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陈寅恪热”已渐渐冷却,提起陈寅恪,或许人们会想起他那句洪钟落地的“独立之思想,自由之精神”,想起他的学究天人及“教授之教授”的称誉。不太有人会进一步留意他和他所处的时代到底是什么关系,也不太有人把目光投向他和他的同时代人。但离开了陈寅恪的  相似文献   

2.
一代史学大师陈寅恪在治学上提出了"神游冥想、了解之同情"的思想,它不仅是针对哲学而言,也是针对史学而言。它既是一种史学境界,也是一种史学方法。正是凭借这一治学思想和精神,陈寅恪才在史学领域取得了引人瞩目的成就。  相似文献   

3.
饶展雄 《同舟共进》2009,(12):57-59
【"无知批有知"是如何开始的】 2009年是陈寅恪逝世40周年。每当提到陈寅恪,就不禁想起53年前,我们中山大学1956级同学集体拜访他的情景。往事如昨,历历在目。  相似文献   

4.
潘光旦是民国时期的著名学者。清华校史专家黄延复曾提出“清华四哲”之说,除了陈寅恪、叶企孙和梅贻琦,剩下的就是潘光旦了。其中陈寅恪是历史学家,叶企孙是物理学家,梅贻琦则是教育家。至于潘光旦,有人说他是社会学家,因为他当过清华大学社会学系的系主任;有人说他是心理学家,因为他翻译过霭理士的名著《性心理学》;还有人说他是民族学家,因为他晚年做出了几项开创性的民族学研究。其实,潘光旦自我定位首先是一位优生学家,其他的“家”都是“派生”出来的。  相似文献   

5.
据传"梁启超力荐没有学位、没有著述的陈寅恪"到清华国学研究院任导师,并以自己作比,弄得清华校长曹云祥没办法。实际情况是这样的吗?  相似文献   

6.
《小康》2021,(14)
正著名国学大师陈寅恪先生曾说过:"凡解释一字,即是作一部文化史。"说明文字的内涵及分量之重。当代书法展作品中经常出现文字混用不分、以讹传讹的现象。这种现象不是个例,是普遍存在的。不是学者、教授、书家没文化,即使他在某一方面的研究享有盛誉,但写错字也难以避免。因为,文字学在当代教育中的缺失,特别是在书法教育中的缺失,是造成文字使用混乱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7.
作为20世纪三四十年代清华大学历史系的著名教授,陈寅恪的治学风格与蒋廷黻所倡导的“三个并重”的清华“新史学”取向有着高度的契合性。陈寅恪的治史取向和方法特征体现在:具有中西兼综的学术视野和多种语言文字能力,能够广泛使用中外史籍材料和各种语文工具来研治历史,强调史料是治史的基础,反对脱离史实的“微言大义”;既精于考据,又善于会通和综合,主张在史实中求史识,能够在考辨史实的基础上提出通识性见解;既能以哲学的眼光来看待历史的发展演变,对以社会科学方法治史持肯定态度,同时又强调要实事求是、论从史出,反对以西方的理论假说对中国历史作任意解说。从学术史的角度来看,陈寅恪既是清华“新史学”取向的同道者,也是“新史学”方法的践行者,陈寅恪及清华史学共同体的治学取向与方法,具有普遍的方法论意义。  相似文献   

8.
张远秀 《现代领导》2001,(12):35-35
修水,是一个被层层叠叠的群山抱得严严实实的山区县,“大山之围”,限制了它的发展。在历史上,它曾实现过文化的“突围”,大文学家、大诗人黄庭坚从修水走向全国,成为一代文化巨匠;和王国维齐名的国学大师陈寅恪也是修水人;它曾完成过革命的“突围”,秋收起义的“蓄火”之地——红军第一军第一师第一团,从修水发步,成燎原之势……  相似文献   

9.
人生得一知己足矣──陈寅恪对王国维的理解华中师大马良怀博士在王国维所交往的人员中,陈寅恪可能是时间最短的一位。然而,正是这位与王国维相识、交往尚不足一年时间的陈寅恪,予以了王国维准确、深刻的理解。1927年6月2日,王国维自溺于昆明湖的消息传出后,学...  相似文献   

10.
建国后五六十年代的人文学术,差不多都是在苏联理论模式的统辖下完成的。其后果不仅是毁了那个年代的人文学术,更僵化了在那个年代享有"学术地位"的数代学者的价值取向与思维建构,酷似被统一做了"脑外科手术"。除了陈寅恪等少数精华,包括冯友兰、朱光潜、王元化、李泽厚在内的几代学人几乎谁也未曾幸免。可以说,苏联理论模式对中国学界的那段"殖民"史,当是国人不宜再继续自我遮蔽的精神"国耻",直到当下其对于中国学术的深层负面效应依然存在。  相似文献   

11.
陈寅恪先生是海内外知名史学大师。他家学渊远,又游学日、德、美等国长达16年,通晓10多国语言及蒙、藏、波斯、西夏等文字,尤其精通梵文。陈寅恪的才学,当年梁启起先生推荐他任清华大学研究所教授的事可见一斑。当时陈寅恪既无博士、硕士学位,亦无专著,可梁先生对时任清华大学校长的曹云祥说,自己亦无博士学位,虽著作等身却还不抵陈先生寥寥数百字。清华就这样聘了陈寅恪。陈先生一向崇尚学术自由,坚守独立精神,不肯随俗俯仰,迎合潮流,故虽然学术成就极大,却长期备受冷落。他晚年失明,眼前一片黑沉。是黄萱担任  相似文献   

12.
陈寅恪继承了钱谦益“以诗证史”的方法,视唐诗为难得的信史。钱钟书则认为“诗史说”是一个偏见,不能因为诗中纪事在史书上信而有征就断定诗有价值,他认为有些被称为“诗史”的作品其实并不真实,并且诗歌并不能完整地反映社会现实。在当时的风气中,钱钟书提出对“诗史”说的批评意见,可视作一种文学思想的进步。  相似文献   

13.
陈寅恪先生是我国名闻中外的历史学家。他一生矻矻于学,多有建树。晚年时虽然目盲肢残,仍坚持学术研究和著述,写出了许多高水平的史学著作。他渊博的学识、敏锐的才思及坚韧的精神,在学林中有口皆碑,成为后代学人的楷模。 陈寅恪生于1890年,祖父陈宝箴曾任湖南巡抚,父陈三立是光绪十二年(1886)进士,曾任吏部主事。陈寅恪虽出身宦门之家,却丝  相似文献   

14.
当太阳从五老峰后露出了脸,景寅山上陈寅恪与夫人唐筼的合墓便沐浴在金色的阳光中。陈寅恪墓由第四纪冰川遗留的漂砾石搭成,距今已有百万年的漂砾石在朝阳下闪着熠熠的光泽。陈寅恪与夫人的骨灰是2003年6月16日落葬中国科学院庐山植物园的,建墓的山现已被命名为  相似文献   

15.
大师的风度     
梁启超与陈寅恪同列清华四大国学导师,两人的友谊也很特殊。应该说,是梁启超最早把陈寅恪举荐到清华的。关于梁启超举荐陈寅恪的故事,人所共知。清华国学院刚刚成立,梁启超向校长曹云祥力荐陈寅恪。曹问:“陈寅恪是哪国博士?”梁答:“他不是学士,也不是博士。”曹又问:“他有没有著作?”梁答:“也没有。”曹拒绝:“既不是博士,又没有著作,这就难了!”梁大怒:“我梁某算是著作等身了,但总共还不如陈先生寥寥数百字有价值!”曹一听,十分震惊,立即决定聘请陈寅陪为清华国学研究院导师。  相似文献   

16.
俐钧 《乡音》2011,(1):38
国学大师陈寅恪先生把汉字看做化石,说"解释一字即是做一部文化史"。而这部由中央文献出版社出版的李土生著《土生说字》,洋洋800万字,可以说气吞万里地将7000个汉字即7000部"文化史"海纳其中。书的序言  相似文献   

17.
陈芳 《北京观察》2022,(2):74-76
1929年陈寅恪在南院2号写就《王观堂先生纪念碑铭》,提倡晚清以来的现代学术应有"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这一主张后来他一再强调。世人称王国维和陈寅恪为"学术双峰"。陈寅恪,字鹤寿,江西修水人。祖父陈宝箴为晚清戊戌时期著名维新人士,曾任湖南巡抚,积极推行新政。1902年,12岁的他即开始长达23年的游学历程,足迹至日本、德国、瑞士、法国、美国等,研习各国语言30余种,在此期间大致奠定了"为不古不今之学"的学术研究根底,为后来成就一代学术大师打下了坚实基础。  相似文献   

18.
书生气重     
我一直以为,读书的人并不一定能够算得上书生。在我的印象中,书生是与时代潮流保持着一定距离的,远离浮躁与功利,以便在历史意识和人生智慧的开阔视野中静观沉思,在寂寞中独善其身、兼善天下。而实际上,能称得上书生的并不多。“一管书生无用笔,旧前投去又收回。”在唐景崧的诗中,我常常看到陈寅恪冷峻、削瘦的身影。社会的发展,整体上是在前进,但中间往往会有一些例外,有些高峰是超越不了的。对于陈寅恪,上海师大的虞云国教授慨叹:“文化巨人陈寅恪构建的文化意象永远是空前绝后的……”据说,陈寅恪在清华国学研究院授课时,研究院主任吴宓…  相似文献   

19.
“二十四史”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宝库“。二十四史”作为中国封建时代的“正史”,所提供的历朝历代政治、军事、经济、文化史实之繁富,治国经验教训之丰富,可以说古代史书无出其右者。毛泽东很重视阅读“二十四史”,其重要部分读得很细、很熟。他读此书,与史家的侧重点有所不同,更强调总结历代王朝的成败得失和兴衰之由。毛泽东留下了阅读“二十四史”的大量批语,值得我们重视和研究。  相似文献   

20.
《传承》2007,(2)
阳太阳,1909年生,广西桂林人。20世纪30年代在上海与庞薰琴、倪贻德等人创办“决澜社”,提倡新绘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