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孙中山的新三民主义,在史学界几乎人人皆知,而新三民主义概念的提出过程却鲜为人知。孙中山虽然在国民党一大闭幕词中认为,大会是“重新来解释三民主义”,但是他确实一直没有明确地把三民主义学说区分为旧三民主义与新三民主义。作出这一科学区分的是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从1924年1月国民党一大宣言通过起,到1940年1月毛泽  相似文献   

2.
正续范亭(1893—1947),名培模,字范亭,号恕人。山西崞县(今原平市)西社村(今属定襄县)人。曾任第二战区总动员委员会主任、山西新军总指挥、晋绥行署主任、晋绥军区副司令员等职。他是从追求三民主义转向信仰共产主义的光辉典范,为实现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奋斗了一生。在重病期间,他申请加入中国共产党。1947年9月12日病逝。次日,中共中央追认他为中国共产党正式党员,"并以此引为本党的光荣"。  相似文献   

3.
中国革命的实践,由孙中山开始,中国革命的理论也是由孙中山开始。孙中山,毛泽东称他是伟大革命的先行者。从严格意义上说,中国的民主革命就是从孙中山开始的。孙中山的旧三民主义是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的理论基础;孙中山的新三民主义,则奠定了中国新民主革命的基石,也是毛泽东革命思想的源泉之一。  相似文献   

4.
中国近代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在苏俄及中国共产党人的积极、真诚的帮助下,实行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政策.将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正如毛泽东在《论联合政府》中所指出:“对于中国共产党人.为本党的最低纲领而奋斗和为孙中山先生的革命三民主义即新三民主义而奋斗,在基本上(不是在一切方面)是一件事情, 什市  相似文献   

5.
抗日战争时期,国民党集团对三民主义进行大肆歪曲、篡改,企图以三民主义取代马列主义、共产主义.我党著名理论家王稼祥对国民党顽固派的这种理论加以严正的批驳,系统地论述了其对三民主义正确认识,为维护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团结和统一做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6.
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对三民主义的认知呈现出如下显著特点:始终秉承全民族团结抗战的大局理念,有机结合了三民主义的革命性与救亡图存的现实性;科学对待三民主义与共产主义的辩证关系,统筹兼顾了坚持政党信仰的原则性与拥护革命三民主义的合理性;深入探究世界历史进程及中国革命的特殊规律,成功对接了三民主义新旧概念提出的创造性与真假区分的必要性;忠实继承孙中山三民主义的革命内核,有效互动了对三民主义革命理论的继承性与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发展性。  相似文献   

7.
孙中山民权思想述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民权主义是孙中山三民主义思想的核心。不过,一般教科书对此都是笼统介绍。如谈及旧三民主义的民权主义,只讲其基本内容为“建立民国”;谈及新三民主义的民权主义,只说主张国家权力“为一般平民所共有,非少数者所得而私”。其实,无论是旧三民主义还是新三民主义,其民权思想都蕴含着极为丰富的内容。 一、五权分立 “五权分立”是孙中山关于资产阶级共和国国家机构组织原则的具体设想,也是孙中山终生的政治主张。这种设想早在1902年就初步形成,到了1906年则更具系统。 当时,孙中山提出将来的中华民国宪法要创一种新的主义,“希望在中国实施共和政治,是除立法、司法、行政三权外,还有考试权和纠察权(后又称为监察权)的五权分立的共和政治。”①这新设的“两权”,据孙中山1906年的解释是,考试权即“通过考试制度来挑选国家人才”,要“最严密、最公平地选拔人才,使优秀人才掌管国务”;监察权除监督议会外,“专门监督国家政治,以纠正其所犯错误,并解决今天共和政治的不足处。”②由此可见,新设“两权”的根  相似文献   

8.
胡志明思想的理论来源主要是马列主义,孙中山的新三民主义是其重要补充。胡志明对新三民主义的认识有一个逐渐升华和提高的过程。1924年11月前,他认为新三民主义是"一个改革的纲领",之后把新三民主义概括为民族独立、民权自由、民生幸福三个原则,并以此作为越南的民主革命纲领。1927年前,他对新三民主义的研究主要集中于理论层面。1927年至1945年间,他将新三民主义运用到越南民族解放革命运动中,并发展成为具有越南民族特点的三民主义,即民族独立、人民自由、改善人民生活,其核心是民族独立。1945年越南"八月革命"后,他在治国纲领中运用三个原则,争取越南民族统一,扩大民权,发展民生。随着越南历史发生巨大变化,胡志明对外来理论的研究和吸收逐渐从新三民主义转到毛泽东思想上来。  相似文献   

9.
本文从"新三民主义共和国"政治主张提出的时代背景,内涵与性质、实现途径与方式、发展前途与历史命运等方面,探讨孙中山的革命三民主义对中国历史发展进程的影响,以及中国共产党人对三民主义的全新认识."新三民主义共和国"虽然最终并未实现,但它却为毛泽东新民主主义共和国理论的提出作了重要准备.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从“新三民主义共和国”政治主张提出的时代背景,内涵与性质、实现途径与方式、发展前途与历史命运等方面,探讨孙中山的革命三民主义对中国历史发展进程的影响,以及中国共产党人对三民主义的全新认识。“新三民主义共和国”虽然最终并未实现,但它却为毛泽东新民主主义共和国理论的提出作了重要准备。  相似文献   

11.
《军队党的生活》2008,(1):70-70
▲第一次国共合作1924年1月20~30日,在孙中山主持下,中国国民党在广州举行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大会同意共产党人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大会通过了有共产党人参加起草的、以反帝反封建为主要内容的宣言,确定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从而把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大会选举有李大钊、谭平山、毛泽东、林伯渠、瞿秋白等10名共产党员为委员和候补委员的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的召开是国共合作正式形成的标志,是大革命高潮的起点,有了国共合作才促使全民族的  相似文献   

12.
论实践唯物主义的共产主义意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克思以前的旧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内在地包含着共产主义的倾向,但是,由于旧唯物主义自身的缺陷,使其共产主义的诉求成为一种“空想”。马克思基于对唯物主义和共产主义之间必然联系的认识,创立了实践唯物主义哲学,为科学的共产主义学说奠定了坚实的哲学理论基础,揭示了实践唯物主义的共产主义意蕴。  相似文献   

13.
1949年8月,驻留香港的国民党立法委员和中央委员黄绍竑等44人联合发表政治声明,号召忠于三民主义、忠于中国人民的国民党员,立即与反动的国民党政权决裂,与中国共产党彻底合作,为建设新民主主义的新中国而共同努力。声明发表后,部分国民党军政人员纷纷响应,形成了一个广泛的脱离旧政权运动,时人称之为“香港起义”。  相似文献   

14.
孙中山逝世后,国民党内戴季陶、蒋介石、汪精卫等对三民主义进行曲解篡改,将其异化为反共反人民的理论;以宋庆龄等为代表的国民党民主派始终高举新三民主义旗帜;中国共产党人努力对三民主义加以升华,推进了中国民主革命事业,真正实现了孙中山振兴中华的伟大理想。  相似文献   

15.
"中国化"一词,自20世纪20年代频繁出现于中国,其涵义经过从旧"中国化"到新"中国化"的转变。在新"中国化"过程中,呈现出由文化层面向政治层面逐步深入发展的趋势。在文化层面,新"中国化"的内涵近乎一致,但在政治层面,新"中国化"的内涵出现了较大分歧,表现为"中国化"的两种不同路向:即三民主义儒学、理学化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种路向各具优劣,但都不可避免地带有了历史的局限。  相似文献   

16.
孙中山的新三民主义,是指导当时中国革命的最鲜明的、最具有战斗力的、最有感召力的革命旗帜,它为毛泽东的新民主主义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来源。新民主主义是对新三民主义的捍卫、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是符合中国国情和社会发展规律的科学纲领。  相似文献   

17.
“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革命政策,是伟大的革命先行者孙中山晚年在中国共产党人和第三国际的帮助下,于新旧民主革命转变时期重新寻找革命途径所作出的重大决策。历史已经证明:三大革命政策,是一个统一的、相互联系的整体,正因为孙中山在国民党第一次代表大会期间确立了这三大革命政策,所以才建立了三民主义同共产主义的统一战线,建立了第一次国共合作”。如果没有这三大革命政策,根本谈不上国共两党的联合战线。尽管台湾、港澳和国外的一些学者或闭口不提孙中山的三大革命政策,或对三大政策的科学概念提出种种非难,但三大革命政策作为孙中山新三民主义的重要体现,作为他晚年思想飞跃的主要标志,却是客观存在的,并且有其丰富的内涵。我国的史学工作者,以往对三  相似文献   

18.
孙中山的新三民主义,是指导当时中国革命的最鲜明的、最具有战斗力的、最有感召力的革命旗帜,它为毛泽东的新民主主义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来源.新民主主义是对新三民主义的捍卫、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是条例中国国情和社会发展规律的科学纲领.  相似文献   

19.
伟大的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在其最后岁月里,“适乎世界之潮流,合乎人群之需要”,提出了以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为核心的新三民主义。因此而组成了以国共合作为核心的广泛统一战线,发动了北伐战争,取得了基本上推翻北洋军阀统治的光辉胜利。然而,新三民主义从一提出,不仅为帝国主义者和中国封建地主、官僚买办阶级所仇  相似文献   

20.
吴玉章马克思主义观的形成刘文耀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吴玉章,其政治思想经历了一个从改良维新到三民主义到共产主义的演进过程。过去有研究者认为,吴玉章192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是地马克思主义观形成的标志。笔者认为,此种观点值得商榷。事实上从自治联合会到中国Y...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