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编辑同志:李今、小赵和我如约又聚谈了一次。谈话中心还是围绕个人价值和个人利益的关系问题;不过上次主要是从“个人价值”的意义方面展开,这次则侧重从“个人利益”的含义方面进行。上篇谈话的题目是《为“个人价值”正名》,为了与其相对应,这次谈话的题目就定为《为“个人利益”正名》。同上次一样,我把谈话结果寄给你们。赵:说起正名,我认为,为个人利益正名,要比为个人价值正名更为显得重要,屯更具有实际意义。诚然,强调实现个人对社会的价值,比起只是讲究个人利益来说,在格调上是要高一些,思想上屯比较进步。但是,如同…  相似文献   

2.
我国著作权法将"个人使用"视为法定免责情形的合理使用行为。伴随数字技术特别是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个人使用是否依然合理"乃至"著作权法是否还需要个人使用"等问题成为著作权法极具争议的课题。个人使用推动信息在社会文化交往与互动中产生"涟漪"效应,在著作权生态关系中具有不容忽视的"公共"价值,同时在个人表达自由和私域自治等两个层面还具有重要的"个人"价值。在对个人使用进行价值考察时,不能脱离著作权生态关系。著作权人和使用者都是著作权关系的主体和参与者。就著作权人实现作品价值而言,应放在与他人及整个社会关系的联系和比较中加以衡量。  相似文献   

3.
莫纪宏 《人权》2010,(4):2-6
“公民”概念是指称与具有完整主权特征的现代政治国家相对应的、作为主权国家构成要素之一的“居民”个人。在现代社会中,“公民”意味着个人属于一个具有独立完整主权、有一整套合法有序运作的国家权力运行机制的“政治国家”,“公民”是个人与主权国家之间的政治联系的“价值属性”,  相似文献   

4.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的发展从根本上说就是人的发展。把握人的本质和价值及其实现,是追求人的自由和全面发展的主体性前提。在讲授“人的本质和价值”这一问题时,有三个方面是课堂教学的重点,即讲清人性和人的本质的内涵;讲清个人的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的涵义及其相互关系;讲清如何使当代大学生形成符合时代精神的人生价值观。  相似文献   

5.
“以道观之”是对人生价值的观察 ,它既包含个性自由、人格独立的个体自我价值 ,也包含社会批判意识、社会异端性格的个体社会价值。但其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却包含了否定个人的创造性、能动性和否定个人社会责任的深刻矛盾。庄子“以道观之”的理论意义在于超越世俗价值观的超越性特征  相似文献   

6.
一、“人生价值”教学的目的与要求人生价值是人生观的重要内容。通过教育帮助学生正确理解什么是人生的价值,为什么人生的价值首先在于贡献,以及怎样才能实现自己对社会的贡献和创造有价值的人生等问题,提高他们对人生的目的和意义的认识,从而为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奠定良好的基础。为此目的,必须正确认识和处理好以下三个关系: (一)个人与社会的关系。这是正确理解人生价值的前提。人生的价值并不存在于人的自身之中,而是存在于个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中。个人是社会的一分子,任何人都不能离开他人、集体、社会而生存;一个人只有努力满足他人、集体、社会的需要,才能显示出个人的价值。“自我价值”的观点是不对的。  相似文献   

7.
本文从马克思主义价值观的角度,透过大学生“功利性”入党动机的表象来理性分析其“功利性”的实质,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大学生“功利性”入党动机的实质在于传统的唯社会价值观逐渐式微、个人价值观日益凸显以及大学生党员身份的价值性特征与工具性特征的分离.为此,高校党建组织一方面要帮助大学生树立“社会价值与个人价值辩证统一”的观念,另一方面要采取措施实现大学生党员身份的价值性特征与工具性特征的统一.  相似文献   

8.
随着我国公务员体制的不断完善和就业压力的不断增大,高校毕业生“公务员报考热”现象已成为社会广泛关注的焦点。文章对此课题进行研究,运用管理学中的人性假设论分析,发现有以下三方面的现实成因,即理性人追求公务员本身优厚的福利待遇、社会人追求工作过程中亲人朋友的支持、自我实现人追求具体工作中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实现。最后,基于政府、高校、社会、个人多角度提出对策建议,从就业政策的出台与完善、产学研机制的形成与推广、社会力量的监督与支持、个人信念的坚定与动机的端正等方面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9.
<正>动辄怀疑人家动用不正当手段,实际上是对社会公平不信任的表现。个人通过自我努力实现价值的公平,看起来还有一些阻碍存在。在资源分配不公平、竞争机制不完善的现时语境下,我们难免不去怀疑翁帆们是否走了后门。  相似文献   

10.
论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价值理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南生 《湖湘论坛》2009,22(1):31-33
价值问题是同人密切相关的一个重要问题,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价值在于为人类社会做贡献,人的自我价值只有通过人的社会价值才能表现出来。因此,要培养马克思主义人生价值观,必须处理好个人与集体的关系,处理好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相统一的关系,处理好义与利相统一的关系,处理好艰苦奋斗与合理享受相统一的关系,还必须批判剥削阶级的利己主义思想。  相似文献   

11.
职业理想信念作为理想信念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学生的成功成才及社会和谐稳定具有重要意义.由于其所处的剧烈变革的社会发展阶段,“90后”大学生在职业理想信念上表现出了一系列特殊的特征,他们注重个人价值的实现,价值取向趋于务实,存在个人职业理想与社会共同理想的碰撞、兼容等问题.加强这一特殊群体的职业理想信念教育应从系统论的角度出发,注重全面性及实用性,充分调动政府、社会、学校、家庭等多个方面的力量,对学生进行科学的引导.  相似文献   

12.
新中国成立70年来,中国社会治理作为中国社会发展的一个缩影,在不断探索的过程中,逐步实现了由"社会管理"到"社会治理"的价值理念转变,从"一元主体"到"多元共治"治理结构的转变,从行政化管理向法治、德治和自治综合治理转变,力求实现社会有序运行与活力迸发相统一,逐渐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治理之路。  相似文献   

13.
张利 《传承》2012,(8):73+82
借古思今,挖掘孔子"修己"思想的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对进一步提高国民素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4.
个人信息同时具有与个人人格相勾连的独立价值和社会属性,处理个人信息既需要尊重个人对个人信息的控制,也不能妨碍个人信息公共价值的实现。为实现两种价值的平衡,《个人信息保护法》确立了以同意为原则,以无须同意为例外的个人信息处理规则体系,并将与个人信息相关的系列权利囊括其中,构成了相对完善的个人信息法律保障机制。但在具体规则建构时,由于个人信息保护兼具私法属性和公法属性,《个人信息保护法》受民法理论影响较多,因此,同意规则在私法领域相对完善,在公法领域则有所不足。这些缺陷,有赖于嗣后法律解释和后续立法的完善。  相似文献   

15.
大学生自我价值实现问题的途径是在自我价值实现系统中引入以社会价值评价为表现手段的社会价值导向。人的社会存在是社会价值导向引入的理论依据,社会价值导向引入带来的人生自我实现系统的转变是引入的现实依据。引入社会价值导向后,自我价值实现系统成为一个开放的系统,在社会价值导向引领下大学生在实现自我价值的过程中有了抵制和消解错误人生观和错误人生问题的支点。  相似文献   

16.
任树民 《求索》2011,(8):179-181
寻绎屈原一生之行事,把屈原放在春秋战国之际士人阶层的崛起及其"士志于道"这一"志道"固持的时代背景下加以考察,"士志于道"的时代精神也显现于屈原身上。屈原一生所"志"之"道"是"美"之"政"的实现。对屈原而言,个人价值的实现体现于社会价值之中。是故,当屈原上不能实现"美"之"政",下不能退守,而以"道"自任又不能使之"独立不迁"的个体价值固持放弃时,其结果只能是走向蹈死。  相似文献   

17.
恩格斯从多种力量相互作用的视角出发,将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简约"概括为历史合力论,对帮助人们正确认识、理解和运用唯物史观作出了重要贡献.根据恩格斯的历史合力论,人是实践的主体,是历史的剧作者和剧中人物,每个人都对社会历史发展的合力有所贡献.历史合力论视域下的"以人为本"思想就是社会和个人把人的世界和人的关系还给人自己,实现人的真正解放,即"实现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它是共产主义社会条件下人的生活状态,在这种状态下,社会和个人都知道"谁"以人为本、以"什么人"为本、以人的"什么"为本、"本"是什么,每个人都实现了自身工具价值和目的价值的完美结合、历史剧作者与剧中人物的辩证统一.这一旨在实现"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以人为本"思想,犹如一面高高飘扬的旗帜,热切地昭示人们:只有每个人都实现了"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才能"进入真正人的生存条件","成为自然界的自觉的和真正的主人";只有实现此种意义上的"以人为本",每个人才能对社会历史的发展作出更大贡献,推动社会发展朝着正确的方向顺利前进.  相似文献   

18.
构建科学合理的思想政治教育评价标准,必须把握思想政治教育评价标准的特质,即个人需要与社会需要的矛盾。该矛盾的存在既有其客观历史根源,又有主观认识根源。科学实践观开创全新的实践思维方式,实践思维方式下社会和个人、社会需要和个人需要是实践基础上的矛盾统一体,随着实践的发展,社会需要与个人需要必然趋向于动态和谐。在实践思维方式下构建思想政治教育评价标准须坚持:个人与社会相统一、科学性与价值性相结合、统一性与层次性结合、优选性与发展性相统一、明晰性与具体性结合等原则。  相似文献   

19.
资本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是阶级之间的利益冲突问题,而社会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是劳动者之间的利益差别问题。现实造成了严重的分配不公,劳动者之间的利益差别问题非常突出。经济学界曾就此进行过持续而广泛的讨论,但始终没有解决问题。所谓的分配不公指的是平均主义、差距悬殊等问题,其实质就是工资与“劳”相脱钩,多劳未必多得,少劳未必少得,背离了按劳分配原则,归结起来就是劳动者之间的利益差别问题。要想解决分配不公问题,首先必须解决“劳”的计量问题,因为只有解决了“劳”的计量问题才能按劳分配。以往人们把劳动价值论归结为“劳动创造价值”的观点解决了阶级之间的利益冲突问题,但它却解决不了今日劳动者之间的利益差别问题。因为劳动创造的价值往往包含在集体劳动成果之中,而从集体劳动成果之中却无法计量个人劳动创造的价值,所以从“劳动创造价值”的观点出发解决不了“劳”的计量问题。这时,必须从现实出发进行理论创新,证明“劳动具有价值”,说明市场具有计量价值的功能,于是劳动具有的价值就能通过市场得到趋近准确的实现。可见,证明劳动具有价值后,分配不公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  相似文献   

20.
<正>社会保障是运用经济手段,解决社会问题,实现政治目的的一种国家制度,从"风险-保障"的角度讲,社会保障是利用集体力量,化解个人风险的一种集体主义制度安排。所以说,社会保障追求合作共治与共建共享,反对完全的市场法则与个人主义行径,其最终目的是实现社会和谐稳定,以及社会全体成员对发展成果的共同享有。据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