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29 毫秒
1.
博览之窗     
毛泽东《论持久战》的创新性价值一段时间以来,一些历史虚无主义者为了否定毛泽东思想的历史地位,挖空心思抹杀毛泽东军事思想代表作——《论持久战》的创新性价值。他们以蒋百里的《国防论》和《陈诚将军持久抗战论》在前,毛泽东的《论持久战》在后为由,诬称后者是“抄袭”。  相似文献   

2.
《世纪桥》2015,(11)
《论持久战》是指导抗日战争方针的纲领性文件之一,其系统地阐述了中国实行持久战的战略,指出中国必胜日本必败的战争结局,极大地鼓舞了军心民心,为鼓舞全民族坚持抗战并取得最后胜利具有重大历史意义。通读全文,毛泽东同志对于中国抗战的战略自信、战略定力、战略策略贯穿其中,分析研究毛泽东对于中国抗战的"三大战略",可以发现《论持久战》对于今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依然具有很强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3.
胡新民 《党史博采》2014,(3):26-28,33
美国研究毛泽东的著名专家罗斯·特里尔所著的《毛泽东传》,是西方数百种毛泽东传记中最被推崇、最畅销的作品之一。特里尔在此书中是这样论及毛泽东的《论持久战》的:"1938年,毛泽东在延安窑洞撰写《论持久战》。这篇著作是指导全国抗战的纲领性文件。"◆1938年5月,毛泽东发表《抗日击战争的战略问题》和《论持久战》。  相似文献   

4.
<正>抗战期间,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游击战,对中国抗战的胜利究竟发挥了多大作用?习近平同志在7月30日关于抗战史的讲话中指出,要"用历史说话,用史实发言"。让我们翻开敌后游击战的细节,用历史说话。滴水穿石的战略众所周知,毛泽东的《论持久战》一文阐述了中国的抗日战争必须采取广泛的游击战争。但游击战争究竟是什么,要怎么打,就有必要  相似文献   

5.
毛泽东同志的《论持久战》不仅是一部伟大的军事著作,同时也是合理利用地理环境,成功进行时间和空间的互换,从而变劣势为优势的研究战争问题的理论经典。辽阔的国土空间为中国抗战提供了广阔的回旋余地,毛泽东通过对中国地理形势的研究,充分利用"地利"优势,在了如指掌的中国地理"大棋盘"上就抗战问题实事求是地总揽全局,长远谋划,持久抗战,为反法西斯战争的最后胜利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6.
正毛泽东1938年5月所作的《论持久战》,对指导中国抗日战争取得最后胜利提供了正确的战略主针。历史证明,抗日战争正是按照毛泽东在《论持久战》中所预料的那样发展的。这部著作一经问世便在国内外产生了重大影响,至今影响力犹存。前几年多家网站都流行一篇《抗日"持久  相似文献   

7.
《论持久战》是毛泽东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革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一篇经典著作.毛泽东在《论持久战》中运用唯物史观,从社会发展规律、战争性质等角度,分析了中日两国的国情和前途,论证了中国必胜的战争结果,并深刻阐述了人民战争的伟大思想;运用唯物辩证法分析了中日两国的国情特点、持久战何以可能、内线和外线、反对主观性和发挥能动性、消灭敌人与保存自己、进行决战和避免决战等战争中的各种因素及其相互关系;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客观、全面、发展地认识和把握中国抗战,强调了坚持抗日战争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问题,批评了"亡国论"和"速胜论"、唯心论和机械论等错误观点.《论持久战》是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一个成功案例.  相似文献   

8.
毛泽东的《论持久战》为指导抗日战争而写。但是,它远远超出了军事学范围,也是哲学、政治学、管理学等方面的重要经典,对确立毛泽东的领袖地位产生着重要影响。《论持久战》的意义不仅仅在于它是指导全国抗战的纲领性文件,而且在于它对指导中国革命胜利后的万里长征,指导中国建设,指导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也有着持久意义。  相似文献   

9.
正最早提出把"七一"作为党的诞辰纪念日的,是毛泽东。1938年5月26日至6月3日,毛泽东在延安抗日战争研究会作《论持久战》的演讲时说:"今年七月一日,是中国共产党建立的十七周年纪念日,这个日子又正当抗战一周年。"这是第一次正式公开提出把"七一"作为中国共产党的生日来纪念。当  相似文献   

10.
在1938年抗日战争一周年之际,毛泽东于5月26日至6月3日间在延安抗日战争研究会发表了著名的长篇讲演,它就是《论持久战》。《论持久战》全面分析了中日战争所处的时代和中日双方的基本特点,精辟阐述了中国抗日战争的持久战总方针,严厉批驳了亡国论和速胜论。《论持久战》是毛泽东继《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之后的又一篇最重要的军事著作,它语言通俗,道理深刻,广泛传播,深入人心,进一步坚定了中国人民持久抗战的胜利信心,为夺取抗日战争的胜利指明了正确的方向和具体道路。———编者  相似文献   

11.
《论持久战》是毛泽东的不朽著作,其内容包含十分丰富的国防思想。从战略防御理论、国防经济思想、国防教育思想三个部分探讨毛泽东《论持久战》中的国防思想,并指出毛泽东《论持久战》中国防思想的特点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2.
毛泽东同志早在1938年5月《论持久战》一文中就指出:"战争的伟力之最深厚的根源,存在于民众之中.日本敢于欺负我们,主要的原因在于中国民众的无组织状态.克服了这一缺点,就把日本侵略者置于我们数万万站起来了的人民之前,使它象一匹野牛冲入火阵,我们一声唤也要把它吓一大跳,这匹野牛就非烧死不可."(《毛泽东选集》第二卷第478—479页)当年我在抗大学习《论持久战》时,因为抗战刚开始不久,抗日根据地处在初  相似文献   

13.
《论持久战》的问世《论持久战》一文,是毛泽东同志一九三八年五、六月间,在延安抗日战争研究会上的讲演。文章总结了抗战十个月来的基本经验,预示了战争的进程和结局,回答了人们急待解决的问题。我在同年十月间,有幸学习了这篇光辉著作。回忆当时,还记得有这样两句流行  相似文献   

14.
一提到持久战理论,人们自然就会和毛泽东的名字联系起来。这主要是因为,毛泽东在抗战爆发10个月后,即1938年5月,写出了《论持久战》这一光辉著作。然而,就像毛泽东思想不只是毛泽东个人的思想,而是全党智慧的结晶一样,毛泽东持久战理论并非毛泽东的个人独创。在毛泽东发表《论持久战》以前,党内不少人就有关持久战规律、持久战道路、持久战战略方针等问题,已经进行了大量研究。这些研究,对善于总结概括党内正确意见的毛泽东来说,无疑是其持久战理论的重要源泉。 一、关于持久战理论基础——敌我双方矛盾着的基本特点的揭示 抗战爆发后,由于“客观事变的发展还没有完全暴露其固有的性质,还没有将其面貌鲜明地摆在人们之前”.(《毛泽东选集》第2卷。第408页,人民出  相似文献   

15.
<正>抗日战争该怎么打?这是抗战爆发后,全国各界普遍关心的大问题。"七七事变"后,毛泽东发表《论持久战》等一系列关于抗日战争战略问题的文章和讲话。毛泽东认为:日本是帝国主义强国,其军事、经济和政治组织能力强,但国小兵少、财力物力不足,经不起长期战争。而中国是半殖民地半封建弱国,军事、经济和政治组织能力都不如敌人,但地大物博、人多兵多,能够支持长期战争。毛泽东同时强调,中国共产党及所领导的军队,代表着中国历史  相似文献   

16.
许恒兵  申一青 《前线》2022,(10):20+25-27
在《论持久战》中,毛泽东娴熟运用马克思主义世界观方法论全面分析抗战形势,准确实施正确战略指导,精心设计筹划抗战全局,科学预见抗战未来走向,集中表现出统揽抗战全局的总体性视野、设计把控抗战各阶段的全程性视野和科学预见抗战未来趋势的前瞻性视野,彰显了无与伦比的战略判断、战略设计、战略预见的领导艺术。学习领会毛泽东的高超战略智慧和宏阔战略视野,对我们有效应对民族复兴新征程上的风险挑战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湘潮》2015,(3)
<正>毛泽东的《论持久战》是一部人们耳熟能详的作品,它创作于抗日战争爆发初期的1938年。在抗战胜利70周年之际,重温这一抗战名著的写作过程、流传往事及世人评说,回味作品背后的点点滴滴,有着独特的意义。《论持久战》的创作背景、经过卢沟桥事变爆发后,短短几个月内,日军铁蹄在华北、华东肆意践踏,国民政府首都南京沦陷,大片国土落入日寇魔掌,无数家庭流离失所、饥寒交迫,无数同胞饱受欺凌、惨遭屠杀……  相似文献   

18.
《论持久战》是自《孙子兵法》以来最重要的一部兵书,因此,研究《论持久战》者重视研究其军事思想、军事韬略,是很自然的。《论持久战》又是毛泽东依据其哲学思想写出的一部军事著作,因此,研究《论持久战》者重视研究其哲学思想,也是很自然的。  相似文献   

19.
主持人按语     
正今年是毛泽东同志发表《论持久战》讲演80周年。毛泽东在讲演中精辟阐述了中国必须采取持久战及中国取得最后胜利的根据。其中一项就是:"中国的战争是进步的,从这种进步性,就产生了中国战争的正义性。因为这个战争是正义的,就能唤起全国的团结,激起敌国人民的同情,争取世界多数国家的援助"(1)。正义的战争必能获得全国人民和国际社会的广泛同情和支持,即"得道多助"。全国的团结和抗战,是中国人民抗战最后取得胜利的重要国内因素;  相似文献   

20.
正毛泽东在《论持久战》中所论的"抗日战争是持久战,最后胜利是中国的",揭示了坚定自信与努力奋斗的关系。毛泽东的名篇《论持久战》,通篇贯穿着坚定自信、努力奋斗的思想。抗日战争是持久战,最后胜利是中国的;"亡国论"是不对的,这是强调要坚定自信。抗日战争是持久战,"速胜论"也是不对的,这是强调要努力奋斗。毛泽东分析问题、研究问题,重视着眼其特点和着眼其发展。《论持久战》抓住了中日战争双方互相对立的四大特点:日本方面,一是战争力量强;二是战争本质的退步性、野蛮性;三是国土小,人力、物力不足;四是国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