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肖随明  陈华 《学理论》2009,(18):173-173
公路绿化是公路建设和管理的一个重要环节,对于稳固路基、保护路面、诱导交通、美化路容等具有重要作用和意义。而中国公路绿化中还存在一些问题,需要进一步努力和改进。今后道路绿的发展可在以下几个方面开展:尽可能增加公路绿色生物量,建立植物枯枝落叶回收利用系统,建立“尊重自然、恢复自然”的理念,严格执行有关标准。  相似文献   

2.
贺兰山上依然白雪皑皑,银川平原却已杨柳泛青,春潮滚滚。这天清晨,宁夏回族自治区党委书记李学智和其他同志一道,共乘一辆旅行车,沐浴着微带寒意的春风,开上包兰公路。包(头)兰(州)公路是纵贯宁夏的一条干线公路。从石嘴山进入宁夏境内,到首府银川市,全长九十七公里。由于大部分地段没有行道树,它赤裸裸地躺在平原上,显得空旷而荒凉。几年前,李学智就对自治区交通部门讲,要把这条首府门口的公路绿化起来。但是,几年过去了,由于有关部门推诿扯皮,年年嚷“植树”不见树。今年,李学智决心抓好这条公路的绿化问题,整顿一下这种扯小  相似文献   

3.
针对公路施工的安全问题,近年来各级主管部门已经想尽了办法,国家和省、市都出台了相应的法律法规,总的来说,公路施工事故在逐年减少,但仍然在生产事故中占有重大比例。究竟是什么原因?笔者在工作中有意识进行了探索和研究,觉得有这样几个问题不容忽视:一、公路施工企业对安全工作在思想上的重视程度问题;二、公路施工企业安全管理机制和监督机制问题;三、公路施工企业的安全生产条件和措施问题;四、政策性掌控公路施工企业的安全保障问题;五、公路施工企业存在着的诸多其他客观因素。为此,笔者在文中提出了一些粗浅的想法,希望为公路施工企业在安全生产中提一些建议,也为公路施工企业的管理部门提一些参考意见。首先政府应建立良好的成熟的公路建设市场机制,有关职能部门应加强对安全工作的依法监管;其次,公路施工企业应落实自身主体责任,健全安全管理机制;三、公路施工企业在安全生产工作中要"治本",要建立长效机制;四、公路施工企业在安全生产中要提高掌控能力,消除隐患,杜绝事故发生;五、加强安全宣传教育,提高公路施工企业职工队伍的安全素质;六、应该提高公路施工企业的应急处置能力;七、要在"安全发展"的科学理念指导下,大力推进安全文化建设。只有这样,才能从...  相似文献   

4.
《学理论》2013,(2)
自然是卢梭宗教思想中最基本,也是最高的准则,自然情感以及源此而来的良心是卢梭宗教观的核心。"自然状态"、"自然人"、"自然人性"、"自然情感"都表现了他对原始自然的钟爱和对真正心灵自由的追求,他希望能够通过构建自然宗教,并借助上帝来为这个世界构建合理的秩序。可以说卢梭是以社会契约为万物立法而以自然宗教为道德建立秩序,进而对外在的物质世界和内在的心灵情感进行合理性解释。  相似文献   

5.
通过对比王弼与郭象在本体论和名教与自然的关系上的异同来比较研究二人的自然观。王弼哲学上的核心思想"以无为本"是立足于本体论而建立的。而郭象则对本体论进行了消解,认为自然而然才是万物的本质。在名教与自然的关系的问题上,王弼主张自然的即是合理的,名教本于自然。而郭象则主张合理的即是自然的,名教出于自然。着重论证了"合理即自然"到"自然即合理"的发展变化。  相似文献   

6.
国敬伟 《学理论》2008,(24):38-39
公路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起着重要作用。公路文化建设是交通行业特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公路文化建设,对于推动公路行业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促进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进步  相似文献   

7.
《学理论》2015,(25)
王弼通过建立以"无"为本的玄学本体论思想,借助本末、有无等范畴,表达了对社会现实问题的关怀。他的"名教出于自然"论,一方面承认名教的合理性源于自然,另一方面又主张革除名教之弊以使名教合于自然。重视名教舍弃自然,就是"弃本舍母"而"适其子",最终不利于名教作用的发挥。只有溯其本源,崇尚自然之道,才能真正贯彻名教有利的一面。因此王弼提出"崇本息末"的主张,力图调和名教与自然的关系,最终实现社会的长治久安。  相似文献   

8.
规模经济性和成本劣加性均不是决定行业自然垄断的条件,网络经济效益因其较强的正内、外部效应才是行业自然垄断的充分条件.具有网络传输系统的产业因存在网络经济效益和"赢家通吃"现象,自然垄断经营社会效益更高.反垄断法需要准确界定自然垄断产业,建立不完全的垄断适用除外制度,同时需要规制自然垄断行业的各种垄断行为,以增强经济的自由与活力.  相似文献   

9.
《学理论》2017,(8)
自20世纪以来,生态问题日益突出,其根源往往归咎于"支配自然"和"人类中心主义"的立场。而格伦德曼站在人类中心主义的立场对生态问题进行界定,以整体的方式分析生态问题的成因,认为生态危机的出现是由多重因素形成,而不能仅将其归为"支配自然"思想的原因,并赋予"支配自然"积极意义,深化对"支配自然"思想的认识。格伦德曼在历史唯物主义的框架下分析生态问题,以建立马克思主义与生态学的联系,寻求解决生态危机的途径。格伦德曼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分析生态问题,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寻求解决生态危机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0.
分析了公路工程开工前期、施工期和营运期各个阶段对沿线自然环境造成的影响,有针对性地提出相应的环保措施,将公路建设对沿线自然环境和自然动植物带的负面影响减少到最低,把破坏和污染的损害减少到最小及恢复工作做得更好,从而推动我国公路环保工作的发展.  相似文献   

11.
杨珺 《理论探索》2012,(1):37-40
马克思的"自然生产力"论包括自然条件形成的生产力和人自身自然所具有的生产力两个层面,这两个层面通过劳动而融通成一个有机整体。马克思"自然生产力"论包括自然生产力的主体体认性、自然生产力的公共利益性、自然生产力的"应然"自在性等伦理内涵。践行马克思"自然生产力"论应遵循自然自在尺度、动态平衡尺度、整体与个体有机统一尺度、属人的德性尺度。马克思"自然生产力"论蕴含的环境伦理建构条件包括制度、文化、技术等方面。  相似文献   

12.
在中国历史上,老子第一个深入地探索了宇宙的本根问题,建立了以"道法自然"为基础的理论体系,提出了与"自然"之道相应的"欲不欲"的理欲观,并把它贯彻到人生的各个方面.老子的理欲观既具有唯物的、辩证的特点,又具有唯心的、形而上学的局限性,它对后代理欲观的影响是多方面的.  相似文献   

13.
马克思主义对人的本质的把握,是从"对象性"这个人的基本规定出发的,通过揭示人是对象性的自然存在物、对象性的社会存在物、有意识的对象性存在物、对象性的类存在物和劳动的对象性存在物,划清了与非人类中心主义"自然人"主张和人类中心主义"理性人"主张的界限,从而为建立起一套完整的人类呵护自然的逻辑提供了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14.
人类对自然的认识,经历了"天然自然"、"人化自然"到"生态自然"的变化。这种变化反映了人与自然的关系,由原始的和谐到近代的冲突和对立,再走向人与自然的本质统一,从而真正实现生态文明的历史进程。  相似文献   

15.
《学理论》2013,(36)
王国维《宋元戏曲史》中的"自然"既有生活的真实又有艺术的真实之义,两者并不截然分立,而是相辅相成;有意境的不一定是自然的,自然的也不一定是有意境的;意境其实是艺术家本身的自然与曲境的自然的统一。追求"美"而不伤害"自然之趣",对景、情、物的观照中达到"无我",以自然求诸自然,才是通往"意境"的方式。意境的高下取决于表达的作品自然化的程度。作家艺术处理的态度和方式是"以物观物",自然本身能显示其内在的"本质力量",这是元曲意境追求的最高标准。  相似文献   

16.
万鹏 《学理论》2012,(8):74-75
中国高速铁路建设的迅速崛起引起了世界的高度关注。随着高速铁路的投入运营和迅速发展,不仅带动了高铁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融合,而且对我国居民的日常出行及我军作战机动能力的提升都产生不可估量的作用。但也存在一些问题,我们必须采取有效的措施加以解决:区别对待东、西部高铁建设;优化投资论证,严格控制"三超"现象;统筹铁路、公路、民航发展,建立规范的竞争市场。  相似文献   

17.
赵皓 《学理论》2014,(2):129-130
文化研究认为文化是"日常的",它关注的是所有人"生活的全部形式",既包括主流文化又包括亚文化。以公路电影的原型《逍遥骑士》为例,通过分析公路电影的主人公如何在"旅程"中改变,探讨公路电影的叙事规律,并探究亚文化与主导文化之间颠覆与妥协的关系。  相似文献   

18.
在马克思主义视阈下,尊重自然,首先要尊重自然的优先地位,自在自然的优先地位并非已成"历史",人化自然在"铺垫"和"规约"后续活动中体现其优先地位,承认并尊重"外部自然界的优先地位"是人类一切活动的物质前提;其次,要尊重自然的主体地位与内在价值,站在整个"类"发展的高度,承认自然有着不同于人的主体性表达形式,尊重自然的主体地位而不是将自然看作单一的客体,尊重自然的内在价值而不是仅仅注重其工具价值,在主客体的相互体认中寻找人与自然平衡的支点;其三,要尊重自然规律,走出崇尚荒野自然、简单"绿化"自然、休闲中重"自我"轻"自然"的误区,避免将自然规律简单化、狭隘化而误入歧途。  相似文献   

19.
韩非的自然人性观,是在继承老子的"道法自然"和"少私寡欲"基础上,通过经验总结和实证运用形成的。韩非的自然人性观可以概括为"好利恶害"、"任理去欲"、"因情而治",具有实证主义特征。韩非的自然人性观启示我们,要处理好人性与环境的和谐、正确理解人性的"自利"、回归人性的本原。  相似文献   

20.
恩格斯与马克思一同从黑格尔唯心主义哲学中拯救出革命的辩证法,并加以唯物主义的改造,确立了唯物辩证法的新形态。他不仅将总体性辩证法保持在思维领域,而且拓展到外部世界,在自然、社会和思维等三者之间建立整体的有机联系,凸显出有机论的总体观。进而,恩格斯将自然、社会和思维的辩证法统一起来阐发了建立在现代自然科学基础之上的唯物辩证的自然观,在历史逻辑和劳动辩证法下进一步深化了对自然的历史与历史的自然之统一问题的讨论;解决了自然科学、历史科学与理论科学以及各门实证科学之间的关系问题,倡导大科学观的科学统一论,使自然辩证法作为科学技术学成为可能。面对二元对立思维方式所导致的人与自然关系的冲突,以及现代性的种种"急难",在后疫情时代重新考察和理解恩格斯有机总体观及其相关重要论断,既有助于为自然辩证法正名,亦能为"两个共同体"理念的理论认知提供思想支撑,彰显其之于构建生态文明的当代意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