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本研究解剖驴7头,牛、羊和猪各5头的盆神经。驴的盆神经来自第3~5(4,5)荐神经腹侧支或第1尾神经的腹侧支;牛的来自第2~4(2,3)荐神经腹侧支;羊的来自第3,4荐神经腹侧支;猪的来自第2,3荐神经腹侧支。盆神经位于荐坐韧带的内侧面,一般有1~3支,于分支之间常有交通支。盆神经与腹下神经的分支构成盆神经丛。  相似文献   

2.
双峰驼荐尾部血管解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血管内灌注颜料的方法解剖观察了双峰驼荐尾部血管的构筑情况.荐中动脉(A.sacralis mediana)是荐尾部的动脉主干,自腹主动脉末端背侧壁发出,沿荐骨盆面向后延伸,其侧支有第6腰动脉(A.lumbalisⅥ)、荐支(Rami sacrales)、肌支(Rami muscularis)、尾外侧动脉干(Truncus caudalis lateralis)和直肠支(Rumus rectalis).尾中动脉(A.caudalis mediana)为荐中动脉在第2尾椎腹侧的延续.尾外侧动脉干末端分为左右尾外侧动脉.荐中静脉(V.sacralis mediana)在骨盆腔注入左侧髂总静脉.  相似文献   

3.
牦牛尺神经和正中神经解剖张寿常兰(青海畜牧兽医学院兽医系西宁810003)作者用大体解剖方法对青海牦牛的尺神经和正中神经的起源、分支及分布进行了研究。结果认定这两支神经纤维都来自第8颈神经和第1胸神经的腹侧支,尺神经不支配指浅屈肌;正中神经最后分为三...  相似文献   

4.
脊髓动脉血管由脑脊髓动脉脊髓支汇合成脊髓背侧动脉、腹侧动脉并得到椎动脉、颈深动脉、肩胛背侧动脉、最上肋间动脉、肋间动脉、腰动脉和荐中动脉脊髓支的加强。脊髓灰质的血管来自沟联合动脉、动脉冠和背侧动脉的分支,并互相吻合成网;白质的营养血管来自动脉冠、背侧动脉和沟联合动脉的少量分支。沟联合动脉及分支管径自颈段向后逐渐变细,分支也少;动脉冠伸入脊髓实质的分支自颈段向后管径逐渐增粗,分支增多。灰质动脉血管较白质丰富。  相似文献   

5.
本研究观察44例马等五种家畜88个侧面的交通支标本。①交通支分前支、后支和混合型交通支三种。②交通支的空间定位,在马、猪的胸段或腰段,二交通支多数取前后位;而在羊、牛的胸段,其位置与马、猪的胸段显有不同。在胸、腰段,二交通支的前支较细,与脊神经腹支的连接点,距椎间孔较近;后支较粗,与脊神经腹支的连接点,距椎间孔较远。③交通支的分支与分型,其分支有一支的,有二支的,有无分支和有分支的,并将其分支分为三种类型。④根据有分支的交通支的分支方位又可分近侧支、中间支和远侧支。⑤交通支的名称,在胸、腰段的二交通支,应按其分布方位命名,灰支居肋间动脉或腰动脉之前,称前支;白支居后,称后支。  相似文献   

6.
为探讨鸡舌下神经核运动神经元有无背侧组、腹侧组之分,用游离原型HRP(FHRP)和酶标类霍乱原(CB-HRP)注入鸡舌下神经所支配的舌部肌肉和气管部肌肉,用四甲基联苯胺(TMB)进行显色,在延髓横断面上清晰地观察到被标记的舌下神经核分为背侧组和腹侧组。即舌下神经起自其神经核的背侧组和腹侧组,而舌下神经气管支是由腹侧组神经核发出的,证实了鸡舌下神经核腹侧组的存在  相似文献   

7.
本试验旨在探究猪肾动脉、肾静脉的分支及伴行特点,为肾脏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形态学基础。运用ABS(丙烯腈-丁二烯-苯乙烯)铸型技术,对30个猪肾脏进行肾动脉、肾静脉单独和联合灌注。结果显示,猪肾动脉为1条,在进入肾门之前已分支,分支类型为前、后干型和背、腹干型,且以前、后干型较为多见。前、后干型中,前干在肾窦内分成一背侧支和一腹侧支,再由背、腹侧支发出肾脏前端和中部背、腹侧的各肾段动脉。后干不分出背、腹侧支,而是由主干直接发出肾脏中部和整个后端背、腹侧的各肾段动脉。前干血液供应范围大于后干。背、腹干型中,背干直接分出肾脏前端和中部背侧的各肾段动脉。腹干分为一前侧支和一后侧支,前侧支发出肾脏前端和中部腹侧的各肾段动脉,后侧支发出肾脏中部腹侧和后端背、腹侧的各肾段动脉。腹干血液供应范围显著大于背干。各级动脉间未见吻合。猪肾静脉为1条,在肾窦内由前干静脉和后干静脉汇聚而成。前干静脉收集肾脏前端和部分中部背、腹侧的血液,后干静脉收集肾脏部分中部和后端背、腹侧的血液,各同级或者不同级静脉之间均存在吻合,分级越小吻合越广泛。肾脏动脉和静脉间的伴行,随管径变细而更加紧密。结果表明,猪肾脏背部和腹部的血液供应随分支类型的不同而存在差异。静脉血液回流通路形式多样。  相似文献   

8.
产后闭孔神经损伤是由于胎儿过大、胎势及胎位不正、助产不当和难产时间过长所致。它是引起产后截瘫的原因之一。症状 分娩后,体温、呼吸、脉搏及食欲、反刍等全身情况均无明显异常。皮肤痛觉反射正常,但母牛卧地不起,两后肢外展强直,欲起而不能(两侧闭孔神经麻痹)或后肢站立困难,站起向患侧倒(一侧闭孔神经麻痹)。  相似文献   

9.
猪肾动脉分支多为二支型 ,偶见三支型。在二支型中多数是前后干型 ,少数是背腹干型。在前后干型中 ,一般由前干发出前背侧肾段动脉和前腹侧肾段动脉 ,后干发出后背侧肾段动脉和后腹侧肾段动脉。在背腹干型中 ,一般由背干发出背前侧肾段动脉和背后侧肾段动脉 ,由腹干发出腹前侧肾段动脉和腹后侧肾段动脉。三支型又可分为背腹三支型和前后三支型两种 ,前者肾动脉分支为背前干、背后干和腹干 ,后者分为前干、后干和中间腹侧干。在肾的各动脉分支中未见与肾表面明显平行的动脉  相似文献   

10.
经对双峰驼臂动脉的行走路线及其分支分布解剖学观察表明,臂动脉在肩关节肌远端内侧承接腋动脉,在臂下1/4段近端,桡窝内侧,于发出尺侧副动脉、肘横动脉和骨间总动脉之后,为正中动脉所承接。由臂动脉发出的侧支有旋肱后动脉、旋肱前动脉、臂深动脉、臂二头肌动脉、尺侧副动脉、肘横动脉、前臂浅前动脉、骨间总动脉及一些分布于胸升肌、胸浅肌、臂二头肌、喙臂肌和臂三头肌长头和内侧头的肌支及分布于前臂背面及背内侧面的皮支和肘淋巴结的小支  相似文献   

11.
本功法并非是太极拳中的云手,而是一种内外兼修的内家功夫,是“醉鬼张三”爷的基本功,主要分为托、踏、收、横四步。托,是双手托天,掌心向上;踏,是双掌由体侧下踏至肩平;收,是双掌由体侧下落至腹前引息归元;横,是双掌由腹前向体侧横掌按出。动作连贯自如一气呵...  相似文献   

12.
通过几年的实践,我们体会闭合腹腔缝合法在手术治疗腹膜赫尔尼亚中较其通常的分层(腹膜、腹壁肌、皮肤等)缝合法简便易行,手术成功率高。其具体操作: 1.闭合腹腔(指腹膜破裂后,肠管进入腹膜和腹横筋膜之问所形成的腔隙)。整复肠管后,沿着破裂的腹膜缘,将其缝合在同侧的腹横筋膜和腹壁肌上。 2.创缘缝合。将切口处的腹膜、腹横筋膜、腹壁肌、腹黄筋膜一次连续缝合对吻,再皮肤连续缝合对吻即可。如能在手术猪的腹部加一腹带更好。  相似文献   

13.
幼年牦牛松果体的光镜和电镜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光镜和电镜技术对幼年牦牛松果体的组织形态结构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光镜下,幼年牦牛松果体由松果体细胞、少量的神经胶质细胞、毛细血管和神经等组成。电镜下,松果体细胞的电子致密度低,细胞质内含有丰富的线粒体、粗面内质网、滑面内质网、高尔基复合体、微管、微丝和核糖体,典型异质细胞器突触带呈球形,多位于质膜附近。神经胶质细胞内的线粒体丰富,胞体突起呈球形膨大伸入到松果体细胞之间。松果体细胞以及神经胶质细胞间均存在突触和连接复合体。牦牛松果体内的毛细血管为连续型,远腹侧血管周围可见色素细胞。  相似文献   

14.
鸡是具有爬行类许多低级性状的高等脊椎动物,其舌下神经核位置偏外,舌下运动神经元的轴突自胞体发出后先拐向内侧,再行向腹外侧形成舌下神经根。大鼠舌下神经核背侧组及腹侧组分别支配缩舌肌及颏舌肌以及它们的舌内在肌的运动神经元,其轴突均不向内拐,直接行向腹外侧构成舌下神经根;只有腹外侧组,即颏舌骨肌运动神经元的轴突仍保留向内拐的行程。这一比较解剖学事实说明了哺乳类颏舌骨肌及其运动神经元的保守性,从而提出了舌肌进化顺序的假说  相似文献   

15.
冕宁县复兴公社水城五队公水牛一头,年龄二岁半,体重150公斤,营养中下。一年多来,全身陆续长出大小不等(2×3~10×12厘米)的肿块和疙瘩约二十余处,分布于颈部、颌下、背腰、臀部、腹侧,除腹底区及胸下外,几乎遍及全身。有的脓肿成团块,柔软,不发烧,切开流出豆渣样并混有结缔组织纤维的脓汁(灰白色,恶臭);有的团块发硬突出于体表  相似文献   

16.
采用微电泳技术,将30%辣根过氧化物酶(HRP)分别引入北京鸭、麻鸭、鹅、鸡、鸽和鹌鹑的脊髓颈中部、颈膨大部和腰膨大部的一侧灰质中,灌流固定,冰冻连续切片,BDHC法显色,中性红复染,明视野显微镜下观察并摄影。研究结果:家禽的疑核位于延髓的近腹外侧网状结构中,纵贯延髓的全长,尾端与副神经的脊髓核相连续,细胞呈弥散性分布,多数为大型神经元。在延髓的尾端,闩以后的部分,双侧疑核内出现了许多标记细胞。这些酶标细胞与副神经的脊髓核神经元混杂在一起,标记细胞的胞体直径为21~40μm,突起很明显,为典型的星形多极运动神经元。胞体和突起内聚积了大量的深蓝色酶标反应产物。在颈中部引入HRP后,出现的标记细胞数量最多,在颈膨大和腰膨大引入HRP后依次减少。6种家禽的种间差异不显著。研究结果表明,家禽疑核的传出纤维可以直接下行投射到脊髓各段,这一直接传导通路呈双侧性投射而以向对侧脊髓投射为主  相似文献   

17.
1984年第2期《兽医科技杂志》摘登了“猪皮下脂肪内寄生囊尾蚴病一例”一文,该文作者强调:“特别是在皮下脂肪内亦见到有囊尾蚴寄生,这是书刊中没有记载的寄生部位”。我认为这种提法是不正确的。 《兽医卫生检验》一书中介绍:猪囊尾蚴主要寄生于臀肌、股部内侧肌、腰肌、肩胛外侧肌、咬肌、舌肌以及膈肌和心肌,重症的可见于食道、肺、肝、胃大弯、淋巴结和皮下脂肪中,个别的也见于大脑—脑实质或硬脑脑下,甚至蹄部筋腱处。  相似文献   

18.
发病情况 1985年5月5日,发现患牛后肢跛行,经注射安痛定病情未见好转,晚上发现左股部肿胀,并逐渐扩展到左荐臀部,阴道口有污江色液体流出。当晚病畜死亡,病程约8小时。 剖检变化 患畜尸僵正常,左股部至荐臀部显著肿胀,患部肤色紫红,阴户肿胀。肿胀部触诊,有海绵样感觉和捻发音。皮下和肌间结缔组织有多量淡黄色、红褐色液体浸润,并有大量气泡,肿胀部位切开时有腥臭味,肌间略呈暗红色,骨盆腔浆膜和子宫水肿,有大量淡黄色、红褐色液体流出,生殖道粘膜面有污秽带恶臭的粘绸物复盖。脾略有肿大,淋巴结水肿。  相似文献   

19.
采用血管内灌注颜料的方法解剖观察了双峰驼胫前动脉和足背动脉的分支及分布情况。发现胫前动脉是动脉的主干延续,其主要侧支有胫前返动脉、小腿骨间动脉、外侧踝前动脉和内侧踝前动脉。足背动脉的侧支有跗外侧动脉、跗内侧动脉、跗穿动脉和趾伸肌腱动脉,其中趾伸肌腱动脉在其它家畜未见报道。  相似文献   

20.
马腰肌风湿是由于受风、寒、湿的侵袭而引起腰背肌肉(背最长肌)僵硬所致。患畜呈腰背强拘,凹腰反应减弱或消失,运步时常以后蹄尖拖地前进,转弯时腰背不灵活,卧地后,起立较为困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