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中国革命斗争史上,宁化这块神圣的红土地为革命作出了突出贡献.它是中央苏区重要组成部分,闽赣省委和省苏维埃政府的所在地,扩红、支前的模范县,中央苏区的“乌克兰“,红军长征4个起点县之一.宁化有1.37万人参加了工农红军,为革命事业献出“千担纸,万担粮“.宁化的光荣历史将永载史册.……  相似文献   

2.
宁化是红军长征出发地之一,作为中央苏区重要组成县的宁化,无论在中央苏区的发展,在支援和扩大红军,还是在红军长征的征途中,都作出了巨大贡献.宁化曾被苏维埃政府评为扩红模范县,当时宁化人口仅13万人,但参军的达到1.37万人,10人中就有一人参军.<红色中华>报上刊登中华苏维埃政府表彰宁化扩红的显著成绩,名列第一.宁化还被誉为“中央苏区乌克兰“,是中央苏区的粮仓和后勤保障重要基地.……  相似文献   

3.
1934年10月,中国工农红军踏上长征之路,历经千山万水,战胜千难万险。1936 年10月红军三大主力胜利会师,完成了伟大的长征,创造了人类历史上的奇迹。福建是中央苏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和红军长征出发地的主要省份。当年,中央苏区所属的22 个县福建就有11个。福建有近3万人参加长征。福建苏区人民积极扩红支前,支援红  相似文献   

4.
在中国革命斗争史上,宁化这块神圣的红土地为革命作出了突出贡献。它是中央苏区重要组成部分,闽赣省委和省苏维埃政府的所在地,扩红、支前的模范县,中央苏区的“乌克兰”,红军长征4个起点县之一。宁化有1.37万人参加了工农红军,为革命事业献出“千担纸,万担粮”。宁化的光荣历史将永载史册。宁化作为红军长征4个出发地之一,不是什么深奥的理论问题,是铁的历史事实,是宁化人民用生命  相似文献   

5.
宁化是红军长征出发地之一,作为中央苏区重要组成县的宁化,无论在中央苏区的发展,在支援和扩大红军,还是在红军长征的征途中,都作出了巨大贡献。宁化曾被苏维埃政府评为扩红模范县,当时宁化人口仅13万人,但参军的达到1.37万人,10人中就  相似文献   

6.
1931年11月19日,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在江西瑞金宣告成立,毛泽东当选为主席,项英、张国焘为副主席。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及其中央政府的成立,是中央苏区正式形成的标志。当时,中央苏区拥有江西省、福建省的29个县,面积7万平方公里,人口340万以上。1931年冬后,中央苏区普遍以乡为单位建立党支部,村建立党小组。仅据中共江西省委统计,1932年3月全省14个县(石城县未统计)共1089个乡,建有998个党支部。在各级苏维埃政权机关和群众团体中,以及苏区的国营企业中,也单独建立了党的支部。中央苏区不仅普遍地建立了党的基层组织,而且采取了一系…  相似文献   

7.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宁化是中央苏区重点县和中央红军长征出发地之一.是中华苏维埃中央临时政府筹粮筹款的支前重点县.被誉为中央苏区的“乌克兰”。宁化有13777名青壮年参加工农红军。平均每3户、每10个人、每5个男丁、每2个青壮年中就有一人参加红军。建国后。宁化籍红军仅存28人,列入共和国《革命烈士英名录》的宁化籍烈士有3305人,在长征途中还牺牲了6600多位无名烈士。  相似文献   

8.
南方三年游击战争初期,留在中央苏区的党组织和红军,经历了从正规战到游击战的战略转变过程,为此付出了惨痛的代价。本文拟对这一战略转变过程中的有关重大决策问题作些剖析。一 1934年10月,中央苏区第五次反“围剿”面临着失败,在中共中央和中革军委率领中央红军主力进行长征前夕,曾对中央苏区今后的斗争作了具体部署。在组织上,在中央苏区留下一部分党政军干部和主力红军第二十四师、十几个地方红军独立团以及其他地方群众武装,总人数约3至4万人。在苏区设立中共中央分局、中央军区和中华苏维埃中央政府办事处,由项英  相似文献   

9.
1934年10月,中央红军8.6万余人撤离中央苏区,实行战略大转移。历经无数次战火的洗礼以及疾病的侵袭,至今全国尚健在的老红军不过区区几十人,他们堪称红色国宝。而在曾有4.9万人参加红军、3.1万人参加长征的红都瑞金,这样  相似文献   

10.
长征博物馆     
2006年10月,是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红军长征创造了人类历史上的奇迹,诞生了伟大的长征精神。为隆重纪念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缅怀革命先烈,大力弘扬长征精神,本刊特别推出“长征博物馆”栏目,图文并茂介绍红军长征史迹。福建是中央苏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和红军长征出发地的主要省份。当年,中央苏区所属的22个县福建就有11个。福建有近3万人参加长征。福建苏区人民积极扩红支前,支援红军北上抗日。长征路上,八闽子弟兵英勇作战,流血牺牲,到达陕北时仅剩2000余人。福建人民为红军长征胜利付出了巨大牺牲、作出了巨大贡献。本期引领读者走进宁化苏区——  相似文献   

11.
博古任中共中央总负责人后犯过许多错误,但在留项英、陈毅在中央苏区领导坚持斗争这件事上,算是作出了一个正确的决定 1934年10月,中央红军主力8万余人在瑟瑟秋风之中,迈着沉重的步履撤离中央苏区,开始了漫漫战略转移的征程。  相似文献   

12.
1934年10月,中央红军8.6万余人撤离中央苏区,实行战略大转移。历经无数次战火的洗礼以及疾病的侵袭,至今全国尚健在的老红军不过区区几十人,他们堪称红色“国宝”。而在曾有4.9万人参加红军、3.1万人参加长征的红都瑞金。  相似文献   

13.
由于博古、李德(共产国际军事顾问)的错误指挥,中央苏区第五次反“围剿”最终未能取得成功。主力红军要继续呆在中央革命根据地已不可能了。1934年10月,中共中央做出如下决定:一是项英、陈毅等1.6万人及部分党政工作人员继续留在中央苏区根据地,坚持游击战争,掩护主力红军突围长征。  相似文献   

14.
1930年12月初至1933年2月底,国民党南京政府以10万基础上递增到50万的重兵,对中央苏区发起了一至四次“围剿”。苏区军民运用“诱敌深入”及“运动中歼敌”的战略方针,使得敌军的进攻每每败北,先后歼敌8.7万余人,缴获的弹药物资难计其数。光是在战场上活捉、击毙敌军的师长就达10个。这10个“壮志未酬身先陷”的敌方师长,各自的命运不尽相同,但俱是悲哉惜哉。国民党军第十八师师长张辉瓒在国民党军对中央苏区第一次“围剿”的10万部队中,张辉瓒的第十八师是“剿总”总指挥鲁涤平最为倚重的精锐部队。该师为甲种编制,向有“铁军师”之称。正…  相似文献   

15.
田超 《湘潮》2023,(2):23-26
<正>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壮大红军武装力量一直是重要的革命任务之一。党和中央苏维埃政府大力开展扩大红军运动,为粉碎国民党军对中央苏区的军事“围剿”,创建、巩固和捍卫革命根据地奠定了坚实的军事和政治基础。据统计,从1928年至1935年间,中央苏区扩红约35万人。中央苏区的扩红运动为中国革命输送了大量新鲜血液,  相似文献   

16.
《福建党史月刊》2014,(13):F0002-F0002
正福建是全国著名的革命老区。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中央苏区军民在党的领导下浴血奋战、前赴后继,为中国革命作出了巨大贡献和牺牲。福建是中央革命根据地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已被认定为属于中央苏区范围的县(市、区)(下称中央苏区县)有41个(包括建议视同中央苏区考虑的安溪、南安、永春、德化),占  相似文献   

17.
1933年9月,蒋介石调集100万军队,先以50万兵力分几路对中央苏区进行第五次"围剿"。为打破国民党的军事"围剿",中共中央指示闽浙赣省委另辟新苏区以牵制敌人,缓解中央苏区的军事压力。赣北特委在方志敏的直接领导下,仅用短短5个月的时间,就建立起一个东西长500里、南北宽八九十里不等的皖赣边新苏区,消灭了敌人大量有生力量,牵制了国民党的大批军队,有力地配合了闽浙赣苏区和中央苏区的反"围剿"斗争,实现了中央的战略意图。  相似文献   

18.
20世纪30年代初,中国革命从挫折转向复兴,红军和革命根据地获得很大发展,到1930年夏,主力部队发展到10多个军7万余人,形成了十几块农村革命根据地。朱德、毛泽东带领部队运用诱敌深入的方针,在中央苏区取得了对国民党军第一、  相似文献   

19.
沙县地处福建省中部偏西北,闽江支流沙溪下游,东邻南平,西近三明梅列区,南连尤溪县、大田县,西北与明溪县,将乐县交界,北接南平顺昌县。全境总面积1815平方公里。辖6镇4乡2街道和1个省级开发区,180个村(居)委会,总人口25万人.是全国28个中央苏区县之一。  相似文献   

20.
蒋介石在前四次对中央苏区的“围剿”失败后,于1933年5月在南日设立行营,调集100万大军、20架飞机发动了第五次“围剿”,其中50万军队直指江西,用以剿灭中央红军。 黎川,位于中央苏区的东北部,靠近福建的武夷山,是当时的闽赣省委、省政府和闽赣军区的所在地。 对于黎川这个中央苏区的门户,蒋军志在必夺,当时主张“御敌于国门之外”的中央军委则志在必保,似乎一场大战将不可避免。令人不可思议的是,当蒋军三个师进击黎川时,驻守黎川的肖劲光手下却只有70个兵,这是一场什么样的战争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