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陈立旭 《湘潮》2018,(12):52-55
从1937年到1945年,邓力群在延安整整生活、学习、工作了8个春秋。这段时间,是邓力群从一个青年革命者成长为比较成熟的马克思主义者和党的领导干部的关键时期。邓力群晚年经常回忆这段岁月,讲述在延安这个革命摇篮里成长的历程,以教育晚辈继承革命传统,加强自我修养,增长工作本领。  相似文献   

2.
“飞夺泸定桥”从命名到传播经历了这样一个过程。1935年5月29日,长征中的红军惊险奇绝地夺取了泸定桥,突破了国民党军队的围追堵截。当时担任红一军团政治部宣传科长的彭加伦以一篇题为《飞夺泸定桥》的短文记述了这段战事,收录在1937年2月于延安编成、1942年正式出版的《红军长征记》中。  相似文献   

3.
正北安和延安有着重要的红色基因传承关系。这段历史虽然不为很多人所知,却放射着耀眼的光芒。北安与延安,一个在东北(黑龙江),一个在西北,相距几千里,相隔万千重,是伟大的革命斗争把两地紧密联系起来,并铸就薪火相传的红色血脉——1945年11月15日,受党中央派遣,延安干部团195人来到北安,这一骨干力量领导创建了老黑龙江省根据地,使北安具有了源自革命圣地延安的纯粹红色基因,成为东北"红色之都",从而书写了红色北安辉煌的历史,也使北安拥有了"塞北延安"的美名。  相似文献   

4.
刘明钢 《党史博采》2003,(12):13-16
延安,一片思接千古,俯仰天地的神秘土地; 延安,一幅壮丽恢弘,启迪后人的历史画卷。 从1937年1月13日至1947年3月18日,中共中央曾在这里落脚、锤炼,又从这里出发,走向全国胜利。因此,延安被誉为革命圣地。 毛泽东在延安生活、战斗了十个春秋,先后搬了四次家,曾在凤凰山麓、杨家岭、枣园、王家坪居住过。  相似文献   

5.
有一盏永不熄灭的灯。这盏灯,从井冈山点燃到延安的土窑洞,穿透了旧中国的沉沉暗夜,迎来了新中国的光明。今天,当一批批的参观者跨过延河桥,登临宝塔山,走进土窑洞,寻找革命先辈当年踪迹的时候,那追寻的脚步,总会在一孔孔窑洞前停留;那搜寻的目光,总会在一盏盏煤油灯前聚焦。窑  相似文献   

6.
陈正人曾任中国共产党第八届中央委员会候补委员。他从井冈山时期起就在毛泽东、朱德、陈毅等同志的直接领导下,为党、为人民、为祖国的解放事业奋斗,对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事业做出了贡献。这篇回忆录是陈正人在1967年6月12日,就其1935年夏按照苏区中央分局决定潜赴白区治病,到1937年6月来到延安这一段历史所做的陈述。在编辑本文的过程中,为了更清楚地说明这段经历,在文章中补充了陈正人1940年6月在延安所写的《正人自传》中的相关内容,并在个别地方做了文字改动,文章的题目及内文小标题为编者所加。由于写作时环境所限,在一些具体问题上,作者的记忆难免有误,特此说明。  相似文献   

7.
任弼时是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的重要成员。从1940年初到1947年初,他在延安工作、生活了七年时间。在这段时期,任弼时襄助毛泽东主持中央日常工作,直接参与许多重大决策的制定与实施,负责调整机构,建立一整套规章制度,参与领导延安整风运动,筹备与主持党的七大,指导重建青年团,为革命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相似文献   

8.
张志初 《学习导报》2011,(21):56-57
近几年,因为工作关系,我有幸接触了很多先进典型。每次看到人们热情地给先进典型献花时,我总会想起一首歌——《花儿为什么这样红》。马恭志,这位湖南永兴县柏林镇的农村电影放映员,就是一位特别令人感动的先进典型。他之所以这么“红”,这么深受群众喜爱,就是因为他有一种担当,一种小人物的文化担当。马恭志用他23年如一日的执著付出,  相似文献   

9.
正1947年3月,蒋介石调集国民党军34个旅25万人马,从南、西、北三个方向大举进攻陕北解放区,企图一举攻占延安,摧毁中共中央。当时,共产党在陕北的正规军加地方部队只有4万余人,众寡悬殊。在此情况下,毛泽东从整个中国革命的大局出发,不计较一城一池之得失,撤离延安,率领中央机关部分人员开始了艰苦转战。从1947年3月18日离开延安到1948年3月23日东渡黄河,毛泽东转战陕北历时1年零5天,行程1000多公里,途经12个县(延安、延川、清涧、子长、绥德、子洲、靖边、安  相似文献   

10.
具有特殊性格、富于传奇色彩的我军高级将领许世友,当年在延安曾被囚禁受审过。关于这段史实,说法很大,真情到底如何?笔者通过查阅大量资料,对许世友将军在延安被囚禁的那段历史以及被囚禁的来龙去脉有了比较清晰的了解。  相似文献   

11.
高耀山 《共产党人》2007,(16):46-48
2007年4月24日,银川市延安精神研究会一行6人,驱车前往革命圣地延安考察学习,我有幸忝列其中。延安我去过数次,每次都有收获,而这次收获却特别不同。说不同,是这次翻阅到几页昔日的纪录,虽然很少,却更为珍贵。令人欣喜,不虚此行。  相似文献   

12.
我家珍藏有延安时期的两张毛泽东木刻像。 这两张毛泽东木刻像,是我的伯父杨廷宾1945年在延安的作品。 一张是1945年4月23日,党中央在延安召开了第七次党代表大会。5月2日延安《解放日报》全文发表了毛泽东的政治报告《论联合政府》。随同重要报告,刊登了毛泽东的木刻像。  相似文献   

13.
30年前的那天———1973年6月9日,是延安人民永远铭记的一天。这一天,75岁高龄的周恩来总理陪同越南党政代表团来延安参观访问。这是建国后周恩来第一次也是仅有的一次重返延安。这次回延安,从1947年3月胡宗南进攻延安,周恩来和毛泽东主席一起撤离时算起,到这时已相隔26个年头了。尽管上级一再通知要保密,但周总理要回延安的消息仍不胫而走,迅速传遍了延安城乡,传到了安塞、子长等附近地区。不同年龄、不同职业的群众从四面八方涌进了延安城。从飞机场到延安宾馆,从宾馆到南关招待所,马路两边人头攒动。人们翘首期盼、焦急地等待着周总理的…  相似文献   

14.
慕安 《世纪桥》2005,(11):58-60
具有特殊性格、富于传奇色彩的 我军高级将领许世友,当年在延安曾 被囚禁受审。关于这段史实说法很多, 真情到底如何?曾经在许世友身边工 作过十几年的李永春向笔者说出了秘 密,李老曾多次聆听许将军对自己在 延安被囚禁那段历史的回忆。  相似文献   

15.
正延安时期是我们党局部执政党风政风最好的时期,也是党的群众工作最成功的时期。中央在延安辉煌的十三年岁月留下了不尽的思考,每次回忆那些不加任何修饰都十分生动的事例,都是一种精神上思想上的洗礼,都能受到一次党的性质和宗旨的生动教育,都能坚定我们的公仆意识和为民情怀。  相似文献   

16.
居成  吕江 《党史博览》2012,(12):44-46
1939年9月15日,刘少奇奉中共中央之命由延安出发,奔赴战斗在大江南北的新四军各部队驻地。他在华中工作了2年4个月之后,又奉命从苏北返回延安参加中共七大。从延安来时,因为当时日军的进攻重点尚未完全转到敌后战场,火车、汽车基本畅通,仅十几天时间,刘少奇一行就到达了河南省确山县新四军第四支队第八团竹沟留守处。而返回延安,可就不那么顺利了。从华中去延安的路上,刘少奇一行要通过日伪军和国民党顽军设置的103道封锁线,要越过冰雪覆盖的晋西北山区,要在跋山涉水中度过一年的春夏秋冬。  相似文献   

17.
(一)从延安到东北正当日本侵略者快要灭亡,蒋介石国民党反动派在美帝支持下,加紧准备打大内战的关键时刻,我们党的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于1945年4月23日在延安大礼堂隆重开幕。这是一次有重大历史意义的大会,是一个胜利的大会、团结的大会。大会决定了党的路线,就是放手发动群众、壮  相似文献   

18.
正延安整风,距今已经70多年了。邓力群参加了延安整风的全过程。作为亲历者,他每次在和笔者谈话时或者在记述延安整风的文章中深情回忆延安整风的岁月时,总是感慨万千,认为延安整风意义重大,不仅是一场用马列主义统一全党思想的运动,为中国革命的前途和胜利,奠定了不可逆转的基础,而且锻炼和哺育了一代共产党人。他自己就是其中一个。自觉学习和接受毛泽东思想邓力群1935年参加革命,1936  相似文献   

19.
本期导读     
从相识到“难兄难弟” 早在1939年,胡耀邦和于光远就相识在延安。但在以后的36年间,他们却是有缘相识,无缘交谊。直到1975年,在邓小平亲自领导下,他们终于有幸共同投身于科技战线的整顿。然而,正是这段难得的合作,使他们俩同遭“四人帮”的迫害。两位老朋友从相识到“难兄难弟”这段传奇的交往经历,令84岁的于光远老人感叹不已!  相似文献   

20.
1940年5月31日至6月8日,爱国华侨领袖陈嘉庚访问了延安。短短九天的延安之行,他得出结论:中国的希望在延安!并为共产党人培育和开创的官兵一致、军民一家、甘苦与共、同仇敌忾的一代新风所深深感动。说到官兵一致,可从陈嘉庚看朱总司令打篮球谈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