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老屋     
正老屋是我的出生地,它三面群山环抱,坐北朝南,与左邻右舍的其他四个门相紧连,排成"一"字形。屋前是一口大堰塘,再向南是数十亩农田,张家河清澈见底的溪水从石板滩哗哗流出,绕过屋前农田经观音岩向东缓缓流去。老屋为四合院土木结构,八大间,青砖黛瓦。大门的青石门槛被进出的人擦拭得油光滑亮,两侧墙壁上残留的四个系马桩,见证了老屋曾经的辉煌。厅屋建有两道大梁,六扇大木门构成的屏风将其一分为二,天井四周立有四根石凳木柱,架有四道大  相似文献   

2.
老屋     
孙宏 《人民公安》2008,(20):62-62
成年后,很少回老屋。 因工作在异地,多年来,偶尔回家省亲,也是年关将至,而此时正是川地“蜀犬吠日”季节。兴许是天气的缘故罢,远望老屋,灰头土脸,遗世独立,若隐若现于山腰的薄雾中。  相似文献   

3.
时间如白驹过隙.我在公安机关工作一晃就是十二年.不仅在城里娶妻生子而且单位还分给了一套三室一厅的房子。每到西北风刮起.我就催着父亲和母亲从乡下搬到我在城里的家里来住。在乡下.父亲和母亲舍不得生炉子取暖,每年冬天不是冻破了手就是冻肿了脚。即便这样,二老还是不愿意来城里久住。  相似文献   

4.
祖上曾阔过,留下一片三重庭院的大瓦屋,有好几十间房,现在已经是行将枯朽的老屋了。百多年的老屋,记载着数代人的繁荣与悲凄,留下了寂寞如死的夜空,月亮一出,老鼠嗖嗖地跳动在那残旧的瓦顶上和庭院的野草里。明月依稀到谢家,小廊回  相似文献   

5.
现在,你是否愿意为父母做些什么?是否愿意为父母做一顿饭、掖一下被角、去一趟公园、挑一回鱼刺、洗一次脚、送一个亲吻或买上一块生日蛋糕?约有一半的人回答说当然愿意,约有一半的人回答说父亲或母亲或父亲母亲均已不在了……  相似文献   

6.
母亲的身影     
一束白菊,两行清泪,深切的怀念,又是怎样心痛的唏嘘。母爱,从未随生命的消逝而消失,反而更加浓烈……母亲是1938年入党的老同志,1920年生于河北,和父亲是一个县的。  相似文献   

7.
母亲不愿离开老屋,是因为她走不出对美好生活的追忆,包括对远方儿女的爱。  相似文献   

8.
湖北郧县一位十几岁的乡村少年,突然收到一封寄自福建省安溪县的陌生来信,信笺上的文字让少年的父亲有些摸不着头脑。这是一封被拐女子10年后向父母发出的求救信,可是他们家中并没有失踪的女儿。这封错乱的来信由谁发出?被拐10年的女儿最终能如愿回到她父母的怀抱吗?  相似文献   

9.
输棋     
父亲退休以后,迷上了下象棋。他的对手是母亲,只是他与母亲对弈,每每必输。因此,我们戏谑地送他雅号:常败将军。父亲并不跟我们急,反倒乐呵呵地笑纳了。在我的眼里,父母对爱的表达,有着他们自己独特的方式和只有他们自己懂得的意会。记得最初父母开始喜欢对弈这种消遣方式,是因为母亲一场大病之后,眼睛看书、看报有些吃力,时间久了就会酸涩发胀,泪流不止。于是父亲提议下象棋,每天晚饭后对弈三盘,三局两胜,胜者可以独霸遥控器,看电视。败者去厨房洗碗擦地。  相似文献   

10.
你是睿智的老人,在淅淅沥沥的小雨中静默、沉思……屋瓦乌黑发亮,宛如斗笠,遮一小块晴空。风咻咻掠过,就像灵感闪过脑海。屋内,泥味弥漫,再次沁入心肺、沁入灵魂,于脑海发酵、翻腾……墙壁满是裂痕。岁月撕裂肌肤,也在心头割下伤痕,让人隐隐作痛。雨水渗透,满脸粗糙,斑驳,霉变。摆设依旧,只是老了颜色,  相似文献   

11.
岁末年初的一个下午,我在上海拜会了陈丹青先生的父亲——陈兆炽老先生。老先生身材魁梧,跟清秀的陈丹青有点儿对不上号。老先生客气地迎我进屋,虽已84岁高龄。却是周到有礼。沏茶倒水。屋里陈设简单,老人性格爽快,落座后即开讲他正在经手的一件案子.  相似文献   

12.
又要过年了。端一碟饺子,置在父母的遗像前,默然说几句话,然后转身微笑。毋庸怀疑,在我身后他俩也在笑。  相似文献   

13.
小美 《协商论坛》2008,(12):60-60
自我记事起,一家人吃饭时,父亲盛的第一碗饭必先端给母亲。待母亲碗里的饭快没了时,父亲会轻声说一句:“还有饭呢,再添点。”母亲摇摇头说吃饱了,父亲就说:“那就来碗汤吧,你喜欢的丝瓜汤。”父亲拿起汤勺,舀了汤放在母亲面前。母亲也不谦让,安然接受。  相似文献   

14.
父亲的诺言     
西流 《人民公安》2010,(14):64-64
<正>父亲对母亲说,晚饭后你到电影院门口等我,我请你看电影。父亲是偷偷对母亲说的,母亲闪了父亲一眼,脸一下子就红了。她装作没有听到跑开了。这是十几年后母亲告诉我的,母亲当时还是个姑娘。那天晚上母亲早早地就吃过了饭,她一反常态地在镜子前多停留了几分钟,然后就趁着夜色出了门。  相似文献   

15.
幸福的感觉     
母亲去世后,父亲老得很快。 没有栀子花了。父亲喃喃地说。 我知道父亲在说什么。母亲在世时,每到栀子花开时节,母亲每天都会从外边买好多的花回来,父亲总是满脸的喜悦。  相似文献   

16.
母亲的手杖     
在暗无天日的穷乡僻壤,老实本分务农为生的父亲突患急症无医而亡。在他留给孤儿寡母的全部财产中,有一根他修理好还未来得及装上锄头的木棒.母亲用它做了手杖.时常握住这手杖,似乎擎天柱的父亲还在身旁。一个小脚妇女,拉扯着几个嗷嗷待哺的儿郎,在欲哭无泪的道路上艰难地跋涉着。靠着这根手杖,一次次把坑坑洼洼的深浅测量,终于没有让一个孩子陷入没顶的泥浆;  相似文献   

17.
母亲是地道的农民。在我的记忆深处,母亲骑自行车永远是一幅感人的画面。自行车上的母亲,承载了对儿子无限的爱,折射出一位农村普通妇女对家庭无怨无悔的付出。  相似文献   

18.
出息     
父亲节临近,我的心情愈加沉重。遗憾今年工作又难于脱身,清明没去给故去的父亲扫墓。身为长子的我远在千里之遥的南宁,他生前,我倍感"忠孝难两全"之苦;他故后,我只能端视着父亲那慈祥的遗像痛楚、哀思……谈起我的父亲,似乎没有什么可炫耀之言,一则日寇侵华时,爷爷、奶奶和父亲三兄弟为避战乱而病亡、饿死、走失,父亲九岁已是孤儿,其后的悲楚求存,说起心寒;二则父亲是个没有突出贡献的平凡市民和职员,也就不足挂齿。从我略懂事起,父亲给人的印象是:寡言少语,憨厚朴实。有趣的是,不论家里来了亲朋还是稀客,父亲总是例  相似文献   

19.
游子心声     
1988年4月,父亲以探亲名义回到山东老家,圆了做了40年的梦。遗憾的是,他朝思暮想的父母皆已过世。父亲出身胶东莱阳贫农家庭,1947年,国共在胶东不时冲突,父亲被国民党抓壮丁当了兵。父亲离家当天,奶奶送至村口,不舍地问他何时返家?父亲说待石榴成熟时就会回来。没想到那次分手竟成了永别。后来国共内战日炽,父亲在战火中结识了同乡的母亲——一个地主之女,两人成亲后于1949年辗转去了台湾。到了台湾,父亲即脱下军服,受了一年的警察训练,从此担任起人民的“保姆”。由于生活不再颠沛,母亲于1950年生下姊姊,后一年生下了我,随后9年又生下了3个…  相似文献   

20.
父母     
伏案书写已过中夜,为怡倦眼仰望星空,猛然忆起许多年前也是这么一个深夜,背后传来披衣起身的父亲亲切催促尽快休息的声音,情不自禁回头,却不见人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