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毛泽东对于中国历史知识的精通是举世公认的.无论在革命战争年代还是和平建设时期,毛泽东都喜欢引经据典、谈古论今,用生动形象的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来阐明最深刻的道理,从中汲取经验教训.明朝末年农民起义领袖李自成,就是这样一位被毛泽东经常用来评点、引为论据的历史人物.毛泽东在不同时期、不同场合、不同情势下对于李自成的评点,总能够结合当时的实际条件和面临任务,赋予独到见解和丰富内涵,给人以焕然一新、豁然开朗的启迪.  相似文献   

2.
毛泽东对中国封建社会的农民战争,特别是对李自成领导的农民起义有过高度的评价.在他的著作中,曾多次提到李自成领导的农民起义.1938年在一次关于保卫工作的讲话中,他谈起历史上的农民起义,说我们历来的造反领袖,后来都腐化了,做了皇帝都不好了;但李自成本人始终都是好的,老百姓都称赞他,因为他代表农民利益向地主阶级造反.毛泽东认为:“在中国封建社会里,只有这种农民的阶级斗争、农民的起义和农民的战争,才是历史发展的真正动力.”对创作反映  相似文献   

3.
1945年7月,黄炎培和毛泽东在延安窑洞对话中提出著名的历史周期率问题。历史周期率高度概括了中国政治史上王朝兴衰、政权更迭等各种复杂历史现象背后所蕴涵的统治者执政的经验、教训和基本规律,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矛盾运动在政治上的集中体现和反映,在世界历史上也具有普遍意义。毛泽东科学地总结了历史上的经验教训,指出要跳出历史周期率的怪圈,只能靠民主。关于这一点,从封建专制主义政权、农民起义政权、资产阶级革命政权失败的经验教训中可以得到充分的证明。  相似文献   

4.
胡乔木关于毛泽东思想的历史地位和作用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胡乔木关于毛泽东思想的历史地位和作用的思考徐永军整理在70年代末、80年代初,对如何评价毛泽东、如何看待毛泽东思想的历史地位和作用,党内外存在两种错误倾向。一种是因为毛泽东晚年犯了错误,就彻底否定毛泽东,否定他对中国革命和建设所作的贡献,甚至进一步否...  相似文献   

5.
毛泽东亲自领导和发动了农民起义、土地革命、人民公社等一系列运动,使中国农民的境况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然而人民公社化搞了二十年之后,农业生产率却低于1952年农业合作化以前的水平。毛泽东领导农民翻身求解放的第三步完全失败了。但无论是成功还是失败,毛泽东留给我们的,都是一笔巨大的历史遗产,它使我们更加清醒地认识到,在社会转型这个大的历史背景下,农民不可能在传统农村中得到解放。  相似文献   

6.
在人民解放战争即将取得全国胜利的转折关头,如何使全党在胜利面前继续保持清醒头脑和优良传统作风、迅速夺取全国最后胜利,这一严肃的政治问题摆在了中国共产党的面前。毛泽东主席联想起中国历史上的农民起义领袖李自成,由于居功自傲,导致失败的沉痛教训,于是他多次向中央工作人员讲述李自成进北京的历史故事,反复告诫大家“我们不要学李自成”,并教育全党保持和发扬“两个务必”的优良传统。  相似文献   

7.
毛泽东亲自领导和发动了农民起义、土地革命、人民公社等一系列运动,使中国农民的境况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然而人民公社化搞了二十年之后,农业生产率却低于1952年农业合作化以前的水平.毛泽东领导农民翻身求解放的第三步完全失败了.但无论是成功还是失败,毛泽东留给我们的,都是一笔巨大的历史遗产,它使我们更加清醒地认识到,在社会转型这个大的历史背景下,农民不可能在传统农村中得到解放.  相似文献   

8.
一毛泽东对历史的谙熟和偏爱,在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中是有口皆碑的,他尤其擅长对中国历史的研究。延安时期,史学大家郭沫若写过一篇《甲申三百年祭》,分析农民起义领袖李自成先胜后败的历史悲剧源于骄傲和腐败,隐喻即将取得成功的中国共产党人不要重蹈历史的覆辙,毛...  相似文献   

9.
赵立纲 《世纪桥》2003,(6):17-18
1949年3月5日,毛泽东在中共七届二中全会上提出了“两个务必”的著名论述,正确反映出党在执政条件下如何加强自身建设的基本规律,对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起到了不可估量的历史作用。 一、李自成起义失败原因的深刻认识是毛泽东提出“两个务必”的第一个主体条件。 毛泽东一生酷爱中国历史,并有很深的造诣。他阅读了大量的历史书籍,对历史的重要性有着深刻的理解:“指导一个伟大的革命运动的政党,如果没有革命理论,没有历史知识,没有对于实际运动的深刻了解,要取得胜利是不可能的。”[1]他主张以史为鉴,历史要为现实服务,“今天的中国是历史的中  相似文献   

10.
1949年3月5日至13日,中共中央在河北省平山县西柏坡召开了具有历史意义的中共七届二中全会,这次会议所作出的各项政策规定,不仅对迎接全国胜利,而且对革命胜利后如何建设新中国,从政治上、思想上和理论上作了充分准备。而毛泽东在这次会议上关于两个“务必”的讲话,不仅具有伟大的历史意义,而且至今仍然有着深刻的现实意义。中共中央进驻西柏坡之时,革命将在全国取得胜利的趋势已不可逆转。毛泽东此刻末被解放战争的节节胜利所陶醉,却一次次想到了明末农民起义领袖李自成。李自成及其将领进京后,居功自傲,贪污腐化,结果一支能征…  相似文献   

11.
李自成(1606—1645),明末农民起义领袖.他“马踏幽燕、定鼎京城”.领导起义军摧毁了腐朽的明王朝统治.建立了中国历史上具有重要影响的农民起义政权“大顺朝”。但是山海关一战,李白成败给了吴三桂和清军联军,从此一蹶不振.直至最后败亡。在毛泽东的心中.李自成是一个英雄人物,更是一面“镜子”。这面“镜子”照着他成长.照着他领导中国革命走向成功.  相似文献   

12.
<正>毛泽东酷爱读书。但近几十年来,关于毛泽东读书,社会上的某些言论似乎给人造成一种印象,觉得毛泽东只喜欢钻中国古书,不大愿意读西方著述,因而对西方也缺乏了解。但事实上,毛泽东在认真研读大量的古今中国典籍外,对西方著述同样有兴趣。这其中,关于法国著述是毛泽东的阅读重点之一。无论在战争年代还是在建设年代,毛泽东都特别重视借鉴法国历史的经验教训,也特别重视推动中法两国的关系。  相似文献   

13.
正张文秋是一位老革命,由于她的两个女儿刘思齐与邵华,先后嫁给了毛泽东的两个儿子毛岸英与毛岸青,遂使她成为"中国第一亲家",而为人们所普遍关注。在20世纪30年代初,她曾在著名的"国际红色间谍"佐尔格手下工作了三年多。她的这一段传奇经历,出于种种原因,被历史尘埃封存了半个世纪,鲜为人知。直到前些年,年过九旬的革命老人张文秋,才通过回忆录,揭开这块神秘的面纱……  相似文献   

14.
正"决不当李自成。"在中国革命和建设的重要关头,毛泽东多次告诫全党同志,要吸取明末农民起义领袖李自成的失败教训,在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的赶考路上持久奋斗,不断交出让人民满意、经得起历史检验的答卷。这句掷地有声的话,彰显了毛泽东不忘初心的自觉性和坚定性。正因为如此,习近平在纪念毛泽东诞辰120周年座谈会上强调:"全党要牢记毛泽东同志提出的‘我们决不当李自成’的深刻警示,  相似文献   

15.
一、毛泽东早期思想观念中带有浓厚的传统农民反抗色彩。中国历史走到了二十世纪20年代中期,无产阶级的先锋队中国共产党,继两千年来中国农民反抗斗争的历史,开始领导中国人民进行彻底的反抗斗争。在第一次大革命流产,城市武装起义接连失败面前,毛泽东率先走上了“工农武装割据”“农村包围城市”这条革命道  相似文献   

16.
陈峰涛 《共产党人》2004,(18):52-52
上世纪40年代初毛泽东同志在《农村调查》的序言和跋这篇文章中提出了一个著名论断“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江泽民同志在一篇讲话中也提出了一个著名论断,“没有调查就没有决策权”。学习毛泽东同志的这篇文章和两个著名论断,使我深刻体会到,调查研究是理论联系实际和求真务实的必然途径.也是做好领导工作  相似文献   

17.
在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上,有两位很重要的人物:一位是著名的农民运动领袖、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工农红军的缔造者;一个是著名的工人运动领导者、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和新四军的主要领导人之一。他们在长期的革命斗争中,密切合作,情同手足;但他们又有着各自的独特性格,发生过多次争执,互不相让。 毛泽东,中国革命的领导人;项英,终为革命而献  相似文献   

18.
一、党的三代领导核心高度重视党内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工作 从本世纪20年代后期开始,毛泽东就致力于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1930年,他写下著名的《反对本本主义》一文,批判党  相似文献   

19.
严农 《党史天地》2006,(5):14-20
毛泽东与郭沫若,两位中国近代历史画卷中的风云人物,一位是伟大的政治家,一位是文坛巨星。联结他们的是救国理念、革命思想。他们之间,有思想的交流,有诗文的唱和,初聚江城农讲所,他们共同探求马克思主义;重逢山城重庆,他们共同谋求中国和平之出路。一篇《甲申三百年祭》,集中体现了二人对历史发展的共识,毛泽东不仅将它作为延安整风的文件,而且由此提出了著名的“两个务必”,在革命即将胜利之时,以告诫中国共产党人……他们之间有理解,也有误解,因为他们既是伟人,也是普通人。  相似文献   

20.
李振 《前线》2019,(11)
毛泽东早在20世纪50年代中期就作出了"美国要跟中国建交"的战略预见。毛泽东指导中国应对美国对华政策的方法主要是两条:一是坚决斗争,以斗争求缓和;二是以我为主,等待时机。20世纪60年代末期,毛泽东通过乒乓外交破局,推动了中美关系由对抗状态走向两国关系正常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