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南宋初年席卷洞庭湖地区的钟相、杨幺起义,是我国历史上一次伟大的农民起义。这次起义的重要特点之一就是建立了较为巩固的根据地。在广阔的洞庭湖区,农民军建立了星罗棋布般的据点,“陆攻则下湖,水攻则登陆”,谱写了农民战争史上极为光辉的一页。本文拟对起义的各个据点作一初步探索,以利对钟相、杨幺起义的研究。  相似文献   

2.
十八世纪末期,在全国各族人民反清大起义的革命斗争洪流中,在黔西南的南笼府爆发了布依族农民起义。这次起义始于嘉庆二年(1797年)正月,迄于同年九月。参加起义的有布依、苗、彝、汉等族人民,声威远及贵州,广西、云南等省。这次起义与乾嘉苗民起义。白莲教起义一样,给清王朝的反动统治以沉重打击,在中国各族人民反封建斗争的壮烈史篇中写下了光辉的一页。  相似文献   

3.
清嘉庆二年(1796年),贵州布依族王囊仙、韦朝元领导的以布依族农民为主,并有苗族、彝族和汉族人民参加的南笼(今安龙布依族苗族目治县)起义,坚持将近一年,波及十几个县,纵横数百里之广,是清中叶贵州较大的一次农民起义。本文试图对这次起义作一梗概介绍。个布依族人民在历史上有着反抗封建压迫的光荣传统。早在宋代,播州(今遵义地  相似文献   

4.
1927年8月1日南昌起义,诞生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当时仍沿袭“国民革命军”名义,称为“国民革命军第二方面军”。 1927年党的“八七会议”,提出了“创造革命军队”,“建立工农的革命军”的任务,各地的起义部队,大多称为“工农革命军”,也有的称“农民革命军”,还有的称“共产军”。1927年11月党的临时中央政治局扩大会  相似文献   

5.
清咸同年间,贵州黔东南广大苗区,在太平天国革命影响下,爆发了以张秀眉为首的苗族农民大起义,起义从咸丰五年(公元1855年)三月十五日展梅尼誓师开始,至同治十二年(公元1873)底失败,历时十八年。起义军先后攻占了镇远、平越(今福泉)、思州(今岑巩)、石阡、思南、铜仁、黎平、都匀等广大地区,席卷半个贵州;并挥戈东进入湖南的镇筸、麻阳、沅州、晃州、黔阳、会同、靖州等地,威震湘、桂、川、滇诸省,时间之长,规模之大,在贵州苗族史上是唯一仅有的。  相似文献   

6.
1787—1788年台湾林爽文起义,通常被列为清代前期一次重要的农民起义。台湾学者则称之为反满革命运动。陈碧笙同志在《台湾地方史》一书中提出一种新的看法,即包括林爽文起义在内的清代台湾人民起义,不是反满的民族起义,也不是反对地主阶级的农民起义,而是“以农民群众为主体的反对封建压迫的起义”,有的同志则称之为反贫官起义。  相似文献   

7.
十九世纪中叶,云南哀牢山地区爆发了以彝族雇农李文学为首的各族农民大起义。这次起义延续了二十年(1856—1876),它在革命中建立的政权——蜜滴帅府也坚持了十八年之久(185s—1874),这在中国农民战争史上是非常难得的。李文学起义的高潮时期,其兵威所至,差不多达到了半个云南。起义军直接控制的区域,包括哀牢山上、中段和下段的一部分,以及蒙乐、六诏山的一部分,据有现今南涧、弥渡、南华、楚雄、双柏、景东、镇沅、新平、元江、墨江等十个县的全部、大部或一部,总面积达三万多平方公里,人口达五十多万,有彝、汉、回、哈尼、傈僳、白、傣、布朗、苗等民族的劳动群众参加起义队伍。这次起义有其鲜明的特点,并且建立了具有典型意义的农民政权。分述如下。  相似文献   

8.
贵州境内的各族人民向来具有反抗阶级压迫和民族压迫的光荣传统。自进入近代历史阶段,延续十余年的咸同各族大起义,是整个太平天国革命高潮的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二十世纪初,随着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进一步加深,贵州各族人民又发动了此伏彼起的武装斗争,为贵州辛亥革命的胜利创造了条件。研究贵州辛亥革命前各族人民的反帝反封建斗争,对研究贵州辛亥革命史,总结贵州近代各族人民反帝反封建斗争的历  相似文献   

9.
变造国库券行为的性质张克军农民毛氏兄弟帮他人将“92年5年期国库券”涂改为“92年3年期国库券”,以使他人能够提前到银行兑换现金。被涂改的国库券面值总额10万元,已有3万余元国库券兑换成人民币,毛氏兄弟获“加工费”400余元。对毛氏兄弟行为的性质认定...  相似文献   

10.
19世纪70年代,住居卡苦(江心坡)地区的景颇族,爆发了规模较大的武装斗争,并波及到现今德宏州盈江县的一些景颇山区,景颇人称这次运动为“贡龙起义”。部分董萨(原始宗教师)也直接投身于这次社会变革之中,以天鬼授意为由,给“贡龙”起义提供了理论依据和宣传鼓动武器,对推进这次运动起了重要作用。中国历史上用宗教形式发动起来的农民运动屡见不鲜,如东汉时期的黄巾军靠太平道,宋元明时期的农民革命运动多依靠白莲教,太平天国拜上帝会等,但都是成文历史时期的宗教,而以原始宗教发动农民推翻享有特权的世袭部落酋长实属罕见。本文就此作些论述。一、部落社会与原始宗教有关历史记载及调查资料表明,现今的景颇族来源于唐宋时住居恩梅开江、迈立开江流域的“寻传蛮”和“野蛮”,当时他们以采集狩猎为生,农业不发达,血族复仇严重。元明  相似文献   

11.
清代暴发的乾嘉苗民起义,吹响了湘黔川三省边区各族人民反清起义的战斗号角,震动了号称“康乾盛世”的满清朝廷。这次起义前后抗击了两湖、云贵、两广、四川等七省十八万清兵。从雅酉歼灭战到平陇保卫战,不到两年时间,仅凤凰、永绥、乾州三厅就击毙了清朝文武中高级官吏二百二十多名。其中有乾清宫头等侍卫塞额、护军参领常山,外号“花虎”的贵州提督花连布,统帅福康安和继任统帅和琳,致使清军三易主帅,不能取胜。乾隆帝只得下诏“另寻别略”,训斥官兵“足见无能”。  相似文献   

12.
发生在1948年的“长春起义”是解放战争中我军第一次争取国民党整军起义的光辉战例,对瓦解国民党军,夺取辽沈战役的全面胜利,具有重大意义(肖华将军语)。虽然据此编写的两部影视片《兵临城下》、《长夜春晓》也红遍全国,但起义的策反过程鲜为人知。为了把策反起义始末披露给世人,笔者采访了近半个世纪来工作生活在齐鲁大地上的“长春起义”主要策反人物之一李峥先先生。笔者结合李老《长春起义回忆录》整理下文,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13.
韦朝元领导的南笼(今安龙)起义爆发于嘉庆二年(1797年)正月初五日。这次起义以布依族为主,有苗族、僮族、汉族、彝族和仡佬族参加。起义的性质是反封建的,斗争的时间将近一年,革命的烈火烧遍了整个贵州西南部和广西的隆林、西林以及云西的罗平、师宗、丘北等地。起义军先后围攻了安龙、贞丰、晴隆、新城、镇宁、永宁、紫云、普安、广顺、织金等城镇。首克册亨城,次取永丰州属定头城,再下滇、黔通道上的重镇关岭和贵阳咽喉之地的坝场,沉重地打击了封建统治阶级。这里记述的主要是韦朝元领导起义军在贵州西南部同敌人浴血战斗的英勇事迹。  相似文献   

14.
1849年(清道光二十九年),湖南省新宁县爆发了一场规模较大的、有汉、瑶、苗、壮、侗等各族农民参加的天地会起义。义军转战湘、桂、黔三省境内二十余州县,沉重打击了当地的封建统治阶级。次年6月,起义在四省清军联合镇压下失败。这次起义为尔后太平军在桂北、湘南的发展创造了一定的有利条件。本文拟据有关史料,对起义始末作一系统介绍。  相似文献   

15.
南宋初年钟相杨幺起义,是宋朝也是我国历史上一次重要的农民起义和农民战争。史学界已有论著予以评述。一些同志高度赞扬了这次起义的历史业绩,但是就其对这次起义所作的评价来看,有些论断却是很值得研究的。本文拟就其中的几个问题作一初步探讨,以就正于同志们。  相似文献   

16.
弘毅 《创造》2011,(10):48-49
云南虽地处边疆,但近代中国历史的发展,使云南成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重要阵地,成为反帝反封建的重要战场。云南是武昌起义之后最早举行起义宣布“独立”的省份之一。作为辛亥革命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次起义的胜利声援了武昌,推动了贵州、四川及一些省的独立,为推翻清王朝在全国的统治,建立中华民国,作出了重大贡献,在中国近代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  相似文献   

17.
1927年12月爆发的湖北黄冈回龙山起义,是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长江以北地区继黄麻起义之后爆发的又一次农民武装起义。它创建了革命政权和革命军队,为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的建立积累了宝贵的历史经验和教训。这次起义以失败宣告结束,究其原因,颇令人深省。  相似文献   

18.
潘岳 《现代领导》2005,(2):38-38
彭越是秦末一支农民起义军的领袖。起义前,彭越由于德才兼备,在陈胜、吴广发动起义后.彭越家乡农民也组织起义,并推举彭越做统帅。  相似文献   

19.
清王朝被1911年的辛亥革命推翻了,中国的各种社会力量,必然要登上历史舞台逐鹿争斗,进行激烈的较量。当时,以袁世凯为首的、得到帝国主义大力支持的封建顽固势力,控制着广大的北方;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则以南方为基地;以梁启超为代表的资产阶级改良派,也有其“大西南计划”。在云南,资产阶级革命派联合资产阶级改良派,发动起义,夺取了政权。云南黔籍官僚、立宪派人士刘显治、熊范舆、周沆、唐尔锟、戴戡等人,与蔡锷关系密切而且支持过夺权,胜利后多混进了云南军政府担任要职。他们与贵州的反动势力立宪派是一家,千方百计地要把贵州政权搞到手。滇军中的一些青年将领,也是  相似文献   

20.
怎样看待梁山起义军受招安的问题?造成这种结局的真正原因在哪里?有一种观点认为,它是由“农民的局限性”造成的,并且说这才叫做“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果真如此吗?这是必须加以讨论和澄清的一个重大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