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前不久,记者和几位朋友相约前往云南大理白族自治州,走访洱海边的村庄是这次行程的一个重要内容。从州府所在地下关开车东行,沿途很长一段是顺着洱海走。约两个小时.我们到达了第一个目的地──挖色乡。 挖色位于从岸边突出延伸到洱海中的一块陆地上,我们把车子停在乡政府的大院里,步行走进村子里面。这是一个白族聚居的寨子,保留着完整的白墙灰瓦的白族民居风格。屋顶上摇曳着茅草的老房子中间,是长长的青石板路,太阳光斜斜打在墙壁上,冷不丁迎面会走来一个穿着白族服装的老太太悠然而过。有一户人家的大门飞檐斗拱,气派辉煌,…  相似文献   

2.
<正>白族的文化,以大理地区最为典型,无论是大众还是学界,提起白族,都想到大理。事实上,白族在云南的分布,不局限于大理州,在楚雄州的南华县雨露白族乡,就有5000余人的白族生活在这里,他们与彝族、汉族、苗族杂居,有着与洱海地区的白族颇为不同的文化和习俗。其中正月举行的灯会  相似文献   

3.
本文认为,白族火葬墓的时代上起大理国晚期,下迄明代末叶,元明时期居多。以洱海为中心广泛分布于白族居住区。虽然各时代火葬墓的葬式、葬具、墓碑形制等都有其不同的特征,但墓碑、幢上的经文、画像皆由佛教密宗阿叱力所书却是相同的。结合阿叱力教在洱海白族地区的流行时代、传播路线、地区及该教的内容、葬俗,可以认为白族火葬墓是一种较典型的受佛教密宗影响的文化现象、与氐羌民族的火葬习俗有着本质的区别。  相似文献   

4.
保护洱海     
被称为“东方日内瓦”的云南大理白族自治州,位干中国西南滇中高原与滇西纵谷的交接地带,洱海则是其境内最大的淡水湖,因形状象人耳,故名洱海。其海拔为1972米,面积为252平方公里,自古以来就是养育大理人民的“母亲湖”。如今,大理人民正在为保护洱海免遭污染而奋斗。大理经济发展的依托阿敏、阿丽、阿明、阿伟、阿六是大理市湾桥乡的农家女。每天早上天一亮,她们就穿上绣花精美的白族罩衣,戴好姑娘帽,穿上绣花布鞋,精心打扮好以后,赶到离家半个小时路程的洱海公园,以美丽的洱海为背景,扮演“五朵金花”。“金花”是白族人对…  相似文献   

5.
本主崇拜是白族的民族宗教,阿叱力教是形成于古代白族社会的佛教密宗新宗派。这两种宗教的产生与发展的过程,表现了印度密教在洱海地区的白族化,以及白族固有的宗教信仰在外来宗教冲击下而发生的演变。阿叱力教与本主崇拜之间,在祀神格局、寺庙建筑、信仰仪轨、宗教义理乃至神话传说等方面,都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6.
洱源县双廊乡,以风光旖旎著称。居住在这里的白族人民世代以洱海为生命的源泉,渔民们每天迎着朝霞出海,伴着落日余晖而归,枕着涛声入眠。传统的海边生活向人们展示大理白族的纯朴风俗,诉说着地方文化的厚重。 我们去白族老汉杨寿昌家做客的时候正值秋季,碧蓝色的洱海上帆影点点,一片片白族民居星罗棋布地散布在金黄色的田野中。杨寿昌今年六十有三,海水和烈日在他脸上留下岁月的痕迹,稍显不安的表情显示出渔民特有的性格。杨老汉家的房子是典型的三坊一照壁建筑,宽敞的院子凉晒的梅子飘着淡淡的清香。 杨寿昌告诉我们,全家 17…  相似文献   

7.
普艺 《今日民族》2008,(8):F0002-F0002,I0001,I0002
2008年7月1日,对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洱海沿岸的百姓来说是一个值得纪念又可喜可贺的日子,因为就在这一天,封湖半年的洱海终于迎来了开海盛会,勤劳的渔民们又可以开海打渔了!  相似文献   

8.
夕照洱海红──记农民企业家田飞源创办轧钢厂胡中华在云南大理市这个四季如春,风光优美的洱海坝子,有一位年近花甲的白族老农,带领从未离开过锄头镰刀的农民,硬是靠着一股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的拼搏精神,建成了大理州第一个轧钢厂,结束了大理“手无寸铁”的历史。产...  相似文献   

9.
环洱海骑行     
骑自行车环洱海是种比较轻松、自由感受大理的方式,沿着秀丽的洱海,穿行于山水田野、白族民居之间,领略沿岸民俗风情,堪称国内最美的环湖路线之一。  相似文献   

10.
白族三道茶     
第一次喝白族三道茶是在大理。一个初冬的早晨,风和日丽,我和朋友们登临“金花号”游艇。几个白族姑娘、小伙唱着“白族调”、跳着“霸王鞭”,以其民族特有的方式欢迎远方的客人。呜呜的汽笛声响起,我们开始了大理洱海一日游的旅程。那一天,我们登团山、游洱海公园;观天境阁、罗荃寺;眺金梭岛、玉局峰;听阿龙与阿凤的故事,闻望夫云的传说,为南诏公主和穷苦猎人坚贞的爱情故事所感动。当我们仍然沉浸在美丽的传说中时,游览中的重头戏开始了:观白族歌舞表演,喝白族三道茶。白族三道茶是白族人民在长期的生活和劳动实践中总结、发明的饮茶方式,…  相似文献   

11.
金少萍 《今日民族》2001,(11):40-43
白族居住的大理洱海地区,是云南历史上纺织文化的摇篮地之一,据有关考古资料,洱海地区的新石器文化主要分布在剑川、鹤庆、大理、祥云、宾川等地,这些遗址中连连发掘出形制多样的陶制纺轮等手工纺织工具的遗物。苍山马龙遗址中仅是陶制的纺轮和纺坠就有车轮形、圆锥形、梯形、珍珠形等,共40件;而在宾川白羊村遗址中出土的纺织器具,有石制和陶制的纺轮,陶制的纺轮有5种样式;剑川海门口遗址中出土的陶制的纺轮则有8种样式。唐初白族先民的纺织业已达到较高水平,据《西洱河风土记》载:“有丝、麻、蚕织之事,出、绢、丝、布、…  相似文献   

12.
彩云之南有一个美丽的地方,那就是闻名遐迩的云南大理白族自治州。大理是云南古文化的摇篮,具有“物华天宝人杰地灵”源远流长的历史文化。它以终年积雪的苍山,秀美的洱海,传统的白族居民,诱人的蝴蝶泉,吸引着无数国内外宾客。勤劳善良的白族妇女就居住在这秀美的苍山脚下和清澈见底的洱海边上。 如今,生活在这如诗如画环境中的金花们,在“双学双比”活动中,在她们的领头雁──大理州委常委、州妇联主席、白族妇女杜云仙的 带领下,以自己 的勤劳智慧,创 造着更美好的新 生活。她们借鉴 外地经验,因地 制宜,选准龙头 项目,逐步…  相似文献   

13.
游云南大理。在观赏苍山洱海的旖旎风光时,还能品尝到具有悠久历史的白族“三道茶”。那是冬日的—个上午,当游客乘坐着客轮航行在耳海上,陶醉在“高原明珠”、“人间蓬莱”的仙境里时,最最令人难以忘怀的是在优美的音乐中,伴随着白族姑娘的婀娜的舞姿,献给客人的礼物“三道茶”。  相似文献   

14.
绕三灵,又称绕山灵、绕三林。白语叫“观上览”,观就是“逛”或“游览”之意。三灵指三个地方:即位于大理古城西、三塔寺旁的佛都崇圣寺,位于苍山脚下的仙都圣源寺,还有位于洱海西北岸的神都金圭寺。绕三灵的时间为每年农历4月23日至25日,共三天。农历4月23日大清早,苍山脚下,洱海之滨,各村各寨的白族群众就穿红戴绿,浓妆艳抹先汇集  相似文献   

15.
白族大本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白族具有十分优秀的、古老而丰富多彩的戏曲、曲艺、音乐文化。其中,大本曲是白族独有的口传文化遗产之一,被中国曲艺界评价为“全国民族曲种中比较完整的曲种之一”。大本曲流行于大理、洱源、剑川、云龙、鹤庆、宾川等白族聚居地区,尤以洱海区域流行最广。大本曲产生年代迄今  相似文献   

16.
在祖国西南边疆云贵高原上,以秀丽的苍山洱海为中心,包括大理、洱源、剑川、鹤庆、云龙、漾濞……等近十个县属在内的广大地区,居住着八十多万勤劳勇敢的白族人民。这就是云南大理白族自治州。伟大领袖和导师毛主席,在谈到我国数十种少数民族时说,他们“虽然文化发展的程度不同,但是都已有长久的历史”。白族人民的历史,仅就有文字记载的史料看,就可上溯到秦汉之际,如果算上没有文字记载的历史,那就更悠久了。白族自古以来就是中华民族大家庭中的一个成员,它创造了丰富多采的民族文化,对中华民族灿烂辉煌的文化的发展,作出了自己的贡献。  相似文献   

17.
《创造》2002,(10)
在云南古代文明中,白族及其先民占有重要的地位。三千年前,洱海区域在云南率先进入青铜时期,而其后的南诏及大理国的建立更将白族人创造的历史和文化推向鼎盛时期。大理以其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优美的自然风光和多彩的民族风情而吸引着世人的目光。美丽、丰富、神奇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使人们看到了充满魅力的大理。七百多年前大理历史上的“兰室居士”段宝姬一生充满传奇色彩,能文能武,有很高的艺术修养,独创了“宝姬兰苑”,养殖了三十八种名兰,第一次将白族人的兰文化推向高潮,明代大理白族名士杨安道所著大理兰谱——《…  相似文献   

18.
白族传统工艺扎染被称为“大理之宝”,至今已传承千年。近日,在洱海西岸的大理市喜洲镇周城村,我们采访了守护、传承这种技术的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扎染技艺传承人张仕绅,了解他与扎染的故事。  相似文献   

19.
大理,文化底蕴深厚,人文资源丰富,是一个美丽、神奇的地方。自古以来,繁衍、生息于洱海地区的白族人民,勤劳朴实,富有极强的创造精神,善于学习和吸收其他民族先进的技术和文化,从而推动了自己的经济、文化、艺术的发展。谐音,在白族民间习俗中的运用极为广泛,人们常常用以表达自己在生活中的种种意向和举动。这些意向和举动,主要表现在白族民间的婚丧嫁娶、起房盖屋、生产劳动、迎来送往等方方面面。其目的主要在于用谐音来图吉利,讨口彩。在大理白族民俗中,婚俗最为重。白族婚礼,大致有订亲、催嫁、迎亲、回门等几个过程。俗语说“盖房子愁…  相似文献   

20.
如今,在大理白族众多的名食特产中,最受旅游者喜爱的是那味美香酸、食而不腻的白族传统佳肴——酸肝。一次偶然的机会,我们来到了号称“凤凰之乡”的云南省洱源县凤羽乡的一户白族农家,吃到了味美酸香的吹肝,又名“酸肝”,其美味久久不肯散去,令人吃了还想再吃。据说,生活在洱海之源的白族凤羽乡,家家户户都能做这道传统佳肴。然而,要做到色、香、味俱全,却大有讲究。首先,在制作的时间上,要选择一年中最冷的“三九”天,这天,农家主妇要到集镇上买回新鲜的猪肝,然后,用一节特制的6寸长的空心竹管插入猪肝主管内,接着用嘴将气通过竹管吹入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