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43 毫秒
1.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劳动育人与乡村振兴同频共振、共建共享,具有了同构共生的互动关系。用好乡土资源,让乡土资源有效融入中小学劳动教育契合了当前我国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总体要求,有利于构建"校园+田园"城乡融合的劳动教育育人体系,也对促进乡村产业经济文化全面发展大有裨益。  相似文献   

2.
在当前我国城镇化加速推进时期,农民市民化现象十分普遍,而城乡文化理念融合又是农民市民化的关键一环。因此,促进城乡文化融合与城市文化理念培育成为农民城市化的必然要求。为此,政府要将新市民城市文化理念的培育纳入农民市民化体系中,城市社区要积极包容吸纳新市民,新市民自身也要主动学习城市文化,积极内化城市文化价值理念,三者形成合力,共同培育农民城市文化理念,完成农民"新市民"身份的转换。  相似文献   

3.
傅琼  郭岩 《长白学刊》2022,(3):140-147
乡土文化自信既是助力美丽乡村建设的必然要求,也是新时代提高乡风文明水平、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的关键举措.然而,由于城乡发展不平衡、文化治理模式同质化、乡村民众价值追求多元化、乡土文化建设内在动力不足等多重因素的制约,乡土文化自信面临严重危机,阻滞着乡村振兴的步伐.大力发展乡村文化产业、缓解乡村文化危机,加快推进移风易俗、改...  相似文献   

4.
一个城市的气质和品位,往往由其文化特色来决定。统筹城乡发展,是推进"多规合一"、深化改革发展、促进开放共享的题中应有之义。其中,就包括文化在内的各类要素的城乡互通、互流和互动,形成融合发展、城乡和谐、均等均质的新发展格局。统筹城乡文化发展,是新时期加强海口文化建设、推动"双创"惠民、提高居民幸福指数的重要举措,也是改善社会风气、提升社会文明、推进海南"首善之城"和现代化滨海城市建设的现实需要。  相似文献   

5.
“城乡中国”时代的资本下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前,我国已由乡土中国时代进入城乡中国时代。进入城乡中国时代,只有促进城乡要素的双向流动,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和城乡融合,才能实现产村融合。工商资本下乡对城乡中国时代社会的发展有利也有弊,一方面促进了由城市到乡村的要素流动,另一方面也可能侵蚀国家目标和农民利益。因此,我们要通过农村的再组织化,使乡村社会与工商资本形成利益共同体,从而保护农民权益,增强农民主体性,推动乡村自主发展。  相似文献   

6.
生态文明战略为打赢脱贫攻坚战指明了正确的前进方向,当前我国的脱贫攻坚应在生态文明视域下进行制度创新。应通过合理的确权颁证,为乡村产业兴旺提供基础性制度条件;通过村两委主导的综合性合作组织,完成村级脱贫攻坚任务的纲领性制度创新;通过促进"资源下乡",推动城乡融合发展;通过多元地域性的文化复兴,激活乡土文化价值。  相似文献   

7.
随着工业化、城市化和现代化的纵深推进,农村人口大量流入城市,务工青年逐步脱离传统乡村农耕文化而与城市工业文化联系日趋紧密,农村青年逐步分化为"乡土青年"和"务工青年"两大群体。伴随着农村青年群体的分化,乡土青年与务工青年的文化观念发生了极大变化,尤其是在婚姻情感、精神信仰、生活伦理、公共精神和社会认同上。不可否认的是,随着城乡社会流动的加剧,越来越多的乡土青年转化为务工青年,农村文化面临着持有者老龄化和文化断层,农村文化日益式微,离散型、分散性、无根化成为农村文化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8.
张彩云  钟璞 《求索》2012,(3):211-212
文艺作为人类对世界存在意识反映的发生学原理,与文化人类学须从文学艺术中寻找人类文化质素决定了文学艺术与文化人类学的内在联系,也为学科融合提供了概念梳理和范畴界定的学理建构资源。因此,只有从文化人类学的学科性质来解读乡土文艺,才能界定乡土文艺的特质并呈现乡土文艺的文化价值、艺术特征和审美形态,这在21世纪特别是最近几年我国大力提倡保护与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形势下,对于如何发掘乡土文艺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符号与审美价值,如何传承与弘扬我们的民族文化等,都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9.
正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要方面,中国乡村振兴离不开乡村文化振兴。在当前我国大力振兴乡村的背景下,乡土文化的价值亟待被重新认识。但是随着城镇化的快速发展,农村人口加速向城市流动,越来越多的"空心村"出现,使得农村公共文化空间日益丧失,乡土文化传承变得越来越困难。因此,乡村文化  相似文献   

10.
城市与乡村是人类社会发展中形成的两大生产-生活空间,城乡空间的分异与融合伴随着城市与乡村发展的全过程。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城乡之间不仅地理空间分离,政治、经济、社会空间也日趋异化;城乡二元化体制不仅表现为城乡二元化的公共管理与服务体制,也表现为城乡多元空间的分离与割裂。随着城乡一体化的推进,城乡空间的变革推动着乡村城镇化、农业工业化并带来了城乡人口、资源、经济、社会的互动。在此情况下,空间融合成为城乡一体化的新视角,其广度和深度在相当程度上也反映了城乡一体化的广度和深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