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毛泽东主席的“四不”约法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的个别亲友去信想通过他找份工作干.他对秘书说:“我们共产党决不像蒋介石他们那样搞裙带关系,一个人当了官,沾亲带故的人都可以升官发财.否则,我们就会脱离群众,就会和蒋介石一样垮台.” 随后,他定了处理亲友托他办事的“四不”约法.他说:凡是要求我给安排工作的亲友一律谢绝,我这里不介绍、不推荐、不说话.不写信.  相似文献   

2.
无论是贬损鲁迅还是神化鲁迅,都是违背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的。为了清除鲁迅身上的“附加值”和“光环”,走近真实的鲁迅,本文从鲁迅的文本和他的亲友的有关回忆文章中探索他的自我定位问题。结论是:鲁迅把自己定位于小资产阶级出身的作家、左翼作家、革命的同路人、普通的中国人。  相似文献   

3.
胡耀邦对家人和亲朋的要求很严格,他有"二不准":一是不准亲友上京找他办事;二是不准亲友打着他的招牌办事。直到胡耀邦逝世,他在浏阳的亲属没有一个人转为城市户口、安排工作的,全都是普通农民。  相似文献   

4.
余玮 《党史纵览》2022,(2):9-14
深入车间"蹲点" 1969年11月下旬至1970年2月,陈云大部分时间在江西化工石油机械厂铸工车间木模二班"蹲点".一到车间,他便与每一名工人握手,询问他们的姓名、年龄、参加工作时间.并要求车间班长给自己安排工作,陈云说:"我是来接受工人阶级再教育的,今后就只听你班长的指挥了."年轻憨厚的班长望着满头银发的陈云,不知所...  相似文献   

5.
新中国成立之初,很多亲友纷纷写信给毛泽东,请求给予帮助。毛泽东根据实际情况,既坚持原则性、革命性,又富有人情味、亲和力,用不同方式处理了各种亲情关系。比如,对于诸如到北京工作之类不合理的要求,毛泽东坚决委婉地予以拒绝,而对于曾经为革命作出过牺牲和贡献的亲友及其家人,他则尽力予以生活上的资助。同时,对于亲戚的言行,他严格约束,严禁搞特殊化。所有这些,我们都可以从《毛泽东年谱(1949—1976)》一书所收录的毛泽东给亲友的回信中找到充分的证据。  相似文献   

6.
董必武罢宴     
董必武是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之一。建国伊始,他担任政务院副总理,率领接收工作委员会华东工作团前往南京、上海等地,经过一个多月的艰苦工作,胜利完成了任务。董必武总是把自己视为人民公仆,以党和人民的"老牛"自勉,他常说:"我们的党是为群众利益服务的,如果不为群众服务,还要组织共产党干什么?"他赋诗吟唱:"革命原非为个人,支持群众得翻身。"  相似文献   

7.
"用生命书写忠诚",这是陈海宏生命历程的形象写照。整理陈海宏的遗物时,同事们发现他的笔记本上写着这样一句话:"身体是革命的本钱,我的本钱是攒给工作的,不能给工作留下任何遗憾。"从这句话可以看出,陈海宏把工作看得比自己的生命还重。爱工作胜过爱自己的生命,是陈海宏做出"用生命书写忠诚"壮  相似文献   

8.
正宋庆龄,中国历史上一位传奇女性,她因与孙中山的婚姻而成为万众瞩目的"国母"。他们的结合,无论对孙中山或是对宋庆龄都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对于孙中山来讲,宋庆龄不仅是他的生活伴侣,更是他革命事业的忠实战友、助手、继承者。而对于宋庆龄来说,孙中山既是自己的丈夫,又是自己的革命导师,还是拯救中国的英雄。在她的意念中,爱情与革命已经融为一体。  相似文献   

9.
做好留级生的思想转化工作,是班主任工作的重点之一。弄清他们的心理特征,掌握思想活动规律,分析造成留级的主要原因,又是做好他们思想转化工作的必要条件。留级生的思想波动性大,情绪低落,注意力不集中,思想负担重,是他们特有的心理特征。经过考察和分析,笔者认为,留级生心理特征的形成,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原因: 1、家庭及亲友。对于学生来说,家庭不但是他们就学的主要经济来源之一,而且是他们的重要精神支柱。因而,家庭对学生的思想影响是至关重要的。留级同学小C,家长对他要求比较严格,上中学时,甚至晚自习时去看一  相似文献   

10.
"厕所革命"和垃圾处理这两件事,是走向生态文明新时代的直接要求之一,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必然要求之一。习近平总书记关注"厕所革命"和垃圾处理这两件事,非同寻常。党的十九大之前,习近平总书记多次谈到这两件事。关于"厕所革命",2014年12月13日,他在江苏考察工作时指出:"解决好厕所问题在新农村建设中具有标志性意义,要因地制宜做好厕所下水道管网建设和农村污水处理,不断提高农民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1.
中国革命是以解放农民为主要内容的民主革命,占中国总人口80%以上的农民是中国革命的主要动力,是中国革命战争的主力军.中国军队的主要来源是农民,士兵就是穿军装的农民.所以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革命战争实质上是农民战争.毛泽东虽未受过系统的军事理论教育,但他从古代农民战争,从反映农民战争的中国古典作品的战例中汲取了军事艺术的养分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农民战争艺术.进行无产阶级领导下的农民战争,其中关键一点是要给农民带来实际利益,满足他们对土地的要求,进而激发他们献身革命的牺牲精神.  相似文献   

12.
劳骥 《前线》2014,(6):117-117
<正>任弼时是我党第一代领导集体的主要成员,16岁投身革命,去世时只有46岁,在我党历史上立下了很大功劳。他生前有"三怕":"一怕工作少,二怕麻烦人,三怕用钱多。"尽管任弼时身体不太好,但他最怕工作少,甘当人民的"骆驼"。任弼时身患严重高血压,长期抱病坚持繁重工作。他从苏联治病回国后,医生规定他每天工作不能超过4小时,实际上他经常超出8小时。他说:"我们都是共产党员,肩负着革命的重  相似文献   

13.
毛泽东同志在评价他的老师徐特立同志时,用了三个"第一",即:革命第一,工作第一,他人第一,并号召全党同志向他学习.的确,徐特立同志作为一位德高望重、功勋卓著的革命前辈,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保持了中国劳动人民勤俭节约、艰苦朴素、乐于助人、廉洁奉公的可贵精神和传统美德,用他自己的言论和行动,写就了他独特的"道德文章",成了千秋万代的楷模!  相似文献   

14.
徐向前在革命战争年代戎马倥偬,为新中国的成立立下了赫赫战功.虽身居高位,但徐向前深知自己来自人民,只是人民中的普通一员.这位受人尊敬的开国元帅在日常的家庭生活中极为简朴,从不搞特殊化,不做"官老爷".他还严格地要求自己的亲友和身边的工作人员,是从群众中走来的一位平凡而朴实的伟人.称徐向前为"布衣元帅",是对他高风亮节崇高品质的真实写照,而他几十年如一日营造的克勤克俭、公私分明、不谋私利、严格要求子女、始终心怀党和人民的高尚家风是留给我们的一笔宝贵精神财富.  相似文献   

15.
读了王杰同志的日记,我联想到刘少奇同志在《论共产党员的修养》里的一段话:“‘杀身成仁’、‘舍生取义’,在必要的时候,对于多数共产党员来说,是被视为当然的事情。这不是由于他们的个人的革命狂热或沽名钓誉,而是由于他们对于耻金发展的科学的了解和高度自觉。”王杰同志的伟大,就在于他“高度自觉”地为中国革命和世界革命贡献出了自己的一切。王杰同志这个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战士,是用“高度自觉”的革命品质铸成的。他的一部日记,是他“高度  相似文献   

16.
自由的通道     
正如果一个人心灵足够宽阔,何必非要到远方才能找到自由?看到朋友家装设计师陆路的私奔体微博"各位亲友,我放弃一切,和流浪私奔了……"我知道,他的"病"又发作了。在他过往的生活中,曾经放弃过妻儿和狗狗"私奔",放弃过工作和摄影"私奔"。他已经在爱狗群里找人收养他的狗,也曾在博客上透露过自己要流浪的"远方",也许是非洲,也许是西藏。知道这次肯定是来真的,我还是知  相似文献   

17.
林国义没有料到,自己在家祭奠刚去世的父亲燃烧大量的香烛和纸钱,不仅导致妻子和亲友中毒,还"熏死"了隔壁租房的两名房客.当他还未从丧父的哀伤中解脱出来,就被同样悲痛的死者家属推上了法庭,要求其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相似文献   

18.
李海文 《党史文汇》2002,(10):19-21
问:您是什么时候参加革命的?怎样认识彭真的? 答:我认识彭真比我二姐张洁清早.姑姑张秀岩是李大钊的学生,在大革命时就参加共产党,投身革命.我们兄妹都受姑姑的影响参加革命,所以毛主席说,她改造了一个家庭.我是1 934年开始接触革命的人和书,1 935年参加"社联",那时我上高一,16周岁.1936年暑假后,学校把我和另外参加革命活动最积极的同学,以旷课等"罪名"开除了.我就到天津找我的姑姑张秀岩、姑父李铁夫.他们是天津党组织的领导人.我那时候最佩服的是我的姑父李铁夫.李铁夫是朝鲜人,因反对日本帝国主义,在朝鲜被通缉,站不住脚了,才到中国来,并参加中国共产党.作为无产阶级国际主义者,那真是完全彻底,他把中国革命事业看成自己国家的革命事业.他对我的教育和他的为人,我这一辈子都忘不了.  相似文献   

19.
贺龙元帅是一位对同志、对人民群众亲如骨肉的党和国家卓越领导人。1937年底,毛泽东曾称赞他"贺老总有三条嘛:对党忠诚,对敌斗争坚决,能联系群众。"贺龙元帅的光辉一生,始终保持着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以群众为中心,干革命,干工作。放下架子,感情上贴近群众。老子讲:"圣人无常心,以百姓之心为心。"贺龙常说,一定要把群众当作是自己血脉相连的亲人,放下架子,体察民情,建立感情。作为杰出的军事家,贺龙懂得士兵与战争制胜的关系。他说:"要用兵,就要爱兵。"他不仅这样教育干部保持密切的官兵关系,而且以身作则,带头做爱兵的模范。1928年冬,部队来到湘鄂边的高山峻岭之  相似文献   

20.
林新军 《世纪桥》2010,(3):42-44
孙中山把教育和革命实践结合了起来,提出了"教便是宣传"、"非学问无以建设"等观点,有力地推动了中国的反帝反封建斗争,拓展了20世纪中国近代教育思想的内涵,形成了鲜明的"革命教育观"。孙中山所做的一切包括他对教育的思考与探索,都是革命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他的革命教育观,亦因此成为教育思想的核心内容。当前继承和发扬孙中山先生革命教育精神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