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行政问责制要求政府官员应当对民众给予他的信赖负责。我国行政问责制刚刚起步,尚存在法律制度不统一、问责主体单一、问责客体不明确、问责标准不够具体等问题,亟需在问责主体多元化、问责客体具体化、发展问责文化、公开复出程序、完善救济机制及进行制度创新等方面加以完善。  相似文献   

2.
我国行政问责制面临的主要问题及其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吕桂玲 《行政论坛》2009,16(4):13-16
建立完善的行政问责体系,是建设服务型政府的重要组成部分.而目前,我国行政问责制度还存在诸多问题,问责依据和机制的缺乏,问责法律体系的不完善,都使行政问责在实践中的发展受到阻碍.只有转变观念,增强责任意识,同时明确相关制度,构建问责环境,并完善我国行政问责法律体系,才能有利于我国行政问责制的进一步发展.  相似文献   

3.
行政问责制度是责任政府、法治政府建设的一个重要举措。但是,行政问责制度实施过程中,人治化、政治化、运动化的特点仍然显著,在问责依据、对象、程序和责任承担等方面存在诸多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反而削弱了政府的公信力,影响了法治政府形象的树立。随着社会民主化和法治化的推进,行政问责制度的常态化、规范化和法治化已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4.
近几年,我国各地的行政首长问责力度明显加大,其制度建设也越来越完善,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如:提高了行政机关的执行力,增强了执政为民的意识,提升了问责效果等.但同时也凸显出一些问题,如:异体问责缺位,问责范围及内容不明确,问责程序不规范,责任认定随意性大,责任处理方式缺乏层次感.因此,应按照如下思路完善行政首长问责制:界定问责主体,确定问责范围及内容,规范问责程序,明确责任认定标准,改进责任处理方式.  相似文献   

5.
《学理论》2013,(5)
在我国,行政问责制不仅关系着责任政府的建立,同时也关系着政府形象地塑造以及公信力的提升。行政问责制应当是行政问责主体依据相关法律,遵循其特定的程序,在全社会的共同监督下,追究问责客体责任的制度。其所蕴含的行政道德核心理念是"正"。公平、正义是我国行政问责制良性运行的灵魂所在,并且它是我国行政问责制所追求的最高伦理境界。  相似文献   

6.
问责制作为当代中国社会主义政治体制改革的制度创新,是我国迈向责任政府的重要  相似文献   

7.
温家宝总理明确提出,“建立健全行政问责制,提高政府执行力和公信力。”事实上,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政府历次实行的自上而下的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无论是领导制度、精简机构、下放权力的改革,还是政府职能转变,归根结底都是为了更好履行政府执行这个根本功能。我国《宪法》规定,中央及各级地方人民政府是国家权力机关的执行机关,  相似文献   

8.
问责制作为当代中国社会主义政治体制改革的制度创新,是我国迈向责任政府的重要一步.行政问责既是民主政治的一种基本理念,也是公共行政的一种制度安排,蕴含着深刻的政治价值和政治理念.它要求政府必须承担道德、政治、行政以及法律上的多重责任,接受来自内部和外部的监督和控制.问责制在一定程度上填补了现行制度与行政道德之间的空白,对我国因袭多年的官本位思想将产生巨大的冲击,有助于我们重新认识公共行政的道德诉求和责任理念.但是由于行政问责制在我国是一个新生事物,无论是从深度上还是从广度上还存在着较大的空间.尽管目前行政问责制已初有成效,但总体来看,还存在很多问题,需要我们加以研究解决.  相似文献   

9.
行政问责主体与客体的关系是行政问责制的基本问题,二者关系的平衡对于行政问责制的整体运行效果至关重要.对行政问责主客体平衡问题的考察,可从委托一代理理论的视角展开,行政问责主客体间委托-代理关系的本质是行政问责主客体之间通过以行政责任为具体内容的政治契约或管理契约,在委托一代理式的良性互动中共同保证行政责任有效实现的机制.正是公民-政府、权力机关-行政机关、上级行政机关-下级行政机关、行政机关-行政人员、行政领导-一般公务员之间委托-代理关系的失衡导致了行政问责主体与客体关系的失衡.对此,可从规范问责主体与客体间委托-代理关系的思路出发,通过构建作为委托者的问责主体对于作为代理者的问责客体进行问责的有力依据、有效途径和有利环境,来实现行政问责主客体关系的平衡,进而促进行政问责制臻于完善.  相似文献   

10.
改革开放以来的行政体制改革以政府职能和政府职责体系为核心关注点。转变政府职能旨在持续优化政府与市场和社会的关系。政府与市场关系的改革关注如何有效释放市场活力,政府与社会关系的改革关注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政府在协调市场与社会关系中作用的改革关注如何协调市场与社会的发展以促进社会公平。优化政府职责体系旨在基于绩效导向明确政府系统内部各层级和部门的权责分配,包括以打破职责同构为重心的纵向政府间关系改革、以加强部门协作为重心的政府职能部门关系改革、以促进府际协同为重心的横向政府间关系改革。从转变政府职能到优化政府职责体系的视角转换体现了中国行政体制改革的深化趋势,二者共同目标指向提升政府治理效能以支撑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行政体制改革作用于政府绩效改进的过程也是绩效观重塑的过程,因此,为了建设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政府需要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绩效观。  相似文献   

11.
对深化地方政府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尤其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完善,既凸显出深化地方政府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必要性,也为这项改革创造了有利条件.深化地方政府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意义重大、任务艰巨复杂,需要从坚持正确的改革方向、制定科学的实施方案、切实转变政府职能、推进政府机构改革、健全行政法制体系及改革行政管理方式等方面,积极稳妥地推进,才能取得预期的成效.  相似文献   

12.
张溪瑨 《党政论坛》2012,(13):33-34
行政合同或叫政府合同、行政契约,是指行政主体为实现行政管理目标,与相对人协商一致达成的协议。作为行政主体行使行政权的一种方式,它一方面保证行政主体享有充足的权力资源以保证目的的实现,另一方面,也体现了私法上的契约精神,因此具有独特的基本特性——行政性和契约性。  相似文献   

13.
《行政论坛》2017,(6):30-34
政府是公共服务的安排者,这并不是预示着它事必躬亲生产这些服务。政府可通过市场向社会力量购买服务,并由后者向公众提供服务。在政府购买公共服务中,政府不再承担公共服务的履行责任,但要负担社会力量提供公共服务的担保责任。而行政规制是实现政府履行责任转向政府担保责任的关键所在。围绕具体化的政府担保责任,需要完善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的规制主体,建立行政规制的公私协力关系,构建普遍服务规制、持续给付规制、相当质量规制以及合同公法义务规制等体现新型内容的行政实体规制机制。  相似文献   

14.
中共十七大报告提出了在我国行政管理中探索实行大部门体制的构想,意味着政府机构改革将逐步按照大部门体制的模式进行.大部门体制能有效抑制部门利益膨胀,切实化解政府部门职能交叉、政出多门、多头管理的矛盾,强化官员问责制的实施,具有现实的必要性.大部门体制是市场经济发达国家政府机构设置的通行做法,他们的成功经验值得借鉴.同时,要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认清大部门体制改革过程中将会遇到的问题.  相似文献   

15.
16.
行政发展研究已经成为公共管理的"显学".运用政府绩效评估促进行政发展是一个崭新的视角,其主要缘于行政发展观呼唤政府绩效评估,逻辑层次上内含政府绩效评估,政府绩效评估体现行政发展,政府绩效评估的运用促进行政发展.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从强调公共性,降低行政成本,体现社会公平,重视全面、科学与可持续性,彰显以人为本等几方面构建科学的政府绩效评估体系,形成政府绩效评估的长效机制,促进行政发展.  相似文献   

17.
从行政生态学的角度来解析非营利组织,可视其为一种新的行政环境要素,且具有开发成本的低廉性、功能的整合性、角色的中介性和价值指向的公益性等资源优势.这些独特的优势在行政生态体系运行中对提高行政效率有着重要的作用.同时,目前非营利组织在发展中存在志愿失灵、管理失范和定位失准的问题.解决志愿失灵的问题,要积极培养志愿者队伍,在社会上大力倡导志愿服务的风气,建议把有否参与志愿活动纳入到各种社会评价体系之中.还要明确非营利组织的社会地位,充分发挥其在公共管理领域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8.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念的提出,是我国政府在执政过程中对长期以来履行"效率优先、兼顾公平"价值观的反思与检视,和谐理念更加关注公民的民主权利、社会公平公正原则、政府对公民服务需求的回应性等问题,彰显了未来我国政府执政的民主与宪政蕴涵.为了切实地贯彻这些民主宪政理念,政府应健全公民参政议政的渠道与程序,扩大公民参与权;落实行政问责制,实现依法行政;强化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增强政府对公民服务需求的回应性;提供相关的制度保障,促进实现社会公平、公正.  相似文献   

19.
当前我国地方政府绩效评估体制存在一些问题,为此,要通过立法使地方政府绩效评估走上法制化、规范化和经常化的轨道;要培育和完善多元化的政府绩效评估主体,建立多重评估机制;同时要把地方政府绩效评估作为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20.
食品安全问题及对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前食品行业存在的安全隐患主要有食品原料生产过程中的"工业污染",加工、储存、运输过程中"添加污染",餐饮行业的"餐桌污染"以及野生动物的病菌携带造成严重的病毒感染.其主要原因:一是公众的食品安全意识淡薄;二是我国缺乏关于食品安全生产和销售的完整的法规体系;三是政府职能部门对食品的产、储、运、加、销过程监管不力.因此,必须加大宣传力度,呼吁社会关注食品安全问题,提高安全意识;修订完善我国现行关于食品原料及食品生产到消费各环节的法规体系;政府应把食品生产和服务行业当成特殊的行业来管理,加大对食品行业的监管力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