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论现代社会道德关系的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代社会经济与科技的发展导致了道德关系的变化和发展。从熟人道德关系为主向生人道德关系为主发展。从直接道德关系为主向间接道德关系为主发展。从固定道德关系为主向变动道德关系为主发展。把握这些发展,对于学科理论研究和人们社会实践都有着积极的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2.
简论新时期诚信教育思路和诚信养成模式的转变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诚信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更是市场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道德基础和运行法则。本文在考察以往诚信教育不足之处的基础上提出了新时期诚信教育思路和诚信养成模式应实现以下四个转变:诚信教育价值关怀的基点由“以事为主”向“以人为主”转变;诚信教育对象由以个人为主体向以社会大众为主体转变;诚信教育内容从“道德诚信”向“道德诚信”与“法律诚信”相结合转化;诚信教育范式由一次性博弈向重复性博弈转变,以最终达成诚信教育的双赢或多赢目标。  相似文献   

3.
目前理论界在从不同视角探讨社会道德发展存在问题的原因和如何加强社会道德建设时,答案纷纭.莫衷一是.但是,需要指出的是,许多观点或主张普遍地存在一个思维和方法的局限性:囿于伦理学范畴谈论社会道德建设.其表现有两种,一是就道德论道德,实际上将因素庞杂的道德发展问题简单化为伦理道德的思想体系、信仰体系、修养体系和宣传教育体系的发展,仅从道德内部寻求道德进化的思路.二是以伦理标准为主要依据,将一般社会道德原则硬性切入经济活动和经济关系领域,范导经济伦理.实际上,这样做并不能够从根本上解决道德再建的社会问题.  相似文献   

4.
随着经济改革的发展,人们逐渐认识到商品经济的充分发展,是实现我国经济现代化的必要条件.但是,在谈到道德问题时,人们对发展商品经济又往往表现出种种不安和忧虑.有的同志认为:发展商品经济,经济水平提高了,道德水准会大大下降.因此,正确认识社会主义商品经济与道德的关系,对于推动经济改革和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无疑是十分必要的.一、社会主义商品经济与道德进步要正确认识社会主义商品经济与道德的关系,首先应该正确认识商品经济取代自然经济的道德意义.马克思在《资本论》手稿中,从个人与社会、个别劳动与社会劳动的角度将社会生产发展史划分为三大形态:"人的依赖关系(起初完全是自然发生的),  相似文献   

5.
"和谐社会"理论的提出,在当今中国有着特殊的意义.它标志着发展观的转变,体现了从"阶级斗争"向"阶层和谐"的哲学转型,与科学发展观构成了新时期发展的基石.它所揭示的内容、涉及的主体和主题、所协调的利益关系、规范的行为、要形成的结构、要规范的道德心理等,都是围绕社会阶层这个轴心展开的.政府在构建和谐社会中要实现由统治型向社会管理型、由管制型向公共服务型、由集中管理型向市场调控型转变.整合社会阶级、阶层关系,处理人民内部的利益矛盾,关心困难群众的生产生活,保障所有社会成员分享改革发展的成果,解决收入分配差距过大的问题应该是政府重要的职责.  相似文献   

6.
道德作为维系一个社会有序发展的规范,在促进社会稳定和人类文明方面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从历史上来看,任何一个社会或社会发展某一阶段的道德,无不受到社会关系尤其是社会经济关系的制约.目前,我国已进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时期,思想道德建设受到全社会的高度重视和广泛关注,尽快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思想道德体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7.
社会主义道德建设必须以历史唯物主义观点为指导,这是我们观察和认识道德问题,进行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基本立场。我们必须以历史唯物主义观点为指导,正确认识和评价我国目前的道德状况,既要看到道德与非道德在量的方面的对比情况,又要看到从由自然经济条件决定的宗法等级制的道德向由商品经济条件决定的人格平等的道德转变的质的提高的情况;我们必须以历史唯物主义观点为指导,正确认识和评价以往的道德哲学与规范,并从中国社会历史发展的进程出发作出合理取舍;我们必须以历史唯物主义观点为指导,从中国社会现实的经济关系出发,合理建构社会主义道德体系,这种体系要求既要有先进性,又要有广泛性,还要照顾到许多复杂的特殊情况。  相似文献   

8.
邓小平从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实践出发,在道德与物质利益关系问题、社会公平问题、道德评价问题及爱国主义等伦理学的基本问题方面,对毛泽东伦理思想进行了创造性发展.  相似文献   

9.
经过十多年改革,中国经济及经济体制已经发生了质的变化.在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中,一方面,与市场经济发展相适应的,建立在市场经济基础上的价值观念、道德伦理思想体系远未得到最终的确立,观念的转变、道德伦理制度的建设,落后于市场经济实践的需要;另一方面,某些从市场经济土壤中生长出来的价值观念、道德意识却又冲击和扰乱了人们原有的社会生活秩序.有的认为,时下是人心不古、金钱至上,是非混乱,善恶颠倒,道德严重沦丧,并把这种恶现象归结于市场经济观念意识,由此得出经济上可以搞市场经济,但在道德精神层面上应无情地毫无保留地批判市场经济基础上的道德观念、思想意识.有的认为,应以市场经济观念、意识横扫一切传统价值观念和道德思想,来一个彻底的“思想改造”.人们的议论颇多,产生了经济发展和道德建设能否兼容的局促和困惑.基于此,本文试从市场经济的伦理性、市场经济与道德的关系、道德建设的多层次性作一简要论述,以寻求经济与道德的价值同构,进而促进经济与道德的同步发展.  相似文献   

10.
在社会结构全面转型时期,出现了文明发展进程中的社会剧烈震荡性的道德失范.如何积极地克服道德失范,建构一个超越“实然“的“应然“社会道德体系,是理论工作者们面临的一大难题.文章基于社会和人的发展的视阈,从道德发展的政治保障、特质动力、精神支撑三个维度,对社会转型期的道德发展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1.
曾庆桃 《世纪桥》2012,(11):42-43
道德是在一定社会、一定阶级中向人们提出的处理个人与个人、个人与社会之间各种特殊的行为关系。恩格斯在《反杜林论》批判了杜林的永恒道德论基础上,对道德产生的真正根源、道德的基本内涵及道德的基本属性进行强有力的论述,认为马克思主义的道德观是在实践中不断发展的。  相似文献   

12.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丰富了社会物质和文化基础,为人们实现自身利益追求的最大化开辟了广阔的空间.伴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社会道德也随之勃发、整合.邓小平坚持从实际出发,运用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道德学说,创造性地解决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道德建设和发展等问题.学习和贯彻邓小平的道德思想,对于推进改革实践、发展社会经济、进行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建设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一、以物质文明为基础,坚持社会主义方向的道德建设思想针对改革开放新的社会环境,邓小平从崭新的  相似文献   

13.
党永强 《唯实》2008,(9):25-30
道德的根基在于道德主体的品性.因此,在道德建设问题上,不仅应研究影响道德的各种宏观社会因素,而且应从微观上将德性和道德主体的人生发展联系起来.在全球化迅速发展的今天,对一些道德现象的简单批评和指责不一定益于道德建设.如果能将德性的培养与人生的整体发展联系起来,充分发掘主体自身的潜能,也许能找到一条适合现代社会文化的道德发展之路.人本主义心理学关于潜能开发和德性成长之关系的理论,为反思今天的道德问题提供了一个跨学科的视角.  相似文献   

14.
广告道德是反映和评价企业社会责任的主要内容,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企业广告道德问题越来越突出,透过广告道德问题反映出企业社会责任存在严重问题。企业要正确认识广告道德与社会责任之间的关系,从长远目标来认识并在广告中承担经济责任、法律责任,传递正确价值观。  相似文献   

15.
在我国由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过程中,如何实现经济增长与道德进步的相互协调,促进社会的全面发展,是一个日益突出的重大课题。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要有效地抓好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不仅要科学地认识道德在发展市场经济中的作用,而且要自觉地按照道德发展的基本规律办事。列宁指出:“规律就是关系”,就是“本质的关系或本质之间的关系。”(《列宁全集》第38卷第161页)因此,我们在推进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过程中,必须处理好以下几个重要关系:第一,经济往设和道德建设的关系。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  相似文献   

16.
计算机网络在我国的迅猛发展 ,带来了社会道德的开放性、多元化 ,促进了人和社会的自由全面发展以及从依赖型道德向自主型道德的转变 ,对社会道德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但与此同时 ,也带来了一系列新的伦理难题。这些伦理难题如果得不到及时有效的解决 ,对于我国刚刚起步的计算机网络的发展将会产生极其严重的后果 ,也会对整个社会道德产生十分不利的影响。本文力图从计算机网络发展过程中所出现的伦理道德难题入手 ,分析造成网络伦理难题的成因 ,探讨网络发展的伦理原则 ,并进而提出网络伦理道德建设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7.
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转型时期,党内激励机制和社会激励机制同向地从精神激励为主向利益激励为主转换。对自身合法权益的勇敢追求是广大党员新觉悟的显著表现。但党内激励机制转换过程中严重的紊乱和矛盾,也向党的建设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共产党人超越"经济人"的路径的两个关键环节,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法律体系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道德体系的真正建立。  相似文献   

18.
试论道德发展的源流关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刘奔 《求是》1997,(11)
道德建设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在道德建设中增强自觉性、克服盲目性,以适应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要求,需要处理好两个方面的关系:一是现代道德与传统道德的关系;二是现代道德与现代社会实践的关系。其中,特别是要处理好社会主义道德与传统道德的关系,社会主义道德与当代社会主义实践的关系。为了处理好这两方面的关系,又需要从规律性的高度探讨清楚:什么是道德发展的源泉,或者说,道德形成、发展和变革的根源是什么?怎样回答这个问题,也反映出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的根本对立。  相似文献   

19.
对构建社会公德新体系的思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李华林 《新视野》2003,(2):66-67
在社会公德的建设问题上,过去我们把社会公共生活的领域只局限于人类社会,把社会公德调整的对象只局限于人与人、人与社会关系的层面上。事实上,人类社会公共生活的空间在不断扩大,它已经从人类社会发展到自然环境领域和虚拟网络社会。社会公德调整的对象在不断的扩展,它已经从主要调整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发展到调整人与人自然界、人与网络社会之间的关系。社会公德应由人际关系道德、自然环境道德、网络道德三部分构成。  相似文献   

20.
进步的道德意识取代落后、腐朽的道德意识,推动人类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的发展和进步,这是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特别是共产主义道德意识的形成与发展,为道德意识的进步、发展树立了新的丰碑。进步的道德意识内容丰富,对人类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具有重要功能和价值,是人类宝贵的资源和财富。但是,把它作为资源来进行认识和研究,目前尚未见报导。从资源的角度来认识和研究进步的道德意识,对于人们增强进步的道德意识观念、科学开发和利用进步的道德意识,发展马克思主义的伦理科学,推动社会主义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一、进步的道德意识是存在的 进步的道德意识是人类整体意识的组成部份。自从人类社会产生起,进步的道德意识就产生了,就存在于人们的生活当中。 1.人类社会的客观存在决定了进步道德意识的存在 马克思主义哲学表明“意识是社会的产物”,“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道德意识也不例外。由于人们生活的历史时期、社会环境条件、经济、政治地位、生活方式、教育程度、素质高低的不同,从而使人类分化成不同的多样化的社会。之所以人类社会先后出现了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等依次更替,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五种社会形态,就是这个道理。在多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