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在苏家坡期间,有一次,毛泽东发现闽西特委炊事员杨冬冬没有棉被过冬。床上只有一件蓑衣和一捆稻草,就拐弯抹角地与杨冬冬聊起了天:“大婶,你姓杨,我也姓杨,人家都称我杨主任,那我该称你‘姑母’才对了。我们是一家子人呢。”  相似文献   

2.
在苏家坡期间,有一次,毛泽东发现闽西特委炊事员杨冬冬没有棉被过冬,床上只有一件蓑衣和一捆稻草,就拐弯抹角地与杨冬冬聊起了天:"大婶,你姓杨,我也姓杨,人家都称我杨主任,那我该称你‘姑母'才对了,我们是一家子人呢."  相似文献   

3.
正"师傅",一般是对掌握或传授技艺人的尊称。比如工厂的徒工、饭店的学徒、戏剧行业中的学员,都对向自己传授技艺的人尊称师傅。我的"师傅"杨殿通,曾是《河北日报》的名记者、河北《共产党员》杂志社社长,我之所以称他为师傅,是因为他是向我传授写作知识和写作技巧的人。这在学校里称老师,但报社没称老师的习惯,年轻的直呼其名,年长的称"老×",从总编辑到部主任无  相似文献   

4.
瑞金红色苏区时期。寒冬的一天,毛泽东发现炊事员杨冬冬没有棉被,床上只有一件蓑衣和一捆稻草。于是,他与杨冬冬拉起家常:大婶,你姓杨,我也姓杨,人家都称我杨主任,我该称你‘姑母’才对,我们是一家子。  相似文献   

5.
杨靖宇是民族英雄,这是人所共知的事实,但是,多数人只知道杨靖宇是殉国后被称为民族英雄的,而不知道杨靖宇在生前就被《救国时报》冠以"民族英雄"的称号。称一个人为民族英雄,这不仅仅是个称号问题,更主要的是表明这个人及其所从事的事业在整个民族解放事业中的地位和影响,所以,我们有必要将杨靖宇及其所获得的"民  相似文献   

6.
杨匏安,华南地区最早系统传播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先驱;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曾在中共和国民党中央任要职,为国共合作统一战线作出了贡献;1931年,因叛徒出卖,被国民党逮捕,英勇就义。作为历史的丰碑,杨匏安的清霜坚傲骨和功绩已永载中国共产党的不朽史册。那么,在那些曾与他共事,最终牺牲在对方手下的国民党人眼中,杨匏安又是怎样一种形象呢?笔者特将国民党人评价杨匏安的部分资料辑录如下,从另一个角度彰显出杨匏安不朽的功勋和品格。  相似文献   

7.
杨洁篪给人的印象是温文尔雅,有儒家风范,而他在美国外交圈却有一个生猛的绰号——老虎杨。早在20世纪70年代中期,老布什开始在北京建立美国联络处时,杨洁篪担任翻译。当时,老布什曾给杨  相似文献   

8.
杨匏安是最早接受马克思主义的先进中国人之一,对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起了重要作用。但是,过去有关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著述中,很少提及杨匏安的名字,他在传播马克思主义中的历史地位尚未得到党史学界的公认。笔者对此发表一些浅见,以求教于党史学界的同志们。一十月革命后,在中国最早传播马克思主义的是李大钊。继李大钊之后,杨匏安是较早接受和传播马克思主义的。早在1919年11月,他就在《广东中华新报》上发表了《马克斯主义——称科学的社会主义》一文。这篇文章与1919年11月《新青年》第6卷第6号上发表的李大钊的《我的马克思主义观》的下篇同时问世。在这篇文章中,杨匏安与李大钊一  相似文献   

9.
<正>广东省珠海市香洲区南屏镇北山脚下一所小学内,一个穿着长衫、戴着眼镜的青年半身塑像矗立在校园中央。青年手抚一本经典,双目凝望远方,这便是华南传播马克思主义第一人杨匏安。杨匏安,1896年11月出生于广东省珠海市,1915年东渡日本横滨求学,其间接触到西方各种流派学说,学习了马克思主义的日文译著。次年杨匏安从日本回  相似文献   

10.
《罗亦农文集》收录了一首五言"就义诗",称是中国共产党早期重要领导人罗亦农在1928年被国民党处决前夕写下的绝命诗.近年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在《人民日报》刊发的纪念罗亦农的文章以及中宣部党建杂志社和红旗出版社编辑部出版的党史读物对此诗都有引录.经多方考证,认为所谓罗亦农作绝命诗一事,属于捕风捉影,并不可信.有充分的证据显示,诗作者其实另有其人,即广东籍早期马克思主义理论家杨匏安.  相似文献   

11.
<正>30岁还没结婚,这在农村就属于"火烧眉毛"的事了。而杨宗英却说:"个人婚姻问题慢慢会解决,群众脱贫致富刻不容缓!"杨宗英所住的岑巩县天马镇苗落村有48个村民组,1264户5284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389户1472人。杨宗英是村里山种苗圃种植专业合作社的第二任社长,全村432个村民的致富带头人。"产业就如发动机,没有产业致富就没有动力。"杨宗英说。经  相似文献   

12.
47年前的一天,一场大风过后,杨恩德的右腿突然失去了知觉,经医检系小儿麻痹症。这一年他才两周岁。从此,杨恩德便开始了与苦难的较量。从小学到初中再到高中,杨恩德一路艰难地走过来了,品学兼优的他被保送到阜阳市卫校。毕业时,杨恩德拒绝了留在城里端“铁饭碗”的善意挽留,执意回到了贫穷落后的故乡——亳州市谯城区大杨镇。出身于中医世家的杨恩德在小镇上开办了一家名为“华佗”的诊所,他要用一双妙手为乡亲们解除病痛,他要让更多的人远离不幸。事实是最有说服力的佐证。在杨恩德耕耘杏林的13年间,人称“神医”的杨恩德医治了无数的患者;…  相似文献   

13.
正在群星璀璨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开国将帅中,号称军中"三杨"的杨得志、杨成武、杨勇无疑是其中最为耀眼的三颗明星。踏着中央苏区红土地走出来的军中"三杨",从漫漫长征路到用兵华北,从鏖战朝鲜战场到和平时期的金戈铁马,他们三人有太多相似的经历。"三杨"的革  相似文献   

14.
井长杨志海     
30出头的杨志海,是长庆油田樊家川作业区采油七队的井长,级别相当于班长.因为他要负责20口油井的日常生产和驻井人员生活,人们习惯称他为"杨井长".  相似文献   

15.
<正>懂生产、会管理、善经营的新农人挑起种粮重任。他们的出现和实践,在推进农业生产向机械化、集约化方向发展的同时,既是对"谁来种地"的回答,也是对"怎样种地"的探索"为我们老百姓省钱省力,还增产增收,好好好……"说起资阳市雁江区中和镇的杨老九,罗汉村村民李扬学止不住地夸赞。杨老九大名叫杨勇,是雁江区杨老  相似文献   

16.
在群星璀璨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开国将帅中,号称军中“三杨”的杨得志、杨成武、杨勇无疑是其中最为耀眼的三颗明星.踏着中央苏区红土地走出来的军中“三杨”,从漫漫长征路到用兵华北,从鏖战朝鲜战场到和平时期的金戈铁马,他们三人有太多相似的经历.“三杨”的革命生涯实际上就是人民军队建军以后半个多世纪历程的缩影.  相似文献   

17.
不给面子     
青杏 《前线》2014,(12):123-123
<正>中国人是最讲究面子的,中国有一句古话:"佛争一炷香,人争一口气。"人争的这一口气就是"面子"。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也经常听到"给个面子"这句话。对于大多数人而言,面子问题大于天,下属在自己面前毕恭毕敬,是有面子;人在乡邻之中说话有分量,是有面子。面子这么重要,对于那些不给面子的人,很多人都是怀恨在心的,恨不得将对方置于死地。有人需要面子,也有人脾气超级倔,就是不给别人面子。比如三国时期蜀国的东曹掾杨戏,这个人  相似文献   

18.
正1965年12月,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长罗瑞卿遭到林彪诬陷后,杨成武被任命为代总参谋长,后又成为中央军委"批罗会务组"成员和罗瑞卿专案组组长。此前的30多年里,罗一直是杨的上级领导,且两人关系很密切;罗被打倒后,杨和罗又被联系在一起。其间有哪些鲜为人知的事情?本文将首次揭示那段历史。  相似文献   

19.
1949年9月6日,一个晴朗的夜晚,三辆汽车由贵阳开往重庆。为首的是一辆美式吉普,里面坐着面带狞笑的军统特务头子、国民党保密局西南特区副区长周养浩。第二辆是一辆救护车,车里坐着著名爱国将领杨虎城将军和他的次子杨拯中,还有一个干瘦的家伙,是特务看守长张鹄。第三辆车里的人最多,有杨将军的秘书、我的父亲宋绮云(做杨将军军部的统战工作)、母亲徐林侠及小弟弟宋振中——“小萝卜头”。车里还有杨夫人谢葆贞在“玄天洞”监狱里生的小女儿杨拯贵和杨将军的两位副官闫继明、张醒民,其余两人是看守特务。  相似文献   

20.
在我们居住的老式四合院里,杨老伯家最让左邻右舍羡慕。他们有个很争气的儿子,1993年留学到美国,第三年,儿媳又到美国陪读,与丈夫一块攻读博士学位。因为儿子儿媳的缘故,杨老伯家在别人的眼里地位很不一般,每当他儿子有信从大洋彼岸寄来,我们全院的人就会从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