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租税国家财税汲取有限的理论基础是市民社会与政治国家“二元论”、国家理性的有限性.当前,我国已经迈入租税国家行列.为了涵养税源,国家应依法保障非公有制主体的经济自由权,破除国家对自然资源不必要的垄断,深化国有企业改革,依法规范和提升国有企业的经济自主权,打破公用企业的垄断地位,切实保障公民自雇形态的经济自由权,依法保障小微企业的融资权利.国家财税汲取应遵循法治逻辑,应当在宪法上界定“税”的概念;在宪法上规定“税”与“非税”征收的程序与实体原则;通过立法把征税权、非税征收权、举债权、国有企业的经营权及利润上缴等全面关进制度的“笼子”里.  相似文献   

2.
徐建 《中国律师》2005,(5):64-64
记得改革开放初期,曾经展开一场“社”与“资”的争论,其结果为我国从计划经济过渡到市场经济奠定了理论基础。改革开放发展到今天,“公”与“私”的矛盾又突显出来,人们传统观念认为:私有制是资本主义,公有制才是社会主义,人们担心私有制的发展会动摇公有制的主体地位,私有经济扩张造成公有资产的萎缩。人们虽然承认私有经济已成为中国社会经济中的重要力量,但又不愿赋予其应有的名份和地位,因此,反映在对我国现阶段公有制性质的表述上,用了公有制与非公有制这个概念。实践证明,“非公经济”这一概念非常值得商榷。一、不利于划分非公有制…  相似文献   

3.
段伟 《中国司法》2004,4(1):50-51
(接上期) 二、公证作为社会中介组织行使司法证明权是行政权社会化的具体表现 “公”一词包括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指作为统治权威的国家或政府,一是指公众、公共。从传统文化上讲,我国对“公”一般理解为国家、政府以及国家与政府的延伸,如公有制单位。而在西方国家概念中,“Public”除了国家  相似文献   

4.
党的十六大提出,“必须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必须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坚持公有制为主体,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统一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不能把这两者对立起来”。但是,民营企业在发展中所需要的条件依然相当严峻,表现在企业依法治理和法律服务上,缺乏规范的操作和依法治理。  相似文献   

5.
梁平 《法学论坛》2024,(1):74-81
坚持在法治轨道上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确立了新时代法治型国家治理的基本命题。从理论上阐释新时代法治型国家治理,应当立足于主体、价值、规范等三个基本维度,遵循“中国式现代化”的总体要求,从“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到国家治理多元实践主体,坚持制度之治、人民立场、良法善治的判断标准,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为总抓手,构建多元融合、契合地方的国家治理规范体系,以法治为依托把国家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  相似文献   

6.
韩大元 《法学家》2005,(3):10-15
国务院出台的<国务院关于鼓励支持和引导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以国家政策的形式,把非公有制经济与公有制经济放在一个平等的发展平台上,落实了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基本政策.根据宪法规定,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是国家经济制度的基础和主体,但它并不排斥其他非主体经济所有制的合法存在.现阶段,除了全民所有制和劳动群众集体所有制经济之外,我国还存在着个体经济、私营经济和"三资"企业等多样化的非公有制经济形式,形成了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为了正确理解"意见"的基本精神与实施途径,有必要分析非公有制经济在宪法规范上的地位及其变化过程,为推动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提供充分的宪法基础.  相似文献   

7.
《冤案》析     
《冤案赔偿法刍议》一文(朱建华《法学杂志》1986年第3期)对“冤案”的概念和定义,及其主体、对象诸概念的解释,值得商榷。该文说:“冤案是指国家公安机关、国家安全机关和司法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在刑事诉讼活动中,由于处分不当,使无辜公民受到刑事追究的案件。因此,冤案的主体只能是公检法机关和国家安全机关及其工作人员。”文中“冤案”的概念把案名和主体对立起来,把受“冤”的对象当作本案的主体,这是一个与立法原则相违背的颠倒,必须予以修正。我认为,“行政侵权赔偿案”这一概念,把案名和主体统一起来,又将该案按诉讼法分类原则划入行政诉讼范围之内,似比“冤案”这一慨念更为准确。  相似文献   

8.
九届全国人大二次申议通过的宪法明确规定:“国家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在法律规定范围内的个体经济和私营经济等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宪法在我国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中,是处于最核心的地位,是治国安邦的总章程,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因此,按照宪法的精神,中国未来社会私营经济将有较大的发展.怎样正确认识私营经济在中国社会的存在和发展,中国政府对私营经济应采取哪些政策调整,必将成为社会普遍关注的焦点.对此积极地进行实践探索和理论研究,必将对保证社会稳定,促进国民经济健康有序的可持续性发展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9.
评“国家所有权主体的唯一性与统一性”○刘士国我国民法理论,将国家所有权主体的唯一性与统一性解释为国家所有权两个最重要的特征。至今,许多人仍信守这一理论,将其视为坚持社会主义公有制不变的信条。然而,这一与计划经济体制相适应的理论,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  相似文献   

10.
承包、租赁是企业经营管理方式上的改革,属于生产关系上的局部调整,是在坚持社会主义制度,坚持生产资料公有制的前提下,实行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开.表现在国营企业,就是国家拥有所有权,企业亨有经营权;在集体企业,就是集体组织拥有资财所有权,企业享有经营权.研究承包、承租人员的主体性质,应当以此为立足点.  相似文献   

11.
党的十六大提出,“必须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必须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坚持公有制为主体,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统一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不能把这两者对立起来。”改革开放以来,兰州市的非公有制经济陆续得到恢复和发展,兰州市委、市政府陆续制定出台了一系列鼓励和扶持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配套措施,把非公有制经济作为兰州市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新的经济增长点。随着党的十六大精神的贯彻实施,兰州市非公有制经济也步入了加速发展的新阶段。  相似文献   

12.
杨景山 《法制与社会》2014,(3):72-72,84
在我国,公有制经济曾经在建国后很长一段时期内占居绝对多数与优势地位,对国家的政治、经济以及国民生活具有决定性的影响和作用。与此相适应,刑法在设计具体犯罪的构成要件时就基本上以公有制经济为标本,保护的对象也主要集中于公有制企业和组织。最近二十多年,国家通过推进经济体制改革,实行对外开放,个体、私营等多种经济成分如雨后春笋,迅速成长,非公有制经济取得了很大的发展,并且在国民经济中具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从理论上讲,刑法应当适时做出调整,增强对非公有制经济的保护力度,做到平等保护公有制和非公有制两种经济形式。不过,这也错失了通过刑事立法平等保护各种经济成分的最佳时机。  相似文献   

13.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完善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加强宪法实施.加强备案审查制度建设实为加强宪法实施的重要一环.规范性文件备案审查应坚持服务国家工作大局、集体行使监督权、“备”与“审”有机结合的原则.根据监督法的规定,需报备规范性文件制定主体为县级以下人民政府.但在行政权下放、“强镇扩权”的背景下,乡级人民政府也应纳入需报备规范性文件制定主体范畴.备案审查的标准为适当性原则,可以具体化为合法性审查和合理性审查.其中明确提出,检察机关要把法律监督纳入法治监督体系.要正确实施这一举措,必须正确理解其深刻的内涵.  相似文献   

14.
<正> 先秦法家管仲、慎到、申不害、尹文子、商鞅、韩非等人,只说过“唯治为法”、“以法治国”等话,并没有用过“法治”这个概念。他们有时虽然也把“法”和“治”连在一起用,但表达的只是用“法”来“治”理国家的意思,而不具有“法治”概念的涵义。首倡法家“法治”说的,是梁启超先生。后来有些学者也讲过法家是搞“法治”的,但寻根溯源,都源于梁启超先生。  相似文献   

15.
论人权的主体与主体的人权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作者认为,在人权理论与实践中,存在着人权主体泛化与主体人权泛化两种倾向。针对这种“泛人权论”,作者指出,“人权主体”与“权利主体”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人权主体应主要限定于个人,人权是一种个人权利,有必要澄清人权主体的个体性问题中的几个模糊认识;人权有应有权利、法规权利、习惯权利和现实权利四种形态,并各具不同作用,人权并非没有客观标准和确定内容,人权分为基本人权和非基本人权,当前我国应把人权建设重心放在基本人权上。  相似文献   

16.
张杰 《中国检察官》2007,46(3):13-15
以人为本”的“本”其主要含义是:相对于人对人的依赖、人对物的依赖而言,应把人当作主体;相对于人被边缘化而言,应把人看作一切事物的最终本质和尺度;相对于人作为手段而言,应把人作为目的。“以人为本”指导下的法哲学包括的弘扬法律人文精神;认识“人的类本质”,确立人类的法律主体资格;确立个人的权利主体地位;尊重和保障人权。  相似文献   

17.
《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以下简称《决议》)指出,“坚持人民至上”是一项贯穿党的百年奋斗历程的宝贵经验与重要原则。在《决议》中,与“人民至上”这一原则相关的还有“为人民服务”“人民当家做主”“人民主体地位”“全过程人民民主”等概念。为保障“坚持人民至上”原则的落实,应当从历史经验出发,探索“人民至上”原则法治化的现实进路。  相似文献   

18.
严军兴  笑宇 《中国司法》2007,3(7):87-89
中国共产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国共产党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指出:“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①。这一重要思想的提出,是对马克思主义人文观的继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者一向重视人在国家和社会发展中的主导作用。马克思指出:“主体是人,客体是自然”②,“人是人的最高本质”,“人的根本就是人本身”③,人作为主体不能不把自身作为衡量一切事物的尺度和标准,视自己类的需要为一切活动的出发点。具体到国家和法,理应是“以人为本”,从人…  相似文献   

19.
用宪法具体规定国家的经济制度是社会主义宪法与资本主义宪法的重要区别。我国宪法中有关经济制度的条款达13条之多。党的十五大报告①关于经济体制改革和经济发展战略的论述,进一步发展了我国的宪政理论,并给宪法的修改和解释提出了新的课题。十五大报告对宪政理论的发展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提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墓本经济制度在党的十四大报告中虽然有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成分长期共同发展的论述,但是没有上升为国家的基本经济制度。在社会主义宪政理论的发展史上,党的十五大报告第一次把"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  相似文献   

20.
我省各级人大及其常委会在省委的领导下,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真贯彻执行代表法,把尊重人大代表的主体地位、强化代表工作的基础地位、发挥人大代表的职能作用、保证人大代表依法履职,作为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重要内容,不断拓宽领域、丰富内涵、改进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