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认为,党的戏曲方针和政策从内容到形式对当代戏曲艺术做了科学、合理的规范和引导,但由于新形势下戏曲艺术再次遭遇到不亚于改革开放前的严酷境遇,党的戏曲方针和政策的内涵有必要根据时代语境因缘适变,从而有效地保护传统文化的精粹免于过度流失。本文论证指出,特定历史时期下确立的戏曲方针应进一步打破"花"与"草"、"陈"与"新"之间的界限,任其在行业内外更加自由地竞争和发展,将艺术价值的评判标准更多地交付于行业、受众和市场;"三并举"的实际内涵眼下已经超越了传统戏、现代戏和历史戏三分的具体语境,现在的问题是如何实现各类剧种和剧目的公平对待,适当做到协调发展、共同繁荣,应不只局限于"三并举",而是要有重点、有步骤地"多并举"甚至"全并举"。本文在此基础上重新审视了当代戏曲艺术的困境与出路问题。  相似文献   

2.
正提起传统扎染艺术工艺的发源地,中国无疑是最古老之一。我国古代的绞缬工艺在魏晋时期就已成熟,隋唐时期鼎盛,而到了宋朝则趋向没落。由东晋说起,东晋时期的绞缬手工扎染工艺已经成熟,当时的绞缬已有鹿胎缬、腊梅缬、蝴蝶缬、小簇花样等,而到了盛唐时期,手工扎染艺术工艺更为成熟,并且应用范围也逐渐广泛,从杜牧的"花坞团官缬"以及李贺的"醉缬抛江网"中可以领略到手工扎染侵染于诗人生活的年代。目前,西南边陲的少数民族仍保留这一古老的技艺。一、手工扎染艺术的历史渊源与分布区域从目前来看,手工扎染艺术工艺在中国的分布区域  相似文献   

3.
黑格尔哲学美学中的"艺术终结"问题成为了20世纪西方美学和艺术哲学的一个预言,一些重要理论家基于不同的文化语境对"艺术终结"的预言作出了不同的阐释,成为了当代关学和艺术哲学的热门话题.探讨黑格尔以来关于"艺术终结"问题可知,"艺术终结"问题是对不同历史时期艺术发展的不同诠释,体现的是艺术实践和艺术理论阐释的开放性,而不是作为一种人类活动的艺术的结束.  相似文献   

4.
《学理论》2015,(23)
蒋介石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知态度是由早年时期接受的中国传统教育奠定的基础,青年时期留日经历是促因,而20世纪三四十年代日本对中国侵略形势的加剧,是蒋介石坚持和发扬中国传统文化的直接现实原因。蒋介石并非只是一味地固守传统,而是尝试从中国传统文化中开发出与西方接轨的现代思想。蒋介石重振传统的努力,带有现实逼迫的无奈性和浓厚的政治功利性。在他身上经常可以看到"保守"与"激进"、"守旧"与"革新"的相悖并存。  相似文献   

5.
一些学者一般地理解传统的"天人合一"思想是狭隘的、不完整的。先秦时期儒道两大学派形成了丰富的、多样的天人模式,这种多层次、多形态的"天人"模式同样蕴涵着中国先人对社会发展深刻的、科学的思维和理解。正确阐发先秦时期儒道两家对天人模式的多维度的思考,有助于我们合理把握与借鉴当代科学发展观所汲取的传统思想资源。  相似文献   

6.
汤素兰 《民主》2014,(10):28-29
<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淀着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是一个民族生生不息的遗传密码和力量源泉。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折射出的中国戏曲更是博大精深,它屹立于世界戏剧艺术之林,是中华民族的独特标志。戏曲,作为"传统文化进校园"活动的先行示范,生动地将音乐、诗歌、舞蹈、服饰等艺术结合于一体,有着其他艺术无法替代的独特艺术表现形式。其中,立德树人、舍生取义、精忠报国、孝敬父母的剧目比比皆是。戏曲中的思想精华对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有着积极的引导  相似文献   

7.
李丹 《理论导刊》2018,(11):100-105
建筑装饰是建筑实体的一种表现形式,它运用工艺和技术手段对建筑物进行修饰装扮,以表现其物质和精神功能,增添艺术魅力。明清时期山陕会馆的建筑装饰,尤其是石雕、木雕、砖雕、铁雕和琉璃雕,集中国古建筑雕刻技艺之大成,达到了"无木不雕,无石不刻"的程度,使山陕会馆呈现出金碧辉煌、流光溢彩的装饰效果,成为中国古建筑雕刻装饰艺术的珍品。山陕会馆的这些建筑雕刻艺术构思新颖、工艺精湛,表现了中国古建筑雕刻艺术的美学意蕴和审美追求。研究山陕会馆雕刻艺术,探寻其中包含的精神情趣和美学价值,对于提炼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标识,展现其文化精髓有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8.
县级剧团作为我国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的载体,政治伦理、市场经营、艺术传承等角色的有机统一,是其理想角色定位。县级剧团在经历了"游民社会"的戏班、"泛政治化"时代的剧团及市场化改革时期的"企业"的体制变迁后,其中的大部分在市场化改革中逐渐陷入了困境。科学合理分析县级剧团市场化改革困境所产生的原因,非盈利性组织的定位应是当前其改革的理想目标和路径指向。  相似文献   

9.
王晶  郭乔冬 《学理论》2013,(17):60-61
孝文化是独具中国特色的文化现象,这一文化现象成为我国农村家庭养老的重要文化根基。受各因素的影响,目前孝文化遭到冲击,极大地影响了农村家庭的养老保障功能。由于我国是在"未富先老"的情况下步入老龄化社会的,这就决定了在一定历史时期,家庭养老仍将是农村主要的养老方式。因此,要切实解决好农村的养老问题,就应该弘扬传统孝文化,发挥农村家庭养老的优势,鼓励、扶持符合我国传统孝文化,适应农村社会经济发展的家庭养老,真正让家庭成为农村老人安度晚年的稳固后方。  相似文献   

10.
云南青铜器承载了大量古滇国文化和传统文化,也是一个博大精深的民族艺术宝库,青铜器让今人管窥了古滇国曾经的辉煌和文明。本文就青铜时代"国之重器"——铜鼓,对古滇国当时的社会生产、阶级关系、对外交流等方面进行认识和了解,并且通过铜鼓在当今民族生活中的使用情况,系统地了解铜鼓在古滇国时期和现代民族生活中发挥的独特作用,继承和弘扬云南民族历史与文化遗产。  相似文献   

11.
钟琼 《学理论》2011,(10):340-341
我国当前处于改革和发展的重要时期,思想文化领域发生着复杂而深刻的变化,科学发展观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了新的理论支撑,同时也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其良好的"三态",即"谦卑的情态"、"快乐的心态"和"艺术的语态"对高等技工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成效和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均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学理论》2015,(12)
"舞台主持"是在我国被广泛运用的一种主持形式,具有很强的应用性。但"舞台主持"及"舞台主持人"的定义和内涵却几乎无人展开研究。运用传播学理论对"舞台主持"及"舞台主持人"进行研究是一种基于传播与主持之间亲密关系的研究视角,能较好地梳理和推论出"舞台主持"及"舞台主持人"的定义与内涵;有利于深入认识"舞台主持"及"舞台主持人",进一步丰富我国的主持艺术理论,并且为舞台主持艺术专业人才的培养提供可行的方法和路径。  相似文献   

13.
资本主义工业开始于欧洲,在封建生产方式解体和资本主义形成两个时期之间存在西方称作"原工业化"时期,也就是马克思所说的"真正的手工工场时期"。原工业化是欧洲走向工业化的必由之路。原工业化得以形成和维持的根本机制是机会劳动成本低。随着原工业化自身的发展,机会劳动成本较低的优势消失时,原工业化内部所固有的矛盾和缺陷日益明显地暴露出来,最终走向衰落。欧洲原工业化与我国中小企业的发展有很多相似之处,对原工业化的研究,对我国中小企业发展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4.
《求知》2016,(2)
正2015年10月22日,东丽区传统艺术进校园活动在东丽区津门小学举行了启动仪式,丽泽小学、流芳小学、津门小学三所学校被命名为"东丽区传统艺术进校园试点校"和"东丽区书法艺术进校园活动基地"。传统艺术进校园活动旨在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文艺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切实落实区委区政府"文化惠民"工程的工  相似文献   

15.
刘玉洁  龚继红 《学理论》2013,(12):67-68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社会结构发生了深刻变化,社会进入转型时期,社会变迁引起了社会生活各方面的变化,我国传统家庭代际关系也受到了较大的冲击。社会转型时期我国家庭代际关系的变迁所产生的社会问题,如"家庭养老、老年人责任重大、代际伦理道德丧失"等,对社会产生了怎么样的影响,新时期的家庭代际关系将怎样发展,将在下文予以讨论。  相似文献   

16.
"孝"文化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据着核心地位.在五四时期,一些思想家对封建传统伦理思想的批判就集中在孝道上,他们揭露了封建孝道的危害及虚伪性,并对建立新型的家庭伦理关系提出了新见解.应当客观公正地评估五四时期思想家们对传统孝道之批判,把握其中得失,为建设健康人道的新型家庭伦理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7.
通过对"名教"、"自然"内涵的追溯,以及对魏晋时期名教与自然之辩的三个时期的论述,梳理了名教自然在魏晋时期的发展历程,指明了该时期思想由传统学术向抽象思辨的发展趋势,为传统的伦理道德——名教寻找到了存在的根本性基础和合理性依据,从而自觉的融合儒道二家,实现了孔老思想的会通。  相似文献   

18.
王克修 《党政论坛》2013,(5):41-43,1
王克修的"城市化进程中文化传承的产业联动机制建设"一文指出,我国城市化已进入快速发展时期。城市化的速度和质量直接关系到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程,而影响城市化速度与质量的因素除了工业化的决定性因素等一系列因素外,传统文化保护传承则成为推进当前城市化的瓶颈。地方传统文化的保护一直是学界关注的热点课题。党的十八大提出"文化强国战略",将建立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保护体系作为一项重要目标。  相似文献   

19.
当前,国内民歌的艺术形式在发展中主要形成了民歌电视选秀与地方旅游剧目两种模式,这两种模式充分体现了文化工业时代商业价值的特征。要推进民歌艺术健康发展,必须在其商业价值的基础上全面发挥民歌在文化传播中的正能量,通过民歌艺术形式的再创新,体现出优秀传统音乐对我国文化"软实力"的提升作用。据此,要注重"商业价值"和"社会价值"的再平衡,抗衡过度商业化导致民歌文化媚俗化,运用民歌讲好中国故事,实现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的协调统一,这是当前促进民歌健康发展的重要任务。  相似文献   

20.
我国城市贫困救助政策调整的动因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浩淼 《理论探索》2008,(3):101-103
在上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城市贫困救助政策进行了重大调整.传统的、主要针对"三无"人员的贫困救济被逐步取代,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在全国正式确立起来.不能把这次政策调整的动因单纯地归结为传统城市贫困救助政策本身的缺陷,也不能泛泛地归结为社会转型.我国社会转型带来的"主流干预"方式和社会保护方式的失效,以及传统贫困救助政策各种问题和缺陷的相互作用、相互交织,才是城市贫困救助政策调整的根本动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