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奥巴马政府上台后的东亚政策不仅显示了美国对东亚地区的重视,还表明了美国在与东亚地区发展关系中将更注重政治、经济、外交等软实力的运用。其思路也逐渐清晰,即以保持美国在东亚地区的战略主导权为核心。而围绕这个核心有三条主线:一是整个战略继续以日美同盟为主轴的军事同盟体系和伙伴国为依托,保持美国在东亚的军事地位;二是加强与东盟等区域合作组织的联系,引导其发展方向符合美国利益;三是以对话方式与中国进行战略博弈,以免中国挑战美国的霸权。东亚地区构建也将出现新的形势:美国跨太平洋区域构建面临多重挑战;东亚合作更加开放与包容;东亚区域合作更加倚重东亚核心国家合作的深入。  相似文献   

2.
印度认为中美紧张关系会持续并对多极世界格局构建产生影响,对其自身既是挑战更是机遇。印方据此出台一系列应对措施,包括通过"议题联盟""不对称通融"等方式深耕美国,应对中国崛起;重塑与邻国发展伙伴关系和宣扬"印度方式",削弱"一带一路"向心力;加强与美在印度洋合作和"印太"塑造,防止中国主导该地区;宣称维护全球自由贸易体系,但效仿美国对中国实行贸易保护主义。与地缘战略上的积极应对相比,印度对中美竞争引发全球经济动荡和利益重组的准备不足、应对有限。未来,印度"深耕美国、应对中国"的战略不会根本改变,但大国关系变动、新技术较量、印度国内经济改革前景不明等因素使印度应对中美竞争长期影响存在变数。中国在警惕印美地缘战略互动的同时,应着眼大局,妥善管控分歧,并利用印度在经济、技术上的政策不确定性争取合作。  相似文献   

3.
进入新世纪头10年,中美日三边经济关系随着中美日三国经济增长和经济实力对比关系的改变而出现了显著变化,即:中国的地位快速提升,而日本的地位明显下降,美国的地位虽有下降但依旧十分重要。分别从中美日三个国家的视角审视三边关系,则主要表现为:中国从倚重日本转变为倚重美国,美国从美日经济摩擦转变为美中摩擦,而日本则从对美依赖转为对华依赖。这种变化将构成新世纪全球经济格局和大国经济关系调整的重要动向。  相似文献   

4.
冷战结束后,美国谋求世界霸权靠的不仅是遍布全球的联盟体系,还包括为一时或一事而临时组建的准联盟体系。同正式联盟相比,准联盟具有灵活性、易变性和便利性等特点,因此准联盟战略是美国政府实现其对外目标的重要手段。2003年美国构建的伊拉克统一战线形成后,其功能几经变化,可分为“终结萨达姆的统治”阶段、“稳定伊拉克局势”阶段和“民主改造伊拉克”阶段。伊拉克统一战线功能的变化导致统一战线成员的变化。同时,它折射了美国准联盟战略的基本特征,也在一定程度上表明:美国的安全战略开始从倚重联盟战略向倚重准联盟战略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5.
美国对印度能源安全战略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印度自身能源资源特别是油气资源难以满足其经济快速发展对能源的巨大需求,因而不得不依赖进口油气来填补其国内的能源供需缺口。于是,寻求获得海外油气的稳定供应成为了印度的一个重要目标。在印度实现这一目标的过程中,美国成为了一个重要影响因素,典型例证是印美核协议不仅影响了印度对其发展与伊朗能源项目的态度,而且还影响了印度对伊朗的政策。美国能够影响印度寻求能源安全的根源在于,美国对印度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6.
印度作为经济快速增长的新兴大国,其发展速度、模式、前景为世界所关注。印度借助 信息产业的优势实现经济的崛起,而现代科技人才的培养、储备是印度信息产业迅速发展的重要 因素。虽然印度的国际竞争力尚不如中国,但其经济发展具有较大的潜力和优势。中国应在邻国崛 起之中抓住合作契机,实现优势互补,发展自己。此外,中国还应借鉴印度发展之经验,在国际竞争 中确立人才竞争的比较优势,走人才强国之路  相似文献   

7.
印度作为人口众多的发展中大国,在金融改革与发展区域金融中心培育与构建的经验与教训,对同为发展中人口大国的中国的区域金融发展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为此,本文拟在探索印度区域金融中心构建的演绎路径基础上,总结其构建中的经验与教训,以便于中国在区域金融中心构建方面有镜可照。  相似文献   

8.
沈秋欢 《东南亚》2009,(3):18-22
冷战结束以来,特别是近十年面对印度和朝鲜发展核力量的努力,美国采取了完全不同的核政策。美国对印度持友善甚至支持的态度,而对朝鲜采取对抗性政策。本文试从温特的身份建构主义并结合语言行为的角度分析,揭示美国形成不同核政策的原因——美国对两国构建起截然不同的身份。冷战后,美印互动促使美国对印度在冷战时期构建起的非敌非友身份向准盟友方向转化,而美朝的互动强化了美国在冷战时期就已经构建起的敌人身份认同。  相似文献   

9.
冷战结束以来,南海地区成为印度"东向"政策的首选。通过改善和深化印度-东盟国家的政治、经济与安全关系及协力美国、日本的南海政策,印度在南海问题发展中扮演着越来越显著的角色。同时,由于中印边界问题未决,印度利用南海问题"制衡"中国与积累战略优势的企图也日趋明显。  相似文献   

10.
印度的海洋战略及印美在印度洋的合作与矛盾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郑励 《南亚研究季刊》2005,2(1):113-120
作为主要的印度洋国家,印度长期以来寻求一项确保自身安全和经济利益的大国海洋战略,它体现了印度立足南亚、面向印度洋、争做世界大国的战略图谋。冷战结束以来,特别是随着印度综合国力的发展以及追寻其“大国梦”的步骤加快,印度对印度洋的安全需求持续增大,将确保海洋战略利益、特别是保证印度洋海上石油通道的安全视为保护其基本国家战略利益的头等大事。鉴于印度洋对印度和美国的重要战略意义,印度在实施其海洋战略过程中既会与美国保持合作,同时也可能引发相互间的利益冲突。  相似文献   

11.
地缘环境、大国关系和经济需求是新世纪前影响印日关系发展的主要因素。新世纪印日关系发展的影响因素包括经济、政治、海洋安全和大国关系四个方面。除了经济发展模式的互补性外,新世纪两国之间有了新的经济价值和吸引力。共同谋求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的席位和共同的西方民主价值观是两国靠近的政治动因,但其影响力在印日之间存在根本差别。在海上能源安全和航道方面两国需要相互借重,但有三点需要中国特别注意。美国是印日关系的密切的推动者,但其对印日的影响力是不同的。中国在客观上是印日关系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可以从内外两个层面发挥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黄琪轩 《东北亚论坛》2020,(1):42-53,127
当前,"新自由主义"国际秩序遭遇来自美国国内的严重冲击。这与一百年前,"古典自由主义"国际秩序遭遇来自英国国内的冲击十分类似。为何在一百年间,英美两国均遭遇国内对国际秩序的严重冲击?本文指出,各国不同的产业-金融联系是一项"关键前情"。在解除对资本跨国流动的管制后,英美两国疏远的产业-金融联系加剧了资本跨国流动带来的问题。由于缺乏国内利益纽带约束,能够"用脚投票"的英美两国资本生产意愿降低;相对当地政府以及普通民众的议价能力提升。资本分得更多的经济份额。由贫富分化引发的政治问题日益凸显。理性的政治家利用国内分化的政治结构,动员国内民众,给自由国际秩序构成巨大压力。与英美不同,德国等有着紧密产业-金融联系的国家,即便面临资本全球化浪潮,国内冲击自由秩序的压力相对较小。基于其政治经济安排的特点,中国能为维护国际秩序做出积极贡献。  相似文献   

13.
ABSTRACT

This research examines China’s official perspectives on, and interpretation of, U.S.-China-India relations by surveying official, quasi-official, and some most relevant scholarly publications. China’s official line has always emphasized the bilateral nature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hina and India fending off any third-party interference, including that from the United States. Neither Chinese leaders nor the regime’s official media outlets would speak of China–India relationship with a triangular framework (with a rare exception of the Russia–India–China triangle). In the context of the rapid evolvement of U.S.-India military cooperation, the Chinese official line remains unforthcoming about whether such developments have direct implication for China’s security or national interests. Chinese core official media has in fact minimized the popularization of the idea that containing China is the driving force behind any cooperation between India and the United States.  相似文献   

14.
Diplomatic correspondence between Washington and the American Embassy in Islamabad published by the National Security Archive shows that during the last 35 years of the twentieth century American diplomacy toward Pakistan faced a mutually de-escalating relationship. Pakistan wanted American economic and military assistance as well as support in its conflicts with India. The United States was ready to aid Pakistan, but only so far as Islamabad respected American demands. These focused on containing Soviet influence in the region and, more recently, fighting al-Qaeda and the Taliban. The United States also asked Pakistan to refrain from manufacturing nuclear weapons. To enforce this policy, successive American administrations showered Pakistan with sanctions. These sanctions were lifted again and again, because they undercut American diplomatic influence with the Pakistani government. Washington did not intend to support Pakistan in its conflicts with India. Pakistan let down the United States by not using its leverage over the Taliban to capture Osama Bin Laden. Mistrust resulting from this roller coaster relationship should have warned American diplomats not to take Pakistan's support in the war in Afghanistan against al-Qaeda and the Taliban for granted.  相似文献   

15.
ABSTRACT

The United States has sought over the last two decades to facilitate India’s rise as a means of balancing against China’s ambitions. Notwithstanding the rich literature that has emerged on Sino-Indian dynamics and the U.S.-India-China triad, there has been remarkably little examination of the ways in which the United States navigates its relationships with these two rising powers. This study poses a simple question: to what extent has the United States’ pursuit of its interests with India meant that it has accepted trade-offs with respect to its interests with China? Drawing on government documents, interviews with current and former U.S. officials, and an array of case studies between 2005 and early 2019, this study argues first that the U.S. bureaucracy has long been structured in such a way as to heavily compartment policy decision-making related to South Asia and East Asia, respectively, and to produce a pronounced but largely explicable structural bias toward East Asia; second, that relatively few policy matters have arisen since 2005 that have forced the United States to consider meaningful trade-offs between its India and China equities; and third, that new challenges may arise for Washington as its deals with an increasingly inter-connected Indo-Pacific region, and manages the bureaucratic and policy implications of its renewed emphasis on great power competition.  相似文献   

16.
巴基斯坦在中国的周边环境和外交中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作为中国通往西亚和中东的重要桥梁和南亚地区战略平衡和稳定的重要角色,巴基斯坦对中国具有独特的商业、安全和战略价值。中巴关系的未来发展一方面取决于政治外交、经济贸易、军事安全和人文交流这四个方面的内在发展,同时也受到印度和美国这两个外部因素的影响。巩固和发展中巴全天候战略合作伙伴关系是两国共同的战略选择。未来几年,双边贸易和投资将有较快的增长,两国的民间交流和文化关系有望得到较大的发展,在地区多边组织和机制中的合作也将进一步得到加强。  相似文献   

17.
朝鲜战争结束后,美国极力拉拢中国周边的亚洲国家组建针对中国的包围圈,为了应对这一情况,中国提出了建立“国际和平统一战线”的外交战略,1954年中印、中缅两国总理互访就是落实“国际和平统一战线”政策的重大举措。在互访过程中,中印、中缅共同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中国领导人着力消除了印度、缅甸在华人华侨、边界问题、亚洲国家共产党以及中美关系等问题上的疑虑和担心,从而促进了中印、中缅两国关系,巩固了亚洲国家的中立倾向,为亚非会议的召开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相似文献   

18.
美国出口管制政策演变的历史表明,出口管制始终是美国国家战略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自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美国对华一直实行歧视性出口管制政策。这不仅在相当程度上加剧了美中贸易失衡,而且使两国都付出了巨大的经济代价。由于奥巴马政府并未改变美国对华的一贯立场,因此其推动的出口管制改革并未惠及美中贸易,使美中贸易关系的发展日趋复杂。在对华出口管制问题上,美中两国的博弈将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在美中双边经济相互依赖关系中明显处于弱势地位的中国应当积极采取措施予以应对。  相似文献   

19.
美国经济在全球经济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因此美国经济的未来走势直接关系到全球经济的发展,美国在经济发展中所具有的优势地位以及在未来经济发展中所要面对的挑战与风险,美国未来经济面临着巨额的经常项目逆差、财政收支赤字、能源价格高涨以及房地产泡沫破灭的威胁,使美国必须采取措施进行调整,这将导致本世纪初美国未来经济发展速度减慢。  相似文献   

20.
2003年的东盟与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东南亚经济复苏、东亚经济增长、世界形势多变的情况下 ,东盟在2003年比较活跃 ,成为亚洲舞台上的一个热点 ,不仅促进了东盟内部在政治、经济、地区安全、社会的一体化进程 ,而且还进一步扩大了与中国、日本、韩国、印度等亚太国家的合作 ,加强了与美国、欧盟在非传统安全领域的对话与合作。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进展顺利 ,它的启动积极地推动了东盟与中国经贸关系的发展。一、东盟 :扩大合作 ,促进一体化2003年的世界并不宁静 ,美英联军发动对伊拉克战争 ,“SARS”上半年肆虐东北亚和东南亚 ,在这种多变的形势下 ,东盟在各方面加强了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