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新长征》2013,(6):33-33
<正>这枚"红军借谷票",已有70多年的历史了,由于当时战争年代环境影响,是弥足珍贵的红色收藏品,深受收藏家喜爱和追捧。据记载,这种借谷票当年发行有两种,分面额五十斤、一百斤。这张一百斤面额的借谷票,反映了当年红军的风雨历程,也体现了红军军纪严明、秋毫无犯的精神风貌和军民唇齿相依的鱼水之情,是不可多得的革命传统教育的实物教材和党史纪实资料。  相似文献   

2.
李镜 《党的建设》2015,(11):54-55
队伍已经过去好久了,蜿蜒的山路上,还孤零零地走着一副担架. 抬前面的是个红军,抬后面的是个民夫.如果不认真辨认,看不出走在担架前面的那个红军是个女的.因为她的衣服和男红军一样破破烂烂,头发也跟男人一样剃光了.  相似文献   

3.
4.
1934年10月17日至20日,集结在江西于都地区的中央红军8.6万余人,在中共中央、中革军委率领下,跨过于都河,踏上长征路。  相似文献   

5.
《湘潮》1986,(11)
一方面军长征出发时,究竟有多少人?一直存在着争议。今据一九三四年十月八日红军花名册统计是86,859人。其中:一军团19,880人,三军团17,805人,五军团12,168人,八军团10,922人,九军团11,538人。此外,  相似文献   

6.
红军长征开始的中央领导人:博古(秦邦宪)、李德、周恩来、朱德、张闻天。 指挥红军作战的“三人团”:李德、博古、周恩来(遵义会议后为毛泽东、周恩来、王稼祥)。 中央红军第一纵队司令员兼政委:叶剑英;第二纵队司令员兼政委:李维汉。  相似文献   

7.
正中国工农红军的二万五千里长征,无疑是世界上最伟大的壮举之一。两年中,红军长征转战十几省,历经曲折,战胜了重重艰难险阻,保存和锻炼了革命的基干力量,将中国革命的大本营转移到了西北,为开展抗日战争和发展中国革命事业创造了条件。2016年是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系统回顾和总结这场伟大的壮举中若干举足轻重的"第一",可以让我们对长征这段历史作一提纲挈领的了解  相似文献   

8.
《湘潮》2016,(3)
正红军借据、红军树碑、红军册、半床棉被,还有红军池、红军楼……在汝城采访,我们不时被红军留下的一处处印记所感染,被一处处红色遗迹所牵动。遗址:记录17天战斗历程在卢阳镇联江村,当地老百姓竞相说着当年发生在这里的战事,一幅壮丽的战争场景展现在我们面前。  相似文献   

9.
10.
长征期间曾任红三军团长、红一方面军司令员的彭德怀说过:“凭着红军指战员的英勇和出色的侦察工作,才免于全军覆没而到达陕北。”在万里征途中,红军时时受敌重兵围追堵截,却未中过一次埋伏,在国民党军设置的包围圈中都能准确地找到空隙钻出,这主要是依靠电台侦察及时掌握了准确的情报。  相似文献   

11.
刘良  陈上海 《党史文苑》2004,(11):53-55
531934年10月10日,惊天动地的二万五千里长征吹响了进军的号角,一次前所未闻的举国迁移在激烈悲壮的气氛中悄悄地开始了。这次伟大长征的第一步是如何迈出去的?本文要介绍的,就是鲜为人知的“长征第一山”、“长征第一桥”和“长征第一渡”。长征第一山———云石山在江西瑞金市城西19公里处,有一座石灰岩山峰。此山高50余米,方圆20余亩。山石色泽如云,山麓绿树成荫,远远望去,犹如一颗巨大的绿色绣球。从山下到山上,有一条百余级迂回曲折的石砌小道。顶部平坦,建着一座青瓦黄墙古寺。寺门口有一对联:“云山日永常如画,古寺林深不老春。”取…  相似文献   

12.
正红军长征初期,面对国民党军的疯狂阻击,红军将士浴血奋战,付出了极大的牺牲。血战湘江后,中央红军由刚出发时的8.6万人,锐减至不足3万,很多优秀指战员倒在了冲锋的路上,洪超便是长征路上牺牲的第一个红军高级将领。一洪超,号楚杰,1909年6月生于湖北黄梅下新镇上湾村。他童年不幸,6岁时父亲病逝,9岁时母亲改嫁,从此与奶奶相依为命。由于穷困,他只断断续续读了5年书。为了生存,他当过童工,做过学  相似文献   

13.
1934年10月,中国工农红军开始长征。红都瑞金的一个夜里,一位女红军跃马奔向百里以外的会昌城。摸到福建会馆旁的一间小木楼前。那里栖息着一家从闽西来这里谋生的贫苦人。 “发仔堂嫂,红军要转移,这两个娃崽托付给你,你把他们抚养大……” “两个都是毛毛?” “是的。这个……姓林,我的儿子;这个姓邓,也是红军的仔……” “名字?” “还没有,烦堂嫂了。” 匆匆地,她走了,留下胸前背后两个小包裹。背后一个,是她出世十四天的儿子,胸前一个,出生三日,  相似文献   

14.
《党建》2017,(9)
正秋叶飘零。1934年秋,对于赣南的红色苏维埃政权,是个生死存亡之秋。红军在决定胜负的"广昌战役"中失利,第五次反"围剿"败局已定,红军主力受命秘密向于都集结,准备进行战略大转移,妇孺一律不得随军。世界上没有任何一次战争是孩子发动的,然而每一次战争最受伤害的都是孩子。当年,红军留下了千百个孩子,大的八九岁,小的两三岁,更多的是刚刚出世嗷嗷待哺的婴儿。他们是战争最惨不忍睹的一面,他们是人们难割难舍之挂牵。  相似文献   

15.
红军长征进入四川藏区后遇到了非常严峻的粮食问题,出现了军队与当地群众争粮的矛盾。为了解决粮食问题,中央军委建立了筹粮的专门组织机构,并采取了收买、借贷、乐捐、赔偿损失等多种有效的措施来解决粮食问题。在党的正确民族政策的指导下,在四川藏区广大群众的理解和支持下,最终解决了粮食问题。但是在解决粮食问题的过程中,仍然出现了一些损害藏区群众利益的情况,造成了一些消极影响。后来在解放西藏的过程中,党中央汲取了当年筹集粮食的教训,成立了政策研究室,制定了"进军西藏,不吃地方"的政策,得到了西藏群众的认可好感与支持,取得了西藏和平解放的胜利。  相似文献   

16.
17.
正1935年7月,范长江以《大公报》特约通讯员的名义赴西北进行新闻考察与采访。他以过人的胆识和才干,历尽艰辛,追踪采访红军长征,迅速、及时地向世人报道了工农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的消息。范长江部分通讯此后汇辑为《中国的西北角》一书,在一年多时间内连出9版,风行全国。范长江创造了中国现代新闻史上"三个第一":他是在国内报纸上公  相似文献   

18.
正第五次反"围剿"失利后,为保存革命的有生力量,中央最高"三人团"决定撤出中央革命根据地,1934年10月,中央红军怀着沉重和难舍的心情相继开拔,开始了漫漫长征路。为将中央红军"一网打尽",蒋介石调集40万重兵在红军长征路上设了四道封锁线,面对国民党军队的疯狂阻击,我红军将士浴血奋战,给敌人以重创。但由于长征初期"左倾"的错误领导,红军付出了极大的牺牲和代价,血战湘江后,人数由刚出发时的8.6万,锐减  相似文献   

19.
说到向全世界客观公正报道红军长征的外国人,人们大都会想到美国的埃德加·斯诺和他的《西行漫记》。而实际上,在斯诺之前,已经有一位外国人率先向世界介绍了红军的长征,不仅如此,他还跟随红军长征达1年半之久,亲身体验了红军的战斗生活。  相似文献   

20.
本文选自《陈云书风》一书。为了宣传红军长征,在莫斯科期间,陈云假托一个被红军俘虏的国民党军医的口吻,化名"廉臣",撰写了《随军西行见闻录》一文。这篇文章向世人第一次生动细致地记述了红军长征的历程,描写了红军领导人同群众间的密切联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