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由洋务运动向西方器物的学习到戊戌变法、辛亥革命向西方制度的学习,再到向西方文化的学习,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是逐步加深的.随着中国向西方学习层面不断深化和认识的不断飞跃,中国的社会变革也在不断地发展.革命变革社会的实际成果与变革方向,并不取决于革命家的主观愿望,而取决于各种主、客观条件.近代中国历史的抉择遵循了人类认识事物的基本规律和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  相似文献   

2.
19世纪中叶以后,中华民族处在空前的生死存亡关头。其时一大批忧国忧民的知识分子经过深刻反思,认识到中国要想“救亡图存”,就必须向西方人学习近代科学技术。而要把西方的科学技术真正学到手,首先就必须对中国传统教育的理念、体制、内容、形式等进行彻底的变革,即大力推行教育现代化。  相似文献   

3.
西方殖民者以鸦片战争的炮火,惊醒了做着"天朝上国"美梦的中国人。从此,中国人开始从闭关沉睡中醒来,走上了向西方学习的艰难历程。从鸦片战争到洋务运动.是近代中国学习西方的第一个阶段.是学习西方器物的时期。鸦片战争以前,中国处于"闭关锁国"的时代,中  相似文献   

4.
近代西方文明,主要是指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科学技术、社会制度和思想精神。鸦片战争以后,中国开始了她的近代历史。某种意义上说,一部中国近代史,既是反对殖民主义的历史,又是不断学习西方资本主义文明的历史。回顾和反思近代中国学习西方文明的艰辛历程,对我们今天“吸收和利用世界各国包括资本主义发达国家所创造的一切先进文明成果来发展社会主义”①仍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5.
自19世纪中叶开始.由于中西关系的巨大变化和西方新事物、新思想的不断输入.中国原有的慈善思想遂由传统向近代嬗变。鸦片战争爆发后.国门大开.西方的慈善思想也不断传人中国.随着外国传教士的进入.一些教会在通商口岸和内地兴办起育婴堂、孤儿院、诊所、医院等育婴与医疗慈善机构.这为中国人了解西方社会慈善事业提供了一个窗口.西方书报对西方慈善事业的介绍以及对西方传教士举办的慈善医药、育婴、赈灾等活动的报道为中国人认识和了解西方慈善事业提供了另一条途径.  相似文献   

6.
汪轩宇 《传承》2013,(6):99-103
《大同书》是康有为向西方寻求真理的代表作,闪耀着反封建的民主主义思想异彩和奋进。求索的战斗精神,在中国思想发展史上乃至世界思想发展史上都占有重要的历史地位。作为中国近代史上最为系统的政治哲学论著之一,《大同书》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中国近代思想家对西方近代民主思想的认识水平。  相似文献   

7.
汪轩宇 《传承》2013,(4):99-103
《大同书》是康有为向西方寻求真理的代表作,闪耀着反封建的民主主义思想异彩和奋进。求索的战斗精神,在中国思想发展史上乃至世界思想发展史上都占有重要的历史地位。作为中国近代史上最为系统的政治哲学论著之一,《大同书》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中国近代思想家对西方近代民主思想的认识水平。  相似文献   

8.
陈光中教授撰写的该书《序一》中写道:“李春雷同志撰写的《中国近代刑事诉讼制度变革研究(1895~1928)》一书,以翔实的史料为依据,结合现代诉讼法制原理,将考察的视角放在历史连续性和文本关联性上,对中国近代刑诉制度的变革做了一个远景化、立体式的勾勒,向我们揭示了这一变革的艰辛历程与丰富内容。作者认为,总体上,中国近代刑事诉讼制度变革过程中,虽新旧杂陈、矛盾不断,  相似文献   

9.
记者:张先生,20世纪对于中国而言,是一个风云激荡、变革频仍的世纪。中国传统哲学在血与火的洗礼中、在图强求变的痛苦反思中,经历了从近代向现代的嬗变与转型。在以“师夷长技以制夷”为目标的维新运动失败后,中国先进的思想家更寄望于学习西方的思想和哲学,改造中国传统的思想和观念,以开启民智,启发民力。这段历  相似文献   

10.
罗爱华 《求索》2008,(10):185-187
晚清西方叙事中的西方形象是在近代中国向西方逐步开放的过程中出现的;西方形象承载着中国想象中的中西关系与世界秩序,见证了中国人西方知识的进步和西方观的变迁过程。对它的研究不仅将导向对晚清中国文化的认识,对于理解晚清以后的文化潮流、甚至对理解我们目前的文化处境也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1.
近代爱国主义的历史特点丁凤麟在《社会科学研究》一九八三年第四期上著文认为,近代爱国主义的历史特点有三个方面:一、为振兴中华而勤于向西方学习.近代爱国志士在从祖国传统文明中获得精神力量的同时,还勤于学习和汲取当时世界的先进文明——“西学”.从林则徐到孙中山,都是悉心向西方寻求救国真理的代表人物.二、为振兴中华而立志改革和革命.为了使祖国摆脱落后挨打的困境,近代爱国志士都具有强烈的进取精神.其中,既有像孙中山那样始终  相似文献   

12.
正鸦片战争惊醒了先进的中国人,林则徐是睁眼看世界的第一人。此后,国人开始睁眼看世界,不断向西方学习。辛亥革命虽然失败,但它开创了近代意义上的资产阶级民主制度,将学习西方的制度文明推向了纵深,西方资产阶级平等、民主、共和等文化价值观念在中国得到进一步发展。以《新青年》创刊为起点,新文化运动的发生承上启下,高举民主与科学两面大旗,从政治层面和思想文化层面巩固并拓展了辛亥革命的积极成果。因此,新文化运动为中国先进分  相似文献   

13.
袁兵喜 《求索》2011,(8):101-103
民权作为近代中国宪政史上一个核心元素,其不仅肩负改造专制政治的使命,更重要的是承担着民族救亡的责任。经济结构之变革是近代民权思想产生的经济因素;民族危亡之大势是催生民权的政治动因;西方权利文化的输入是民权产生的思想来源。民权的产生,标志着中国开始由传统君主政治向近代民主政治的重大体制转型。  相似文献   

14.
贾莉 《人民论坛》2012,(11):122-123
在19世纪国门被迫打开后,中日两国不断派遣留学生前往西欧各国学习先进的技术和经验,以期他们回国学以致用。该文从近代中日两国对留学的认识、态度和方针等方面入手,分析两国派遣留学生留洋国外的深层目的和实际效果,以促进对近代中日两国的变革的认识和理解,并对现今的留学教育提供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5.
<正>纵观中国近代史,在内忧外患的双重压力下,思想启蒙与挽救危局相伴始终,共同推动近代中国社会实现从传统向现代的变革。从19世纪中叶开始,西方殖民主义者用坚船利炮打开入侵中国的大门,使国家与社会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巨变,开启了近代中国"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面对这场"亡国灭种"的巨大危机,士大夫和知  相似文献   

16.
近代湘籍思想家和外交家郭嵩焘之所以称为湖南人"独立之根性"的典型代表,是因为浸润着湖湘文化元素的家风和地方风气培养了他对传统文化的反思精神,影响着他数十年如一日,始终以湖南人特别独立之根性读书、为官、做学问。特别是他继承和发扬湖湘文化经世致用的实学精神,最早将中国传统实学与西方近代科学结合起来加以理解,提出向西方学习不仅要"师夷之长技",而且要师夷之根本政教制度、民情风俗的见解,大大超越了前人,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中国近代的历史进程和湖湘文化向近代化的转换。  相似文献   

17.
孙中山(公元1866-1925年)是我国近代民主革命的先行者,资产阶级革命民主派的领导人,也是中国共产党诞生以前向西方寻找救国真理的先进思想家。他提出的学说,总结了近百年来中国资产阶级的哲学启蒙和哲学变革的积极成果,在知行观、历史观和社会革命论诸方面开拓了新领域。  相似文献   

18.
中国近代学习西方与近代化赵颂尧中国近代史,既是一部中华民族受侵略遭奴役的屈辱史,又是一部中国人学习西方探求救国真理的求索史,还是一部中国人民为实现近代化而斗争的奋斗史。透过一百余年的五彩缤纷的历史画卷,我们可以看到近代中国学习西方历程之坎坷、寻求救国...  相似文献   

19.
<正>什么是科学精神,首先必须对科学有一个清楚认识。一般理解的科学是指近代科学,从拉丁文到英文science,为什么从日文翻译再传到中国,就成了"科学"两个字?这是因为当时西方近代科学已经发展到相当程度,数理化、天地生等已经分科,日本人接受西方科学的时候,给它取名为"分科的学问"——科学,后来中国把它直接拿了过来。所以我们今天讲的"科学",自然就是指近代科学。简单讲,近代科学是在西  相似文献   

20.
罗玉明  肖芳林 《求索》2007,(6):220-222
在中国教育近代化进程中,曾国藩是一个举足轻重的人物。虽然他并没有象李鸿章、左宗棠等直接创办过近代学校,但他通过阅读西方科学著作,认识到西方新式教育在人才培养中的重要作用,呼吁学习西方教育制度,组织国内一批精通西学的人才翻译西书、传播西方科技知识,积极支持新式学校的创办和派遣留学生出国留学,并试图处理传统教学内容与西方近代教学内容的关系,对推动中国教育近代化起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