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美国《赫芬顿邮报》发表评论文章称,奥巴马在一份书面声明中指责巴沙尔“折磨和屠杀”叙利亚人民,因此已下令冻结叙利亚在美国的资产,禁止美国公民在叙利亚投资和经营公司,并停止叙利亚对美国的石油产品出口。文章指出,美国和欧盟终于呼吁巴沙尔下台了。  相似文献   

2.
季尚 《廉政瞭望》2010,(21):26-27
货币战争是“狼来了”? 有买方不惧商品涨价的吗?有,是美国。一双在中国生产的鞋价值人民币420元,在几年前出口到美国相当于50美元。现在美国施加压力使人民币升值了,那双鞋就要涨到70美元了,美国人吃亏了,他们愿意吗?显然不愿意,那为什么要逼迫人民币升值呢?难道美国人是傻子?  相似文献   

3.
《理论与当代》2012,(3):57-57
美国是一个奇特的国家,建筑在新教伦理基础上的美国精神,在短短几百年内就登上了世界的顶峰,在世界范围内拥有了极大的影响力。今日的美国,堪比中国的盛唐时期,经济、文化上异常强大,并且对各种文化具有极大的包容性。  相似文献   

4.
张莉 《世纪风采》2009,(6):24-27
1950年10月,美国的炸弹扔到了鸭绿江边。毛泽东思考了3天3夜,毅然决定派遣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保家卫国。尽管直到1953年7月27日美国在停战协定上签字时也没能投下原子弹,但在战场和谈判桌上,美国却不止一次地挥舞着核大棒,对中朝人民进行赤裸裸的讹诈和威胁,妄图把世界推向核战争的边缘。面对美国赤裸裸的恫吓和威胁,毛泽东的回答是:“美国的原子讹诈,吓不倒中国人民。”  相似文献   

5.
长期以来,美国文化战略就是其全球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今,在全球化和信息化加速发展的时代,美国文化这一极具辐射性和渗透性的软实力,正和政治、经济、军事等要素一样,成为美国对外扩张的重要方式之一。在美国成为文化超级大国的过程中,其独特、高效的运行机制发挥了重要作用,本文就美国文化战略的运行机制如法律制度设计、商业化运作及其开放战略和文化外交战略等方面进行了探讨和分析。  相似文献   

6.
一、美国的历史文化传统,美国是一个非常特殊的国家,它的非营利组织的历史已经有三百年了,比美国政府还早,实际上我们应该称它们为“政府前组织”,也就是政府发生前的组织。至今美国的非营利机构数量庞大,经济实力雄厚,社会影响广泛,从业人员众多。美国的非营利机构之所以如此发达,是与美国独特的历史文化传统紧密相关的。早在1930年左右,Alexis Tokyo在访问美国时所说的一段话很能说明美国的特点,他说:“美国是一个参与者的国度,不管任何年龄、任何人之间、任何性别,美国人永远尝试形成一个纪律性的组织。  相似文献   

7.
从去年8月至今,美国次贷黑洞越来越大,各国央行纷纷减持美元资产,首当其冲遭抛弃的就是美国国债。在此次美元资产减持风潮中,还出现了“极端案例”:在美国国债前20个主要海外持有者中,挪威和爱尔兰进行了“清仓”操作。  相似文献   

8.
《理论与当代》2007,(12):51-51
徐启生在11月17日的《光明日报》上报道:由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主办的“中国经济年度人物——四海论道”世界巡讲活动15日晚在美国费城举行,中外百余企业家、学者就“中国制造”这一话题进行了广泛的交流。针对最近美国一些媒体对“中国制造”接连不断地发表失实报道,与会专家强调,美国自身的经济发展事实上也是与“中国制造”息息相关的。据统计,截至2006年底,美国在中国有5万多家企业,直接投资额超过540亿美元。而中国在美国只有1100余家公司,投资总额30亿美元。在过去的5年里,中国已经成为美国发展最快的产品出口市场,每年以24%的速度增长,换言之,近几年来,“中国制造”为美国提供了400多万个就业机会。同时,86%的在中国的美国公司郝有赢利。显然“中国制造”对美国经济的发展和就业率的提高都起到了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9.
《党课》2012,(1):123-123
美国旧金山联邦储备银行的一项调查显示,“中国制造”在美国消费品市场中所占份额远没有普遍认为的那么高。美国家庭消费的商品和服务中,88.5%来自美国国内。在剩余的11.5%的进口部分中,中国制造商品刚刚超过1/4。也就是说只占美国总体消费支出的2.7%。平均来看,美国消费者每花费1美元购买中国制造商品,其中大约只有45美分是付给中国的,而55美分流向了美国本土服务业。  相似文献   

10.
企业破产在美国丛明企业破产是美国经济生活中的常见现象。伴随着漫长的企业破产史,美国逐渐形成了一整套较为完善的企业破产运作程序和办法,许多欧美国家都步其后,学习仿效。进入九十年代以来,企业破产在我国也成了非常现实的问题,介绍美国企业破产办法,对我们搞好...  相似文献   

11.
徐建军 《新长征》2007,(12):62-63
按照省委组织部的安排,我们来自省直及各市地州的27名同志,从7月16日到8月6日,在美国整整学习、生活了21天。期间,主要进行了两个方面的学习、考察:一是在美国西部以课堂教学为主,以参观、访问为辅,对美国的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公共服务各环节、方式进行研究与考察。二是到美国东部考察,初步深入美国社会进行观察与体验,以增进对美国的了解、理解。就我个人而言,总的感觉是信息量之大前所未有,收获之多前所未有,感受之深前所未有。  相似文献   

12.
奥巴马,这个瘦高的非裔男子,一夜之间,颠覆了世界对美国的印象,成了美国历史上第一位黑人总统。在未来的4年甚至8年中,我们将频繁地看到他的脸孔。进入政权交接期的美国再次成为世界的焦点,而中国最关心的,莫过于“改朝换代”之后,美国新总统的对华政策会有怎样的变化。  相似文献   

13.
皆为公德     
《理论与当代》2012,(2):56-56
羊白在第24期的《做人与处事》上介绍说,一个中国学生在美国留学。一次,他不小心把从国内带去的手机丢了。这手机买时也就300多元,况且已经用了两年多了。考虑到手机里存有一些宝贵的资料,抱着试一试的想法,他在校园各处贴出了寻物启事。第二天,一个美国学生将手机送了过来,中国学生为了表达谢意,要请美国学生吃饭。美国学生平静地说:“不必了,这手机本就是你的,还给你是应该的。”  相似文献   

14.
今年5月25日是美国军事力量撤出中国大陆61周年。1949年5月25日,美军从青岛撤离。那么,在撤出青岛之前,美国如何评估去与留的利害得失?美国都有哪些考量?美国最看重什么?最近美国解密了相关档案资料,帮助我们了解有关历史真相。  相似文献   

15.
20世纪90年代以来,由于各种技术革命的周期不断缩短,加之计算机技术普及和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世界经济有了质的飞跃,各国经济总量快速膨胀,出现又一个快速增长期,被称为“新经济”时期。新经济一词源于美国。2000年4月5日,美国时任总统克林顿在召开的“白宫新经济会议”上首次使用了“新经济”一词,并得到了在场的美国著名经济学家诺德豪斯的积极回应。美国新经济的“新”主要基于知识创新与新型经济发展模式———在充分就业和低通货膨胀条件下的经济长期持续增长。据美国新近的统计资料显示,美国经济从1983年至…  相似文献   

16.
美国的税务体制是当今世界比较先进的税务体制之一,它在世界现代税务体制发展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深入研究与探讨美国税务体制及其特点,对于完善我国税务制度,实现对原有财税体制的相应变革,有者重要的借鉴意义。一、美国税务体制的起源及其发展1634年,英国殖民者为了实现其殖民统治的利益,在美国本土实施了第一部所得税法。美国独立以后,1861年南北战争爆发,联邦政府在临资金短缺的困难,便正式沿用了这部殖民地时期的所得税法,资金问题很快得到了缓解。与此同时,美国国会在财政部内设立了一个办公室——税务署,这就是美国今日…  相似文献   

17.
2008年末爆发的美国次贷危机不仅是一场金融危机,而且也反映出美国政治本身所蕴含的困境。本文立足于马克思主义对金融资本主义政治特性的分析,深入探讨二战以来美国政治的特点。在21世纪前后,美国政治在金融资本主义的支配下越来越趋于保守和集权,而这样一种政治形态也最终导致了美国霸权的衰落。  相似文献   

18.
世情     
罗姆尼的想法 美国前总统柯立芝曾经说过,美国的主业便是工商业,但美国选民似乎对于商人人主白宫的想法从来不感兴趣。罗姆尼的例子有点特别,他不仅是商人,还曾是马萨诸塞州州长,他在贝恩资本工作的15年中学会了如何集中精力,如何克制以及交易的艺术,他如何将这些商业上的技巧用在白宫之中.这是外界关注的。虽然有观点认为,在经历了四年空喊和断断续续的改革之后,美国应该选择一位更像商人的人做总统,让他去修补美国金融的问题。  相似文献   

19.
《学习导报》2012,(17):57-57
在美国,一个人一参加工作,总要把他的一部分收入存入保险公司,以备晚年退休之后用。在美国期间,有人好几次问我存了保险金没有,我说一块美元也不存,他们听了感到奇怪。其实没什么奇怪的,因为我是中国人,根本不打算在美国住一辈子。到1950年我得知新中国成立,认为机会到了,应该回到祖国去。  相似文献   

20.
雷思海 《党建文汇》2008,(11):19-19
面对不断蔓延的金融危机,以美国和西欧为主的西方发达国家的舆论界却出现了一个有意思的现象:一面避谈美国和西方的大国责任,另一面却在大谈中国的“能力”和“使命”。这次世界性金融危机的根源在美国和西方世界,但美国上下却希望全球各国配合其金融政策,让其他国家来替自己的损失部分埋单,其理由是,“救美国等于救世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