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教”与“诛”殷作崇古人云:“不教而诛,则刑繁而邪不胜;教而不诛,则好民不惩”。意思是说,如果不加教育就去惩罚,则刑法繁多,违反法纪的现象也多;如果只是教育不用刑法,奸猾的人就得不到惩治。古人对“教”与“诛”的见解可谓精辟,颇值得令人借鉴。教为本,教...  相似文献   

2.
领导干部生活在现实社会中,而不是真空中,总会面临这样那样的诱惑。意志薄弱者见诱心动,见财心痒,见色脑昏。而意志坚强者则自省、自警、自重,堂堂正正做人,清清白白做官。怎样做一个意志坚强者呢? 一是应增强“自省”意识,过好亲情关。曾子说过:“吾曰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心乎?传不习乎?”要“见贤而思  相似文献   

3.
古今中外,治国之道,治吏为要。吏治清则国脉旺,吏治浊则国势颓。吏治腐败是最大的腐败,是社会政治生活中诸多腐败的源头,为害最烈,而吏治腐败的基本形式是贪污受贿。追根溯源,“贪人败类”是伴随着私有制的产生而出现的。“徇财曰贪,玷官曰墨”,贪官一词随之而生。  相似文献   

4.
“酒色财气”一词,在《辞海》里是这样解释的:“嗜酒、好色、贪财、逞气,旧时以此为人生四戒”。社会上流传着这样的一首打油诗:“酒是穿肠毒药,色是刮骨钢刀,财是下山猛虎,气是惹祸根苗。”打油诗讲的是“酒色财气”的危害性,乍看似乎有些危言耸听,细琢磨又确乎是警世良 中国人饮酒的历史很悠久。特别是现在,酒已成为社会交往的粘合剂。但是饮酒过多,引起酒精中毒,既伤身体,又会误事。某县一位企业领导,就是饮酒过多,醉死在歌舞厅的。“色”,这里用的是狭义,专指女色。沉湎女色,污染社会风气,甚至会弄得身败名裂。“财…  相似文献   

5.
常言道:“君子爱财,取之有道。”之于常人,“财”的重要性固然不可低估,但对领导干部而言,“才”的地位与意义更为重要,爱“才”要甚于爱“财”。惟其如此,事业才能兴旺发达,国家才会长治久安。  相似文献   

6.
几年前刚开始反腐败时,有不少部门自称是“清水衙门”,认为腐败“事不关己”,可以“高高挂起”。因为腐败离不开权钱交易,所以腐败只是在权重钱多的“混水衙门”里才有条件产生,而既无权又无钱的“清水衙门”哪有腐败的可能?  相似文献   

7.
李鼎楚 《求索》2012,(3):227-229
"性腐败"指"官员"因"色"而滥用公权力的一种现象,它与"财腐败"都是人欲与权力相结合的腐败类型。在古代中国法律中,"性腐败"的罪与罚颇具特色,能为我们提供历史启示。尤其针对反对"性贿赂"入罪者的理由,有促成问题进一步商榷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8.
古人云:“不教而诛,则刑繁而邪不胜;教而不诛,则奸民不惩。”(《旬子·富国》)意思是说,如果不加教育就去惩罚,则刑法繁多,违反法纪的现象也多;如果只是教育不用刑法,奸猾的人就得不到惩治。古人对“教”与“诛”的见解可谓精辟,颇值得今人借鉴。 教为本,教为先。教,方能使人知法纪,辨善恶,明是非。就党风廉政建设而言,思想教育是治本措施,可提高党员、干部素质,使之自觉遵纪守法,减少违法违纪问题发生。如果忽视和放松思想教育,即使法律再完备,纪律再严  相似文献   

9.
这里有两则有关领导干部“怒斥”不正之风的新闻。一是湖南省省长张云川在参加省政协分组讨论时,怒斥一些干部腐败的现象。张云川说:“听说长沙某个政府职能部门很多科级干部甚至科员都开着豪华小轿车上下班,这样的问题一讲就让人冒火。国家公务员一个月只有一两千元工资,这样的怪现象很不正常。这样的干部应撤掉!”一是安徽省常务副省长张平在全省统计局局长会议上指出:“虚报浮夸和瞒报漏报都是腐败行为!质量是统计的生命,须真实可靠,不能出假数!”(以上两则新闻俱见1月17日《扬子晚报》)领导干部怒斥不正之风,这样的新闻多起来,着实令人…  相似文献   

10.
只要“财”而不重“才”,只见物不见人,是浅见,是本末颠倒。有了人才什么奇迹都可能出现,可创造出大量财富。  相似文献   

11.
倪安和 《现代领导》2001,(11):48-49
湖南株洲选矿药剂厂曾有个酷爱学习、精明能干的厂长,叫谢守鉴。且不说他为本企业打开新局面的事迹,单说他“灵活运用”心理学的故事也令人叫绝:  相似文献   

12.
张国才 《湖湘论坛》2001,14(5):48-48
一、“官德”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当官就有权。权力的滥用表现为行为的腐败,而行为腐败是因道德准则产生严重错位而引发的。可以说,道德沦丧乃权力腐败的重要条件。 宋代司马光认为,“自古以来国之乱臣,家之败子,才有余而德不足,以至于颠覆者多矣。”司马光对德才的看法发人深省。我们现在选拔人才,提拔干部虽也十分强调德才兼备,但实施的结果不尽人意。这是什么原因,就是德的标准未能完全“量化”,德的考察未能细化,德的培养未能“经常化”,实际上存在“以才代以、“重才轻德”的倾向。 因为道德属于人文学科的范畴,关涉人…  相似文献   

13.
纵观近年来陆续被查处的贪官,总感到如今的腐败分子太潇洒了。不仅想腐败方便得很,而且腐败时往往一路绿灯,腐败后常有人“保驾护航”。偶尔“不幸”撞上“枪口”的,也未见“伤筋动骨”。正是腐败的“低风险、高收益”,使得腐败分子们感叹“现在搞腐败的条件太优越了”。搞腐败的风险太低,固然与贪官们擅长包装有关,但根本原因还是出在我们的监督机制上:漏洞太多,失之于宽,失之于软;被动监督多,主动监督少;有些腐败是秃子头上的虱子———明摆着,可“民不举、官不查”;有的虽然查了,但因害怕“拔出萝卜带出泥”而“草草收兵…  相似文献   

14.
《金瓶梅》中“财”与“色”的关系,颇值得深入研究。对于二者的分析,不能仅仅停留在传统伦理道德范畴,而要去探讨其中隐藏着的社会经济的根源。作品通过“财”与“色”的描写,深刻地揭示了当时中国社会受经济地位和财产关系支配的不同于封建的资本主义私有关系的萌芽,以及对传统道德构成的巨大冲击,既具有反封建的积极作用,也能更好地帮助我们认识和了解当时社会的实质。  相似文献   

15.
“(酉农)于用赏”语见《资治通鉴·卷四十四》,全句是:“(酉农)于用赏,约于用刑”。“(酉农)”本是指酒味淳厚。这句话的意思是:用人应宽以为赏,慎于用罚。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坚持正面教育,以奖励为主;严格掌握惩罚,在处分上要特别慎重。这是古人一条重要的用人原则。就用人而言,赏与罚是相辅相从的,是一个矛盾体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本文只就“(酉农)于用赏”谈一点肤浅认识。  相似文献   

16.
写下这个题目,心中不免惴惴不安。 眼下“下海”、“跳槽”、“办企”、“经商”,风靡中国大江南北。“下海、跳槽”等于“思想解放”,几乎世人“共识”;“办企、经商”则是视为“有志者”之时髦之举;而“嫁”给保安,便遭人白眼,被耻笑为“没有出息”。这似乎成了一些人的“谠论”。我,一个很微渺的保安队员却高呼“我只‘嫁’保安”。岂非逆潮流而动?! 只“嫁”保安,是因为我爱这一行。头顶国徽,维护治安,抵制犯罪。虽然“官”不入品,财难引人,且  相似文献   

17.
“贪如火,不遏则燎原;欲如水,不遏则滔天” 重庆直辖以来,历届班子都高度重视党建,成效显著。胡锦涛总书记说:“在和平建设时期,如果说有什么东西对党造成致命伤害的话,腐败就是很突出的一个。”我市的梁晓琦、蒋勇、刘信勇、晏大彬等人,涉案金额都在千万元以上。  相似文献   

18.
冯梦龙的《醒世恒言》中说了这样一个故事:有一天,薛事录(官名)发高烧,昏昏梦中化为一条鲤鱼跃入湖中,几天不曾觅食,肚中甚饥。忽见一渔夫垂钓,明知饵上有钩,吞之必出大祸,但犹疑再三,终因难耐饵香的诱惑,张口吞钩被钓,成为渔夫的美餐。冯梦龙由此点评说,薛事录被钩皆因是“:眼里识得破,肚里忍不过”。这则故事显然是“假语村言”,诸君读后自可一笑了之,然而其中的道理却是令人回味的。纵观现实生活,这种“识得破”而“忍不过”者又何止薛事录。且看近些年落网的数以万计的大小贪官,可以说他们大多数人是“识得破”却“忍不过”而吞下“诱饵…  相似文献   

19.
《政工研究动态》2003年第7期有一篇《关于官场酒风的问答》文章,说的是官场喝酒中的种种现象,颇有意义。但笔者读后却有一点置疑,与作者商榷。 笔者认为,文中所提官场酒风之种种及警示和防范之办法,颇有见地。但文中认为“喝酒虽然与腐败无直接关系,但喝酒往往是不正之风的媒介”的说法却失  相似文献   

20.
《今日海南》2013,(4):23-23
在中央及各省市对公款消费等腐败行为进行的高压治理之下,“公款吃喝风”“奢侈风”的势头有所减弱。但外表看似乎风平浪静,其实在“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思路之下,腐败也随之“变身”改变了形式。如果说传统的腐败是“裸露的疮疤”.那么这些“变身”的腐败则更像是“深藏的腐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