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当今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社会中,以物质鼓励来调动职工的生产积极性,在企业中是一种不可缺少的手段。但在使用这种手段时,企业干部必须正确认识物质鼓励的本质和目的,以正确的物质鼓励政策和手段去引导职工群众。  相似文献   

2.
来稿摘登     
什么是精神鼓励 辽宁抚顺石化公司宣传部李世明:什么是精神鼓励?目前尚无准确的科学界定。但精神鼓励是相对于物质鼓励而存在的,我们可以以物质鼓励为参照系,平行地得出这样的认识:精神鼓励是通过对人的行为加以肯定,从而满足人的精神追求,调动人的积极性的一种手段。人们常把精神鼓励误解为不见实物的鼓励,诸如记功、嘉奖、表扬、理解、肯定、同情、关照等。事实上,有无实物并不是区分精神鼓励和物质鼓励的唯一标准。物  相似文献   

3.
读了王学智同志的文章,觉得在认识物质鼓励的问题上确有很多内容值得深入研究探讨。我想就王学智同志提出的两个问题谈谈自己的看法。一、物质鼓励是否体现和贯彻按劳分配原则? 这个问题上的分歧是在探讨物质鼓励的实质时产生的。王文的意思是,在阐明物质鼓励的实质时,应加入“体现和贯彻按劳分配”。似乎这样阐述,把物质鼓励的实质揭示得更全面了。但细想一下,仍不敢苟同。我认为物质鼓励体现了按劳分配的原则,在《要正确认识和运用物质鼓励》一文  相似文献   

4.
思想政治工作是我们党几十年形成的光荣传统和特有的优势,也是社会主义企业的内在要求。企业首先是一个经济组织,发展生产力,努力完成生产、经营任务是它的根本任务;同时,企业又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阵地,必须在生产和社会实践中,努力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职工队伍。因此,社会主义企业担负着建设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双重任务。要完成这双重任务,光靠行政手段和物质鼓励是不行的,必须发挥思想政治工作的威力。  相似文献   

5.
用什么样的方法和手段去调动人的积极性,这是所有社会组织都在研究和实践中的问题。西方比较有影响的有需要激励理论,期望激励理论,双因素激励理论,公平激励理论等,我国古代也有诸如“以利诱人,为己者必增,以誉导人,为国者必众”的励人名言。这些理论作为人类认识客观世界的反映,都是为一定的社会和阶级服务的。因此,都不可避免地具有一定历史和阶级的局限性。我们党在领导中国人民进行革命和建设的斗争实践中,根据马列主义的基本原理,对前人的激励理论进行了科学的扬弃,总结提出了“精神鼓励与物质鼓励相结合,精神鼓励为主,物质鼓励为辅”的社会主义激励原则。  相似文献   

6.
调动广大职工发展生产的积极性,是国有企业战胜当前困难和市场压力的重要手段。但作为调动积极性所惯用的精神鼓励和物质鼓励方式,目前都经受着现实社会的严峻挑战:人为强化了的物质鼓励,普遍存在着物质供给不足和副作用过大等社会问题。精神鼓励,虽然对调节人的内在意识和外显行为有着其他鼓励方式无可替代的作用,但目前的运行状态却并不理想。因此,重建精神鼓励的优势,是企业思想政治工作亟待解决的“新”课题。  相似文献   

7.
员工管理是企业管理工作的重要部分,对其导入激励机制是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本文从人的动机与需要入手,提出激励机制的五个手段,权力的运用、教育训练的功能、目标激励、物质鼓励和归属意识等。  相似文献   

8.
有一种说法,认为企业搞经济改革,经济手段越来越管用,物质鼓励越来越灵,思想教育越来越不起作用了。这种看法是不全面的。物质鼓励越来越灵,这是好事。当前城市蓬勃发展的经济改革,中心环节就是要增强企业活力。而企业活力的源泉,在于脑力劳动者和体力劳动者的积极性、智慧和创造力。正如《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所指出的:“当劳动者的主人翁地位在企业的各项制度中得到切实的保障,他们的劳动又与自身的物质利益紧密联系的时候,劳动者的积极性、智慧和创造力就能充分地发挥出来。”现在无论是工业、交通业,还是商业、服务行业,企业内部  相似文献   

9.
精神鼓励与物质鼓励相结合是思想政治工作的一条重要原则。按照我们党的思想政治工作的传统,在贯彻这条原则中,应坚持以精神鼓励为主,以物质鼓励为辅,重在提高人们的思想认识和觉悟,调动人们的积极性。过去,在“左”的思想影响下,我们曾经不适当地夸大过精神的作用,以致把革命精神同人们正当的物质需求对立起来,把精神鼓励同物质鼓励对立起来。使思想政治工作走进一条死胡同。改革开放以  相似文献   

10.
手段与本质的关系问题,是社会主义改革和建设中的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社会主义建设的本质与手段的关系,就是“什么是社会主义”和“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关系。总结建国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20年来建设社会主义的经验教训,不仅能够使我们认清正确认识和处理手段与本质关系问题的重要性,提高其自觉性,而且能够使我们更清醒地懂得应该怎样正确处理手段与本质的关系。坚持手段与本质的统一,就是我们从社会主义改革和建设历史中得出的一个必然结论,一条基本经验,也是我们继续推进社会主义改革和建设必须坚持的一条重要原则。1  手段…  相似文献   

11.
鼓励是思想政治工作的一种重要方式,是一种激发人的行为动机,维持和提高人的动机水平,并使其朝着预定目标持续努力的管理措施和教育手段,通俗地讲,就是调动积极性。因此,在实际工作中,我们经常采用物质鼓励和精神鼓励的形式发挥鼓励的促进功能。但是,与促进功能相伴生的是,鼓励本身也具有抑制功能,也会产生负面的效果,所以不能忽视。  相似文献   

12.
邓小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一理论以对社会主义的再认识为出发点,强调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和改革的目的就是要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一切有利于解放和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生产力的手段与方法都可以采用。计划和市场作为经济手段,没有社会制度属性,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不存在根本矛盾,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把计划和市场结合起来,就更能解放生产力,加速经济发展。这一系列重要观点的提出,破除了人们把市场经济看作是社会基本制度范畴,并将它等同于资…  相似文献   

13.
略论系统科学和明责授权的领导方法唐永进方法是解决问题的途径,实现目的的手段。各级地方(省、市、县)党委领导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必然要进行一系列的思维和实践活动,这些活动所通过的途径,所系用的手段,统称为领导方法,当前,我国正处于建立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  相似文献   

14.
李胜利 《求知》2008,(8):24-25
在推进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历程中,已经形成了以党报党刊为核心,以广播、电视、互联网为重要手段的多门类、多层次的新闻信息媒体系统,形成了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新闻舆论事业,这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我国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舆论导向作用,这个作用是不可忽视的。  相似文献   

15.
社会主义是邓小平对社会理想的价值选择和不懈追求。在邓小平看来,社会主义的价值主体是人民群众,价值目标是共同富裕,价值尺度是“三个有利于”标准,价值手段是市场经济,价值精髓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从总体上看,邓小平社会主义价值思想呈现出科学理性与价值理性相统一、目的价值与工具价值相契合的特征。  相似文献   

16.
改革使12亿中国人民摆脱了贫穷,实现了温饱,走上了小康,展示了 社会主义的光明前途和强大的生命力,其基本结论是:改革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强大 动力,改革是解决社会矛盾的有效手段,改革是增生社会主义生机和活力的关键机制, 改革是带动社会主义走向新时代的“火车头”,改革是全面的社会变革过程。  相似文献   

17.
在改革不断深化,开放不断扩大,科学技术日新月异,世界各种思想文化思潮互相激荡,新旧观念碰撞冲突的背景下,为使党在激烈的世界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胜利实现艰巨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任务,就必须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必须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抓好思想政治工作的"五个结合":1、理论与实践相结合;2、坚持党性和人情味的结合;3、物质鼓励和精神鼓励相结合;4、先进性与时代特征相结合;5、传统教育方式与网络技术相结合.  相似文献   

18.
转变政府职能,实行以间接手段为主的宏观经济调控中共四川省委党校教授游联璞转变政府职能,建立健全宏观经济调控体系,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基本框架的一个重要环节。它是深化改革,使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和促进经济发展的大问题。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与转...  相似文献   

19.
史广全  叶富春 《学理论》2010,(20):112-113
和谐是我国社会主义法的重要价值。从社会主义本质的角度分析,我国社会主义法体现生产力与生产关系、效率与公平、目标与手段、理想与过程的和谐;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角度分析,我国社会主义法体现先进生产力的要求,体现先进文化的要求,体现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角度分析,我国社会主义法具有和谐价值的政策基础,同时,作为贯彻执政党政策的法律武器,也必然要求社会主义法具有和谐价值。  相似文献   

20.
《求知》2012,(1):47-47
高建在2011年第3期《政治学研究》撰文认为,“中国模式”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道路,它有机地结合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和市场对资源配置的有效性.在世界发展史上是没有先例的.开拓了人类社会发展的新道路。一是党的领导是“中国模式”的根本保证;二是社会主义制度是“中国模式”的核心:三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中国模式”的基本手段,是区别于西方模式和其他社会主义模式的基本要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