国家利益考量密切相关。言论自由相对性对我国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这一权利在我国的实现依然任重而道远。 相似文献
8.
谢红 《上海政法学院学报》2010,25(3):76-80
建设法治国家与法治政府是新时期的重要目标。法治政府的核心就是最大限度地保障公民权利,因为政府产生的基础、政府行为的界限与政府权力的目的从根本上讲都是公民权利。政府保障公民权利的机制包括立法机制、司法机制与执法机制。立法机制就是要合理配置权力并完善权利体系,司法机制强调要确立公民基本权利的司法救济制度和违宪审查制度,执法机制则涉及公民权利的消极保障与积极保障以及权利限制两个问题。 相似文献
9.
顾百忠 《上海政法学院学报》2002,17(3):12-18
欧洲公民的概念源于欧共体早期,其目标之一是加强成员国对公民权利和利益的保护.包括自由流动权;选举权与行政和议会中的被选举权、外交保护权;向欧洲议会申诉和向议会申诉专员投诉的权利;对有关欧盟公民规定的批评. 相似文献
10.
从制度变迁的视角 ,限定宪法变迁的界域。通过对中国宪法变迁的历史回顾 ,力图探求中国宪法变迁的历史特征及其成因 ;分析中国宪政秩序面临的历史挑战和机遇 ,从经济发展、市民社会、政治法律、文化意识四方面提出塑造中国宪政秩序的策略。 相似文献
11.
维护公民权利是当代社会的主旋律,也是法治的真谛。保证公民权利的充分实现,不仅要强调依法行使,还应强调全体公民都要善于运用法律手段维护自己的合法自由和权利。 相似文献
12.
朱文星 《重庆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4,6(3):65-67
十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通过了现行宪法的第四个修正案,是迄今为止的最新宪法修正案,它凝聚着全党全国人民的集体智慧,符合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我国宪政史上的又一次与时俱进.经过这次修改,我国宪法更加完善,更加符合国情,更加体现时代精神,更加适应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要求,必将更好地发挥国家根本法--宪法的作用[1].因为宪法是宪政的前提,宪政是宪法的生命,因此,最新宪法修正案必将促进我国宪政理论的发展. 相似文献
13.
曾豪杰 《中共乐山市委党校学报》2012,14(6):73-75
公民权利是公共管理产生与存在的逻辑起点,也是公共管理发展所依赖的基础,公民权利与公共管理关系紧密,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一个国家的人权、民主与善治情况. 相似文献
14.
周子乾 《山西警官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18(4):44-48
公民权利体系由基本权利体系与民事权利体系共同构成,通过对两者的进一步分类明确了权利体系的构成,并对权利保障等其它有待完善之处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5.
中国农民工的公民权利现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郭昌盛 《天津市工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5,13(1):23-29
农民工已成为目前我国工人阶级队伍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为经济建设作出了重大贡献。但其生存状况乃至公民权利实现程度,很令人担忧。这是必须引起高度关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6.
洪瑶 《四川警官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15(4):27-29
我国公民基本权利的保障在立法及其适用方面存在着一定的历史局限。主要表现在:一是现行宪法的三次修正都没有涉及公民权利;二是宪法中关于生命权、财产权、迁徙自由权的规定有缺陷;三是宪法控权条款乏力;四是权力腐败;五是经济因素制约。 相似文献
17.
刘琳璘 《河南公安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17(6):41-44
在我国的宪政建设中,警察权应当何去何从,是值得深思的问题。现代宪政制度中警察权的含义、性质,随时代发展发生了变化,从而影响到了它与公民权的关系,这对我国未来警察权体制的构建提出了新的挑战。 相似文献
18.
张维平 《上海政法学院学报》2006,21(3):26-32
在现代法治国家,为防止突发公共事件的巨大冲击力导致整个国家生活与社会秩序的全面失控,需要运用行政紧急权力并实施应急法律规范,来调整紧急情况下的国家权力之间、国家权力与公民权利之间、公民权利之间的各种社会关系,以有效控制和消除危机,恢复正常的社会生活秩序和法律秩序, 维护和平衡社会公共利益与公民合法权益。为此需要对突发公共事件中的公民权利进行界定,明确界限、建立程序制度保障和救济机制,以寻求突发公共事件中行政紧急权力与公民权利保护的平衡. 相似文献
19.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构建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一宏伟目标。这是一项里程碑式的战略举措,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而保障公民权利,则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最重要的基础。一、保障公民权利是实现社会公平正义的基础公平正义是和谐社会的必然内涵,而保障公民权利又是实现公平正义的基础。保障公民权利实质上反映的是保障基本的社会公正。而当前影响社会公正的最大问题是社会贫富差距拉大。贫富悬殊必然导致犯罪的增多,恩格斯在《英国工人阶级状况》中就提到了这个问题。社会贫… 相似文献
20.
陈蓉 《河北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8,(1):64-67
西方宪政基本精神包括正义、理性、自由、平等、协商、契约等价值理念。中国传统文化土壤中,宪政精神的形成先天不足。近现代宪政运动中,宪政精神的传播又后天失调。宪政建设必须在正确认识、合理转化传统观念的基础上更加注重宪政精神的树立和传播,解决传统思想文化与先进宪政理念之间的碰撞和落后的公民意识与先进的宪政设计之间的冲突,为我国的宪政发展和建设奠定更稳固的思想基础。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