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社会急变时期的青年道德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代中国正处于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从计划经济社会向市场经济社会转轨的社会转型期。当代青年也正在经历着一场前所未有的思想道德观念的嬗变。然而,毋庸讳言,青年道德观念的嬗变也无可避免地向世人展示了这一代青年在道德转型的过程中失范、扭曲的尴尬境地。  相似文献   

2.
当今社会的青年一代,面对纷繁复杂的社会画面,其道德价值观念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应当确立什么样的道德价值原则?社会又应以什么样的道德价值标准来评判当代青年的道德行为?对这些问题的正确回答,对青年自身的发展和社会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际意义。 一、当代青年的道德价值倾向 应当看到,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确立和发展,当代青年的道德价值观念和道德行为,在艰难的探索和选择中,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当代青年道德价值观念的变化带有明显的倾向性,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相似文献   

3.
英格尔哈特的“后物质主义”价值观认为,在后现代社会,人们不再关心经济增长,而是更加强调生活质量和生态环境,更加强调个性自由和自尊。互联网是后现代化的重要标志,中国青年也不同程度地受到了“后物质主义”价值观的影响。在这一价值观的影响下,网络虚拟社会中的青年道德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道德意识方面的个人主义色彩浓厚;道德行为方面的自律能力不足;道德准则难以约束网络言论方面的自由民主权利。在网络虚拟社会中,青年道德出现问题的原因主要有三个:网络本身的多元性、开放性对青年认识产生误导;网络立法和网络监督等方面比较滞后;“后物质主义”价值观对青年网络道德的影响。针对网络虚拟社会中青年道德问题,我们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治理:健全针对青年人的价值观导向机制;完善网络立法和网络监督体制;重建公开、参与、积极的政治文化。  相似文献   

4.
杨露 《理论导刊》2024,(3):67-73
作为互联网“原住民”的青年群体,在数字技术根本而广泛力量的变革下成为“数字青年”,而他们的道德建设深度关乎数字中国建设。区别于以往的青年群体,“数字青年”有着显著时代印记的不同生存画像,具体表征为认知方式过度注意、社会交往圈群聚合、实践活动时空规则新构,而这些更是为他们道德发展创设了新环境。然而,在“数字青年”的生活图景中却又存在着信息过度注意模糊道德认知、圈群价值取向误导道德判断、实践活动新时空规则滋生道德失范等道德隐忧。为此,应从提升个体数字素养、强化平台治理、加强数字空间法治实践方面共同发力,在纾解“数字青年”道德隐忧中推动新时代数字中国建设。  相似文献   

5.
断想之一:青年战士处在人生的特殊时期;社会变革的加快引起某些道德失衡现象——道德教育成为青年战士思想教育不可忽视的重要内容青年战士处在人生转折的特殊时期。这个时期的青年战士,在道德关系、道德意识、道德活动等方面都遇到了一些特殊矛盾,如个性形成中的矛盾;自我意识发展中的矛盾;爱情体验的出现与发展;成才、职业选择的需要与矛盾等。总之,在这个时期,他们要成人、成才、成婚,面临着如何做人的人生重大课题。妥善引导和处理他们成长过程中遇到的特殊道  相似文献   

6.
政治心理和道德心理与人们的日常的社会生活紧密联系,是由人们所处的物质和精神环境所直接产生的。人们的政治心理和道德心理一旦形成,就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它一方面在产生它的诸种社会物质关系的相互作用中不断巩固和发展,另一方面又以其强大的力量反作用于整个社会环境,并影响着人们的社会关系。因此,如果能够形成顺应改革大潮的政治心理和道德心理,就能够推动改革大潮的向前发展,反之,则会阻碍改革大潮奔涌的进程。处在改革开放前沿的广州青年,政治心理和道德心理的变化比较快,比较典型,暴露的问题也较为突出。据此,我们利用近年来在“广州青年价值取向调查”、“广州青年需求调查”、“广州青年选举心理调查”、“广州区街青年政治意识调查”中所获得的数据,结合平时的接触和了解作综合的分析与研究。  相似文献   

7.
香港青年亚文化,主要表现为一种消费亚文化。在香港特殊的社会历史条件下,这种亚文化受市场经济发展和市民心态的刺激,以及外来青年文化的冲击,形成了自己的特点,成为我们考察香港青年发展的“窗口”。本文根据香港学者和社会工作者的一些研究报告,对这种亚文化进行一些肤浅的探讨。一、香港青年亚群体和亚文化的产生香港青年亚群体和亚文化的出现,有其特殊的社会背景,是香港现代经济发展和外来文化冲击的产物。有的香港学者认为:“在60年代以前的香港社会形态及传统道德中,‘年青人’或‘青少年’这些概念根本不存在,社会成员只有三种——‘儿童’、‘成年人/大人’  相似文献   

8.
随着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非规模化成为社会主要的发展态势,自主劳动成为社会主要劳动方式,社会需求和技术变革越来越快地成为社会常态。非规模化状态下道德出现新的问题,道德关系从稳定性走向自主性,组织内部道德权威由强盛走向衰落,个体道德理性从社会契约走向去抑制。解决信息技术带来的非规模化道德问题,要以法律、技术等硬性规制确保社会道德底线,以动态媒体矩阵为依托营造社会道德氛围,以微化、互联为导向建设能够引领人类自我实现的信息社会伦理学。  相似文献   

9.
道德是一定阶级和一定社会集团意志的反映,它是人的生活态度的内心世界的绝对命令,而道德的调节功能的发挥要依赖于个人能够在多大程度上运用道德原则和道德理想去评价个人的观点和行为,并在活动中去实现这些原则。为了造就具有崇高思想道德品质的新人,苏联社会很注意青年的道德取向问题。近几年来,他们进行了一系列伦理  相似文献   

10.
正今天我们讨论马克思主义如何切入现实的问题,仍然需要从马克思主义创始人那里去吸取经验和营养。马克思早期在对资本主义的批判中与青年黑格尔派、激进批判家发生了理论视野的分歧。在马克思看来,国家、宗教、人们的观念、道德等的异化应该从人们的现实社会生产、生活方式的异化中去理解。他因此与恩格斯一起将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批判,由宗  相似文献   

11.
和谐教育视角下当代青年的思想道德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和谐教育思想追求的是人的自由发展、全面发展,人的充分发展与和谐发展.目前,当代青年的思想道德建设还存在着许多不和谐,表现为传统道德体系与现代价值理念的不和谐、道德认知能力和道德实践水平的不和谐、多元文化潮流和道德选择判断的不和谐、传统道德构建模式与现代道德构建体系的不和谐.因此,要用和谐教育观指导当代青年的思想道德建设,从客观层面上营造思想道德构建的环境,从微观层面上完善青年和谐的思想道德心理结构,全面提高当代青年的思想道德水平.  相似文献   

12.
自由时间为青年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开辟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视域,并在空间场域、内容构成以及表达样态等向度呈现出现实与虚拟互构、工作与生活交融以及繁荣与荒芜并存的现实图景。相较于程式化的劳动时间,青年在自由时间中拥有较高的自主权和主动权,对于自由时间的利用也成为关系青年成长发展质量的"最大变量"。当前,青年自由时间利用所面临的困境表征为空间、功能、价值、形态等不同维度的多重疏离。需要从国家社会层面以及青年个人层面协同发力,促使青年在自由时间中从消极走向积极、从被动转为主动、从无序转向有序,成为自由时间的主导者和享有者,从而真正使自由时间成为青年自由而全面发展的积极存在。  相似文献   

13.
理想人格的建构,实质是在日常伦理生活中探索成人之道,是对个体存在价值和意义的深入追问。孟子对居仁由义的君子、浩然正气的大丈夫以及人伦之至的圣人形象的描绘,呈现了理想人格的基本样貌。理想人格是自由且独立人格的典范,也是道德人格的集中体现,内蕴感知是非的道德认知、推己及人的道德情感、坚毅不屈的道德意志、人皆尧舜的道德信念和达济天下的道德行为,是塑造青年人格形象的精神内核。新时代青年应在实践中涵育道德人格,以成就个体德性的道德自觉、成己达人的道德觉悟、担当大任的道德抱负,为社会建设、民族复兴贡献己力。  相似文献   

14.
《学理论》2017,(2)
自20世纪90年代,大量农村青年涌入城市,选择在城市工作、生活,但由于自身生活经历和经济文化上的差异,他们中越来越多的人正游离出农村社会体系和城市社会体系,成为心灵上"漂泊的一代"。本文通过对农村青年身份认同、家乡认同、城市认同和未来归属的分析,提出从经济层面、生活层面和文化心理层面采取措施,积极帮助农村青年消解社会认同焦虑,加快农村青年社会融合。  相似文献   

15.
社会分化是社会转型最基本的特征,这种分化打破了原有的结构要素之间的恒定关系,必然会在很大程度上造成文化价值观的失衡。社会转型带来的社会生活各方面发生的巨大变化,必然会对正经历着这样一种剧变的青年在心灵上产生剧烈震荡,而青年的道德观念也在这种震荡中经历着一场深刻的嬗变,在新与旧、传统与现代的交汇、冲突中,当代青年一方面被新生活所诱惑,另一方面又被旧心态所禁锢,陷入了无法回避的道德困境。为推动社会转型的顺利实现,当代青年应振奋精神,肩负适应社会转型所需要的道德责任。  相似文献   

16.
社会利益群体因经济利益的分化所引发的各个利益群体的利益冲突越来越成为普遍的社会问题。这种社会利益群体的分化有合理分化和过度分化的不同情形,在道德的视阈和社会的有序运行和健康发展中有着不同的影响,有必要对此作理性的把握和道德的评判。要实现社会利益的均衡就必须从强化人人共享发展成果的执政道德理念、构建确保社会公平正义的道德制度体系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国民价值体系等方面来建构有利于不同社会利益群体实现利益表达和政治参与的道德机制。  相似文献   

17.
青年社会学     
青年成为社会学的特定研究对象,带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在现代社会,一方面,青年的生理成熟期随着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而大大提前;另一方面,青年的心理成熟期和社会化过程却由于社会的发展而大大后移.这样,青年与社会的矛盾就随着时代节奏的加快而产生、发展了.青年社会学就是从社会整体出发,探讨青年的社会化过程、青年的各种社会行为规律以及青年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以达到促进青年健康成长、促进社会进步的一门社会学分支学科. 青年社会学是一门起步较早、目前仍在探索中的年轻学科.本世纪初,法国社会学家杜尔凯姆指出,青少年的语言、行为和意识形态最灵敏地反映社会的影响.一般认为,美国心理学家、  相似文献   

18.
现代青年的状况如何?这个问题是很复杂的。因为“苏联青年”——它包括中学生、职业技术学校学生、中等技术学校学生、大学生,也包括工人。集体农庄庄员、知识分子和军人。在政治、道德、教育和社会积极性方面的成熟程度很不相同。而且苏联目前的社会生活与70年代后期至80年代前期相比有更多的矛盾。研究表明,我国青年的社会积极性、思想的敏感性与勇敢精神,以及组织活动的独立性都有了空前的新发展。大多数苏联青年认为,忠于共产党的事业、社会主义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责任心、荣誉感、良心和大公无私过去是,将来仍然是重要的生活目标和道德价值。80.9%的青年在思考人生的意义(据苏联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B·A曼苏罗夫教授的材  相似文献   

19.
对青年开展科学研究的意义,已经谈了很多。但是其中的一些基本认识,只有在研究的实践中,在研究成果的社会作用中逐步加深。我们过去多次讨论过青年研究的方法论,今后还应该继续讨论。这里就青年研究的一些基本认识提出求与同志们探讨。产业革命促使青年问题成为社会问题青年问题的发生和发展有一个历史的过程。传统的封建社会有没有青年问题?有的。但大多表现为个人的反抗行为,如追求婚姻自由、追求爱情、反对家长制,然而毕竟没有成为社会问题。只有当青年构成群体,而且与社会的矛盾不断发生,引起社会的关注才成为社会问题。这种情形,是在产业革命以后,才开始出现的。日本学者高田昭彦的观点反映了国际  相似文献   

20.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心理变迁的总体趋势是,在价值取向上,从注重理想向注重实际趋进,从注重义务向强调权利演变,从注重集体向强调个体转化,社会处在思想大活跃、观念大碰撞、文化大交融的时代。在这些变化中,人的价值追求和实现成为社会运作的重要驱动力和中心,这一特点在民营企业青年就业群体中表现得尤为突出。在民营企业,青年员工的公平意识、平等意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