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论《诗经》与音乐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诗经》不仅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 ,在音乐史上也占有重要的地位。诗、乐、舞在产生之初是一体的、共生的。《诗经》保存了先秦音乐的大量原始材料。在西周的礼乐制度下 ,《诗》乐是作为雅乐的基本文化载体而存在的 ,“中和之美”是诗乐的精髓。随着的“礼崩乐坏”出现的“新声” ,是来自桑间濮上的世俗之乐 ,这与束缚于礼制的雅乐是有着天壤之别的。随着时代的发展 ,“新乐”的流行 ,《诗》的音乐性也就逐渐消失了。《诗》的辞义功能更重要了 ,成为一种纯粹的诗歌形式。《诗经》逐渐被纳入儒家的经典体系 ,背负起沉重的教化使命。  相似文献   

2.
天人感应思想与乐论结合的结果是天、乐、人三位一体,乐成为沟通天与人的媒介。“天人合一”成为乐所追求的至善至美的境界。《乐纬》中的节令式宇宙图式以及祭祀用乐等都体现了“天人合一”的美学理想。《乐纬》认为乐是调和阴阳和天地的,因此制乐须法天地。闻乐知政思想在《乐纬》中表现出细致化、预兆性、祥瑞化等特点。  相似文献   

3.
纵观中国古典诗歌发展的历史,始终是在音乐文学系统和诗学系统两极徘徊的,从《诗经》、《楚辞》,到汉乐府,再到唐诗、宋词,无不经历了从民间音乐文学(或源于民间音乐文学)向文人诗学的转变。诗学系统具有强大的“吸附力”,总是能“迫使”原本游离于诗学系统之外的音乐文学作品回归中正和平的诗学轨道,会由最初体裁与传播形式的裂变最终从功能上回归到诗学阐释的本位,承载起“诗言志”的重任。而当这种“回归”完成时,最初音乐文学系统之“缘情”、“歌其食”、“歌其事”的功能又将由新的体裁样式承担。中国诗歌发展史就是一部音乐文学与诗学两个系统不断地循环往复、互为促进的历史。  相似文献   

4.
成和 《现代人事》2003,(10):40-40
古今中外的许多名人都与音乐结下了不解之缘。孔子就有很高的音乐修养,史书记载他听音乐后,如痴如迷,并把音乐作为对弟子的教育内容之一,还把“乐”与“礼”并提,强调“以乐治天下”。德国著名诗人歌德,在还不懂得歌词意思的幼年时代,就会唱许多优美动人的歌曲了。他说:“我听了音乐之  相似文献   

5.
雷永强 《前沿》2011,(16):10-14
乐教在先秦为儒家所重,其与《诗》《书》《礼》《易》《春秋》并称为六经。“广博易良”四字从动机论、知识论、方法论以及价值论四个维度切实、全面地体现了儒家乐教的内在特征。“广”即“广其志意”,表现了先秦儒家乐教的“尚志”趣向;“博”即“博学于文”,展示出儒家乐教的致知进路;“易”,取之于“易则易知,简则易从”,表现了先秦儒家乐教的教化之方;“良者,善也”,它真实地反映了儒家乐教以“成德”的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6.
可能你熟悉他们的唱腔,也熟悉他们的扮相,但你肯定不知道他们有着怎样的养生秘诀。 李慕良:活到老学到老 《海瑞罢官》、《赵氏孤儿》、《赤壁之战》、《沙家浜》……这些经典唱腔的设计均出自他之手;他是资深的京剧音乐作曲者,创作了《新东方赞》、《新八岔》等京剧胡琴(京胡)曲牌;他的操琴风格匠心独运,自成一家,世称“李派”。  相似文献   

7.
《黄帝内经·素问·上古天真论》将中医养生的主要原则和方法总结为“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饮食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和于术数”中的“和”即中和、适中.含有适当应用之意:“术数”,这里特指养生的方法和技巧。中医养生不仅有自己的一套完善的理论。  相似文献   

8.
《乐记》一书以“乐”为用.以“礼”为体,系统地阐释了儒家传统的礼乐文化。强调以音乐感化人心、陶冶性情:以音乐移风易俗、凝聚人心:以音乐和谐社会、达到天人合一的“大乐”完美。在新的历史阶段,加强对传统礼乐文化及其现代性的宣传与应用,加大对具有社会主义价值体系的文艺作品的宣传.寓教于乐地在文艺活动的组织中潜移默化地引导文明风尚的形成.对于构建和谐社会和培育社会主义文明风尚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9.
当前,我国高中《音乐鉴赏》教材研究的现状是:关注高中音乐鉴赏教材的审美特征,突出研究学科教育价值;重视高中音乐鉴赏教材的使用情况,突出研究的实证性;通过对不同版本高中音乐鉴赏教材的比较分析,突出研究教学的实用性。  相似文献   

10.
鲁立智 《求索》2012,(3):169-171
"房中祠乐"最早见于《汉书》,为汉高祖唐山夫人的作品,至迟在汉末,世人对其来龙去脉以及应用场合等问题已不甚了解。本文通过详审的考辩,解决了以下几个内容:第一,创作时间,房中祠乐创作于汉高祖六年前后。第二,施用地点及应用场合,房中祠乐最初是宫中举行"杂祭祀"时使用的音乐,所祀之神种类繁多;其后成了朝贺置酒之时使用的音乐,属于宴飨音乐;至东汉时,随着西汉礼乐的凌迟,房中祠乐方成为宗庙上的祭祀音乐。第三,房中祠乐与周之《房中乐》并无关联,作为其源头的古乐,应该是周代的《大武》。  相似文献   

11.
符伟 《求索》2011,(6):214-215,182
我国的音乐人类学实践活动及相关记载在先秦以前已出现,《礼记》用记叙文体汇编了先秦儒家政治、哲学、伦理以及音乐实践及理论等方面的内容,在叙事中,音乐事象大量出现,反映了音乐与礼典文化、社会文化、民族文化等的密切关系,确立了"声—音—乐"的概念。通过比较研究,发现《礼记》中"声—音—乐"概念和形式的划分与当代美国音乐人类学家梅里亚姆提出的"声音—概念—行为"模式内容上有相同之处,同时也存在一定差异。  相似文献   

12.
吕庆建 《前沿》2014,(15):75-76
易太极思维最充分地体现了易之道,可以说它体现了自然、社会和人运动变化的大规律,人的思想和行为的大法则,包含着对待和流转两个方面,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它对中医养生理念的形成和发展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体现在“整体性”思维与“顺天应时”,“阴阳中和”思维与“阴阳调和”,“忧患”思维与“未病先防”,“取象比类”思维与“象义药食”等几个重要关联。还需要进一步运用易太极思维指导人类的养生实践活动,创新中医养生理念,以佑天下人之安康。  相似文献   

13.
李欣仪 《求索》2011,(10):208-210
在沈从文那里,“音乐”是一个与其“生命观”密切相关的概念。沈从文文本中的“音乐”常常表现为一种难以言说的情绪体验和天人相契的心灵境界,它们带有忘我沉迷性、“抽象”性、体悟性特征。它们与沈从文所设想的生命最高境界相邻。然而,以往的研究大多只注意到了湘西民歌、西洋古典音乐等具体音乐形式对于沈从文的影响,没有看到“天地音乐”、“无声的心灵音乐”等“神秘”形态与沈从文创作和思想的深层联系。本文通过对沈从文音乐体验的重新审视,期望能够把当前的沈从文与音乐的研雾艟向一个新拍台阶.  相似文献   

14.
方湿淇 《前沿》2008,(4):190-191
先泰“乐”的含义是诗、乐、舞的总称,同时在先泰时期的荀子继承发展儒家的音乐理论,把音乐理论更为系统化。同时,他以性恶论为理论基础,提出了“礼乐教化”的思想对后世音乐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5.
天慧 《今日上海》2008,(8):30-31
“世界音乐”有庞大的听众群,加上联合国对非物质口头文化遗产的重视,各种官方与民间的世界音乐活动、唱片发行,都进行得如火如荼。各种主流音乐盛会中,也少不了专门的“世界音乐”环节。“世界音乐”与世博会间的联系渊源流长,很多“世界音乐”都是通过世博会的舞台走向世界,并启发了许多西方艺术家与音乐家。  相似文献   

16.
陶家韵 《传承》2010,(30):156-157
诗与乐的关系,大抵有三种看法。一种认为诗先于乐,乐迎合于诗;一种认为乐先于诗,诗以乐为根本;第三种看法糅合了前面两种的看法,认为诗乐同源。《诗经》作为一部最早的诗歌总集,本身既包含了诗的本质,又蕴含了乐的因素,《诗经》风、雅、颂不同的分类正契合了诗、乐的不同关系。以《诗经》中的《颂》诗为对象,浅析其所反映出的诗、乐关系,从而一窥整个《诗经》的诗、乐关系之大概。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将乐县政协依照《政协章程》和福建省委《关于进一步加强新时期人民政协工作的决定》、三明市委的《贯彻意见》、将乐县委的《实施意见》,积极探索政协“三化”建设的新思路、新形式,促进了工作的开展。一、以“三化”建设为目的,做好建章立制工作。中央《意见》明确提出要“推进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  相似文献   

18.
石岛湾最东端,东山镇东北端和宁津镇北端交界处,濒临八河港出海口有一龙门港,紧挨着海岸有一叫“七星台”的石棚。所谓“七星”,乐品名,《通典》:“七星,不知谁所作,其长盈寻”(古代的长度单位,八尺为寻)。《旧唐书音乐志》:“今世又有篪,其长盈寻,”。传说徐福第二次东渡日本,就是经龙门港,踏着七星台上船,  相似文献   

19.
依然周杰伦     
赵辉 《台声》2010,(8):70-73
10年前,眼睛不太、个头不高的他“口齿不清“地唱着《黑色幽默》、《斗牛》、《可爱女人》,颠覆性的歌曲风格,进而引发华语流,疗音乐大变革。10年后的他,已从当年那个腼腆的新人成为“亚洲流行天王”(尽管他对“天王”二字坚决反对)。或许,这10年,如果没有周杰伦,华语流行乐坛定是另外一种天地。  相似文献   

20.
音乐是人类历史上最为古老的艺术,它的起源几乎可以追溯到人类的诞生。古人运用音乐化的嗓音音响来传达内心感悟到的情感情绪,劳动中发出的有节奏的声响,逐步形成一种有规律的组合,并赋予其不同的节拍和长度,加之以不同的感情音调,这就是人类最初的音乐。在漫长的人类文明进化的历史进程中,人们从未停止过对音乐的追求,无论是春秋战国时期《楚辞》中的《九歌》,还是南北朝时期的《木兰辞》,都生动地反映了人们朴素的美的意识和对生活美的追求。孔子就十分重视音乐艺术的社会作用,认为音乐可以感化人心,移风易俗。今天,音乐更成为人类精神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音乐实践活动推动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