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早在上个世纪初,革命先驱者孙中山在其所著《建国方略》中就提到:“心之为用大矣哉!夫心也者万事之本源也”。“国事者,一人群心理之现象也”。“满清之颠覆者,此心之成之也,民国之建设者,此心之败之也”。(自序)《建国方略》首篇就提出“心理建设”。并从“以饮食为证”、“以用钱为证” 等八个方面进行阐述,批判历来认为“知易行难”,而认为“知难行易”。相当于现在提出的“观念指导行动”,“首先转  相似文献   

2.
说觉悟     
在中国哲学史上,首先提出“觉”的观念的,是孟子。孟子述伊尹之言云:“天之生此民也,使先知觉后知,使先觉觉后觉也:予,天民之先觉者也,予将以斯道觉斯民也.非予觉之而谁也?”(《孟子·万章上》)赵岐注:“觉,悟也”。许慎《说文》:“觉,寤也”。寤即从睡梦中醒来之意。所谓“以斯道觉斯民”的“斯道”,照孟子所说,就是“尧舜之道”。所谓“先觉觉后觉”,就是使人民都有关于尧舜之道的觉悟,即都有对于尧舜之道的认识: 在中国古代哲学中,所谓觉,所谓悟,即对于“道”有比较明确的认识。儒家、道家都  相似文献   

3.
一、商业秘密之界定 何谓商业秘密,从世界许多国家和地区来看,叫法极不统一。在英国商业秘密被称为“trade secret”;而在美国虽然也常使用trade secret”,但也会使用“know-how”一词;在我国台湾,商业秘密则被称作“营业秘密”;从我国前阶段来看,叫法也不统一,有人称之为“贸易秘密”,有人称之为“技术秘密”,也有人称之为“技术决窍”等等。但值得注意的是,自我国《民事诉讼法》首次使用商业秘密这一概念来,商业秘密的叫法基本上达到  相似文献   

4.
以“伦理主义”为特征的儒学在当代中国已经失去也应该失去“国家哲学”的地位,发挥不了也不应该发挥“兴邦治国”的指导作用。不过,儒学在当代中国社会中并非没有任何地位,起不到任何积极作用。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中,儒学虽然不可能也不应该占据“主席”之位,但能够也应该处于“宾席”之位;不可能也不应该起决定性的“指导”作用,但却能够也应该起辅助性的“帮补”作用  相似文献   

5.
说“牢骚”     
说到“牢骚”,许多同志自然而然的把它同“落后”、“消极”联系在一起,认为“牢骚”是一种思想落后的表现,统归谴责之列,这未免有点不大“公平”吧。以笔者浅见,对“牢骚”也理应一分为二,既要看到它“消极”的一面,也应该注意到它所包涵的“积  相似文献   

6.
“敬”是《论语》中一个内涵丰富的道德范畴。在“执事以敬”方面包含着“君民互敬”、“敬孝亲师”、“虔敬鬼神”的要求;在“修己以敬”方面包含着“敬慕圣贤”、“敬重友人”的要求;在“为礼以敬”方面。包含着“恭敬礼节”的要求和对“为礼不敬”的反对。在儒家学派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敬”范畴的内涵和外延也不断充实。“敬”作为儒家道德修养的价值追求之一,其中的精华也是民族传统美德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这一范畴也就具有了一定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7.
当前改革进入攻坚阶段,人们在理论上的热点也开始转向“人”,一个短时期内,谈“人”,谈“人本”的理论文章连篇累牍出现于各有关报刊。统一战线理论对“人”的关注似乎慢了半拍,但也在跟上这股关于“人”的理论潮流。我们在统一战线角度研究一下“人”是必要的,这里谈点粗线看法供研究者探讨。  相似文献   

8.
“恻隐之心,人皆有之”,“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孟子在两千多年前的至理名言,道出了同情心存在的普遍性。孟子还高度评价了同情心在人性发展中的地位,认为“恻隐之心,仁也”,“恻隐之心,仁之端也”,“无恻隐之心非人也”,他把人的同情心上升到“仁”的高度去评价,并认为培养人的同情心是使人走向至圣至洁的“仁”的开端,这决不是偶然的,这是他教育经验的总结。他的这一教育思想也为后来的  相似文献   

9.
论“道”     
关于“道”的问题,学术界争论已久,有人说“道”是物质的,因而老子哲学是唯物主义哲学;有人认为“道”是精神的,因而老子哲学是唯心主义哲学;也有人出来调和,提出二元论。在一些研究文章里,也曾见到把“道”概括为世界的本体和规律的,也曾见到有人  相似文献   

10.
中国古今“德治”的提法虽然相同,但由于二者所属的经济基础、社会性质不一样,各自的内涵也就不一样,在调整社会关系上所处的地位也不同。古代的“德治”论中,“德”是居主要地位的,以维护封建等级特权为目的,强调个人义务。现在的“德治”论中的“德”,是在“法治”下的道德规范,以平等互助为目的,强调个人权利。古今“德治”不可混同。  相似文献   

11.
西方将哲学称作“形而上学 (metaphysics)”,“meta”和“physics”缺一不可。“形而上学”不能“形式化”,“时间”与“自由”进入“形而上学”,也不能“形式化”。“时间”不可分割,但“时间”与“自由”皆有“度”。“自由”有“你我他”,“时间”有“过去现在未来”。同时这也是“存在”的状态———“人自由者”的一种特殊“存在状态 (Dasein)”。“人”作为“Da sein”是“有死者会死者”,以“死”来划分“时间”的“维度”。“生死”这一过程,就是“自我”的“现时在世”。然而,“死”仍提示着“他者”。在“Dasein”的“过去现在未来”的“度”中,“未来”居于核心的地位。“人”作为“自由者”,是“创造者”。“自由”的“创造”,使“非存在”成为“存在”。“自由”之“创造”,使“未来”成为“希望”。“希望”又使传统哲学范畴的地位发生变化,“可能性现实性”如同“自由必然”一样在理解上有所推进。  相似文献   

12.
鲁迅不仅提出了构筑现代文化人格的正面主张 ,而且对中国国民性的负面因素进行了有纲有目的诊断。鲁迅认为中国人的精神纲领是“面子”观念 ,中国人的精神杂症表现为“官瘾”“好斗”“瞒和骗”“喜调和”“十景病”“矛盾思想”“围观”“健忘”“不认真”……鲁迅对中国社会众生相的分类概括也非常准确 ,非常精辟 ,不仅符合人的不同的社会本质 ,而且在是非上也能收到画龙点睛的神奇效果。  相似文献   

13.
同志考     
“同志”一词源出于《国语·晋语四》:“同德则同志,同心则同志。”从古代到现代,随着时代的变迁,其内涵也有所不同。而且在近现代政治生活中被广泛使用,直到成为社会成员最高尚的关系的标志。但是,近几年来,“同志”一词越来越被一部分人所轻薄。因此,笔者认为,有必要对“同志”加以辩证。 在我国古代,使用“同志”一词的机会较少,但也不乏其人。东汉王充《论衡》中有“好友同志”之语;《后汉书·刘陶传》云:“所与交友,必也同志”;《三刻拍案惊奇》亦云:“也晓得娘子有同志”;抗清志士英钟峦临死之时赋诗:“只因同  相似文献   

14.
在“捕诉分离”案件中,由于审查逮捕、审查起诉分属于不同的检察部门负责,客观上导致侦查活动存在一定的“监督盲区”,这既不利于引导侦查取证工作的有效开展,也不利于侦查监督力量的有效整合,同时也不利于落实司法责任制的要求。在现有法律制度框架下,通过在“负责逮捕的检察院”与“负责起诉的检察院”之间建立“双向通报”机制,明确各自在不同办案环节的职责,重点解决“捕诉分离”案件中侦查监督工作出现空白的问题。  相似文献   

15.
游戏三昧是佛教术语,“戏”意谓自在、无碍。“游”就是“游行”、“游化”的意思。“三昧”是指心定于一处的一种安定状态。所谓“游戏”是说得禅悟之人在世间犹如无心之游戏,心无牵挂,无拘无束。苏轼把游戏三昧用在绘画上,认为艺术的欣赏和创造也像禅师的游戏三昧一样,需要进入那种神秘的、难以言说的、生命获得绝对自由和解脱的境界。游戏三昧表现在绘画上也即“墨戏”。苏轼的游戏观更多地受到禅宗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零容忍”原则指导的警务政策在国内外警务实践中取得了良好效果,然而这一警务政策在理论和实践上也有其不合理之处,如导致警民关系紧张、忽视执法的社会效益、警务工作泛化等问题.“适度容忍”的警务政策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规避“零容忍”警务政策的不合理性,也有相应的理论支撑其合理性.“适度容忍”警务政策只适用于一部分违法行为,不否认对另外一些违法行为仍要采取“零度容忍”.  相似文献   

17.
“又”是汉语中的一个常用副词,同时也是日语中的一个汉字,读作“”。尽管如此,两者在意思及用法上并不等同。“”是汉语“又”的基本译法,但由于汉语“又”具有更多的含义及使用方法,所以在日语中也有其他各种不同的译法。  相似文献   

18.
“传变”也称“传经”或“传受”,系指外感热病的发展变化,即从一经证候演变为另一经证候的过程。一般认为“传”指病情循着一定的趋向发展,“变”则是指病情不循一般规律而发生了性质的转变,故成无己说:“传,有常也;变,无常也……如阳证变阴证也。”  相似文献   

19.
当前,全面的自上而下的党政机关机构改革开始了。在这轰轰烈烈的政治体制改革中,有一俗语叫“精兵简政”,也有直呼“精简”的。由于精简喊了多年,其结果是“越减越多”,人们对这个词由习以为常进而产生了逆反心理,对“精简”工作也就淡漠了。可以肯定地说,“精兵简政”是褒义词,最初是1941年由党外人士李鼎铭先生提出来的。当时毛泽东主席也大加赞赏,写进了他那妇孺皆知的  相似文献   

20.
西方将哲学称作“形而上学(metaphysics)”,“meta”和“physics”缺一不可。“形而上学”不能“形式化”,“时间”与“自由”进入“形而上学”,也不能“形式化”。“时间”不可分割,但“时间”与“自由”皆有“度”。“自由”有“你我他”,“时间”有“过去现在未来”。同时这也是“存在”的状态———“人自由者”的一种特殊“存在状态(Dasein)”。“人”作为“Da sein”是“有死者会死者”,以“死”来划分“时间”的“维度”。“生死”这一过程,就是“自我”的“现时在世”。然而,“死”仍提示着“他者”。在“Dasein”的“过去现在未来”的“度”中,“未来”居于核心的地位。“人”作为“自由者”,是“创造者”。“自由”的“创造”,使“非存在”成为“存在”。“自由”之“创造”,使“未来”成为“希望”。“希望”又使传统哲学范畴的地位发生变化,“可能性现实性”如同“自由必然”一样在理解上有所推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