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古柏是土地革命战争时期赣南地方党政的重要领导人,也是中国工农红军的著名将领.在中央苏区的峥嵘岁月里,古柏与毛泽东结下了深厚的革命情谊.毛泽东等人处于下井冈山以来最困难的时候,接到了古柏十万火急的敌情通报1929年1月14日,正值隆冬季节,数九严寒,朔风凛冽.毛泽东、朱德率领红四军军部、二十八团、三十一团和特务营、独立营共约3600人,从井冈山出发,绕过敌人的重重包围,沿着粤赣边境山地,向赣南闽西进军.1月31日,毛泽东等人率部到达寻乌县菖蒲墟,与中共寻乌县委书记古柏取得了联系.古柏,江西寻乌县塘背村人,生于1906年12月9日.1922年,16岁的古柏在家乡高小毕业后,在外公梅洪馨的资助下,先后到广东梅县广益中学和学艺中学求学.期间,古柏结识了很多共产党员,并参与组织发动了梅县学生的反帝爱国运动.1925年12月,古柏加入了中国共产党.1927年7月,他奉广东东江特委指示,回家乡开展斗争.同年冬,与在外地求学回到寻乌的刘维卢、刘维锷、邝才诚等人建立了寻乌第一个党组织.1928年3月,古柏根据党的八七会议精神,奉中共赣南特委的指示,领导和发动了著名的“三·二五”寻乌暴动.暴动失败后,古柏隐蔽到梅南等地继续开展革命活动.同年8月,古柏又奉中共赣南特委指示,再次从梅南地区秘密潜回家乡筹建地方武  相似文献   

2.
肖向荣原名肖元木,1910年9月6日出生在广东省梅县石扇乡新田村的一个贫苦家庭里。 肖向荣是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久经考验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的著名将领和卓越的宣传工作者。在他50年革命生涯的头三年中,他还是一个热血青年,便为兴宁人民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参与创建兴宁党团组织 1926年至1928年间,肖向荣受党的派遣,来到兴宁与兴宁人民患难与共,战斗了三个春秋。他和古柏一起,以中共梅县特支联络员的身份,帮助兴宁建立了第一个党小组,使兴宁革命斗争有了领导核心;他又是兴宁建立共青团特别支部后,接任古柏为书记后的第二任团特支书记,为兴宁的青年运动建树了不可磨灭的功绩;他还亲自参与震动粤东的兴城第二次武装暴动的筹划工作,并于暴动胜利后帮助兴宁迅速建立了第一支革命武装力量。  相似文献   

3.
黄久恒 《党史文汇》2007,(12):41-43
父亲黄琪翔已离开我们37年了。他一生热爱祖国,追求进步,对人民革命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为了缅怀他的革命业绩,特撰写此文,也以此表达对他的深切怀念。 父亲黄琪翔,早年在家乡广东省梅县读私塾,后人其族叔黄钧选创办的梅县务本中学学习,以后至广州优级师范附中学习。  相似文献   

4.
<正>他是毛泽东的亲密战友、最信任的秘书,在中央苏区的艰苦岁月里,他跟随毛泽东一起战斗、工作和生活,结下了深厚的革命友谊。1956年,毛泽东亲自签署命令要求公安部迅速查清他牺牲的经过并严惩凶手。他就是“英俊奋发”的红军高级指挥员古柏。毛古初见:“寻乌党的工作、武装建设都搞得不错!”1906年12月,古柏出生在江西寻乌县篁乡塘背村的一个破产小地主家庭,父亲古光明是乡村私塾教师,  相似文献   

5.
我党早期革命活动家古柏,曾任红四军前委秘书长、红一方面军总前委秘书长等职。1928年,他在闽粤赣边领导游击战时,同来自广东的女游击队员曾碧漪有了爱慕之情。1929年冬,他俩商定在游击队的宿营地举行婚礼。为了不因个人婚事给组织上和同志们添麻烦,古柏准备除了请游击队员参加一次“茶话会”外,不再告知亲友等。  相似文献   

6.
1897年4月,叶剑英同志诞生在广东省梅县。他早年参加革命,身经百战,为中国革命作出了重大贡献。毛泽东曾这样赞扬叶剑英:诸葛一生唯谨慎,吕端大事不糊涂。  相似文献   

7.
万里赴戎机 朱云卿1907年出生在广东省梅州市。1919年秋.朱云卿以优异成绩考入梅县县立第一高等小学。1921年,革命的风暴吹进了梅县。1922年秋,朱云卿来到印尼万隆打工。为了能得到祖国消息,他在劳动的空隙。借来许多中文报刊、书籍阅读。1924年中,朱云卿得到黄埔军校招生的消息,决心离开万隆,回国投考黄埔军校。他瞒着叔父,自筹路费,于1924年底乘船回到广州。  相似文献   

8.
1925年3月21日,叶剑英被广州留守大元帅府任命为梅县县长。他在梅县执政时间虽然不长,但他的廉政政绩至今仍传为佳话。  相似文献   

9.
1897年4月28日,叶剑英同志出生于广东梅县雁洋堡下虎村的一个小商人家庭。青少年时期,他就立志报国,1917年考入云南讲武堂,后跟随孙中山进行革命活动,为黄埔军校的创办和北伐战争做出了巨大的贡献。1927年国民党背叛革命,蒋介石发动了“四一二”反革命政变,汪精卫也发动了“七一五”反革命政变,面对国民党的大屠杀,共产党内一些不坚定分子脱党、退却、逃跑甚  相似文献   

10.
1906年1月,古柏出生在江西省寻乌县篁乡(今寻乌晨光镇)塘背村一个小知识分子家庭,他的父亲古光明是一位乡村私塾先生。因为家境贫寒,古柏很小就被送进外祖父家寄养,他的外祖父名叫梅洪馨,是寻乌大田乡的一个大地主。因为古柏天资聪慧,从小就深得外祖父的喜爱。外祖父让这位外孙和他的几个孙子一起进人位于寻乌县城的新式小学堂爱群小学读书。在学校里.古柏厌恶表兄弟们身上的那种纨绔子弟的习气,而对学堂里那些节衣缩食、勤奋学习的穷学生,则极为亲近。  相似文献   

11.
谢镇军,广东梅县人,1918年元月出生。16岁东渡日本,就读于东京早稻田大学政治经济系。在留日期间他参加了中央领导的秘密外围组织"哲学研究会"。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谢镇军愤然放弃学业回国投身抗日救亡运动。1937年9月在家乡加入中国共产党,任梅县中心县委劳工部长,组织"梅县民众留日同学抗敌后援会"。  相似文献   

12.
<正>三位陈光陈光(1918—1949),广东梅县人。193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中共南口区委书记、梅县学委书记,领导学生工作。后调到闽西南党校学习。1943年到广西,先后在融县长安中学及四维中学任教,以教师身份作掩护,从事地下革命工作。1944年冬,日军第二次入侵广西,桂林、柳州相继沦陷后,陈光和罗  相似文献   

13.
中国农工民主党创始人黄琪翔和共和国元帅叶剑英,是广东梅县同乡,彼此相识很早,相交很深。在人生重要的几十年间,他们建立了深厚的革命情谊。他们是梅县务本中学(即今梅州中学)同学,在校期间,他们的学习成绩优异,受到师友们的称赞。  相似文献   

14.
叶剑英元帅与我国享誉海内外的著名医学专家钟惠澜,同是广东梅县雁洋镇人,而且年龄相仿。在他们之间几十年的交往中,叶帅对钟惠澜给予亲切的关怀。 妙言点拨释疑虑 钟惠澜祖籍广东梅县,其父亲是贫苦农民,因生活所迫,卖身去南洋打工。钟惠澜于1901年6月生于葡属东渧汶的叻利岛。幼时家贫,12岁时到香港一家客栈当童工。1917年大哥兆兰把他送回梅县老家念书。他先后在梅县广益中学、上海沪江大学及北平协和医学院就读。1929年毕业于协和医学院,并获美国纽约州立大学医学院博士学位。毕业后被留在协和医院内科工作,任职从住院医师至教授。后来又先后担任北平中和医院(后改中央人民医院)院长和友谊医院院长。 1945年8月15日,日寇投降以后,祖国光复,人民渴望实现和平民主,休养生息,医治战争创伤。然而,蒋介石却一方面放出和平烟幕;另一方面在美帝国主义支持下,准备发动内战。中国共产党以革命的两手对付蒋介石的反革命两手。毛泽东亲自前往重庆与国民党谈判,签订了《双十协定》。国共双方加上美国一方,成立了军事调处执行部,中共代表就是叶剑英。1946年1月13日,叶剑英抵达北平,按照党中央和毛泽东的指示,利用军调处执行部这块阵地,对美蒋代表进行了有理、有利、有节的斗争,赢得了一系列的胜利。  相似文献   

15.
一著名医学家钟惠澜,1901年6月出生于葡属东帝汶的叻利岛,他祖籍广东梅县,与叶剑英元帅同乡。其父亲是贫困农民,因生活所迫,卖身去南洋打工。钟惠澜12岁时到香港一家客栈当童工,直到13岁才开始上学。但他学习十分勤奋,仅用3年的时间就读完了小学全部课程。1917年,钟惠澜回梅县念书。得知父亲因贫穷无钱治病而死于中毒性痢疾后,他立志学医,要为劳苦大众服务,治病救人。  相似文献   

16.
郭军丽在《中共党史研究》1990年第2期上发表了《党史文献学刍议》一文,认为“毛泽东致古柏的信”是一封国民党反动派企图挑拨革命阵营内部团结、借毛泽东迫害彭德怀等人的伪造信。笔者认为这一断言是不对的。此信写于1930年12月中旬富田事变发生之后。当时古柏是红一方面军总前委书记毛泽东的秘书,受总前委的派遣,正在江西省苏维埃政府所在地富田镇协助先期到达的总前委特派员李韶九进行肃反。事变发生后,段良弼、丛允中等领导人不能  相似文献   

17.
叶剑英,原名叶宜伟,字沧白。广东梅县人。早年接受民主思想,积极参加民主革命,深受孙中山先生教诲,同时也读了一些马克思列宁的书,思想比较进步,是粤军的后起之秀。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他以建同粤军第二师代表的身份,参加了筹建黄埔军校工作,被委任为黄埔军校教授部副主任。1925年任粤军第二师参谋长,参加东征。  相似文献   

18.
叶剑英同志1897年4月28日生于广东梅县雁洋堡下虎村的一个小商人家庭,青少年时期就立志报国,1917年考入云南讲武堂,后跟随孙中山进行革命活动,为黄埔军校的创办和北伐战争作了巨大的贡献.1927年国民党背叛革命,蒋介石发动了“四一二”反革命政变,汪精卫也发动了“七一五” 反革命政变,面对国民党的大屠杀,共产党内不少人脱党、退却、逃跑、甚至变节,叶剑英却在这种情况下,勇敢地投入了党的怀抱,并把自己的一生献给了党的事业.特别是在党最危难的时候,他能明辨是  相似文献   

19.
张民达,叶剑英,侯山,三个同是梅县人,优秀的客家青年。胸怀大志,在救国救民的宏愿下,诚笃孙中山的革命思想,为了同一抱负,同一目标,走到一起,志节结谊,共历艰难,出生入死,舍身革命,是粤军三名将。 1894年,张民达9岁,因家贫随家人赴南洋。1915年,侯山19岁;1916年,叶剑英19岁,他们也先后赴南洋飘泊。  相似文献   

20.
《新长征》2007,(4)
"彩笔凌云画溢思,虚心劲节是吾师。人生贵有胸中竹,经得艰难考验时。"这是叶剑英《题画竹》的一首诗。凌云溢思,松竹劲节,表达了他在革命的危难时刻对共产主义的坚定信仰;"经得艰难考验时",也是叶帅入党道路的真实写照。叶剑英(1897-1986),广东省梅县人。1917年入云南讲武堂,参与筹建黄埔军校。叶剑英早年是个追随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