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宋伦 《党史纵横》2002,(9):42-43
60年代初,中共中央为了克服“大跃进”对国民经济带来的严重后果,实施了“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经济工作“八字方针”。时任国务院副总理兼国家计委主任的李富春作为国家经济政策的决策者之一,从实际出发,对“八字方针”的形成以及解决“大跃进”带来的诸多问题方面做出了巨大贡献。李富春与经济工作“调整、巩固、充实、提高”八字方针的形成1960年,即违背客观经济规律的“大跃进”运动的最后一年,国家的经济业已陷入极度困难的境地。这年6月,在中共中央政治局上海扩大会议前夕的中央座谈会上,李富春在发言中十分尖税…  相似文献   

2.
上世纪60年代初,中共中央为了克服"大跃进"给国民经济带来的严重困难,实施了"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经济工作"八字方针"。时任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国务院副总理兼国家计委主任的李富春作为国家经济政策的决策者之一,从实际出发,对"八字方针"的形成以及对国民经济调整起步做出了巨大贡献。  相似文献   

3.
上世纪60年代初,中央为克服“大跃进”给国民经济带来的严重困难,实施了“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经济工作“八字方针”。时任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国务院副总理兼国家计委主任的李富春,作为国家经济政策的决策者之一,从实际出发,对“八字方针”的形成以及国民经济的调整起步做出了巨大贡献。  相似文献   

4.
1961年,新中国正面临着三年自然灾害和"反右倾"斗争所带来的严重经济困难。为了摆脱经济困境,当年8月23日至9月16日,中共中央在庐山召开工作会议,讨论工业、粮食、财贸和教育工作中贯彻"调整、巩固、充实、提高"八字方针,纠正以往工作中不切实际的高指标、浮夸风等错误做法,史称"第二次庐山会议"。  相似文献   

5.
20世纪60年代初,中共中央为了克服大跃进给国民经济带来的严重困难,实施了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经济工作八字方针。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国务院副总理兼国家计委主任的李富春作为国家经济政策的决策者之一,坚持从实际出发,对八字方针的形成以及对国民经济的调整起步作出了巨大贡献。  相似文献   

6.
睢城 《世纪风采》2011,(12):10-15
1959年至1961年,我国经历了一个“三年经济困难时期”。其困难的严重程度,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历史上是空前的。为了克服困难,中共中央提出了“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国民经济进入调整时期。当时,作为中共中央书记处书记的邓小平,为国民经济调整的顺利进行作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7.
《党史天地》2009,(6):42-45
1960年下半年开始。中国的工农业生产出现巨大、恶性滑坡,事实证明挟持着沉重惯性的超速度经济巨轮必须急煞车,必须对实在高不可及的高指标进行调整。9月,中共中央提出了“调整、巩固、充实、提高”八字方针。但是,到了1961年,在当时党内,尤其在高层领导人之间,在实际工作中对全国经济形势的认识,特别是对“八字方针”的贯彻执行是有明显分歧的。为了统一对“大跃进”的认识。认真规划经济建设方针,中共中央决定召开扩大的工作会议。解决党内存在的认识分歧。  相似文献   

8.
正20世纪60年代初期,我国经济出现了非常困难的局面。1961年中共八届九中全会提出"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我国开始对国民经济进行大调整。在调整经济的同时,中共中央也为在1958年以来各项政治运动中受到错误处理的同志,进行了甄别平反工作。1961年5月21日至6月12日,中共中央在北京召开工作会议,毛泽东在总结讲话中作了自我批评,要求把他的讲话传达到各省各地方。他认为1959年不该把反右倾斗  相似文献   

9.
20世纪60年代初,中共中央为了克服“大跃进”给国民经济带来的严重困难,实施了“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经济工作“八字方针”。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国务院副总理兼国家计委主任的李富春作为国家经济政策的决策者之一,坚持从实际出发,对“八字方针”的形成以及对国民经济的调整起步作出了巨大贡献。  相似文献   

10.
20世纪60年代初,为了克服国民经济的严重困难,中国共产党制定了调整国民经济的"调整、巩固、充实、提高"八字方针,这不仅在当时为恢复国民经济和搞好综合平衡作出了贡献,而且对当前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也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1.
新八字方针的提出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国民经济实行调整改革整顿提高,是全国工作着重点转移后实现现代化的第一个大战役,也是实现经济工作指导思想转变、走有中国特色道路迈开的第一步。 调整改革整顿提高八字方针是针对当时国民经济比例关系的严重失调,为摆脱经济困难而提出来的。这个方针的形成又和端正经济工作指导思想、探索现代化建设的新路紧密结合。  相似文献   

12.
进入20世纪60年代,我国经济形势十分严峻。面对继续"大跃进"造成的经济全面紧张局面,中共中央决心纠正失误,调整政策。1960年11月,中共中央发出《关于农村人民公社当前政策问题的紧急指示信》;1961年1月,中共八届九中全会正式决定对国民经济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中共中央确定的全面调整方针,也包括对国内政治关系调整的内容;政治关系调整是为国民经济调整服务并随着国民经济调整发展进程而跟进、展开的。1962年1月七千人大会  相似文献   

13.
1961年是我国三年经济困难时期的第二年。为了纠正经济上的失误和困难局面,年初,党的八届九中全会确定了对国民经济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着手尽快地从根本上纠正指导思想上“左”的错误,端正思想路线,统一认识。为此,党中央和毛泽东同志提出了恢复实事求是、调查研究的作风,并于这年3月向全党发出《关于认真进行  相似文献   

14.
试办托拉斯——六十年代对改革经济管理体制的一次探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1961年1月党的八届九中全会正式批准“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到1965年1月周恩来在三届人大一次会议政府工作报告中宣布“调整国民经济的任务已经基本完成”,这4年是我国国民经济的“调整时期”。调整中党采取了一系列重要措施,其目的主要是调整,但也包含着对体制的某些改革。试办托拉斯,就是这一时期党改革我国经济管理体制的一次有益探索。  相似文献   

15.
易欣 《新湘评论》2004,(10):60-61
1961年1月。在经历了三年的“大跃进”以后.中共八届九中全会决定实施“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对国民经济进行全面的调整。为了切实执行这个方针,系统解决工业发展中存在的严重问题,邓小平领导和组织中央书记处、国家计委、国家经委.派出11个工作组,分别到北京、上海、天津、太原、吉林等地的工矿企业进行调查。  相似文献   

16.
1961年1月14日至18日召开的中共八届九中全会正式批准了李富春、周恩来提出的调整国民经济的“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标志着我国国民经济进入了调整阶段。从1961年开始到1965年结束的国民经济调整,根据工作重点的不同可以划分为两个阶段。从1961年1月中共八届九中全会到1963年2月中央工作会议,面对“大跃进”运动造成的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和严重困难,经济工作“以调整为中心”,主要调整国民经济的比例关系和产业结构。大力加强对农业的支援,尽可能地充实农业生产第一线的劳动力,增加农村社队所需的贷款和物资;大力缩短基本建设战线,压缩重工业生产;对工业企业坚决实行关停并转,精简职工和城市人口。由于措施果断有力,经过全党、全国人民的共同努力,经济调整工作比较迅速地取得明显的效果。到1963年初,我国国民经济开始出现全面好转的局面。1963年  相似文献   

17.
1961年京郊的农村社会调查,是贯彻党的八届九中全会“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响应毛泽东大兴调查研究的号召而兴起并走向高潮的,是1961年全国大规模农村调查研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此次调查由中央领导直接指挥,北京市、区县各级领导积极响应,形成中央、市委、县委三级调查体系。  相似文献   

18.
经济调整     
《湘潮》1992,(4)
主要由于“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错误,我国60年代初形成了连续3年的国民经济困难时期。湖南也同样如此,国民经济主要比例关系严重失调,人民生活出现严重困难。面对严峻的形势,1961年1月党的八届九中全会决定对国民经济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八字方针。1月21日至27日,省委召开全省工作会议,研究贯彻“八字”方针问题,从此开始了全省国民经济的全面调整。一、贯彻《农村人民公社工作条例》(简称农业60条),调整农村生产关系,充实和加强农业。调整公社体  相似文献   

19.
20世纪60年代初,中共中央为了克服国民经济方面的严重困难,实行了“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国务院副总理兼国家计委主任的李富春,从实际出发,对“八字方针”的形成以及对国民经济的调整起步做出了巨大贡献。  相似文献   

20.
<正>总书记强调,"巩固、增强、提升、畅通"八字方针是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管总的要求,要结合实际抓好落实。这为我们做好经济工作、扎实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进一步指明了方向、明确了重点。围绕巩固"三去一降一补"成果抓落实。几年来,内蒙古主动挤水分、去产能、去泡沫、控风险,提前两年完成煤炭、钢铁去产能任务,政府债务率明显下降,经济运行总体平稳。今后要继续在"破""立""降"上下功夫,巩固"三去一降一补"来之不易的成果。要全面清理"僵尸企业",坚决淘汰关停环保、能耗、安全、质量、技术等方面不达标的企业,为新兴产业、绿色产业发展腾空间、让指标。要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