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贵州)包坤明根据党中央的指示,贺诚同志于1930年到中央革命根据地担任军委总卫生部长,在实际工作中,贺诚认识到卫生工作的关键是刻不容缓地培养成批业务技术干部,适应战争的需要,因此,贺诚下决心创办红军卫生学校。当时,苏区的卫生条件、医疗技术力量都很差。红军各级指挥员对扩大医疗队伍,提高技术水平要求很强烈,当他们接到红军卫生学校招生的通知后,立即挑选年轻、文化高的同志前来学习。各部队共派来200多名学员,其中有看护员、通讯员、战士、医生、队长、支书,从16岁到30岁年龄的都有。经过文化考试,只录取…  相似文献   

2.
<正>中央苏区的医药卫生事业经历了一个从无到有、从不系统到趋向系统的过程。1931年1月,成立中共苏区中央局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下设军医处。1931年11月25日,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革命军事委员会正式成立后,设立总卫生处,总揽全军卫生管理。在政府系统,内务人民委员部下设卫生管理局,同时,建立了红军军医学校。贺诚任处长、局长兼校长。1932年9月,中革军委将总卫  相似文献   

3.
张子瞻 《党史博采》2022,(9):64-65+69
<正>1931年秋,根据时任中国工农革命委员会主席毛泽东提出的“一切为了伤病员的健康”的指导思想,由中革军委总军医处主办的四开黄麻纸油印小报《健康》报,在江西省瑞金县朱坊村创刊,创始人为时任中革军委总军医处处长贺诚。诞生于中央苏区战火洗礼之中的这份《健康》报,是中国共产党新闻报刊发展史上最早创办的专业性报纸,被毛泽东高度评价为文风“短小精悍、朴实易懂”。(邹思维:《1931年江西苏区创办主题报刊助力防疫运动》,《江西晨报》,2020年3月20日)历经中央苏区五次反“围剿”、长征等艰难时期,  相似文献   

4.
唐俊琼 《党史文苑》2012,(16):31-32
东固革命根据地十分重视文化建设,通过创办贫民学校,开办识字班、夜校、半日学校,举办干部训练班,建立教导队、红军学校、无线电训班等多种形式,在苏区军民中开展了丰富多彩的的文化教育活动,根据地文化教育事业得到有效发展。东固革命根据地的文化教育活动,是江西苏区文化建设的早期实践,在中央苏区建设史上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页。  相似文献   

5.
在军委领导岗位上项英在中央苏区工作的4年中,曾3次担任中央军委的领导职务,对红军的建设,苏区武装斗争的开展,起了积极的作用,作出了一定的贡献。1931年1月至11月,项英先后担任了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主席和副主席。这期间,红军第一方面军进行第二次和第三次反“围剿”作战,项英除积极参与领导红军反“围剿”作战外,还和朱德、毛泽东一起办了一件对我军政治建设起了重大作用的大事——建立军委总政治部。随着土地革命战争的发展,在各革命根据地活动的红军,相继组建了军、军团和方面军。为了加强红军的政治工作,以适应革命形势的…  相似文献   

6.
闽西红军学校,是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我党在闽西苏区创办的培养军队基层干部的学校。先后曾称“福建红军学校”、“中国红军军官学校第一分校(也称‘中央军事政治红校第一分校’、‘龙岩红校’)”、“彭杨军事政治第三分校”。这所学校,为红军、赤卫队输送了几百名基层干部,对中国革命作出了重要的贡献。《党史资料与研究》一九八  相似文献   

7.
1931年底,在毛泽东的关心、支持和鼓励下,由傅连啤领导的“中央看护学校”在福建汀州成立。这是我党在中央苏区创建的第一所红色护士学校。在此基础上,1932年秋,傅连唪进而创建了“中央红色医务学校”,为红军和苏区输送了大批医务骨干。  相似文献   

8.
闽西列宁书局是中央苏区创办的第一个出版机构,它的建成标志着苏区出版事业步入兴盛时期。书局积极出版宣传马克思主义和提高广大红军官兵、干部群众思想觉悟的书籍,为苏区文化事业的发展做出重大贡献。书局的经营方式、出版物的类型都反映了苏区出版事业的特点,均表明了政治与出版之间的互动关系。  相似文献   

9.
安砂位于永安西北部,是通往闽西苏区的重要关隘。1932年春以后,红军多次攻占安砂,开辟安砂游击区。1931年6月28日,毛泽东《给周以栗同志转边界工作委员会谭震林同志转十二军军委》的信中指示:"以沙县、永安、宁洋为筹款区,即在三县筹款自给……筹款区只打土豪,做宣传,而不分田地,不建立政权。”因此从1932年1月17日红军东南、东北游击支队配合红军主力36师首战安砂大捷之后,闽西苏区红军独立师、团虽经常进驻安砂开展游击活动,但其目的是筹款筹粮,打击闽西苏区外围的敌人,粉碎蒋介石的反革命“围剿”,保卫中央苏区根据地,而没有在安砂建立苏维埃政权。  相似文献   

10.
1931年12月,根据革命斗争的需要,党中央负责军委、苏区工作的周恩来,取道粤东由汕头、潮州、大埔,经闽西到中央苏区。当年,他为何与怎样进入苏区的呢?  相似文献   

11.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中央苏区的建立,促进了苏区图书出版事业的发展。为了提高红军的军事政治素质,苏区红军出版了大量的军事建设类图书,这些图书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成为中央苏区出版事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份。  相似文献   

12.
红军长征中的八次会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今年是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胜利60周年。红军主力长征共有五支部队:湘赣苏区的红六军团、中央苏区的中央红军、鄂豫皖苏区的红二十五军、川陕苏区的红四方面军和湘鄂川黔苏区的红二方面军(红二、红六军团)。60年前的10月9日和22日,红一、二、四方面军在会宁、将台堡胜利会师,这就是广为人知的红军三大主力会师。实际上,在三大主力会师前,红军长征的各部队还有七次中小规模的会师。  相似文献   

13.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中央苏区的建立,促进了苏区图书出版事业的发展.为了提高红军的军事政治素质,苏区红军出版了大量的军事建设类图书,这些图书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成为中央苏区出版事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份.  相似文献   

14.
我党创办的第一所戏剧学校始于1933年,1934年正式开学,当时命名为中央苏区高尔基戏剧学校。校址设在江西瑞金叶坪附近的一座古庙里,设有戏剧、舞蹈、歌咏等班,学员来自红军各部队和苏区。由于学员文化水平和年龄参差不齐,开始时只进行简单的基本功动作训练,然后边教学边排练,排好剧后就到部队、乡村进行慰问演出。该校先后培训出了一千多名学员,为我党的文艺事业作出了重大的贡献。  相似文献   

15.
何立波 《党史纵横》2012,(12):18-21
1927年冬至1935年底,中国共产党在革命根据地领导了轰轰烈烈的戏剧运动。以中央苏区为中心,兴起了以现代话剧为主的革命戏剧运动,被称为"红色戏剧",也叫苏区戏剧。苏区戏剧运动得到了苏区党政军民的热烈支持,澎湃、方志敏、罗荣桓、罗瑞卿等红军将领亲自担任编导和演职人员,这在中外戏剧史上是绝无仅有的,大大推动了苏区戏剧的发展,繁荣了红军文化生活。  相似文献   

16.
中央苏区的红军游击队坚持了艰苦卓绝的三年游击战争,苏区党组织将马列主义理论与苏区游击战争的具体实际相结合,积极开展思想政治工作,并探索了适应游击战争环境的思想政治工作的理论、原则、任务、内容、方式和方法。  相似文献   

17.
2014年是中央苏区松毛岭保卫战80周年,也是红军长征出发80周年。发生在红军长征前夕的松毛岭保卫战,是中央苏区第五次反"围剿"战争中的一次著名战役。这一保卫战,敌强我弱,凸显中央苏区第五次反"围剿"战争的严峻形势;温坊大捷,大大鼓舞了苏区军民的斗志和增强了战胜敌人的信心;顽强固守,为中央红军实施战略大转移赢得了宝贵时间。这一保卫战,是一部可歌可泣、惊天地泣鬼神的英雄史诗。今天,我们要永远铭记在这场战斗中英勇牺牲的红军烈士和为支持这场战斗作出重大贡献和付出重大牺牲的老区人民,弘扬苏区精神,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相似文献   

18.
《福建党史月刊》2016,(11):18-23
正1934年5月,中共中央书记处作出决定,准备撤离苏区。撤离的准备工作极为保密,直至9月29日,张闻天的社论《一切为了保卫苏维埃》才隐约透露出一点讯息。在作出撤离决定后,中央苏区掀起了扩大红军的高潮。1934年5至7月,中央苏区总计扩大红军62269名,比计划的5万名超额了20%,9月完成18204名。这些新战士,有的在保卫苏区的战斗中牺牲,有的跟随部队走上了长征路。  相似文献   

19.
在中央苏区时期,面对着敌强我弱的态势,共产党运用诸多策略对国民党军士兵进行政策宣传和策反,并一次次取得成功。这是苏区时期红军打击国民党军队保存自己的重要手段,也是红军发展壮大与苏区红色政权存在发展的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20.
班布日  张玉龙 《党史文苑》2007,(12):20-22,33
在中央苏区时期,面对着敌强我弱的态势,共产党运用诸多策略对国民党军士兵进行政策宣传和策反,并一次次取得成功.这是苏区时期红军打击国民党军队保存自己的重要手段,也是红军发展壮大与苏区红色政权存在发展的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