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邹宏国 《群众》2008,(8):63-64
文化,这一耳熟能详、脍炙人口的字眼,它包罗万象、无所不在。文化作为人类独有的生存方式,其丰富多彩的动态组合体现着人类与社会发展的精华,体现着人类文明的进程,彰显着一个社会、一个城市的物质与精神。文化是创新的源泉,而创新是文化的生命。  相似文献   

2.
来稿摘登     
从政治战略高度思考人力资源能力建设辽宁大学党委宣传部长房广顺在来稿中说:人力资源是指在一定社会区域内作为生产要素,能够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具有劳动能力的人的总和,包括数量和质量两个方面的指标。人力资源能力亦即人的能力,主要是指人特有的能够产生绩效所具备的知识、技巧和行为。人类在改造自然,为自身的生存和发展创造物质财富的过程中,早已注意到人力资源及其能力的作用,通过发展教育等多种方式进行人力资源能力建设。在科技革命日新月异和知识经济不断发展的情况下,江泽民同志对人力资源能力建设给予新的诠释,指出人力…  相似文献   

3.
《公安研究》2010,(5):90-90
丁鸣、周育国在《理论前沿》2009年第23期撰文认为,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就是人类文明演进的历史,而人类文明则体现在人的存在及其关系中。尽管我们已步人了物质文明高度发展的时代,但人类社会发展的文明向度仍有待于进一步明晰与完善。历史的发展告诫人类,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整体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并作为人类社会进一步发展的内在要求的价值意义日益凸显出来。只有坚持社会发展的生态文明向度,人类才能走出现代生存危机。  相似文献   

4.
吴静波  张晓路 《前沿》2008,(8):119-124
人治与法治,这是人类为克服自身缺陷而采取的不同的社会治理模式。就二者本身而言,并无优劣好坏之分,是对立统一的关系,问题在于通过什么样的治理模式能达到善治。人治伴随人类社会的产生而产生,并与人类社会共始终。而法治则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与国家共存亡。人治(低级)——法治——人治(高级)这是人类文明演进的一般规律。但是,  相似文献   

5.
《内蒙古政报》2014,(23):16-25
前言儿童是人类的未来,是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资源。儿童发展是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与文明进步的重要组成部分,促进儿童发展,对于全面提高中华民族的素质,建设人力资源强国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儿童时期是人生发展的关键时期。以科学的儿童发展观为指导,为儿童提供良好的生存、发展环境和条件,最大限度地满足儿童的发展需要,发挥儿童的潜能,将为儿童的健康成长奠定重要基础。  相似文献   

6.
管理经纬     
教育部披露,今后20后,我国政府将实施教育与人力资源开发的一个宏大战略目标,即全面创建世界最大的学习型社会,使中国成为人人学习、终身学习、灵活学习的学习之邦。到2020年左右,实现把沉重的人口负担转化为丰富的人力资源优势;把教育大国发展成教育强国,把人口大国建设成为人力资源强国。  相似文献   

7.
发展绿色经济 推进三重转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当今世界正处于世纪之交的巨大变革时期。它有三个主要标志,即人类文明形式由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的转变,世界经济形式由资源经济向知识经济的转变,社会经济发展道路由非持续发展向可持续发展的转变,称之为人类生存与发展的“三重转变”。这是21世纪现代经济社会发展历史趋势与时代潮流。一、绿色经济与三重转变是21世纪发展的历史潮流1、人类正在进入生态时代,人类文明形式正在由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转变,这是人类发展绿色经济.建设生态文明的一个伟大实践。人类生存与发展经历了几种不同的文明形式。农业革命使人类经济社会发展…  相似文献   

8.
人事部门在改革中重新定位──从事管理到人力资源管理仝志敏人类社会进入新的发展时期,人力资源已成为人类文明发展依赖的最重要的战略资源人类社会今天已进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当代人类社会文明发展所依赖的战略资源已由自然资源、资本资源,转向人力资源。依靠自然资...  相似文献   

9.
崔寿克 《前沿》2008,(2):52-54
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国家现代化的长期战略选择;实施素质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是新的发展阶段教育工作始终坚持的主题;优化教育结构,建设人力资源强国,在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中实现可持续发展,作出更大贡献,是教育发展和改革的重要方向。  相似文献   

10.
残疾是人类进化、人类文明和社会进步发展过程中所付出的一种不可避免的社会代价。日趋完善的人类社会,不应当漠视这种牺牲和代价,对待残疾人的态度,是社会进步的标志。  相似文献   

11.
黄爱彬 《山西政报》2006,(19):39-39
2005年10月11日,党的第十六届第五次全会提出了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指出发展科技教育和壮大人才队伍。是提升国家竞争力的决定性因素。因此,要树立加快推进人才强国战略,树立人力资源是第一资源的观念,坚持党管人才的原则,加强人力资源能力建设,实施人才培养工程,营造人才辈出、人尽其才的社会氛围。从长远看,随着社会生产力和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人的智力因素、文化水平对企业发展的作用日益突出,生产过程对劳动者的要求越来越高,人才在企业中的地位和作用不容忽视。  相似文献   

12.
社会建设是一个庞大而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到方方面面。主要包括社会事业、社会建设基本制度、社会公平与正义、社会秩序与规范社会管理。社会事业是国家为了社会公益目的,由国家机关或其他组织举办的从事教育、科学、文化、就业、医疗、卫生等活动的社会服务。无论是教育、就业,还是医疗、卫生,社会事业都是与百姓的安居乐业息息相关的。  相似文献   

13.
盗窃犯罪是一种多发性犯罪 ,是当前危害我国社会治安的主要因素。与其他犯罪不同 ,盗窃犯罪是一种与人类社会同进步的犯罪 ,其犯罪对象、犯罪行为方式能够体现人类文明发展的节奏 ,并正成为决定我国犯罪增多与减少的关键。当前我国盗窃犯罪的表现出诸种形态和不同的行为方式。  相似文献   

14.
节约并不是一个新话题,作为一种社会价值取向,它植根于地球资源的有限和人类需求无限这样一个严酷的事实。开源节流,是经济社会发展的普遍规律,是人类生存发展的智慧。正是这种智慧,使我们能够趋利避害,未雨绸缪,努力让地球上的各种资源满足人们的基本需要。建设节约型社会,事关现代化建设进程和国家安全,事关人民群众福祉和根本利益,事关中华民族生存和长远发展。建设节约型社会与建设和谐社会一样,都是中央反思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实践而提出的一种经济社会发展模式,都是中国共产党执政理念的提升。建设节约型社会是重大战略选择改革…  相似文献   

15.
当今世界正处于世纪之交的巨大变革时期。它有三个主要标志,即人类文明形式由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的转变,世界经济形式由资源经济向知识经济的转变,社会经济发展道路由非持续发展向可持续发展的转变,称之为人类生存与发展的“三重转变”。这是21世纪现代经济社会发展历史趋势与时代潮流。  相似文献   

16.
广义政治观认为,政治根源于人类的劳动生存利益关系,是社会调控自身的必需,存在于人类社会的始终,并随社会的发展而发展,人类社会的政治发展必定会走向社会政治。广义政治观所体现的政治与社会的关系开阔了人们的视野,促使人们的政治思维方式发生转变,认为政治与社会同生共存,政治在经历过多种发展阶段之后必将回归社会,人类必定会走向社会政治。  相似文献   

17.
在20世纪自然科学领域的四大成就中,电子计算机的发明与控制论、系统论和信息论的创立,对人类文明进程有着异乎寻常的意义。与其他三项科学成就相比较而言,这项数字化成就在广泛的社会领域更直接、更深刻地影响并改变着人类的生存方式。因此,有人把它看作是人类文明进程中的一个里程碑,与导致了现代工业文明时代的蒸汽机的发明相提并论─—21世纪,人类将进人一个以数字技术为标志的文明时代。但是,数字化在造就一个奇妙的未来童话时,也以一个个令人惊然的现实为警示,告诫人们神奇的数字化生存时代,也许还是一个陷阱,意味着一…  相似文献   

18.
《公安教育》2010,(9):1-1
<正>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于2010年7月13日至14日在北京举行。胡锦涛在会议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大力发展教育事业,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全党全国要积极行动起来,坚持育人为本,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促进公平为重点,以提高质量为核心,推动教育事业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科学发展,加快从教育大国向教育强国、从人力资源大国向人力资源强国迈进,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人类文明进步作出更大贡献。  相似文献   

19.
一、包头市民生建设的主要任务 第一,注重抓好教育问题。教育是民生之基。人力资源丰富是我国的最大优势,要把人口多的压力变为人力资源财富,要建成人力资源强国,  相似文献   

20.
王梅姣 《前沿》2005,(1):104-107
在社会的各种资源中 ,人才是最宝贵、最重要的资源。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 ,我们必须努力把人口压力转变为人力资源优势 ,建设人才强国。而教育是发展科学、技术和培养人才的基础 ,在现代化建设中具有先导性、全局性作用 ,必须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教育思想对教育具有指导意义 ,它具有时代性 ,必须随着时代的转换作相应的转变。因此 ,要建设人才强国 ,必须转变教育思想观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