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抗战伊始,由于中国东北及东部沿海地区被日军占领,苏联远东地区与中国的陆路、海陆通道均被切断,于是与苏联接壤的新疆,此时独特地域位置的作用便凸显了出来,使得它成为了中国在抗战初期接收从苏联至内地国际援华物资的主要通道。自1937年至1941年,中国战场上80%的国际援助物资来自苏联,这些物资的90%都是经新疆通过西北国际大通道运至内地的。  相似文献   

2.
黎明 《党的建设》2015,(9):18-20
抗日战争时期,我省成为全国抗日战场的大后方,全省各族人民集合在中国共产党倡导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旗帜下,掀起了一场如火如荼的抗日救亡运动.当时,陇东是八路军的整训地和出发点之一,兰州是西北国际援华交通线的重要枢纽,甘新公路曾经一度成为国际援华物资输入的唯一陆路交通线.特别是我党领导下的甘肃主要抗日组织,在艰苦卓绝的抗日烽火岁月里,前赴后继,流血牺牲,为抗战的最后胜利作出了卓越的贡献,立下了不朽的功绩.  相似文献   

3.
正抗战时期,日本的扩张和侵略威胁到中苏两国的安全,中苏在对日立场上有诸多共同利益。两国由长期的疏远开始走向合作。1937年8月21日,中苏签订了《中苏互不侵犯条约》。此后,中苏相互支援和配合。由于军用物资和人员的输送需要一条重要的国际交通线,促使中苏双方开辟了西北国际战略通道。抗战期间,中苏西北战略通道是苏联援华物资进入中国的大动  相似文献   

4.
兰州城郊,被迫滞留两三日 抗日战争时期,兰州已成为大后方的交通枢纽和国际援华物资的转运站.来自苏联的援华军用物资,由阿拉木图运到兰州,也就到了终点站.至此,"新兵营"车队才跟苏军车队分开.  相似文献   

5.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是伟大的中华民族奋起抵抗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正义战争,也是甘肃各族人民与整个国家民族同呼吸共命运的重要历史阶段.在抗日战争中,身处后方的甘肃人民,在中国共产党倡导的第二次国共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和全面抗战路线光辉旗帜指引下,同仇敌忾,众志成城,使陇原大地成为抗日兵源、粮秣的重要补充基地、苏联援华物资的重要运输线,以及与日军进行空战对决的又一重要战场.  相似文献   

6.
全面抗战爆发后,美国援华会、保卫中国同盟在美国共产党、中国共产党支持下相继成立。中共与保盟、美国援华会通过不断探索,合力编织国际协作网络,打通信息与物资渠道,创立多家国际和平医院,为敌后抗日根据地争取医疗援助。1942年以后,抗日根据地的外国医生定期撰写、发送医疗情况调研报告,国际援华机构得以对根据地的医疗项目执行情况作出客观绩效评估,帮助中共建立了坚持抗战、实干清廉的良好国际形象。中共与保盟、美国援华会关于医疗援助的互动过程是抗战时期中共成功开展国际统一战线工作的一个缩影。  相似文献   

7.
正雄、奇、险、峻,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晴隆"24道拐"始建于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全长4公里,直线距离约350米,垂直高度约250米,在倾角约60度的斜坡上以"S"型顺山势而建,蜿蜒盘旋24道弯后到达关口,是现存第二次世界大战战区公路原貌的唯一路段。是抗日战争中,国际援华军需物资运输的大通道,为抗日战争取得全面胜利作出不可磨灭的贡献,被誉为"中国抗战的生命线"。2006年被国务院评定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5年再次被国务院评  相似文献   

8.
<正>24道拐是西南大后方唯一的国际交通命脉,作为"抗战生命线",平均每天有3000多辆运送物资的汽车经过,在枪林弹雨中为前线运送了45万吨援华物资。太平洋战争爆发后,当年援华美国物资、部队,无论是从缅甸还是印度出发,总要通过滇缅公路、中印公路、驼峰航线运到中国昆明,之后通过滇黔公路、川黔公路运往重庆,再曲重庆政府分配运往国内其他战区。位于滇黔公路上的贵州晴隆县,其境内唯一的交通要道24道拐,便成为中国西南抗战运输史上的一个节点,从云南方向来的运输车辆必须过此弯道送到前线和"陪都"重庆。  相似文献   

9.
正雄、奇、险、峻,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晴隆"24道拐"始建于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全长4公里,直线距离约350米,垂直高度约250米,在倾角约60度的斜坡上以"S"型顺山势而建,蜿蜒盘旋24道弯后到达关口,是现存第二次世界大战战区公路原貌的唯一路段。作为抗日战争中国援华军需物资运输的大通道,为抗日战争取得全面胜利作出不可磨灭的贡献,被誉为"中国抗战的生命线"。  相似文献   

10.
史继忠 《当代贵州》2008,(18):48-48
“二十四拐”是滇黔公路的一个路段,抗战爆发后与滇缅公路和“史迪威公路”连接起来,成为国际援华物资运输的大动脉。  相似文献   

11.
论抗战初期苏联援华政策的性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抗日战争时期,特别是在其初期,苏联向中国提供了大量的援助。对这种援华政策的性质,在50年代中苏友好之际是给予全盘肯定的,即使对抗战后期苏联对华政策中存在的民族利已主义也不置一词。80年代以来,中苏关系的研究逐步展开深入,同时对苏联援华问题的评论也呈现一种相反的倾向:不仅批评了抗战后期苏联对华政策中确应批评的错误,而且认为抗战初期也存在类似错误。这样大起大落的评论是难以真实反映历史原貌的。为此,需要我们持一公正客观的态度,本文拟就如何看待抗战初期苏联援华政策的性质略陈管见,希冀同行指正。一笔者认为,抗战初期苏联援华政策的性质是国际主义的。否定论者则认为,苏联此间援华主要是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谈不上什么国际主义。这种观点西方有,国内也不乏其例。曾作为陈纳德“飞虎队”成员之一的杰克·萨姆森,在80年代写的回忆录中就这样说,苏联在  相似文献   

12.
抗日战争时期,由于后方所需各种战略和民用物资,如汽油、煤油、柴油、橡胶、汽车配件、药品、钢材、棉纱、白糖、纸张等.国内能解决的很少,大多数靠国外进口;同时国内剩余物资需大量输出以换取外汇,国际上援助中国的物资也需要运到国内,这些迫使中国先后艰难地开辟和使用了包括陆路、水路和空路在内的5条援华国际运输线。  相似文献   

13.
李鹏  唐静 《党史文汇》2006,(11):38-39
1937年7月7日,日本发动了全面侵华战争.在中国人民浴血抗战的关键时刻,国际社会给予了中国大力援助,很多国际友人和志愿人员来到中国,加入了抗击日寇侵华的行列.在抗战初期,中国的天空中曾出现了一支具有传奇色彩的外国援华航空志愿队,他们比闻名遐迩的美国援华"飞虎队"更早地出现在中国领空,协同中国空军对日作战.他们来自社会主义苏联,这些黄头发、蓝眼睛的外国人被中国军民亲切地称为"斯大林之鹰"和"正义之剑".  相似文献   

14.
1938年2月,国际反侵略运动总会在英国伦敦举行世界援华制日大会,中共领导人积极参与、陕甘宁边区各界热烈响应、中共中央机关报刊持续关注。中共对世界援华制日大会的态度,表明了中共坚持独立自主与全力争取国际援助相结合的策略方针,是中共坚持全面抗战路线与抗日国际统一战线的生动体现。  相似文献   

15.
将鲁南建设成为对外开放新增长点蔺栋华山东省的对外开放,总的说发展较快,成绩巨大。但是,存在一个突出问题,就是发展很不平衡,东西部差距很大。新亚欧大陆桥的开通,为山东西部地区尤其是鲁南的对外开放提供了契机。山东省应当充分利用这条国际大通道,加快鲁南外向...  相似文献   

16.
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日军对中国大陆海岸线的封锁及其他陆路援华通道的阻挠使得国民政府在战争之初便感受到了武器紧缺所带来的防御压力,香港的战略重要性凸显了出来。鉴于此,中国政府不仅采取了工程措施以努力维持相关交通线的运力,同时极尽可能地向英国政府施加外交努力以维持香港对外沟通渠道的顺畅。日方亦向英国政府施加外交压力和军事威胁,试图切断香港同中国大陆以及外界的联系。英国政府在日方施压之下尽力维持香港通道的畅通,实质是将其作为战时援华的重要方式以遮掩其在援助物资总量上的相对较少这一道义缺憾。应该说国民政府在香港援华通道问题上的积极争取对于全面抗战早期的防御战略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史云 《红旗文稿》2013,(12):31-34
一些媒体上流传着这样一种观点:那些年,苏联没有对中国"逼债"。主要论点是:1.中国对苏联的债务,主要是军事武器装备进口所致,第二笔重大对苏债务是中国获得苏联援华的机器设备;2.没有任何历史文献能够证实苏联逼债的存在;3.中国向苏联还债,加剧了中国的经济困难,同样不是事实。  相似文献   

18.
在祖国大西南的腹地——贵州省贵阳市东南郊图云关的群山中,有一处历史纪念地——国际援华医疗队纪念碑和英国女医生高田宜陵墓。这里记载着来自欧洲九个国家的志愿援华医疗队队员们,为中国人民的民族解放事业所做出的无私奉献和无悔牺牲。在此,笔者怀着崇敬的心情,利用馆藏档案资料,向人们介绍国际援华医疗队的简要事迹。  相似文献   

19.
<正>今夜,点亮"抗战生命线"。201 5年9月4日晚,为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贵州晴隆县举行了"高举爱国火炬、弘扬抗战精神"活动,近3000名志愿者徒步走上24道拐,形成壮观的火炬长龙。睛隆24道拐,因其在抗战和二战中的特殊历史地位和作用,被誉为"抗战生命线"。二战期间,美国援华抗战物资经过滇缅公路到达昆明以后,必须经过包含24道拐在内的滇黔线才能送到重庆和抗战前线。2006:年,24道拐被国务院评  相似文献   

20.
延安时期,国际上许多有识之士在世界反法西斯统一战线政策的感召和影响下,在共产国际和国际援华组织及盟国政府的协助下,纷纷来到中国西北部这一神秘的区域——延安和陕甘宁边区。他们在那里采访、参观、考察、学习、工作、战斗,不同程度地受到红色中国欣欣向荣的革命氛围的感染、熏陶,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作出了自己的贡献,有的甚至献出了宝贵的生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