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两可之说”与以毒攻毒的反驳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两可之说”与以毒攻毒的反驳方法谷振诣邓析(公元前545-前501年)春秋郑人。名家第一人,律师的鼻祖。《荀子·儒效》云:“邓析不恤是非,然不然之情。”《列子·力命》云:“邓析操两可之说,设无穷之辞。”《吕氏春秋·离谓》云:“邓析……以非为是,以是为...  相似文献   

2.
法律论证的性质和规则——司法的能动性及其限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法律论证过程中,逻辑、修辞和论辩方法都是必要的,我们需要明确强调的是以下两点:法律论证需要理性讨论;逻辑演绎的有效性是法律理性形成的基础。法律论证的性质:法律论证是解决法律“问题”的方法;法律论证是创造性适用法律的方法;法律论证是寻求一般性前提理由的方法;法律论证是批判性的、全面的、辩证的思维方法。法律论证的性质说明司法有其能动性。把法律论证置于动态背景——论辩之中讨论,从认识论、逻辑学和法律的角度看,法律论证需要考虑一些具体的规则,这些规则表明了司法有其限度。  相似文献   

3.
宋士锋 《工会论坛》2011,(5):137-140
瞿秋白是中国共产党早期的主要领导人之一,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卓越的无产阶级革命家、理论家和宣传家。但是,以“文化大革命”为分界线,毛泽东对瞿秋白有两种截然不同的评价:“文化大革命”前予以高度评价,“文化大革命”以后,则予以贬低乃至全面否定。分析其原因,既有历史的、时代的、政治的因素,也有毛泽东本人复杂性格和独特的思维方式等因素。  相似文献   

4.
文章利用修正过的图尔明论辩模式。考察英语专业学生议论文写作中论辩结构和要素的使用情况,目的是从修辞学的角度研究英专学生的思维品质:(1)论辩结构的完备性;(2)主张或然度所体现的逻辑思维客观性;(3)对手意识所体现的论辩力度;(4)论辩成分延展性所体现的思维广度和深度。结果表明:(1)92%的受试将论辩结构作为议论文的语篇组织方式;(2)95%的受试提出主张时采取了极端的或然表达方式,影响了逻辑思维的客观性;(3)对手意识普遍薄弱,仅有29%的议论出现了反驳潜势,但没有人就可能的对手观点展开实质性的驳论,影响了逻辑论辩的力度;(4)学生的思维深度和广度随着年级的升高,虽有提高但并没有显著性。  相似文献   

5.
对王羲之的晚年归隐,过去从书法家的角度解读居多。其实,王羲之生前最主要的角色在于集东晋名士领袖、政坛显要和王家代表于一身。由此观之,他的退隐便不是一个简单的决定,乃是数十年“出处两可”心路历程的凝结,其背后蕴含了厚重的思想文化内容,值得探寻、玩味。  相似文献   

6.
“奥卡姆剃刀”作为一种创新的思维武器曾受到哲学家罗素的高度评价,他认为在逻辑分析中“奥卡姆剃刀”是一项最有成效的原则,后来爱因斯坦又将其引申为思维经济性原则。“奥卡姆剃刀”剃掉的是思维杂质,产生的是创新成果,留下的是简洁。“奥卡姆剃刀”作为指导刑事案件侦破工作的一种逻辑方法,必然是锋利的,其经济、节俭、明晰的思维原则也是切合侦查活动实际需要的。  相似文献   

7.
任何文化理念的产生,都必然有文化的支撑,体现了集体性思考,中国传统辩证思维方式也是在历史的积淀形成的。春秋战国变革时期有关"名实"的论辩形成了中国先秦时代特有的论辩文化,产生了具有中国古代文化特质的"权—正—中"的辩证思维方式。"权—正—中"由前而后的关系符合必要条件假言判断及推理的内涵。  相似文献   

8.
二难推理是论辩中强有力的武器,但论敌往往借助一些似是而非的二难推理来进行诡辩。“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以汝之矛陷汝之盾”是两种特殊的破斥方法。  相似文献   

9.
一、以人为本与传统民本思维的区别 (一)“人”与“民”的价值目标不同 在封建集权统治下的中国古代社会,国家政权、江山社稷是和君主等同的。君主是统治者,民众是被统治的对象。因此,“民惟邦本”、“夫君无民,无以得其位”的民本思想从本质上讲是君主维护其统治的一种手段和工具。君主们就是通过“民贵君轻”、“民水君舟”、“民主君客”、“爱民如子”等伦理纲常对民众进行道德教化,培养他们的忠君思想。  相似文献   

10.
法律规范的确定性意味着法律规定了一定行为与一定后果之间稳定的因果关系,其最大意义在于实现法的指示价值,明确主体的权利(力)与义务。然而,刑事诉讼法的规范中使用了大量的、带有两可倾向含义的“可以”,使得法律中的“可以”之行为就有了“可以为”和“可以不为”的两种选择,这就为如何完全正确的依照刑事诉讼法进行司法实践带来了一定的难度。本文从“可以”的逻辑内涵入手,指出了刑事诉讼法中的“可以”存在的问题,并针对刑事诉讼法中“可以”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自己的意见与建议。  相似文献   

11.
梁军童 《工会论坛》2011,(6):151-152
莎士比亚和汤显祖是东西方两位杰出的剧作家,同时又是人文主义思想的先驱,他们通过自己的作品宣扬人文主义思想和精神。相似的社会背景使得他们在很多作品都着重突出“主情”的人文主义思想。汤显祖主张“以情抗理”,认为戏曲是“隋”的产物,“因情成梦,因梦成戏”,戏剧的本质在于抒发情感,并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戏剧美学的理论。莎士比亚作品中表现的“情”和“爱”也是含义广泛的,其人文主义的思想核心是呼唤人间的真情、真爱,主张发挥个人才智,争取个人幸福。  相似文献   

12.
论辩的语言是论辩的表现形式,因此,论辩语言运用得好,就能获得论辩的胜利。如果运用不好,就难免失败。一言以蔽之,论辩的语言要富有攻击力。所谓论辩语言的攻击力是指论辩的语言要具有彻底驳倒对方的论点,从而征服对方的力量,也就是说论辩的语言要具有极强的力度。其表现为: 一、论辩语言要客观地反映事实真相。这是论辩语言富有攻击力量的一个十分重要的条件。论辩者要驳倒对方的错误观点,其语言所反映的事实必须真实,唯有真实才有力度;唯有力度,才能驳倒对方。如果论辩者所使用的论辩语言所反映的是经不起推敲的虚假的事实,那么非但不能驳倒对方,反而会使自己陷入窘境,因为这种语言只要对方稍加揭露或驳辩,就会不攻自破。某工厂发生了一起盗窃案件。被告人王某被指控犯有盗窃罪。在法庭辩论阶段,王某对人民检察院所指控的罪行一概否定,说自己根本就没有盗窃,这是对他的诬  相似文献   

13.
先秦诸子的“百家争鸣”展现了不同思想流派在政治伦理问题上的方法、态度与主张。但因为都聚焦于“拯救乱世”,所以也就在不同的基础上产生了论辩性交往与思想融合的效果。在诸子政治伦理观念的论辩性交往中,不同的学派进行了学说上的接触,发生了概念的冲撞,形成了理论的冲突,但也形成了不同学派间的交流与渗透,并最终产生了立足于治国理政需要而由政治家评价和选择各家各派混合构成的杂家思想体系。杂家政治伦理思想的内容体系虽然在理论上还没有真正融合在一起,但就政策层面的作用而言,各家各派的政治伦理思想已经被实践应用的需求安排成了一个体系。  相似文献   

14.
浅论诗中三味周桂琴好诗贵在有味,如同品茶,言其清香味美。如同论酒,赞其适口味醇。然而,谈诗则要求立意精湛,诗味浓郁。故评诗者,多从诗味着眼,写诗者多从诗味落笔。因此,有“趣味横生”、“耐人寻味”、“余味无穷”之论。这在我国古典诗歌宝库中真是触目皆是,...  相似文献   

15.
批判性思维是指通过提出质疑、弄清情况、分析问题等等而对我们自己和他人的思维加以考察的过程,从而对做什么或相信什么作出合理决策。它是对我们主观世界的反思和评判,因而可以把它看成是关于思维的思维。“批判性思维”不是“思维技能”、“思维形式”等,而是“思维范式”。  相似文献   

16.
《辞海》中“德”是指道德和品行。而“得”,是指取得、获得,与失相对。古语说:“德者,得也”。“德”和“得”相通,“德”和“得”合一,是中国伦理精神结构的起点;有德才有得,是中国道德精神的精髓。孔子说:“大德必得其位,必得其禄,必得其名,必得其寿。”其中深藏人生哲理。  相似文献   

17.
《论辩、口才、演讲、求职的技巧与艺术》(王庆位著,河北人民出版社2003年9月版)一书标新立异的将四种看似相近、实则不同的技巧与艺术概括梳理,统筹兼顾,既融会贯通,又有机地结合为一体,其用意别出心裁,读来耳目一新。书中诸多古今中外的名人轶事案例典型突出、引人入胜,寓意深刻、回味悠长,令人久久不忍释卷。论辩,是交流思想、锻炼思维、增强智慧、探求真理的有效形式。论辩内容涉及广泛,需要睿智的思维和伶俐干练的口才;演讲就是当众讲话,与交谈中的说话大有不同。演讲有它的基本技巧和特殊方式。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会遇到需要当众演…  相似文献   

18.
领导者是否“多谋”,是其工作能力强弱的重要表现;在现代社会,领导者是否“多谋”对领导绩效的影响更为迫切与突出。多谋的源头,一是善于进行求异思维、发散思维与转向思维;二是有较多的知识积累;三是注重借助“外脑”、智囊。事实证明,想当好领导者,成为领导人才,都应该是个聪慧者,善于筹算谋划,胸有韬略,足智多谋。  相似文献   

19.
《战国策》作为春秋战国时期记载纵横家策论的集成,其语言辩丽横肆,而论辩语言则是其精华所在,或气势磅礴,或敏锐巧妙,或词锋凌厉,内在气势非常充沛,表现着自信、才华、沉勇。因此,研究《战国策》的论辩技巧,对提高侦查人员讯问能力具有重要作用。《战国策》中常见的论辩技巧有:分析论证、利害对比、类推和委婉语的使用等。  相似文献   

20.
统一战线处于纷繁复杂的社会化关系中,能容纳一切关系性因素,渗透于一切关系性过程,转化一切关系性主体。一句话,统一战线的关系是社会化和社会主体根本利益性的关系。有人认为“刘关张桃园三结义”是与当代统一战线一样的东西,“合纵连横”等春秋战国式联盟也与当代统一战线毫无二致。这是未分析统一战线的利益因素和关系因素的仓促之论。必须指出:当代马克思主义的统一战线(本文简称“统一战线”)在利益性和关系性上是古今中外任何其他形式的统一战线所无可比拟的。 一、统一战线的关系性整合 有人认为社会发展进程中的所谓“整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