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当代中国的改革开放是一个从实践到理论不断创新的过程,也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包括实践创新和理论创新等一系列创新,具体表现为社会主义在理论和实践上的创新与发展.  相似文献   

2.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大理论与实践问题。建国后,中国共产党经过艰苦探索,创新发展,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这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其形成发展的历程深刻启示我们: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创新发展必须准确把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必须全面掌握中国的基本国情,必须永远保持与时代发展同步,必须坚持群众路线。  相似文献   

3.
乔湘平 《求索》2005,(9):104-106
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能够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从根本上说是由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特点决定的,更重要的是其社会价值观与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精神有深层次的契合之处。从实现过程看,在于中国马克思主义者自觉地对中国传统文化作了重新阐释,使之能与马克思主义结合起来。  相似文献   

4.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既是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理论形态与中国革命和建设实践形态相结合的历史演进过程,又是中国的传统文化本身向现代转化过程中极为重要的环节与组成部分。在马克思主义与传统文化关系问题上存在着许多争论,但它们均印证了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性转化是辩证互动的过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作为推动与实现中华传统文化的现代转化过程,呈现出了三个历史时期,这就是首先通过变革与本质上否定传统文化而形成的革命文化传统时期,其次是通过恢复与初步重建传统文化与现代化建设关系的传统文化现代化时期,第三是目前正在进行着的重新整合传统文化与全球化时代现代化关系以确立完整的中国民族现代文化传统时期。  相似文献   

5.
李波  赵丽 《前沿》2013,(17):163-165
从现代化进程的伊始,中国就面临着现代性与传统文化关系的问题。马克思主义借鉴并汲取了近代西方优秀思想文化的精华,代表了人类文明的现代性。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即包含着马克思主义与积淀在社会和民众中的传统文化的结合。自五四新文化运动至中国共产党十八大会议的探索实践表明,既积极主动地汲取现代文明成果,又充分发掘运用传统文化,是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不断前进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6.
在我国未来的建设与发展中会遇到许多新情况、新问题,要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以更好地促进我国的发展。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准确把握其科学内涵是前提,准确把握其重要意义是关键,准确把握世情、国情、党情的新变化、新问题是依据,坚持在实践中创新理论和在创新中进行新的实践是原则。  相似文献   

7.
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关系问题是学术界常谈不厌的话题,一是二者的关系既复杂又有重大价值,只有处理好了它们之间的关系,才能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不至于迷失方向,有序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二是对二者关系的研究还缺乏全面性、深刻性,甚至误解。优秀的传统文化是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中国化的宝贵资源;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理论中国化的前提条件;是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中国化的根本基础;是马克思主义社会理论中国化的有力基石;是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理论中国化的强力保证。只有实现了传统文化的现代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才能成为中国现代化建设的风向标和引领者。为此,我们必须高度重视保护传统文化;必须实事求是地对传统文化去粗取精;必须把人的建设放在文化建设的首位;必须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占领意识形态领域主阵地。  相似文献   

8.
借鉴优秀传统文化是马克思主义开放性科学体系的必然选择,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重要来源之一。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在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科学扬弃中日益丰富和发展。  相似文献   

9.
传统文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双刃剑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中国传统文化对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具有正反两个方面的重大影响.一方面,中国传统文化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提供了扎根新文化场的丰厚土壤、理论联系实际的结合点、批判借鉴的丰富素材;另一方面,中国传统文化固有的专制主义、平均主义等封建糟粕又阻砰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加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研究、批判和改造,旨在以传统文化的现代化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相似文献   

10.
张路园 《求索》2010,(3):65-67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传统文化基础是新世纪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的主要论题之一。学术界以马克思主义与传统文化之间的关系为切入点,围绕二者结合的必要性、可能性、结合路径与方法等论域展开了深入探讨。但研究中还存在些薄弱环节,如对传统文化现代价值的挖掘以及对二者结合的历史考察等,这些论域的思考还有待进一步深入。  相似文献   

11.
谈教育的创新与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推进教育创新与发展 ,首先是观念创新 ,人才创新 ,加快教育发展重在抓住机遇 ,注重特点特色 ,跨越发展  相似文献   

12.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and the official ideologies. The author argues that the “New Culture” Movement was a movement of ideological displacement. The acceptance of Marxism‐Leninism by China's new intellectuals was closely related to the structure of the traditional culture. The foundation of both Mao Zedong Thought and the Three Principles of the People is a combination of the deep structure of the traditional culture and reactive values. This is why the structure of contemporary Chinese political culture and the Confucian tradition are similar but not identical.  相似文献   

13.
珍视历史,不事奢华,是牛津引领世界的精神内核;勇于创新,不循旧制,是牛津千年不败的思想动力; 扬长避短,突出特色,是牛津再攀高峰的目标选择。  相似文献   

14.
张平增 《岭南学刊》2007,1(2):90-93
创新能力与人的素质内涵是一致的,提升自主创新能力是人全面发展具有永无止境趋向的最高目标。自主创新能力的提升,人的全面发展,总是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实现。其实现的重要基础是,构建以营造尊重、保护知识产权的法律环境和机会均等的社会竞争机制为核心的健康的社会生态。  相似文献   

15.
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指出:“我们党要始终成为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成为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对党的性质这样的概括,无疑是对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的重大发展,是中国共产党与时俱进的创新与实践,它体现了继承和创新的关系,符合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发展和现实状况,符合时代的要求。 党的性质是一个政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内在规定性,任何政党都是一定阶级利益的代表,有  相似文献   

16.
丁素 《岭南学刊》2007,4(2):102-106
发展理念的核心问题是其自身应有的问题意识有无创新的能力及实现的程度和水平,而创新的意识则是完善这些过程要义的根本,是直接推动发展理念变革的智慧先导。创新意识以发现新问题、新矛盾为中介,在反思和批判新型矛盾关系中“引爆”智慧潜能,发挥理性潜质,推动新理念再生。  相似文献   

17.
科学发展观已经成为统领今后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主导思想,它必将对中国的各项经济、政治、文化制度创新产生深远的影响。制度创新有其自身特有的规律,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的制度创新是否符合制度创新的普遍规律,它将怎样影响中国的制度创新,探讨这些问题有助于我们从制度创新角度进一步理解科学发展观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十三年基本经验 “(一)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为指导,不断推进理论创新”;“(二)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用发展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三)坚持改革开放,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四)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五)坚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手抓,实行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六)坚持稳定压倒一切的方针,正确处理  相似文献   

19.
江泽民同志在“七一”重要讲话中,以唯物史观为指导,结合当代社会发展的实际,对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的理论基础、基本内容和路径选择均做出了新的阐释,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理论。  相似文献   

20.
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六大上的报告,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系统描绘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蓝图,提出了本世纪头二十年我国经济建设和改革的主要任务,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和经济政策方面有很多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实现了理论创新和政策发展,是我们创造性地做好经济工作的理论指南和行动纲领。本文对“十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