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苗族婚姻,也和其他兄弟民族、以至欧美等民族一样,由远古的蒙昧时期演变发展而来。根据我所掌握的民间文学资料,用马克思主义观点,结合历史唯物主义,进行粗浅的探索。 恩格斯说:“摩尔根是第一个具有专门知识而想给人类的史前建立一个确定的系统的人;他所提出的分期法,在没有大量增加的资料认为需要改变以前,无疑依旧是有效的。” 摩尔根的分期法即蒙昧时代、野蛮时代和文明时代,从这一观念出发,试探苗族婚姻的起源、演变和发展,在苗族民间资料中,是有证可考的。  相似文献   

2.
婚姻,是人类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份。婚姻既受自然因素的影响,也受社会属性的制约。苗族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了既同于其他民族,又独具特点的婚姻形式和婚恋价值观。这一切与苗族传统居住方式所形成的民族习俗、文化心理等社会属性有着极大的关系。本文试从黔东南地区出发,就苗族传统居住方式的特点,以及它所产生的社会属性,来探讨它对婚姻的影响。 一、苗族居住方式的特点 历史上由于民族压迫与剥削的原因,形成了今天苗族人民居住在边远山区的状况。这些地方地形切割大,地面崎岖,交通阻隔,形成了与外界相对隔离的状态。这种地理形势,决定了苗族居住方式必然具有自己的特点。我们可以从其村寨座落和家庭的内部结构两方面具体、明晰地看到苗族的传统居住方式的特征。 苗族村寨一般由一百户左右组成,也有五、六百户甚至上千户的,如雷山县西江镇就有1217户。这些村寨一般选择在山坡上,或者是一个地势较高而且闭塞的坝子上,四面环山、逐级而上。选择这样一些地方居住的原因,是逃避和防御冲突的结果。对此,苗学研究权威凌纯声先生曾在《苗族的地理分布》上有过描绘:苗族居住在平均海拔一千公尺以上的地方,西南  相似文献   

3.
婚姻的道德评价与人性——中国传统婚俗礼制剖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财产为目的的婚姻价值观的出现,拉开了妇女婚姻史上悲惨的帷幕,自此,妇女从优越的地位堕入到财产等价物的行列,就像俗谚里唱的:“娶来的媳妇买到的马,由人骑来由人打”。然而,这一人性悲剧的另一面,却推进了父权社会的崛起,形成了以男人为核心的家庭,财产关系也由部落公有制转向家庭私有制。这时候,社会为了确保这种私有制的稳固,使得财产的转移和继承平安地在父系中进行,延续和保障父权就需要一种新的社会规范——“礼”。“礼”的规范是建筑在以父权为核心的家庭私有制基础之上的,它不仅从本质上排斥群婚俗制,维护个体婚姻份制,以此来保父系血缘的延续;而且,个体婚姻俗制作为  相似文献   

4.
改革开放后,苗族的婚姻习惯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冲击。随着我国经济、政治、文化等制度在苗族地区的深入,苗族的婚姻习惯也受之影响,那些不利于自身发展的习惯被简化了,但云南苗民至今还保留着一些具有民族特色的婚姻习惯。尽管部分这些习惯与我国现行《婚姻法》基本原则存在冲突却依然被保留着。法律尊重少数民族婚姻习惯与《婚姻法》的施行之间的矛盾仍然是一个值得探讨的话题。而我国《宪法》和《立法法》为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苗族地区变通实施我国《婚姻法》提供了法律基础,列宁关于处理民族问题的论断也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相似文献   

5.
苗族人口众多,分布在我国西南诸省,由于历史原因,他们有聚居的,也有与其他民族杂居的。生活习惯和语言等差异很大。所以,要想了解所有苗族是比较困难的;不了解,要想叙述整个苗族的各种风俗习惯、民族民间传说等等显然是不可能的。如果以点带面,难免造成张冠李戴,无法为所有的苗族人民所接受。本文只提黔东南施洞地区的苗族的婚姻俗,原习因正在于此。叙述之中,难免有错,请有识之士指  相似文献   

6.
老挝苗民被迫从一个孤独而单调的国土流落到一个风俗、语言都极为陌生的、技术高度发达的现代化社会里,自然会遇到许多问题。老挝苗民素来以其高度团结的强大的家族而闻名。那么,他们的家族,特别是婚姻风习如何与这些戏剧般的变化相适应?他们在这神奇的异国他乡保留了些什么传统?又放弃了哪些传统呢? 本文将研究美国文化对1975年一部分少数民族难民的婚姻风习所产生的影响,也将回顾他们在老挝生活期间的婚姻习惯,然后以134位老挝苗族成年人的调查研究为依据,说明他们的婚姻关系在美国的适应情况。  相似文献   

7.
陈世荣 《传承》2007,(7):97-99
云南文山苗族在其长期的经济社会生活中,形成了独特的婚姻道德观,呈现出恋爱自由、同姓不通婚等特点。当代苗族婚姻道德观成为我国道德宝库中不可多得的一笔财富。  相似文献   

8.
巫教信仰是苗族传统社会的主要信仰形式,它的影响在苗族社会中至为深远。 苗族信仰多神崇拜的巫教,敬畏鬼神。在人类与鬼神之间起沟通作用的是巫师。“巫师是经常替人们主持祭祀与祈祷的神职人员,平时又给病人施用苗医苗药,所以在苗族社会中享有崇高的地位。”他不仅掌握苗族多种崇拜的巫教神学,而且还掌握苗族的历史、神话史诗、天文、音乐、舞蹈、民间美术、古典哲学,历法、医药等多种学科,堪称苗族传统文化的大学者,倍受全社会的尊重。”  相似文献   

9.
苗族妇女服装在苗族社会生活中关系最密切、影响最大,是苗族的婚姻标志。本文将分别讨论苗族妇女服装在苗族婚姻三个阶段中的作用,以及这种作用所具有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正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有苗族48万人,其中,主要分布在富宁、广南、丘北、砚山、西畴、麻栗坡等县的白苗支系占总人口的60%以上。在对苗族白苗支系婚姻状况进行观察、研究的过程中,我们发现与上世纪末相比,他们的婚姻关系既有值得赞许、褒扬的积极变化,但也不同程度存在着一些令人担忧的现象,需要引起关注和思考。包办婚姻被根除。由于受历史和自然等因素的影响,至上世纪末,"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  相似文献   

11.
苗族医药在民间传说、歌谣和汉文医学典籍中有所记载。湘黔边界流传的歌中就有:“药王药王,身明晶亮,穿山越谷,行走如常,披星戴月,身在四方”,“三千苗药,八百单方”。西汉刘向所著《说苑辨物》载:“吾闻古之医者曰苗父,苗父之为医者也,行医于乡里。”《神农本草经》记载药物“  相似文献   

12.
有“苗族古代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之称的《苗族古歌》综合反映了苗族古代社会的情况。传统林业思想是其科技文化中的一个重要方面。本文以古歌原文为依据 ,论述了它所反映的制种、整地、播种、移栽、砍伐、使用等的全过程。展现了苗族为丰富祖国林业文化所做出的贡献。  相似文献   

13.
把眼光聚焦于福州这片山海相牵的版图,不难发现五度为都的福州有着别具一格的文化和风骨。常言道"七遛八遛,不离福州",反映了福州人对家乡故土的归属感和自豪感。的确,福州优越的自然环境、深厚的文化底蕴、浓郁的人文气息,孕育了福州多彩的民间民俗文化。婚姻习俗作为福州民间民俗文化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如此的五彩斑斓,一典一式间,男女间的喜乐哀怨、亲家间的礼尚往来、邻里问的插科打诨,被体现得淋漓尽致,仿佛旧时绸缎襟衫上镶缀的彩珠,熠熠生辉,夺人眼目。  相似文献   

14.
<正>宣威苗族纺麻技艺历史悠久,工序繁多。从整理土地、种麻织布,到裁剪成衣要三四十道工序,需近一年的时间,从中折射出传统丰工生活的真实滋味。在科学技术快速发展和物质生活极大丰富的今天,宣威苗族仍在使用这种手工制品,显示出别样的珍贵与亲切。每年8月中旬是收割火麻的时节。从剥取麻秆皮到纺成麻线有很多工序。翻晒:火麻秆收割后,剔去枝叶放在向阳、日照  相似文献   

15.
苗族传统文化的开发与利用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开发与利用无论是保存还是发展苗族的传统文化都是值得探索的方式,文章探讨了有形的文化资源(包括苗族的服饰与工艺品、风味饮食、建筑等)与无形的文化资源(包括节日庆典、社会组织制度等)的特点和开发利用的一些问题,以期找到运用这些文化资源的有效和恰当的途径。  相似文献   

16.
贵州是一个多民族省份,蕴藏着丰富多彩的民族民间文学。近几年来,在党的民族政策光辉照耀下,民间文学的发掘、搜集、整理、出版,以及研究工作,皆取得了新的成绩,开拓了新的局面。现在,我们又欣喜地读到贵州民族研究所编印的《开亲歌》。这部《开亲歌》,篇幅浩大,全书长达万余行,内容极其丰富,既有苗族原始社会前期的婚姻形态的反映,又系统地唱述了苗族进入氏族社会后婚姻制度的产生、发展和演变过程,对于历史学、民族  相似文献   

17.
婚姻习俗,是研究一个民族的社会历史、经济状况和家庭关系不可缺少的资料。拉法格说过:“在各族人民中,婚姻曾经产生了为数甚多的民歌,同时也形成了稀奇的礼俗,博古的学者搜集了这些材料,而历史学家却很少利用这些材料来追叙往昔人民的风俗”。 的确,在各民族的民间诗歌中,以反映婚姻家庭为主要内容的不少,苗族《开亲歌》就是其中之一部。  相似文献   

18.
<正> 不用带单位开具的婚姻状况证明、不需要介绍信、不用婚检证明……从10月1日起,如果您和您牵手的另一半去登记结婚,只要带上户口本和身份证到婚姻登记机关签署一份声明后,就可以拿到红色的结婚证,驶上婚姻幸福的“新干线”。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以较翔实的实地调查资料,介绍了云南苗族传统的生育礼俗,论述了从生育礼俗中所反映出来的苗族传统的生育观、性别及性别角色现、苗族的人生成年礼、苗族传统的妇幼保健知识等。  相似文献   

20.
在我国加快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现代化建设步伐的新形势下,国内学术界愈加认识到提高我国民族人口素质(质量)的重要性.很多学者都从各自的学科角度去探讨这一重大课题,提出了不少有价值的意见.本文试从整体或多方面的角度围绕这个题目略陈管见,不当之处,请同志们指正.人口素质与现代化的关系关于人口素质的界定,国内外学者虽有不同的意见,但大都从人口的身体素质、文化素质和道德素质三个主要方面立论.这种定义,仅从人口质量本身而言,无疑是正确的.然而,依据唯物主义观点,人类自原始社会解体后,一定历史时代和一定地区内的民族,又总是生活在一定的国家的社会制度之下,受一定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制约的.因此,当我们具体分析一个国家或民族的人口素质时,除了人口本身总的质的规定范围外,还应包括受其所处时期的国家的社会制度制约的增长率、性别比例、地区分布和年龄结构等.其实,从整体的观点看,这些素质是不能忽视的,因为在历史总进程中,它们必然影响到这个国家或民族的社会和经济的发展.近年来,国内有的学者在讨论如何提高我国民族人口质量时已关注到这些方面了.可见,衡量一个国家或民族人口素质的高低,就必须看其整体素质与这个国家或民族的生产方式是否相适应,相适应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