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一1907年7月28日,吴焕先出生于湖北黄安(今红安)紫云区箭厂河四角曹门村(今属河南新县箭厂河乡竹林村)一户殷实人家。亲兄弟5人,他排行第三,人称“三少爷”。因在叔伯兄弟中排行第七,乡亲们又叫他“七相公”。吴焕先幼时天资聪颖,7岁入私塾,16岁考入湖北麻城乙种蚕业学校,1924年,在学校加入了中国共产党的预备组织——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25年底,经戴季伦、戴克敏介绍,在黄安七里坪加入了中国共产党。1926年夏,吴焕先开始投身于农民运动。1926年秋,在四角曹门村建立了第一个农民协会组织。  相似文献   

2.
1937年1月,宁都起义领导人、中国工农红军杰出指挥员董振堂牺牲的噩耗传到延安,广大指战员无不为之悲痛。毛泽东等中央领导人亲自参加了为董振堂烈士举行的追悼会,毛泽东深情地说“路遥知马力”,董振堂是“坚决革命的同志”。宋任穷、王任重、陈再道等人也曾到董振堂新河家中探望。董振堂同志是在长征时期牺牲的河北籍最高级别的红军将领。今年是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为缅怀先烈,特以此文以示敬瞻。  相似文献   

3.
庞国翔  庞滔滔 《湘潮》2010,(12):48-48
吴焕先是红军长征途中牺牲的一名高级将领,曾任红二十五军军长、政治委员等职。他在甘肃四坡村的牺牲,是红二十五军的一个重大损失。为此,红二十五军干部王诚汉特作《鹊踏枝·哭吴焕先》一词:中原大山男儿烈,  相似文献   

4.
1936年10月,中国工农红军在党中央和毛泽东等老一辈革命家的领导下,战胜了国民党几十万大军的围追堵截和无数艰难险阻,胜利完成了二万五千里战略大转移,创造了人类战争史上的奇迹.今天,红军长征的英雄业绩早已举世闻名,但却很少有人知道70年前"长征"一词是怎样产生的,二万五千里路程又是怎样计算出来的.长期以来,国内外史著和历史学家对此均有不同的说法.那么,"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的概念究竟是怎样来的呢?  相似文献   

5.
孙果达  陆旸 《党史纵横》2009,(11):51-52
关于红军长征中左右两路军“武力解决”的传闻,一直是史学界长期争论的一个谜团。  相似文献   

6.
“长征”、“万里长征”、“二万五千里长征”的由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许多史著都把1934年10月中央红军撤离中央苏区称为"长征开始"或"开始长征",甚至称"二万五千里长征",这种提法既不符合史实,也易造成误解.本文论述了红军是何时开始使用"长征"、"万里长征"、"二万五千里长征"概念的.  相似文献   

7.
数字看长征     
《党课》2006,(8):92-92
从1934年10月至1936年10月中国工农红军进行了二万五千里长征。红军长征先后经过了赣、闽、粤、湘、桂、黔、滇、川、康、青、甘、陕、豫、鄂14个省,穿越了苗、瑶、壮、侗、布依、土家、纳西、白、彝、藏、羌、回、裕谷等10多个少数民族地区,足迹遍及大半个中国。  相似文献   

8.
今年是中国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然而,作为长征这一人类最伟大壮举的实践者——中国工农红军,其名称究竟是怎样来的呢?长期以来,关于中国工农红军名称的由来,许多军事资料和历史学家均有不同的论述和相关说法。本文作者通过参考大量权威资料,详细叙述了中国工农红军名称产生的历史演变过程。  相似文献   

9.
1935年8月,陇东地区迎来一场连绵数日的暴雨,素来平静的油河接连暴涨.河水波涛汹涌,乌云密布天空,泾川这个偏居陇东一隅的小县城莫名笼罩在一种异常紧张的氛围之中. 在距离县城以西约20里的王村,来自鄂豫皖根据地的红25军正在此处休整.自中央红军开始长征,根据党中央指示,红25军高举“北上抗日第二先遣队”旗帜,撤离苏区开...  相似文献   

10.
1934年11月,中共鄂豫皖省委率领红二十五军撤离鄂豫皖根据地,作战略转移.1935年2月,省委常委、皖西北道委书记高敬亭根据省委撤离苏区时留下的指示信,在岳西县凉亭坳重建了中国工农红军第二十八军,继续坚持鄂豫皖边区的武装斗争.此后,红二十八军以岳西县(1936年1月建县前分属舒、霍、潜、太4县边区)为中心,纵横驰骋于鄂豫皖3省边区45个县,进行了艰苦卓绝的三年游击战争.其中红二十八军自重建之日起至1937年9月下旬撤离岳西时止,无间断地在岳西地域坚持活动长达两年零八个月.  相似文献   

11.
1936年10月,中国工农红军在党中央和毛泽东等领导下,战胜了蒋介石几十万大军的围追堵截和无数艰难险阻,胜利完成了人类历史上极其艰苦卓绝的二万五千里长征战略大转移,创造了人民军队的英雄壮举和人类战争史上的奇迹.今天,红军长征的英雄业绩早已举世闻名,但很少有人知道70年前"长征"一词是怎样产生的,二万五千里路程是怎样计算出来的.长期以来,国内外史著和历史学家对此均有不同的说法.那么,"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的概念究竟是怎样来的呢?  相似文献   

12.
蔡四红 《党史天地》2006,(7):27-29,39
在湖北省汉川市的庙头镇,有一所与众不同的学校——“平章小学”,这是全国解放初期湖北省委省政府为纪念在反“围剿”战斗中牺牲的中国工农红军第28军政委王平章烈士而拨专款修建的。校园中专门辟有王平章烈士纪念馆,矗立着王平章烈士铜像,原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军委副主席刘华清,这位当年王平章麾下的“红小鬼”,亲笔为烈士铜像题字。2005年7月,汉川市派调查组远赴安徽  相似文献   

13.
长征,是超越时空的丰碑。在70多年前中国工农红军的队伍中,活跃着一支以"儿童军"著称的队伍——红25军,这是长征队伍中最年青、也是最先到达陕北的第一支队伍。  相似文献   

14.
红军长征中左右两路军的指挥权控制问题是红军历史上非常特殊的现象,也是导致一、四方面军在北上还是南下产生严重分歧的重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5.
张秀梅 《党史纵横》2006,(12):46-47
他,11岁亲历长征;50年后,他时刻心系那条地球上的红飘带,用心来重新走过长征路,充盈其间的足迹都凝聚在纸页上,成为一行行深沉而又灵动的诗句;他以一个红军战士的名义,在为后人打捞那沉淀于岁月深处的真实的历史,传承着长征精神。他就是沈阳军区原文化部部长张云晓,一位离休后笔耕不辍,用诗再次亲历长征的老红军战士。有好的土壤,便生出诗的幼芽桌上,是一本新诗集——《诗的红飘带》,油墨飘香。“启开通往记忆的闸门,便看见一条红飘带似的征途。”就是这条红飘带,牵引着一个已经84岁的老人,至今还走在长征的路上……这是他的履历:1933年11岁…  相似文献   

16.
1929年12月28日至29日,红军第4军第九次党代表大会在福建省上杭县古田村召开,出席会议的代表共120多名。大会一致通过中国共产党红军第四军第九次代表大会决议案,即著名的古田会议决议。会议选举毛泽东、朱德、陈毅、李任予、黄益善、罗荣桓、林彪、伍中豪、谭震林、宋裕  相似文献   

17.
1936年10月,中国工农红军在党中央和毛泽东等老一辈革命家的领导下,战胜了蒋介石几十万大军的围追堵截和无数艰难险阻,胜利完成了人类历史上极其壮观的二万五千里战略大转移,创造了人民军队的英雄壮举和人类战争史上的奇迹.今天,红军长征的英雄业绩早已举世闻名,但却很少有人知道70年前"长征"一词和二万五千里路程是怎样产生和计算出来的.长期以来,国内外史著和历史学家对此均有不同的说法.那么,"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的概念究竟是怎样来的呢?  相似文献   

18.
“苦不苦,想想长征二万五”,这是在群众中广为流传的一句话。话虽简单,但却突出说明了二万五千里长征经历了超乎寻常的干辛万苦,而我们的红军更是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的钢铁战士。70年前,千千万万红军战士,为了拯救处于危难中的祖国和人民,凭着一种不怕任何艰难险阻、不怕流血牺牲、艰苦奋斗的精神,克服了种种难以想象的困难,战胜了十分凶恶的敌人,终于取得了长征的胜利。  相似文献   

19.
在中国工农红军的长征史上,存在这样一个谜:红军为什么会几乎“兵不血刃”地顺利突破蒋介石的粤北第一、二、三道封锁线?陈济棠为何会心甘情愿地为在战场上你死我活的“敌人”“让道”,并悄悄送给“敌人”大量军火?  相似文献   

20.
在纪念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的日子里,我在参观由党中央和中央军委等几个部门联合举办的纪念红军长征大型主题展览及观看有关长征的电视片过程中,不时被一次又一次在危急与斗争中拯救了党、拯救了红军的重要会议所吸引、所震撼.于是,我蒙生了对红军长征巾的重要会议进一步予以梳理和咀嚼的念头,以期从中受到陶冶和启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