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教育作为人类寻求进步、自我完善的手段,把人类从蛮荒带到了现代文明.我国的教育是关系党和国家长治久安的事业,是事关民族前途命运的根本问题.德育则是其中一个至关重要的工作,学校是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的主阵地、主课堂、主渠道.我们应该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以人为本"为原则创造性的开展工作,把教育人、引导人、鼓舞人和尊重人、关心人、理解人有机地结合,不仅提高促进学生的适应能力,而且应逐步培养他们的全面发展和超越自我的能力.  相似文献   

2.
去年夏天,我有幸和两位研究教育史的同志谈起中国的教育史,谈论中他们观点鲜明,使我很受启迪。他们提出:“中国的教育史就是道德教育史,特别是儒家教育更是如此。”这次谈话之后,我又请教过几位专家学者,翻阅了几份有关资料。《论语》中说:“学,本以修德,古之学者,维务善德,其它则不学。”诸多史料表明,中国的古代教育是以德  相似文献   

3.
现代企业以人为本的管理即人本管理,是在20世纪60年代提出的。目前已引起国内外企业的普遍重视,成为当代优化企业管理的新潮流。一、人本管理的基本内容人本管理是一种管理模式,也是一种管理哲学。它回答了企业是什么?企业为了什么?企业的发展靠什么?这三个关系企业命运的重要问题。(一)"企业即人"。"企业即人",是指企业是由人组成的集合体。企业无"人"则止。企业管理必须以人为中心,把人放在企业发展的首位,把调动人的积极性作为管理人员的首要职责。人的潜力极大,关键在于开发。美国著名经济学家舒尔茨曾说过:"当代高收入国家的财富是靠人的能力。"一些统计资料表明,人的能力只有10%被利用。对企业而言,开发人的智力,挖掘人的  相似文献   

4.
所谓"滋补"德育,就是在德育过程中,针对德育对象的不同需要,采用不同的德育措施和方法,以补代惩,引领学生成长的教育过程.就像身体虚弱的人一样,差什么补什么,达到身心两健.  相似文献   

5.
立法与“以人为本”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立法是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重要环节,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重要保证。立法工作的重要性,不仅在于通过制定一系列科学规范的法律、法规来保证各项工作都能够做到有法可依,更重要的是,立法应当体现一种时代精神,特别是法律规范的设计,应当符合人类文明发展的基本要求,要体现对人的尊严的尊重和人的命运的关怀,就是要“以人为本”。“以人为本”,不仅是指立法要对人的权利给予应有的关注和加以必要的保护,更重要的是,立法在处理国家机关与公民之间关系的时候,应当将公民的基本权利的法律保护作为设计国家机关国家权力的正当性和合法性的依…  相似文献   

6.
图书馆创新与“以人为本”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从"以人为本"出发,阐述了在图书馆活动中,服务创新要以读者为本,管理创新要以馆员为本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7.
高校德育对社会的进步与发展,对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对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对全民族素质的提高,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高校德育必须坚持以人为本,这是时代的需要,也是高校德育任务得以完成、育人目标得以实现,从而在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与和谐社会建设中发挥应有作用的必然要求,同时也是德育事业自身得以发展的前提和保证。一确立以人为本的德育精神,必须一切为着学生、为着学生的一切,努力开发并充分发挥德育的多重功能,致力于使学生确立正确的政治方向和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全面提升学生包括心、智、…  相似文献   

8.
新发展观与“以人为本”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自工业化时代以来,在发展问题上,伴随着经济发展、社会进步与自然环境遭到严重破坏的强烈反差,人们的认识愈来愈清晰发展的真正含义是人的发展,即以人为本的发展,这是新发展观的基本要求.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的新发展观,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在改革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9.
10.
实施“德育札记”、“德育导师制”,是我校落实“为学生的发展和幸福奠基”的办学理念采取的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新举措。它以“一本一卡一片心,点面结合三线凝”为德育工作思路,创造性地抓实了全员育人工作,促进了学生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1.
高杨 《世纪桥》2010,(5):112-113
高等学校作为培养高素质、创新型的高级专业人才的基地,需要树立一种以注重人的全面发展、开发人的潜能为第一需要的教育理念,即"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高校只有把广大教师和学生的切身利益作为教学管理的出发点,充分做到"以教师为本"、"以学生为本",增强管理干部的服务意识,树立刚柔并济的管理观念,才能真正在教学管理实践中全面实现"以人为本"的管理。  相似文献   

12.
陈成志  焦春红 《世纪桥》2009,(13):61-63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现的核心,全面正确理解“以人为本”,是践行“以人为本”的前提和基础,具有重要意义。在我国现阶段,“以人为本”中的人既不是指少数人或所谓的既得利益集团,也不是泛指所有的人,而是具有特定内涵。具体来说,以人为本中的“人”和“本”具有一定对应性。以人为本就像人民的“幸福之树”,她即需要强基固本和不断生长。也需要科学管理和铲除病虫害。要全面、正确理解和把握“以人为本”,必须坚持“四不原则”。  相似文献   

13.
"以人为本"是胡锦涛在"科学发展观"中提出的重要观点,是我们党治理国家的根本理念。对"以人为本",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或不同的层面来理解。一是从人与他物的关系来理解。我们知道,在宇宙间,既存在人、也存在他物。人与他物的关系可分为两个方面:一是互相依赖,二是互相竞争。作为依赖的一面是指:人是从他物演化而来的,人的生存和发展离不开他物。而竞争的一面则是指:人与他物之间存在着对立和矛盾,有时甚至会发生严重的冲突。  相似文献   

14.
俊光 《唯实》2005,(6):64-64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第一次把“以人为本”明确地作为“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指导思想和原则”之一,很快就在全社会激起了热烈地回响。这决非偶然,而是因为人同此心:无论古今中外,“以人为本”的思想实为人心所同具。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马克思恩格斯一开始就确认了“任何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无疑是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这样一个事实,因而科学共产主义的第一个纲领性文献《共产党宣言》就明确指出,在共产主义社会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自由发展的条件。”直到半个世纪以后,恩格斯在回答意大利人卡内帕时,仍然认为只有这句话才能表述…  相似文献   

15.
<正>巨鹿县育蕾小学立足德育工作的新形势、新要求,于2012年启动了"品行储蓄"项目,以此引导学生"日积一行、周养一品、月成一习",使无形的德育工作有了明确抓手,取得了明显成效。"品行储蓄"就是把学生在学校、家庭、社会中的优秀品行按一定规则转换成品行积分,存入自己的"品行储蓄卡"中,学生可以持卡到"品行超市"以积分兑换相应物品。成立组织机构。学校成立了由校长任组长、主管德育工作的副校长任副组长的品行储蓄项目领导小组,并由德育处具体负责项目的运行落实。学校还成  相似文献   

16.
王德军 《学习论坛》2007,23(3):11-13
以人为本作为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的重要内容,坚持以人为本需要研究和认识人的“根本”。人的根本在于人的生存不同于物的存在,人是一种具有多样性需要的存在,人的生存是在自然物质存在基础上的社会存在和精神存在。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就是要不仅满足人的物质需要,使人能够活着,还要满足人的社会政治需要和文化精神需要,使人能够活得有尊严和有意义,实现人的自由和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7.
李影 《世纪桥》2010,(23):50-51
"以人为本"中的"人"在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中既作为"个体"存在,也作为特定"群体"存在。"以人为本"与中国式民主两者密切相关,中国式民主贯穿着"以人为本"的理念,它是中国式民主的精神动力,中国式民主是"以人为本"实现的载体。  相似文献   

18.
教育“以人为本”与创新人才培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教育“以人为本”和创新人才培养是我国高等教育面临的“与时俱进”的课题,同时也是当前高教改革的重点领域。教育“以人为本”的目标是使个人实现“全面”的、立体”的和“自由”的方式存在,实现人的全面发展。要进行创新教育,培养和发展大学生的创造力,就要夯实个性化教育这一创新教育的基石。  相似文献   

19.
“民本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宝库中重要的思想资源,内容十分丰富,在历史上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在当代,“以人为本”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治国理念,是我国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根本指导原则。本文分别论述了“民本思想”和“以人为本”的内涵,进而揭示出二者之间的联系与区别,从而为我们更好的把握和坚持“以人为本”这一理念提供一些借鉴。  相似文献   

20.
“以人为本”作为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要求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过程中,必须把人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当然作为社会重要组成部分的领导班子也必须贯彻“以人为本”的原则,逐渐形成和谐互动的有机整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